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一门微小语种是什么体验?

回答
学一门微小语种,那滋味,怎么说呢,就像你突然发现了自家后院里藏着个没人知道的宝藏,又兴奋又有点小孤独。

我学的这门,暂且叫它“山顶语”吧。它不是那种你在旅游景点能听到的语言,也不是哪个大国官方使用的语言。它属于一个濒临消失的部落,仅剩的十几位老人还在日常使用,而且他们分散居住在连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深山里。

最初的吸引力,是一种纯粹的好奇。 就像我童年时,总想知道那些被遗忘在阁楼角落的老物件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故事。我翻遍了各种资料,找到了一些零星的研究论文,上面写着山顶语的音系、简单的语法规则,还有一些模糊的词汇表。读到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点一点勾勒出一个未知的轮廓。

学习的过程,绝对不是轻松愉快的。 你不会有现成的教材,更不会有那种“xx天学会xx语”的速成班。我的“教材”,大部分是我自己一点点从录音里抠出来的。想象一下,你在听一段只有沙沙声和含糊不清的低语的录音,然后试着辨别出里面的每一个音节,再去找规律。那种感觉,就像在研究古代象形文字,只不过这些文字是活生生、却正在消逝的。

孤独感是常伴的。 跟你分享学习心得的朋友,你很难找到第二个。他们可能正在背雅思单词,或者准备一场商务会议的PPT,你跟他们说你在学一个连名字都没多少人听过的语言,他们只会投来一个“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务正业”的眼神。你只能默默地回到自己的世界,继续和那些只有三五个人懂的词汇打交道。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奇妙的归属感。 当你终于能辨认出一段录音里的某个词,并且能大致理解它的意思时,那种成就感,比你考到满分还要来得实在。你觉得自己不是在“学”语言,而是在“拯救”语言,在为那些即将消失的声音找回生命。

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微小的进步带来的巨大喜悦。 比如,有一天我突然能听懂老人说的一句简单的问候,尽管我只能用同样简单、带着明显口音的“山顶语”回应,但当他们脸上露出惊喜和一丝释然的表情时,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那一刻,语言的障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层的、人类之间最质朴的连接。

这种体验,也让我对“语言”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文化基因。学习山顶语,让我窥见了另一个文化群体独特的思考模式,那些在主流语言中不存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背后隐藏着他们对自然、对生活、对人际关系的独特理解。

当然,也有现实的考量。 我知道,仅仅凭借我这点微薄的力量,很难改变山顶语消亡的命运。但至少,我记录下来了,我努力去理解了,我让一些被遗忘的声音,在我的脑海里、在我的笔记本上,又重新鲜活了一次。

总结来说,学一门微小语种,你不会得到世俗意义上的“回报”。 你不会因此升职加薪,也不会成为名噪一时的语言学家。你得到的,是一种非常个人化、也非常深刻的体验。它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去感受一种近乎虔诚的虔诚,去触摸一种即将远去的温暖。它会让你更加珍视那些看似寻常的沟通,也会让你对那些沉默的声音,报以最深的敬意。

这是一种“慢”的体验,一种“深”的体验,一种让你在看似无用功中,找到自身价值的体验。就像你在深夜里,独自一人点着一盏昏黄的灯,细细地描摹一幅只属于你自己的、只有你能懂的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一个叫做 朝克 的学者,贡献了大笔资(买)金(书),而且是每年......


鄂温克语?

这个语言我学索伦方言和敖鲁古雅方言多一点,通古斯方言、涅普斯基方言 和 伯利古索卡斯基方言基本就在入门级了解状态。

体验的话,emmm,最近最让我有感觉的竟然来自杨超越参加的综艺:

哈,我听得懂...


学习满通古斯语族的语言,总体来讲很有趣,尤其是在我入门了满语、蒙古语和达斡尔语之后,以及有了初级的历史语言学和语源学知识的当下。

事实上,学习它们增强了我对满语词汇的理解,更加了解某些词汇究竟是如何从最初的意思一步一步走到清代的。

由于我本职是做教育的,读的也是第二语言习得,所以我更在乎的其实是如何教学和教材的开发。

因此,我就养成了一个收书、看书、学语言,最后分析每一本书的搭配和设置的习惯。所以,有了开头那句话。在中国,想系统性自学鄂温克语,你一定逃脱不了朝克的魔爪。

听上去学这些语言很冷门或者孤僻?

