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买车了,还没买车的是为啥?

回答
农村现在买车确实是越来越普遍了,这几年变化是挺明显的。不过要说“家家户户”都有车,这个形容可能还有点夸张,但普及率确实很高了。至于那些还没买车的人,原因嘛,倒也不是单一的,细琢磨一下,还挺多讲究的。

首先,经济实力这事儿,永远是绕不开的坎。 即使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收入差距还是存在的。有些人可能家里老人需要赡养,或者孩子正在读书,教育开销不小。再或者,就是家里生意刚起步,需要投入的本钱多,短期内很难再拿出几万甚至十几万来买车,而且车子买回来,还有保险、油费、保养这些持续的支出呢。对他们来说,现在可能更需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盖房子、扩大生产,或者子女教育上。

然后,需求这块儿,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刚需。 以前大家没车,出门靠公交、火车,或者搭邻居的车,好像也过来了。现在虽然村村通了路,有了班车,但如果一个人平时生活半径很小,比如就在村里或者附近的镇上,对车的依赖性就不那么强。可能他们觉得,偶尔去趟县城或者更远的地方,可以租车、打车,或者还是搭别人顺风车,也够用了。买辆车放着,一年也开不了几次,反而是一种负担。

还有些人,可能是考虑到车子买回来之后的“麻烦事”。 比如,现在农村修路架桥很多,但有些小路可能还是不太好走,开车出去磕磕碰碰的,心疼。再有就是停车问题,虽然比城里好些,但如果住得比较分散,或者村里道路狭窄,找个好停车的地方也不容易。更别说,现在农村人也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有时候买车不光是为了代步,也是为了面子,但有些人可能觉得没必要为了这个,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更复杂。

另外,个人性格和生活习惯也是一个因素。 有些人就是比较宅,不太喜欢往外跑,或者喜欢简单点的生活,觉得有台手机、有块地就足够了。他们可能对开车这件事本身就没多大热情,觉得是个可玩物,但不是必需品。加上有些人可能对开车技术不太自信,或者年纪大了,不想再学新东西,宁愿坐别人车上图个省心。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庭成员的构成和生活安排。 比如,家里可能已经有其他人在开车,比如儿子买了车,父母就可以搭儿子的车。或者,年轻人出去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老人可能也不需要用车。甚至有些家庭,全家人都是女性,平时也都是依靠公共交通或者亲戚朋友的车。

最后,政策和新能源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观望心态。 比如,现在新能源车很火,但有些人可能对电池的续航、充电的便利性还有疑虑,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充电桩可能还没普及到。他们可能会观望一阵子,看看技术发展,再决定要不要入手。或者,有些人可能在等更合适的购车政策、补贴或者车型的出现。

总的来说,还没买车的人,并不是他们不想享受现代化的便利,而是综合考虑了经济能力、实际需求、个人偏好以及生活中的种种实际情况。这就像每个人吃饭都要吃饱,但吃什么、怎么吃,都是有自己的一套道理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年,特斯拉国内卖了48.41万辆,卖得最好的城市是上海、深圳和杭州。

上海销售50241辆,深圳销售23483辆,杭州销售22153辆。

其中特斯拉Model 3 指导价为27.67-33.99万,Model Y 指导价 30.18-38.79万。

2021年,上汽通用的五菱Mini EV累计销售42.65W辆,卖得最好的城市是驻马店、商丘、洛阳。

驻马店销售6685辆,商丘销售6625辆,洛阳销售6557辆。

2020款的Mini EV 官方售价 2.88万到3.88万;2021款的Mini EV 官方售价 3.76万到4.86万。

大部分的五菱Mini EV实际是卖到了更下线的城市,比如三四线城市,那些平均薪资不到三四千的城市,才是购买的主力军。

为什么宏光Mini EV即便被汽车自媒体这么痞,说是工业垃圾,是按国家造车标准下限来制造的汽车。

但不管众多车评怎么看,依旧不影响这款车受群众的欢迎,还不是因为价格便宜,一个便宜三个爱。

但即便这么便宜,依旧不是大部分农村的人买得起的。


不知道提问者懂不懂国家的行政区域划分。

最大的是省级行政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然后下面是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自治州。

