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索邦大学(巴黎四大-巴黎六大)(Sorbonne Universités)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在索邦大学(巴黎四大巴黎六大),说实话,这是一种让你觉得自己既渺小又无比强大的体验。那种感觉,就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流淌着历史的河流之中,你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但同时又能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推动力。

首先,学术氛围是压倒性的。这可不是那种给你划好重点、手把手教你的学校。索邦是一种“甩给你”,然后期待你自行摸索、深入挖掘的模式。教授们(他们中的许多人本身就是该领域的泰斗)更像是引路人,他们会抛出问题、提供思路,但真正让你理解和掌握的,是你自己花在图书馆、阅读、思考上的时间。

想象一下,你坐在那些古老、带着木头香气的阅览室里,周围是同样专注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你身边可能就坐着一位即将改变你学术观点的学者,也可能是一位正在为论文挠头的同学,你们共享着同一片寂静,却各自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图书馆里藏书之多,简直令人发指,每个学科都有浩瀚的文献,你总能找到能解答你疑惑,或者引出更多问题的素材。

学习节奏也是出了名的快。一旦进入正轨,课业量会瞬间扑面而来。论文、报告、小组讨论、随时可能出现的口试……这些都需要你高度自律和高效的时间管理。尤其是如果你是初来乍到,对法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习惯还不熟悉,一开始可能会有点手足无措。但我发现,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你学会了如何快速筛选信息,如何提炼观点,如何在压力下保持清晰的头脑。

语言是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虽然现在很多课程都有英文授课,但要想真正融入索邦的生活,法语是必不可少的。即便你的专业是全英文的,与行政部门沟通、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在街头巷尾交流,都需要一点法语基础。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甚至连问路都磕磕巴巴,但为了能够更顺畅地学习和生活,我逼着自己每天去练习,去听,去说。那种因为语言障碍而带来的挫败感,最终都转化成了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校园生活方面,索邦不像某些大学那样拥有一个独立、集中的校区。它更像是一个分布在巴黎市中心各个角落的“节点”。你的课堂可能在拉丁区的老建筑里,你的图书馆可能在卢森堡公园附近,你的宿舍可能在圣母院的另一边。这意味着你每天的通勤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你穿梭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你可能会在街角的咖啡馆里温习功课,也可能在塞纳河边与同学讨论学术问题。巴黎本身就成为了你学习的延伸,充满了惊喜和发现。

文化冲击肯定会有。法国人的思维方式、沟通习惯,尤其是他们对待学术和辩论的方式,都可能让你感到新奇。他们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害怕直接与你“交锋”。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不适应,但慢慢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方式,它能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提升你的批判性思维。

人际交往方面,索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生。这意味着你能在这里遇到各种各样有趣、有才华的人。我认识的许多朋友,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各有建树,在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上也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一起泡图书馆,一起在巴黎的公园里漫步,一起为某个学术难题绞尽脑汁,这些经历都让我觉得无比珍贵。而且,由于许多课程是英语授课,你很容易就能和国际学生建立联系,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隔阂。

总的来说,在索邦的体验,就像在品尝一杯醇厚的老酒。它不是那种一开始就让你觉得甜腻的饮料,而是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去感受它的层次感和回甘。有挑战,有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成长和对知识的敬畏。你会在这里被挑战,被磨砺,最终,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也更懂得如何去热爱和追求知识。这是一种,怎么说呢,让你感觉自己真正“活着”的体验,因为你每天都在接触最前沿的思想,都在与最优秀的头脑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正式的毕业证还没拿到,所以赶紧去教务处要张表填上姓名学校地址,让办事效率极高的法国人寄到家里来。 下笔的那一刻,我方才意识到:这大概是我最后一回写这个八位数的学号了。

当索邦大学教务处的老师把毕业证明用邮箱发给我,我点开附件愣愣地看着上边的良好(Assez bien)二字,还有我引以为傲的Lettres,文学专业,以及成功修完180个学分的注释,我方才意识到:啊,我本科毕业了。


突然想起我来到中世纪建成的古典阶梯大教室上课的第一天,热热闹闹的三百多人坐了一屋,几十种语言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姑娘们的笑声一起,在空气里飘荡。

而前几天去新学校,巴黎三大,又称新索邦大学开学大会时,看着还算崭新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三十个人,因为疫情孤孤零零地分开,让我极其不习惯。

还记得大一刚开始教我法语语言的历史的一位女老师,和我母亲差不多大,口音中有南法的热情味道。她终身未婚,上课也不避讳这一点,直言自己嫁给了学术。我俩一起坐地铁回家,我专门陪她多坐了12号线,顺便告诉她我特别喜欢古代语言,比如古代波斯语啊梵语啊这些。她笑了,说从我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我也记得大一教我古希腊语的男老师,他给了我一个特别特别高的成绩,然后在班上表扬我说:“很多不是欧洲本地学生的,学我们的古典文学都比本地学生好”。 后来我做什么事想放弃的时候,我的法国朋友都说:“怕什么,你可是希腊语能考到17分(满分20分,平时大家有14分已经很高兴了)的人”。