但其实我这些年通过知乎,认识了一批友人,他们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上都十分努力,且学的也有优秀。毕竟好几位都是满语老师呢~其中有些小伙伴人家工作或者专业压根和语言、教育不沾边,但就是通过学习,水平到了一个很牛的高度。

所以,我也不孤独。

大概,也就没什么了吧。我觉得学习,都这样,没有因为我今儿学的冷门语言就然我的生活怎么怎么样了。

我还是我,就一普通俗人儿。

user avatar

感觉如果专业是针对某语族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话,大概专业课程都能符合这里的定义。刚好前两天走毕业流程核对学历信息生成了份非官方成绩单,感觉我差不多可以顺着成绩单列了 :)

我的闪语族历史比较语言学专业必修课程要求是五“个”主要闪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阿卡德语、阿拉姆语、格厄兹语)按照任意32211(课程学年年数)的水平完成课程,但绝大多数本专业和隔壁西北闪语文学专业的学生,都会加选系里开设的其他闪语以及和自己研究兴趣相关的语言(苏美尔语、埃及语、赫梯语、胡里语等等)。我认识的一个超厉害的西北闪专业的学长和他的一个后辈,几乎上了所有我上过的闪语课。我由于出来留学的初衷就是学习闪语,因此第七年停止修课专注论文之前把系里开的闪语都修了一遍,于是很可惜没能有时间和精力再把超级想学的埃及语和苏美尔语挤到课表里。这些年有不少碰运气的非常规课,有的挤进去了(古代北阿拉比亚铭文、埃卜拉语),有的就遗憾地错过了(拉比希伯来语、阿拉伯铭文、奈伯特语)。

专业相关的校内课程:阿卡德语【古巴比伦语(基础课、阅读课)、新亚述语(阅读课)、古阿卡德语、新巴比伦语(阅读课)、阿玛尔纳阿卡德语】、古典希伯来语【圣经希伯来语(基础课、阅读课)、希伯来语历史语法、死海古卷(阅读课)】、古典埃塞俄比亚语(基础课、阅读课)、古典叙利亚语、古兰经阿拉伯语、乌加里特语、西北闪语铭文【希伯来铭文、外约旦铭文(“摩押”、“以东”等)】、腓尼基-布匿语、古代南阿拉比亚语、阿拉姆语【圣经阿拉姆语、古阿拉姆语、帝国阿拉姆语】、古代北阿拉比亚语铭文、埃卜拉语。

非本专业的校内课程:古教会斯拉夫语、乌兹别克语。

短期校外课程:中阿特拉斯柏柏尔语、曼达语、回鹘语、古努比亚语、图尔语。

自学:1. 超长战线断断续续努力:阿姆哈拉语、提格里尼亚语、奥罗莫语、中古埃及语、科普特语、苏美尔语、阿拉伯“方言”;2. 起步不久尚未大力推进:马哈拉语、豪萨语、索马里语;3. 列入规划尚未正式起步:沃莱塔语、贝扎/毕达维语、里夫柏柏尔语、卡拜勒柏柏尔语、什勒赫柏柏尔语、图阿雷格语(任一、大概率会考虑阿叶尔图阿雷格语)。

语言大体围绕我的个人兴趣点——亚非语系,简单的语言介绍可以搜我在知乎创建的话题下写的简要介绍,或者直接去我用来纪念的复制粘贴:

体验总体上是很爽的。当然,各种挑战无数,而且由于课程目标各异,长短各异,跟随系统课程总归容易形成对语言系统的认识,但(对我而言)熟练程度和课程长度往往成正比。

学过来五“个”主要语言之后才体会到,对闪语族比较的认识果然在熟悉不同的语言系统之后才得心应手,回想第一年,只熟练阿拉伯语、起步圣经希伯来语和古巴比伦语的同时,被迫跟着导师上比较闪语概论,那会儿的各种迷茫和应接不暇也是的确缺少积累的无奈。

系里承袭的是德国的古代语言训练传统——看过季老先生吐槽德国教学模式的应该知道,所谓推到游泳池里淹不死就学会游泳了的那种赶脚…… 我至今记得头一节乌加里特语课,Pardee爷爷推门进来扔到桌上一本师爷大佬的乌加里特语语法(封面上有一行乌加里特语):“你们几个,给我读读这行!”