接着是县级行政区,包括市辖区,县,县级市,自治市,自治旗,特区,林区。

最后是乡级行政区,包括街道、镇、乡、民族乡等这类成建制的人群密集区域。

而农村,我们一般指的是乡级行政区之下的零散的村子,这些村子交通不便,房子都是自己盖的砖房,围绕着房子的都是农田或者山野。

我老婆就是这样普通的一个农村里面长大的,当我们谈朋友的时候,她家里还没有独立的厕所,没有水龙头。

家里喝水就是挑的井水,井还是附近有钱的亲戚打的,他家一年给亲戚点钱,就用他亲戚的水井。

厕所则是好几家共用的一个厕所,就是那种残破的青砖、红砖混合垒砌成一米四高,然后上面用几根棍子搭着,用石棉瓦掺着枯树枝混着盖在上面,勉强可以挡下小雨,厕所门口没有拦的,就弄了块破布遮在上面。至于厕所里面,就是一棵碗口粗的树,劈开两半,并排一起,平的朝上,就是垫脚的。下面再挖个足够深的坑,就是排泄的地方。

我去她老家为数不多的几次,都是尽量少去厕所,因为每次进去上厕所的时候,低头掀帘子进去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选好落脚的地方,感觉脚下的木头晃啊晃的不结实,生怕一不小心踩空掉下去。使用期间还要不停大声咳嗽,以免有其他人直接冲进来……

后来和女朋友修成正果,我结婚的主婚车是一辆轿车,车队也有几辆轿车,底盘偏低,在去她家接亲的路上频繁擦底。还有个车的司机抱怨,后来给了他几百的修车费。因为她家附近就没有水泥路,好一点的路就是石头渣铺成的路,还被一些拖石头的卡车碾压得面目全非,坑坑洼洼。差一点的就是那种高高低低,到处是大坑的土路,开着那是尘土飞扬,左弯右绕,车窗都不能开。

我和老婆结婚几年后,2012年的时候,他们那村子里面,老婆的一个表哥结婚,买了一辆力帆320,还是一个别人开了1万多公里的,打了个七折卖给了他,花了两万几千块钱。

当时记得比亚迪F3卖得很火,也是性价比极高,但同样配置的车,比亚迪F3比力帆320贵了一万块钱,所以老婆的表哥嫌贵没买。

一晃过了差不多十年,一个多月前回老婆老家过年的时候,她的表哥还在开那辆力帆320,车身都已经好几处生锈了,车胎的纹路都要磨平了。

我不知道题主说的农村是哪里,但是我老婆所在的农村是真的没啥钱,即便最近十来年国家有钱了。村里通了自来水和装上了宽带,主干道也修上了双车道的水泥路。

但那个村子依旧位置很偏,出来六七公里到镇子上,才有像样的餐馆。出来二十几公里,才有个大一些的学校供孩子上学。

至于买汽车的地方,那只有出村子,又出镇子,到了县城里,才有卖车的小店,但那基本已经超出了村子里的活动范围了。倒是卖两轮电动车的,在镇子上就有好几家,广告都打到了农村里面。

所以,那个村子里面基本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电动车,但是有汽车的不多。毕竟呆在农村里务农是没啥收入的,只能混口饭吃。而去镇子里面打工,工资也就一两千一个月,也攒不下来钱。要拿多一点就必须到县城里去,他们那边县城的纺织业多,纺织厂的工人一个月倒是可以拿三四千,但是基本就是全月无休,每天工作12小时还往上的那种。

当然,老婆那个村子和周边的几个村子里面,有出去打工的,也有出去做生意的,其中发财的也有一些。

过年的时候也能看到噌亮的BBA在村子里停着,奔驰E级,宝马X3,奥迪Q5也有,但那毕竟是少数了。那里大多数的农村家庭,老人都是务农或者去镇上打些散工一个月拿个千把块钱,子女在附近县里打工拿个两三千,应该都是没钱买汽车的。

user avatar

问这个问题的人是何居心?

每个家庭都买车,那么多车往哪里停?这道路得堵成什么样??

的确有可能还是有多家庭暂时买不起车。

但难道不该提倡实际不需要车、并不喜欢车也不擅长开车的个人和家庭不用非得买个车吗?