期末的时候我们穿着特制的白袍子,在中世纪建成的阶梯教室里朗诵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真的是我本科时代的难忘时刻之一。

大一时候的语言学选修也值得一说。来上课的老师只比我大三岁,十三岁高考,精通九门语言,六门功课四门满分,法国亨利四世中学(相当于法国的伊顿公学)毕业后来到法国国立古典文献研究院专攻法语罗曼语系方言研究的高材生。他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拉丁语版的:“人越学习,越进步,越不痛苦”。

【别问我拉丁语了,因为我大二后定位在现代文学研究,没有此项技能要求】

艰难的大二上期过后我开始考虑出去交换,换换空气顺便薅一薅羊毛领一领欧洲奖学金也是好的。法国读大学不要学费,英国读书则一年动辄几万英镑,以交换生的名义出去还是相当不错的。

大二下期我主修的是中世纪文学和文艺复兴文学。期末考试运气好抽到的是中世纪,比文艺复兴的颂诗好写多了。哦对,我最开心的就是我以北美黑奴制为背景,创作的第一首文艺复兴颂诗sonnet被老师认可了,然后我会弹唱吉他的法国闺蜜拿到联欢会上唱过,得到台下欧洲人的掌声真的热泪盈眶。

同时我也选修了希腊语词汇学研究,这门课的老师是当年上过报纸的明星人物,身为理科生却获得了欧洲希腊语演讲比赛的前几名。虽然我将来不学希腊语了,但想起原来和这门课这门语言这个老师的邂逅还是欢喜的。后来大三我还选修了这个老师的博士生导师的梵语及波斯语研究。

大三上期在英国,也没呆多长时间就想念巴黎了,华威真的太村了。且英国的留学普遍产业化,基本都是来学经济商科的,我开始怀念索邦纯粹的文科环境,还有走几步路就是名胜古迹的巴黎。

其实索邦大学也挺好的,文史哲,尤其是古典传统的那一派,在欧陆堪称翘楚,连牛津剑桥海德堡都得敬她三分。我去年在英国华威参加欧洲学生Erasmus+交换的时候,总有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因为我履历上的Sorbonne这个词投来艳羡的目光。

