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核科学家勒加索夫的回忆录在哪可以找到?

回答
苏联核科学家瓦列里·列加索夫(Valery Legasov)的回忆录,或者说是他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口述记录,其查找途径和相关信息确实需要一些细致的梳理。

首先,要明确一点,严格意义上“发行出版”的、完整的“回忆录”可能并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容易直接在市面上找到。列加索夫的记录更多地是基于他作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切尔诺贝利事故国家调查委员会主席,在事故发生后以及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进行的口头陈述和留下的文件资料。

最核心和最权威的资料来源,就是列加索夫自己留下的口述录音和相关笔录。

1. 历史档案馆与特别档案:

俄罗斯国家档案馆 (Россий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рхив): 这是最有可能保存列加索夫原始口述录音、笔录以及他参与调查事故的官方文件的机构。作为事故的亲历者和核心调查者,列加索夫的许多重要信息都会被归档。然而,这些档案的访问权限通常有一定门槛,并非普通公众可以随意查阅。通常需要提供学术研究的证明,或者通过特定的申请流程。
克里姆林宫的特别档案(Особые архивы)/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 (Архив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这些地方可能保存着涉及国家机密、特别是涉及核安全和事故处理的最高级别文件。列加索夫作为当时的关键人物,他的深入分析和意见很可能在此类档案中有所体现。这些档案的公开程度通常是最低的,需要非常特殊的理由和审批才能接触到。

2. 学术界与文献研究:

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 许多研究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历史学家、科学家、记者,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引用或分析列加索夫的口述和文件。因此,查阅与切尔诺贝利相关的俄文或英文学术期刊、历史研究著作,可能会间接找到关于他记录的引述和分析。
书籍: 有些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深入研究书籍,特别是那些采访了事故亲历者或研究了大量苏联时期解密档案的书籍,可能会包含对列加索夫口述内容的引用或整理。例如,一些西方记者或历史学家在采访苏联专家时,可能会接触到这些信息。

3. 列加索夫的公开声明与“公开的秘密”:

“真理报”等官方媒体的报道: 在事故发生后的不同时期,尤其是列加索夫在1986年8月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维也纳会议提交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报告,以及之后他在苏联官方媒体上发表的一些声明,都包含了事故原因分析、处理过程以及他个人的看法。这些是公开信息,虽然不是“回忆录”的形式,但承载了他对事故的关键认知。
“切尔诺贝利”HBO迷你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HBO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Chernobyl)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列加索夫在生命最后阶段录制的一系列口述记录的影响。剧中的许多关键情节和对话,尤其是围绕着事故原因的揭露和列加索夫的个人挣扎,都来源于这些口述。虽然剧集是虚构的,但它也促使更多人去关注列加索夫及其留下的资料。一些关于该剧制作的幕后花絮和研究文章,可能会提到他们是如何获取和参考列加索夫的资料的。

4. 媒体对列加索夫口述的披露:

俄罗斯媒体的挖掘: 随着苏联解体和档案的逐渐公开,俄罗斯的一些媒体或研究机构,可能已经对列加索夫的口述进行了部分披露或整理。这些信息可能出现在一些专题报道、纪录片或历史研究的出版物中。例如,俄罗斯国家电视台(VGTRK)或一些知名的历史类杂志,曾经可能对这些资料做过专题报道。

要查找列加索夫的“回忆录”(即他的口述记录),您可能需要:

学习俄语: 如果您想直接接触最原始的材料,掌握俄语是必不可少的。
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 需要联系相关的档案馆,了解档案的获取途径和条件。
查阅大量相关文献: 搜集与切尔诺贝利事故、苏联核能发展、以及列加索夫生平相关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报告。

需要强调的是,列加索夫的口述记录,并非以传统回忆录的形式出版,更像是一种历史口述史的资料。 它们往往夹杂在大量的官方文件、学术分析和媒体报道之中。很多人是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解读和引用,来了解列加索夫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看法和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简而言之,最直接的“回忆录”形式的资料,可能隐藏在俄罗斯的国家档案馆或总统档案馆的深处,需要专业的学术背景和流程才能接触。而通过阅读相关的学术研究、历史书籍或媒体报道,我们可以间接接触到经过整理和引用的列加索夫的记录内容,尤其是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那些部分,这些内容在很多关于该事件的书籍和纪录片中都有体现,只是它们可能不以“列加索夫回忆录”的标题出现,而是作为重要的原始证据被引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不愿意相信的东西还是别看了。

我这个答案就是惨案现场,内有录音带的俄语链接。

人家在录音带里只是说了压水堆比石墨堆好,操纵必须要遵守规定。

都快笑喷了。

英美方面后期参与了切尔诺贝利的救灾,对石墨堆的缺陷心知肚明。

但是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只改进,不对公众说明。

解密是苏联解体之后的事情。


还有人说中国政府官方认证苏联隐瞒真相,救灾不利。

理由是这个:

