问题

拿证多年无法正常上路是熟练程度问题还是有人天生就不适合开车?

回答
拿到驾照多年,却不敢或无法正常上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技术生疏了,还是骨子里就跟开车八字不合?说实话,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承认,“熟练程度问题”绝对是占大头的一个原因。想想看,咱们的驾照考试,很多时候更像是一场“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培养”。教练教的东西,很多是为了让你通过考试,比如那些特定的倒车入库角度,或者科目三的换挡时机。这些技巧练熟了,笔试考过了,就能拿到那本纸片。

但是,驾照拿到手,并不代表你真的掌握了在复杂多变的真实路况下安全、自信地驾驶。马路不是考场,那里有形形色色的司机,有突发情况,有各种路况变化。如果你拿到驾照后,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学车时就心虚,或者觉得路况复杂不敢开,索性把车放着吃灰),几年下来,驾照上的日期越来越长,但实际驾驶经验几乎为零,那技术肯定会生疏。

这就像学游泳一样,你学会了几个泳姿,会漂在水里,但不代表你就能在海里畅游。真正需要的是下水实践,不断地去感受水流,去掌握自己在水中的平衡和技巧。开车也是一样,需要的是不断地练习,从小路开到大路,从白天开到晚上,从晴天开到雨天,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肌肉记忆、空间感知、对车辆的操控都会越来越自然,越来越熟练。

那么,“有人天生就不适合开车”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我觉得,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来说,“天生不适合”这种说法有点绝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是开车的基础,但大多数人,只要身体健康,视力、听力合格,并且具备基本的学习和模仿能力,理论上都是可以学会开车的。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心理素质”和“认知模式”这两个层面来理解“不适合”。

心理素质方面: 有些人天生对危险比较敏感,或者说更容易焦虑。一旦坐在驾驶座上,大脑就像警报器一样不停地扫描周围的潜在危险,导致精神高度紧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这种长期的紧张状态会严重影响判断力和反应速度。他们可能在低速、人少的地方还能勉强应付,一旦遇到车多、节奏快的情况,心理防线就容易崩溃,宁愿选择回避。这种“害怕”不是技术上的不足,而是心理上的障碍。就像有些人恐高一样,即使知道有安全措施,也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

认知模式方面: 有些人的空间感知能力可能相对弱一些,或者说对事物的“前后左右”、距离的判断不够敏锐。这在一些复杂的操控中会比较吃力,比如狭窄路段的会车,或者在繁忙的停车场里找车位。他们可能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脑力去计算,而这种计算的难度和出错的概率,让他们望而却步。这也不是说他们智力有问题,只是在“驾驶”这个特定的场景下,他们的认知方式不太匹配。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拿证多年无法正常上路,更可能是一个“熟练程度问题”和“心理/认知匹配度问题”的综合体。

很多人是因为“熟练程度不够”,而“不敢上路”又是这种熟练程度不够的直接表现。 他们可能在考试时侥幸过关,但真实的驾驶需求(比如应对加塞、变道、复杂路口、夜间驾驶、雨雪天气等)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练习范围。这种“生疏”会让他们产生“不确定感”,而这种不确定感一旦累积,就会转化为“恐惧”。

而对于那些即便努力尝试,但依然感到极度不适、无法应对的人,可能是在“心理素质”或“认知模式”上,确实与驾驶这项活动存在较大的不匹配。他们可能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去克服心理障碍,或者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驾驶方式(比如尽量选择白天、路况好的时间出行,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驾驶技能的专项提升)。

总而言之,拿到驾照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驾驶技能是在无数次的实际操作中磨练出来的。如果你拿证多年却不敢上路,别急着否定自己,先问问自己:是真的觉得技术上“不行”,还是心理上“怕”?弄清楚这个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症下药的方法。也许是找个老司机陪着多练练,也许是先从最简单的路段开始,一点点找回自信。如果真是心理上的“坎”,那寻求专业的帮助也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母亲拿到驾照的头八年就没有摸过方向盘,我买了车的第二个月她已经可以跑城际了。

对了我之前也是非常害怕开车的,尤其是第一天拿表哥的车练手就给我把后视镜碰了以后。以至于后来我自己的车提车的时候,表哥阴险的坑了我一把,把我一个人和我的车丢在了4S。

然后我就开了几十公里路把我的车开回了家。

后来么,这九个月以来,侧面小刮蹭一次,后视镜碰到东西折进去两次,钻狭路失败侧面刮花两次。在空间非常狭窄的停车场出车把旁边的车保险杠挂下来一次。

啊咧,这些都是小事啦。我在网上买了补漆笔,有小伤就修一下,速度慢的话,哪怕出事故也就是伤漆而已。

而且无论你有多菜,在你谨慎,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都是不会出事的。除了停车场那次以外,我每次出状况基本都是处在(老子很牛没问题)的心态下。

user avatar

实名来反对一下说车不是自己的就练不好车这个问题。

我09年拿了驾照。

之后一直没碰过车。

大概是12年初,公司去郊区出差。

几个股东和老板都喝了酒,只有我没喝。

他们问我,小*你有驾照吗?