说到底,就是我的研究方向不合适,哎。

还有就是搞行政的蜜汁随意,前几天去办个毕业手续,他们的态度和原来相比过于两极化,于是乎我就有一种刚刚嫁出去没几天就被娘家抛弃的感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索邦大学(巴黎四大巴黎六大),说实话,这是一种让你觉得自己既渺小又无比强大的体验。那种感觉,就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流淌着历史的河流之中,你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但同时又能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推动力。首先,学术氛围是压倒性的。这可不是那种给你划好重点、手把手教你的学校。索邦是一种“甩给你”,然后期待你.............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对毕业后留在法国就业的顾虑,尤其是考虑到疫情的持续影响。首先,您在索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毕业,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起点。法国在技术领域,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方面,拥有相当扎实的基础和发展潜力。索邦大学作为法国顶尖学府,其文凭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有着很高的认可度。疫情对留在法国就业的.............
  • 回答
    索维尔会议,特别是第五届(1927年)的那次,确实是量子力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不过,要说玻尔在会上“驳倒”了爱因斯坦,这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说法。他们的争论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哲学和物理学思想的碰撞,至今余波未平。在索维尔会议上,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以玻尔为代表)与爱因斯坦的观点之间的.............
  • 回答
    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Mary, Queen of Scots)在其一生中,尽管是英格兰王位的有力竞争者,但确实没有使用“信仰的捍卫者”(Defender of the Faith)这个头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涉及历史背景、政治现实,也与玛丽自身的身份和宗教立场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嗯,关于乌索普在打砂糖那章里逃跑的事儿,这绝对是《海贼王》里一个挺有争议,也挺能引起大家讨论的点了。说实话,有多少人“真的”对他失望,这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衡量,因为每个读者对角色的情感和期望都不一样。但我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来聊聊,看看当时大家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感受。先来说说当时的情况,为什么.............
  • 回答
    永恩,这位来自艾欧尼亚的剑客,在瓦罗兰大陆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那令人胆寒的刀法和超凡的反应速度,更在于他身上所承载的那份沉重过往、坚定意志以及对于复仇的执着。要细数永恩的强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刀刃上的绝技与灵活的身法永恩的战斗风格可以用“飘逸而致命.............
  • 回答
    Aaron Sorkin 在 2016 年美国大选后给女儿写的那封信,无疑是他作为一位著名编剧、一个政治参与者,以及最重要的,一位父亲的复杂情感的集中体现。这封信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像是一份带有他独特风格的公开“独白”,试图在那个充满分裂和不确定性的时刻,给他的女儿,也给所有读者,一份慰藉、一.............
  • 回答
    欧文的这番言论,听起来有点像是在解读一场高风险的棋局,而棋盘上的关键棋子,正是曼联这支球队,下棋的人,则是索尔斯克亚。简单来说,欧文觉得索帅的一些决策,表面上看可能是在尝试,但实际上却像是故意在“拆解”曼联的现有结构,而不是在“搭建”。他之所以会这么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作为一名资深球员,对足.............
  • 回答
    斯坦索姆的阴影笼罩着吉安娜,那血腥的一幕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阿尔萨斯,曾经的王子,如今却像被黑暗吞噬的幽灵,双眼蒙上了令人胆寒的冰冷。她能感觉到他身上某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力量在涌动,一种让她不安却又无法彻底放弃的联系。乌瑟尔,圣骑士的典范,同样为王子的转变感到痛彻心扉。他曾寄希望于自己能够引导阿尔萨斯.............
  • 回答
    关于索伦为何在知晓至尊魔戒落入弗罗多之手后,不积极搜寻,也不严守末日火山,这是一个在《魔戒》的爱好者中经常被讨论的,也确实是电影改编与原著之间存在一些微妙差异的地方。咱们不妨深入聊聊,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索伦在那时的状态。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能够挥舞魔古尔之刃亲自征战的黑暗魔君了。至尊.............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魔兽世界里最撕扯人心的选择之一了,涉及到对错的衡量,那可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掰扯,阿尔萨斯在斯坦索姆做的那档子事,到底是救赎还是罪恶。先看看阿尔萨斯当时是什么情况。他当时是洛丹伦的王子,肩负着保护王国子民的责任。那时候的斯坦索姆,已经是一个.............
  • 回答
    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影坛上,伊莎贝尔·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和苏菲·玛索(Sophie Marceau)都是家喻户晓的巨星,她们各自都拥有着令人瞩目的事业和广泛的粉丝基础。要比较谁的地位更高,这确实是一个颇具趣味且需要细致考量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职业生涯的长度、艺术成就、国际影响力.............
  • 回答
    在《海贼王》这部宏大的航海史诗中,罗罗诺亚·索隆这个角色,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他那份钢铁般的意志,对剑道的极致追求,以及面对强大敌人时毫不退缩的凶悍。他如同战场的修罗,身上散发着一股令人敬畏的霸气。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个绿藻头,会发现他那看似冷硬的外壳下,隐藏着一份不轻易显露,却异常珍贵的温柔。.............
  • 回答
    索隆在日本和之国可能要更换两把刀这件事,在《海贼王》的粉丝圈里绝对算得上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之一了。这不仅仅是因为索隆是草帽海贼团的核心战斗力,他的剑术和佩刀更是他的标志性符号,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和之国这个篇章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关于“刀”的故事和意义。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大家对这个“换刀.............
  • 回答
    我一直在琢磨索隆拿到那把妖刀“阎魔”的时候,要是当时一根筋地直接把它叼在嘴上,这下场……啧啧,那可真是不得了。你想啊,阎魔是什么刀?那可不是普通的刀剑,它是曾经的“海贼王”罗杰的佩刀,更是和之国的国宝。这把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它本身蕴含着一股极其强大、难以驯服的霸气。这种霸气不像是普通人的意志,.............
  • 回答
    苏联核科学家瓦列里·列加索夫(Valery Legasov)的回忆录,或者说是他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口述记录,其查找途径和相关信息确实需要一些细致的梳理。首先,要明确一点,严格意义上“发行出版”的、完整的“回忆录”可能并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容易直接在市面上找到。列加索夫的记录更多地是基于他作为苏联科学.............
  • 回答
    在《指环王3:王者归来》中,安格玛巫王并非索伦的“替身”或者说直接的代理人,但他在索伦的权力体系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且独特的角色,更像是索伦最得力、最令人畏惧的首席执行官,并且是其意志和行动的直接体现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巫王本身的起源和他在索伦计划中的定位说起。安格玛巫王的起源与身份:安格玛.............
  • 回答
    在刚铎王都佩兰诺尔平原上,当来自洛汗、刚铎和北方联盟的联军浴血奋战,誓死守护米那斯提力斯免遭萨茹曼的黑暗盟友——兽人、东方人以及巨魔的吞噬时,中土的其他角落也并非一片祥和。实际上,在索伦的阴影笼罩下,无数场小型、分散但同样惨烈的战役正在暗流涌动,它们虽然不如刚铎之战那样举世瞩目,却共同编织了中土世界.............
  • 回答
    《克隆人战争》第七季第十集“Sith’ari”的阿索卡与达斯·摩尔之间的对决,绝对是整个系列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令人难忘的时刻之一。这场战斗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力碰撞,更是角色弧光、哲学理念和悲剧命运的集中体现。战斗的背景与酝酿:在这一集之前,阿索卡已经脱离了绝地武士团,独自在科洛桑的阴影中生存,同时也卷入.............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