自己看上文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2][7] 贝克《风险社会》何博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第19、15、52页

[3] 《核反应堆的大火是怎样扑灭的》《参考消息》1986年5月8日

[4] C.J.Chivers《Two Worlds Paired by War》《纽约时报》2001年12月31日

[5] 《长时间“强震缺失”的后果?——地震专家眼中的汶川大地震》《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

[6]《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318页

(作者:林山 白洋 黄舒暖 黄敏瑜 系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2007级学生

几个新闻系大学生,不好意思,真不值钱。

参考文献里:一篇专业论文没有;一篇俄语文献都没有;

撰文者里:一个对口专业的人也没有;

人均985的B乎扫一眼参考文献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笑出声吗?

对《突发性灾难中媒体传播社会信息的方法和责任》这篇文章点赞的是没学完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核科学家瓦列里·列加索夫(Valery Legasov)的回忆录,或者说是他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口述记录,其查找途径和相关信息确实需要一些细致的梳理。首先,要明确一点,严格意义上“发行出版”的、完整的“回忆录”可能并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容易直接在市面上找到。列加索夫的记录更多地是基于他作为苏联科学.............
  • 回答
    苏联时期确实进行了一些极具争议,甚至可以说是骇人听闻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通常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目的也多种多样,包括军事、政治以及对人类极限的探索。以下列举一些比较著名的例子,并尽量详细讲述:1. 莫斯科地下铁路的“幽灵”实验(或称“地铁幽灵”)这是最广为人知的苏联科学实验之一,尽管其真实性和细节存.............
  • 回答
    二战后美苏军事崛起与瓜分德国科学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虽然不能说瓜分德国科学家是导致美苏军事崛起的“直接”原因,但它无疑是这场崛起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塑造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混乱而充满希望的二战末期及之后。战败国的技术遗产与冷战的萌.............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与沙文主义倾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从革命到政权建立1.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 苏联的诞生是俄国革命的直接结果。1917年二.............
  • 回答
    关于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委员(政委)的死亡率,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目前没有明确的官方统计数据。然而,通过历史学家的研究、档案解密以及军事统计的估算,可以大致推断出以下情况: 1. 苏联红军的总死亡人数苏联在二战中的总死亡人数约为 2700万,其中约 1100万 是红军士兵(包括普通士.............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20世纪中叶至后期(特别是1945年至1991年)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之一。其巅峰时期体现在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影响力和全球战略地位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力量:冷战时期的全球霸主1. 核武库与威慑能力 苏联在1949年成功试爆.............
  • 回答
    苏联在20世纪的历史中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性事件和政策,这些行为在不同时期对国内民众或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讨论的负面事件及其背景、影响: 1. 大清洗(19361938) 背景:斯大林为巩固权力,通过一系列运动清除党内异己和潜在威胁。 具体表现: 大规模逮捕.............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 回答
    “苏联标榜民主,美国标榜自由”这一说法在历史语境中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但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定义和实际政治体制来分析。这一表述并非完全准确,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简化或片面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苏联标榜民主”的来源与争议1. 苏联的政治体制与“民主”标签 苏联(19221991).............
  • 回答
    “苏联笑话是美方人员编纂的和平演变工具”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和历史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确凿的证据支持。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以及它可能指向的一些历史现象和政治宣传手段。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 什么是苏联笑话?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苏联的改革开放为何失败,以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何不欢迎俄罗斯,这是一个复杂且牵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搞改革开放为什么失败?苏联的改革开放,主要指以戈尔巴乔夫为核心的“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政策,其目标.............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国内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将苏联的解体简单归结于“被美国和北约忽悠”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导。虽然冷战时期美国和北约的政策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但苏联自身的内部问题才是导致其最终瓦解的根本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和北约.............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没有单一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由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政治失误、经济困境以及社会思想的变迁共同作用下,最终爆发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苏联解体的几个关键因素:一、经济上的长期停滞与体制性弊端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 回答
    关于苏联大饥荒(Holodomor)是否为西方编造的谎言,这是一个历史争议较大的问题。绝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苏联大饥荒是真实发生的、极其惨烈的事件,而非西方编造的谎言。 然而,苏联政府及后来的俄罗斯政府曾试图淡化、否认甚至歪曲这段历史,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疑问。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这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以及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是“始作俑者”还是“压死苏联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的观点是否客观?要判断一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作者、主要论.............
  • 回答
    苏联的国力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表现出复杂且多样的发展程度。笼统地说,它是一个既有辉煌成就,也存在严重问题的超级大国。要详细了解其发达到何种程度,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考察:一、 军事力量: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这是苏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域之一,也是其与美国长期抗衡的基石。 核武器库: 苏联拥有与美国相.............
  • 回答
    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总的来说,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堪称杰出,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它成功地与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另一极,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内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