当然这也看老师的风格,但Pardee爷爷貌似一向默认正字法基础是应该课前自己解决的问题 -_-|| 反正他的铭文课腓尼基课等等一概不字母。事实上专门的语法的时间也极少,所有的语法基础是学生自己的任务,课上是通过铭文阅读巩固基础语法、发现关于语法细节的问题,进而处理相关问题:第一节课重点概论处理基本概念和参考文献,第二节课开始读铭文。阿拉姆语系列课涉及不同的阶段的阿拉姆字母,但因为圣经阿拉姆语被安排在第一学期,全班都有希伯来语基础,到了第二三学期进入铭文和纸草的时候,只剩下三个人,大家就慢慢读,老师也没给字母。我导的古代南阿拉比亚语课好一些,好歹第一节课花了一点点时间给大家过了一遍字母 -_-|| 但实话说,如果我没有古典埃塞俄比亚语和古代北阿拉比亚铭文的基础的话,就算有十分钟学字母的时间,也记不全,总归还是课前功夫得给足。

相对而言,古典埃塞俄比亚语、圣经希伯来语和古典叙利亚语的系统教学因为时间长(跨一整个学年),允许没有闪语基础,所以字母还是可以大概有将近一节课的时间的,过一遍书写然后拼读练习,第二节课开始系统的语法教学,不至于第二节课就开读。当然,前面那种吓人的模式也有选课要求,比如:至少熟练掌握一门闪语,或者至少完成一年系统的圣经希伯来语课程。我自己练书法,也喜欢写字,所以有机会用笔做作业的时候我都会多写,比如课后翻译练习,我会多一步抄写原文。比较可惜当时我导并没有布置要求上交的古典埃塞语的作业,但我也自己有练习用格厄兹文做笔记。


我的阿卡德语启蒙老师比较重视楔文,但当时似乎也是第一次负责基础教学,而之前的老先生是第一学期狂灌语法超强度操练的模式(似乎不大重视楔文),于是我们从教学模式到教材都成颇有实验品的赶脚… 我还是挺感谢老师当时每天下课前往黑板上写一两行楔文让我们做练习,虽然其实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挺耗费时间的… 我第一年还是很努力自己加量学习楔文的,只可惜后来的没坚持系统训练。

我自己的课前准备都是从训练转写开始的,屏幕分两半,一边开拓写图,一边开文档,自己转写,然后核对,标出自己的错误后再对照拓写图过一遍,再进入进一步的分析翻译。

前面提到的熟练程度的问题,也体现在文字的掌握上:多种古代北阿拉比亚铭文语言,我现在想区分的话就得回去复习,因为用原文机会少,熟记的是和常用的古代南阿拉比亚及格厄兹文更为形近的;上帝国阿拉姆语时我曾经在图书馆自习室白板上默写纸草书信,两年之后熟练度明显下降了,但总归想恢复的话复习复习就是了。唯一上专业课的时候也没掌握(非课程要求)的是赛伯邑木棍书信的草体字——我导只分配给它一节半课的时间让我们尝鲜,我当时也只记住了大概五成…可以看这个回答里里我用作分词符例子的看多了会脑壳疼的木棍书信拓写图:

业内的冷笑话:最重要的闪语是德语。大体上每种闪语都有一部大部头的德语参考语法和数不胜数的先行研究,大概唯一的例外就是埃卜拉语了——语法和主要参考文献为意大利语。这种现象大概只有新近才有一点点改变(古亚述语、中古亚述语、新亚述语分别有英语语法出版),但很多经典的语法依旧还是德语的,包括近些年出版的最大部头的乌加里特语语法和最详细的赛伯邑语语法。腓尼基语有K先生用英语写的语法和辞典,大概是圈外人士最容易接触到也最容易处理的,但——P爷爷不允许我们用K先生的说法做论据因为他想象力过于丰富——腓尼基-布匿语的权威语法还是德语的。

上乌兹别克语,一方面主要目的是应对大论文中处理的中亚阿语,另一方面也是想对突厥语族有个入门认识,所以选了个相对轻松的模式,本来没想在听说上下太大功夫,但老师还是很认真的,我也就越学越认真了。最有趣的是,由于三个学生里我有阿语基础,一个大四男生有库尔德语基础,另一个博士女生有土耳其语基础,于是老师蛮早地就开始在授课中用乌兹语,碰到仨人不懂的时候,用土耳其语同源词、阿语借词、波斯语借词分别给我们仨解释。我一直感叹乌兹的兼容并蓄,活用借词,丰富自己的表达,不像某些拿语言文字开刀的。