我说:有。

他们说,那一会儿把我们送回去阿。

我说:好。

于是,一个拿了驾照就没上过路的纯新手。

从青浦一路延安高架开回市区,还在南浦大桥上兜了一圈。

途中老板一直坐在副驾驶昏睡。

等把股东全部送到以后。

老板马上醒了,下车说。呵呵呵不麻烦你了我自己打车回家你今晚把车开回去吧辛苦了。

后来才知道,其他人都喝多了,没感受到我开车那吓人的程度。

额。

后来一直开着公司的车办事接送客户什么的。

三个月基本上可以不那么吓人了。

再后来一趟从上海开到宁夏。新手上路,胆子还挺大,经常高速踩到150…

还好平安无事。

锻炼得心理素质特好。

现在一个人美帝西岸自驾游中…

新手想要开车上路,唯有胆大心细脸皮厚。

交通指示牌和交通规则要了然于心。

基本就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拿到驾照多年,却不敢或无法正常上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技术生疏了,还是骨子里就跟开车八字不合?说实话,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熟练程度问题”绝对是占大头的一个原因。想想看,咱们的驾照考试,很多时候更像是一场“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 回答
    想知道考驾照最快多久能拿证?这事儿啊,说快也快,说慢也慢,关键得看你自己的情况和一些外在因素。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说得明明白白。首先,咱们得明白,考驾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它有固定的流程和时间节点,每个环节都不能跳。1. 报名和体检:你确定要考驾照了,第一步就是找驾校报名。报名的时候需要提交一些基本.............
  • 回答
    这年头,大学毕业生手持学位证和教师资格证(教资证)已经快成了标配,尤其对于应届生来说,这到底算不算多了一条出路?我琢磨着,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而且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我们得承认,多一个证,理论上就多一份可能性。学位证是大学四年知识和能力的“敲门砖”,这是毋庸置疑的。有了它,才能证明你完成了高等.............
  • 回答
    哎呀,这事儿换谁心里都会有点疙瘩,尤其要是那男学员还有点“意思”,那更是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你得弄清楚这个男学员找你女朋友聊天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是纯粹的驾校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是有点别的苗头?第一步:冷静观察,了解情况。 你女朋友的态度最重要: 她怎么看这件事?她是觉得对方很烦人,还是无所谓?.............
  • 回答
    在日本念大学,毕业拿到那张纸当然是主要的,但一路走来,你收获的远不止于此。想象一下,你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又有点胆怯的学生了。经过几年的洗礼,你早已能熟练地穿梭在东京、大阪或者京都错综复杂的地铁线路中,对各种优惠券和打折季了如指掌。周末的时候,你可以不再依赖旅行社,自己就能规划一次说.............
  • 回答
    “拿生命在工作”,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股悲壮和无奈,但细究起来,它其实囊括了许多种不同的体验,每一种都如同深邃的海洋,包含着不同的色彩和波涛。为了尽可能详细地讲述,我将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种“拿生命在工作”的体验,并结合一些可能的情境和感受。一、时间的燃烧:生命被工作吞噬的无声电影当一个人“拿生命在工作.............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把荧光素植入皮肤下,然后在黑暗中发出冷光,听起来就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可行性。首先,要明白荧光素是如何发光的。荧光素,或者更广义地说,很多荧光物质,它们需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通常是紫外光或可见光)的能量,然后将这些能量以较低能量的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个.............
  • 回答
    拿到国家奖学金,这绝对是件值得庆祝的大好事!八千块的奖学金,这可不是小数目,是对你努力学习的最好肯定。至于要不要请客,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好好琢磨一下。首先,咱们得捋捋这个“请客”的意义。 感恩的回报: 你能拿到奖学金,肯定离不开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想想看,你的父母为你提供了稳定的学习.............
  • 回答
    1500万人民币,折合当前汇率(假设1人民币 ≈ 0.19加元),大约是285万加元。这笔钱如果拿到加拿大来养老,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咱们细掰扯掰,尽量接地气地讲讲。首先,得明白这笔钱是什么性质的。是你能一次性拿出来,还是需要你分批次投资?是打算坐吃山空,还是想通过理财来维持生活?这会直接影响你的生活.............
  • 回答