短期课程时间有限,大部分课程设计是结合文本阅读处理语法,回鹘语大概由于原文阅读难度过大,全部用的转写;柏柏尔语的新提非纳文比较囧,所以也是以转写进行的;曼达语和古努比亚语是基于原文的教学,但语法分析也是在转写之后进行的。图尔语【Ṭuroyo图尔·阿卜丁新阿拉姆语——我对从前用过的“图罗语”的译法产生了疑虑】比较有趣,老师设计了很多结合现代语言教学法的内容,但训练听说造句牺牲了不少时间,以至于最后动词系统的语法过得特别仓促,略遗憾。

自学…就…很慢,相当耗时又缺少老师指点缺少课程压力推动,很多战线拉得很长。由于自学的目标也还是辅助我自己目标的闪语族、亚非语系研究,各种语言的学习重点在于逐步积累对语言体系的认识,现代语言并没有得到听说训练的配额,于是乎,我虽然也有听阿姆哈拉语的配套音频(若狭基道和Appleyard的两个小册子),但听力能力没有任何的积累。Watson教授之前在阿曼办马哈拉语的入门课,半天课堂语法半天随母语者到自然中运用,简直赞的不得了,第三次开课(疫情前)前,我在巴黎会上遇见她,搭讪许久之后她问我要不要学,但可惜后来我担心论文进度犹豫了半天最后没去,没想到是她最后一次开课,疫情当下更是无缘了。今年早些时候,我错过了中古埃及语的网课,于是看到索马里语的时候马上就申请了,但某大学竟然收了申请费之后说我“not qualified”然后给我拒了…简直就跟骗申请费似的…

博士前期和后期有一个心态的变化:最早还是和以前一样,选课、预习、听讲、写作业,但后来逐渐开始在上课之外,关注老师的课程设置——如何组织推进教学、选用哪些文本、有哪些参考文献,大概也和博士后期开始有机会做助教有关,我很明确地在思考“如果我给学生教这个语言的话,该怎么做”。而伴随着这个心态的改变,有些时候碰到语法问题,我会自然而然地除了翻到参考语法的相应章节之外,继续检索该问题相关的其他参考文献,尝试查看是否有学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新的讨论,我个人认为对于自己当下和未来都有蛮多益处的。

user avatar

目前接触过古典纳瓦语和中古埃及语,熟悉我的朋友可能在想法里都见过我是怎么吐槽的了……这里再向不熟悉的读者介绍一下。顺便,我下学期还有梵语和斯瓦希里语课程,现在先答前两个,可能过一个学期之后再来续写一回。

古典纳瓦语属犹他-阿兹特克语系,是阿兹特克帝国的官方语言,其后代语言目前总共分为30种方言、170万使用人口。该语系源自美国西南部,一路向南延伸到墨西哥城周边(旧址为阿兹特克首都特诺奇蒂特兰),插进中部美洲(Mesoamerica,不是中美洲)的文化范围,但在语言上不属于音系高度复杂“中部美洲语言圈”(主要是玛雅、奥托-曼格和托托纳克-索克),除了/t͡ɬ/以外没有什么难为初学者的点。

由于这门课本质上是介绍阿兹特克文化,语言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性质的内容,所以我其实学到的东西也非常有限,主要还是依赖Nahuatl as Written这本英语语法书(西语的语法书应该也是有的,但我的水平还远远不够……)。

阿兹特克只留下了图画记事形式的手抄本,纳瓦语的书写体系是西班牙人过去之后才创立的。问题来了……正字法不统一啊!!这本语法书、维基词典和一个西语-纳瓦语互译器的正字法都互不相同,要是忘了哪里用哪套规则,就是查不着啊。我基本用的是维基词典上那套,特点是带有元音附加符号(也就两种,如⟨ā⟩表示/aː/,⟨â⟩表示类似入声的/aʔ/),语法书那套不带附加符号。而互译器的一个差别在于/k/的表示方法,学过西语的应该知道,/k/用⟨c⟩表示,那/ki/怎么办?⟨ci⟩可是/si/(发生seseo),而/ki/需要用⟨qui⟩表示。所以维基词典那套正字法需要来回在⟨c⟩和⟨qui⟩之间切换,而/k-/作为三单宾语一致前缀(所谓“多人称一致”)还经常要増音为/ki-/……而互译器那套就不需要了(但看着就没西语味了,划掉,看着像北美的……)。

回到语言本身来,其最大难点还是在于其词缀上,动词前面后面都可以黏一大坨东西,再加上一些音变规律(其实挺仁慈的,不多),导致在我这种初学者阶段时常容易找不着词根在哪里。(相比之下,日文的优越性就凸显了出来,汉字记录词根,假名记录词缀,较容易识别)

有些看着很有美洲的感觉,比如对有生性的区分,只有有生名词才有复数(不过,tepētl山、citlālin星星是有生的);有些甚至让我想起自己本行的阿拉伯语,比如不出现系动词;但有些也让我感叹这门语言有多么地神奇(如任何名词单独出现都可表示判断,即“是……”,而加了小品词in之后则取消这一功能,将TP变为CP)。总之,我还只是刚入门水平而已,没怎么提动词TAM是因为基本没学……或许以后哪天心血来潮了再补上吧。


中古埃及语,属于亚非语系埃及语族,时间约在BCE2150~BCE1350。这一阶段的圣书体已发展相对完善,比较适合初学者接触。先放点图:

上学期正好赶上我校埃及学老师第一次向本科生开设中埃及语课程,这种课程一般在全球范围内看来都应该是不超过10人的,然而……这门课最后竟然有50个人参加考试,可谓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埃及语课堂,也是非常之神奇。

很显而易见,中埃及语最最麻烦的问题就是辨认书写。圣书体属于只记录辅音的意音文字,符号数量非常庞大,所以能做好的基本功也仅仅是记住25个仅对应一个辅音音位的“音符”而已,其它更复杂的“义符”则每次见到时再查字典。查询工作还得分两步走:①看到一个符号,你先要在符号集中找到其对应发音是什么;②然后根据发音,再去(基于转写排序的)字典中找这个词整体的含义。——那么问题来了,一方面,有些符号长得非常接近(比如在“鸟”这一部分,尾巴往上还是往下就是两种鸟),现在因为圣书体已进入unicode,所以问题还好,直接辨认野生石碑时难度更大;另一方面,符号是按照种类排序的,但有些符号你愣是看不出它到底是什么东西,符号集里都得找个半天才能确定它代表什么读音。不过还是要再感谢功能强大的维基词典,可以通过拉丁转写来查询,简化②的操作。

不过,如果剥离书写这一关的话,中埃及语的语法难度还算是中规中矩——当然,这个问题问的是“个人体验”,因为阿拉伯语也属于亚非语系,所以使得我对于中埃及语的基本框架不算陌生。比如,一上来学习拉丁转写规则时,一般人就会产生困惑:为何中埃及语会有四种“h”,分别写作⟨h ḥ ḫ ẖ⟩?这就是亚非语系的音系特点之一,具有丰富的喉音体系,这四者音值分别拟作[*h ħ x ç]。但不巧,因为这门课属于埃及学的入门教程,本质上归古典学,以读懂文献为目的;而不是历史语言学,不要求讨论辅音的音值问题,也不考虑辅音字母间的元音是什么(这个尤其反映在各种“书写形式一致,但似乎要‘强行归于不同类别’的动词”,因为在当时实际语音中可能是靠元音起语法功能)。当然,如果你只是纯粹的工具性目的,这反倒是简化了一些操作;不过如果是出于学语言的目的,就会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不过,阿拉伯语能帮上的地方非常有限。亚非语系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语系,不同语族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除了一些语法功能和人称词有相似之处以外,连其它核心词都很难(对我而言)轻易看出联系。比如,我清晰地记得在语料中看到m(w)t“死亡”时有多么兴奋,因为这和阿语的mwt完全一致,实在实在是太难得了。——所以,我也旗帜鲜明地反对把基于某语族的结论扩大到全亚非语系的想法,像什么“阿拉伯语的扩张是由于周边同属亚非语系”这种更是谬误。