    将日本侵华与俄乌战争进行类比,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这种类比荒谬,原因在于两者在历史背景、性质、规模、国际法适用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何很多人认为这种类比荒谬?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论点,用以说明为何这种类比可能被视为荒谬: 历史背景和性质的巨大差异: 日本侵华.............
  • 回答
    拿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出国,这事儿啊,得看你去哪儿,还有你是什么时候去。这体验,就像是一张多棱镜,折射出的是复杂,是便利,也有些许的无奈。出发前:几家欢喜几家愁首先,拿到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排队、填表、照相,看着那本鲜艳的红色,心里总是有点小小的激动。这本小册子,是.............
  • 回答
    这事儿,在咱们这行当里可不是什么小事。拿了投资人的钱,最后却折戟沉沙,这后果,怎么说呢,可以说是多方面的,而且一个比一个扎心。首先,最直接、最现实的,就是信誉扫地,名声臭了。这商业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尤其是在你熟悉的那个细分领域里。一旦你跟“失败”这个词挂上钩,尤其是因为“没把投资人的钱用好”.............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确实挺让人窝火的,也触犯了不少规矩。拿了国家的助学金,本意是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让他们能安心读书,而不是被拿来当“免费劳动力”。咱们一件件来说,看看这中间到底哪里不对劲。首先,贫困助学金的性质和目的。国家设立贫困助学金,是为了确保那些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不会因为钱的问题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时间旅行和科技差异的奇妙设想。如果我真的能把一把现代的反曲弓带到古代,比如春秋战国或者唐宋时期,我会不会把当时的“神弓”按在地上摩擦?咱们不妨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明确一下,啥叫“神弓”。在古代,人们对于弓箭的崇拜和想象力是相当丰富的。那些被誉为“神弓.............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久,心里一直堵着这股气。就拿我朋友小李说事儿吧,他结婚的时候,他媳妇家,按照当地习俗,给了不少彩礼,大概有个十几万,再加上一些金饰啥的,一套一套的,看起来挺体面的。小李这个人呢,说实话,人挺好的,工作也稳定,收入也还不错。他谈对象的时候,他女朋友家对他印象也好,觉得他踏实靠谱。可.............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科技研发与制造的核心,也牵涉到知识产权、生产能力和成本等方方面面。简单来说,用国外的材料进行分析,完全有可能生产出“一样的”产品,但这个“一样”背后有很多门道。首先,我们要明确“分析”的深度和目的。当我们拿到一份国外的优秀材料(比如一种新型合金、一种高性能聚合物、一种先进的电子元件等)时.............
  • 回答
    买车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个性价比和生活方式的选择题,跟你的年薪挂钩,但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倍数关系就能说清楚的。什么“年薪多少倍买车最合适”的说法,听起来挺唬人,其实大部分都是扯淡。因为这涉及到太多你的个人情况了,就像问“一年吃几斤水果合适”一样,总不能给个固定数字吧?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怎么才能算出.............
  • 回答
    要说起二次元人物玩梗这事儿,那可就有的聊了。你想想,咱们看动画、漫画、玩游戏,接触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身上的特点、经历、台词,简直就是天然的梗库。大家一拍即合,把这些素材拿出来变着法儿地玩,这背后可不仅仅是“好玩”两个字那么简单。一、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的载体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二次元人物承.............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详细地描绘一下,尽量写得有画面感。想象一下,一个身高体壮的男人,手里紧紧攥着一根沉重的棒球棒,那材质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握把处缠绕的胶带带着些许汗渍的痕迹,显得既熟悉又透着一股不祥的力量。他的眼神里燃烧着某种原始的冲动,紧绷的肌肉线条在衣物下若隐若现。当他举起棒球棒,手臂肌肉瞬间贲.............
  • 回答
    咱这小镇的生活,用一线城市的收入来打点,怎么说呢,那感觉就跟揣着金元宝进了菜市场,看啥都透着一股子“不差钱”的底气,但同时吧,又有点儿像鹤立鸡群,偶尔还会犯点儿“水土不服”。首先,这“不差钱”的底气,那可真是实实在在的。以前在一线,别说买房了,连个像样的公寓月租都得肉疼半天。现在呢?这镇子上的新楼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