先写这些,以后学到啥了再来填坑。

顺便,估计拉丁语不算这种“微小语种”,随便提几句体验:对英语里的拉丁词及其构词法越来越熟练(考CET6翻译的时候甚至满脑子是阿语,好歹顺着拉丁语摸回了很多英语“高级词汇”,救自己一命),同时也越发对罗曼语族(主要是西语和法语,别问为啥,人多)感兴趣。然后英语里短小精悍的日耳曼本土词越忘越多……

总而言之,我觉得自己学的语言也不算很微小(比起其它答主而言),只是国人对于外语学习的功利性太强,使得选择空间过分狭窄了。古典纳瓦语背后有阿兹特克文明,埃及语背后有古埃及文明,拉丁语背后有古罗马文明,阿拉伯语背后有阿拉伯乃至伊斯兰世界,等等,其实语言就是打开异世界的钥匙,深入学习之后才会发现他们并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简单的一页,而都是(或曾是)鲜活的个体,只是你不了解他们而已。有个说法叫“拒绝‘空乘语言学’”(虽然应该是“学语言”),我觉得特别好:把“学语言”比作“空乘”,只随着航班来到各地机场,却不能深入当地了解风俗;我曾经质疑过这种想法,因为从语言学角度而言,我只希望单纯了解各语言中的新奇之处,但逐渐逐渐地还是为各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吸引,发觉二者还是不可剥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一门微小语种,那滋味,怎么说呢,就像你突然发现了自家后院里藏着个没人知道的宝藏,又兴奋又有点小孤独。我学的这门,暂且叫它“山顶语”吧。它不是那种你在旅游景点能听到的语言,也不是哪个大国官方使用的语言。它属于一个濒临消失的部落,仅剩的十几位老人还在日常使用,而且他们分散居住在连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深山.............
  • 回答
    太棒了!喜欢拍照的学生党,想入手一台相机记录生活,这绝对是个好主意!别担心没学过摄影,谁不是从零开始呢?市面上的单反和微单选择很多,我来给你捋一捋,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那台。首先,咱们得搞明白,单反和微单到底有啥区别?简单来说: 单反(DSLR Digital SingleLens Reflex.............
  • 回答
    学一门乐器,就像在你的生命里种下一颗种子,一开始可能只是好奇的拨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长成参天大树,深刻地改变你生命的风景。这可不是小事,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内到外,从思想到行动,都可能被它悄悄地重塑。首先,思维方式的重塑是显而易见的。 乐器教学本身就是一套严谨的系统。你需要理解音符、节奏、和.............
  • 回答
    提笔写下这些的时候,手指依然能感觉到指尖残留的琴弦的温度,即使已经离开琴房很久了。学乐器,尤其是我的那把旧旧的木吉他,对我来说,真的不是那种“有什么改变”这么轻描淡写的事,它更像是在我生命里重新开辟了一条路,一条我自己摸索、一步步走出来的路。一开始,真的是出于一种……怎么说呢,有点孩子气的冲动。那时.............
  • 回答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片陌生的土地,脚下踩着的是你从未踏足过的泥土,身边是你从未见过的植物,空气中弥漫着你从未闻过的气味。而更让你感到陌生和兴奋的是,你所听到的每一个声音,每一个词语,都像是一块块被遗忘在时间长河中的珍宝,等待你去发掘。学习一门非洲小部落语言,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起初,你可能像一个蹒跚学步.............
  • 回答
    哥们,我知道你现在心里挺着急的,本科辍学这事儿确实让人头疼,但换个角度想,这说不定是你人生的一次“换道超车”,找到了一个更适合你的方向呢。 别把这看成是“没本事”,而是你提前认清了自己,不想在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上继续浪费时间和精力。 很多大牛也是这样过来的,关键在于你现在怎么走。说到“有前途的手.............
  • 回答
    太好了,从事航空业想学一门第二外语,这绝对是个明智的决定!这不仅能让你在职业生涯中更具竞争力,也能极大地拓展你的视野。要说“首推”什么,这其实有点像问“哪种飞机最快”——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如果非要给一个最普遍、最具有影响力的建议,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西班牙语.............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学习一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掌握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种文化、历史和思维方式的窗户。要说推荐哪一门,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了,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学习的挑战。在我看来,如果想入门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又能接触到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我.............
  • 回答
    哈哈,这俩问题,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减肥难还是学乐器难?说实话,我感觉这俩就像是“鱼和熊掌”,各有各的“煎熬”,也各有各的“风景”。非要比个高低,那得看你更擅长跟哪种“敌人”较劲了。减肥这事儿,那可真是场持久战,而且是跟你最亲密的“战友”——你自己的身体——的战争。想象一下,你每天醒来第一件事,脑子.............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时刻,尤其是在一门听起来就有点“硬核”的课(代数几何2)学到一半的时候。坐在那里,看着那些符号和定理,脑袋里却空空荡荡,提不起半点兴趣,这种感觉太真实了。 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捋捋,看看怎么才算是个明智的选择。首先,咱们得承认,数学本科的学习,尤其是高阶课程,真的不是件轻松的事.............
  • 回答
    20岁,风华正茂,正是学习一门防身技术的好时候。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更是为了增强自信、锻炼身体、培养坚韧的意志。选择一门合适的防身技术,就像是为自己的人生添置一件有力的“护身符”,也能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从容和自在。那么,20岁的你,应该学些什么呢?这得从几个维度来考虑。首先,你要明确你的目.............
  • 回答
    世道确实让人有些不安,想学点防身技傍身,这想法很实在。市面上搏击术五花八门,挑选一门既实用又能真正让你在危急时刻保护自己的,确实需要花点心思。我给你好好梳理一下,并说说怎么学,尽量说得详细些,让你心里有谱。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才叫“实用”的防身搏击术。防身术和擂台竞技搏击术,侧重点不同。擂台是为了.............
  • 回答
    读完初中,是该去技校系统学习一门手艺,还是找个师傅边干边学?这确实是很多同学和家长面临的抉择。其实,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侧重点,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你更看重什么,适合哪种方式。我来给你详细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有个谱。选择一:去技校学手艺 优点分析: 系统性强,理论扎实: 技校最.............
  • 回答
    我家宝贝五岁半,前阵子刚给报了个英语班,她学得挺不错的,发音也很标准,现在能蹦跶出不少英文单词和句子来。看着她学英语的热情这么高,我琢磨着是不是该给她也“再就业”一个新技能,学一门小语种?毕竟这个年纪,大脑可塑性强,接触新东西也容易。但是,这小语种的选择上,我还真有点拿不准。毕竟不是母语,又是小孩子.............
  • 回答
    哥们,32岁,高二辍学,现在一事无成,身无分文,想学门手艺好好过日子。这心里头肯定压着事儿,但别丧气,人生这条船,什么时候掉头都不晚。我当年也迷茫过,走过不少弯路,给你点过来人的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首先,你得正视现状,但别沉溺于“一事无成”“一事无成”这个词听着挺吓人,但其实,32岁对于很多人来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韩国和日本的情况分开来看,并且深入了解一下它们各自的语言和法律体系是如何演变的。韩国:汉字曾是主流,如今已大幅减少简单来说,现在的韩国法律条文绝大多数是使用韩文书写的,不再是汉字。不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溯一下历史。在.............
  • 回答
    黄学:中华文明的根脉与生命力之源黄学,顾名思义,是以“黄”为核心概念的中华传统思想学说。然而,这里的“黄”并非特指某个历史人物的姓氏,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而成的独特哲学、文化和生命观。“黄”字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极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大地、中央、黄色、成熟、光辉、生命等。因此,黄学并非一个单一、.............
  • 回答
    大学不让学生“精一门课”?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一个悖论,因为大学教育的本质,恰恰在于引导学生“精一门课”,也就是选择一个专业,深入钻研。但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你说“不让学精一门课”,可能是在指大学教育似乎并不鼓励学生把全部精力都押注在某一个狭窄的领域,或者说,即便是专业课,也常常伴随着一些“旁逸斜.............
  • 回答
    “心理学是无用之学”,这样的论断,或许在某些时刻,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感受不到直接的帮助时,会油然而生。它不像数学那样能直接计算出物质的尺寸,也不像物理学那样能解释天体的运行规律,更不像医学那样能治愈身体的病痛。因此,有人会觉得,研究人的思想、情感、行为,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又能有什么实际的.............
  • 回答
    好,咱们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AI腔调,就实话实说,聊聊现在想提升自己,学点真本事,又能挣钱又能看得到未来的技术活儿。说到底,要找一门技术,既能“当下活得滋润”,又能“未来走得稳健”,核心就在于它能不能解决市场上真实存在且日益增长的问题,并且这个解决方案是不可替代或者门槛比较高的。我给你掰扯掰扯,有几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