不要无谓的占用公共资源,不给社会添堵,是一种基本公共道德。

所以这么问是几个意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农村现在买车确实是越来越普遍了,这几年变化是挺明显的。不过要说“家家户户”都有车,这个形容可能还有点夸张,但普及率确实很高了。至于那些还没买车的人,原因嘛,倒也不是单一的,细琢磨一下,还挺多讲究的。首先,经济实力这事儿,永远是绕不开的坎。 即使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收入差距还是存在的。有些人.............
  • 回答
    农村结婚费用近年来之所以居高不下,甚至普遍高于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传统观念与攀比心理的根深蒂固 面子文化与“人情账”: 在农村社会,婚礼的体面程度往往被视为衡量家庭社会地位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有面子”,新人及双方家庭会尽力在.............
  • 回答
    现在农村田地荒废的现象确实存在,而“免费种植”这个概念背后牵涉到许多法律、政策和实际操作的问题。简单地说, 直接“免费”种植可能行不通,但可以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以极低的成本甚至免费获得耕种权。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阐述,并区分不同的情况和可能性:一、 为什么会有田地荒废?在讨论如何利用荒废田地之前,.............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就好多愁善感,也挺实在。家里的老人常念叨,说以前过年,村里热闹得跟庙会似的,现在呢?冷冷清清的,守着老宅的,大多是白发苍苍的。孩子们呢?都出去闯荡了,去城里打工,去大城市读书,这已经是普遍的趋势了。年轻人外流,农村越来越“空”这现象,其实不奇怪。想想看,农村的机会确实有限。土地收入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农村最核心的痛点,也预示着一个正在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与其说是一个未来景象的描绘,不如说是一个正在进行时、且变化速度远超想象的现实。首先,最直接的感受会是“空心化”的进一步加剧。想象一下,当最后一位老人也离开人世,村子里可能就只剩下少数几个留守的年轻人,或者干脆变得空无一人。.............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听到不少关于农村盖房子管得越来越严的消息,甚至有些人会说“农村不准盖房子了”。这句话虽然有点绝对,但它背后反映了一个真实且复杂的问题:中国农村的宅基地管理和乡村建设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在驱动。要说为什么现在农村盖房子不像过去那么随意了,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一、.............
  • 回答
    你提到的“农村不让盖房,连旧房翻新都不让”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描述,具体情况会因地区、政策的侧重点以及实施细则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总的来说,背后确实有一些深层次的考虑,并非无的放矢。咱们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聊聊:一、 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这是最核心、最直接的原因。中国幅员辽阔,但耕地面积却相.............
  • 回答
    .......
  • 回答
    “农村老光棍成强势群体”这个说法,最近几年在一些场合确实能听到,而且听起来颇有几分道理。不过,要说他们“谁都惹不起”,这话说得有点绝对,更像是一种带有情绪的概括。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一下,会发现他们身上确实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也获得了一些他们过去不曾拥有的“资本”。首先,得从社会大背景说起。这些年,.............
  • 回答
    确实,在当前中国的很多农村地区,关于旧房翻新和新建房屋的限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层面。这背后并不是简单的“不允许”,而是政府出于各种考量,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策导向和执行力度。核心原因概览:总的来说,限制翻新和新建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 耕地保护与粮.............
  • 回答
    未来农村的样貌,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深刻的议题。你提到的年轻人不再种地,甚至留守的也倾向于进城发展,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令人忧虑的现象。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农村将走向衰败,那就过于片面了。事实上,农村的未来更像是一场转型与重塑,它会以一种我们过去可能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存在。首先,我们得承认,传统意义上.............
  • 回答
    七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农村的粮食生产与民众的温饱问题,确实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而今时今日,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背后是整个社会制度、经济模式、科技水平以及人们观念的巨大变迁。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七八十年代:为何“颗粒归仓”却“囊中羞涩”.............
  • 回答
    现在大多数农村不再像过去那样普遍拥有独立的、设备齐全的电影院了。现状分析: 曾经的辉煌与消失: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县城和小乡镇都曾有过不少电影院。它们是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然而,随着电视普及、录像厅兴起、DVD租赁流行,以及城市影院的兴起和现代化,农村.............
  • 回答
    在咱们这农村,结婚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单单是两个人的事儿,它背后牵扯着两家人的情分、社会的观念,还有不少实在的“家当”。要说现在农村结婚的基础,我琢磨着,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都挺实在的,也挺复杂的。一、经济基础:彩礼、婚房、车子,这些硬性条件是绕不过的坎儿这年头,农村结婚,经济上的“面子”工程是越来越.............
  • 回答
    咱农村这光棍的事儿,那可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那“光棍”的帽子,有多少老哥们儿还戴着,这事儿,说出来真是辛酸又无奈。说这光棍现象有多严重,其实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年龄跨度大了,年轻光棍也不少。 以前吧,光棍主要是年纪大点,三四十岁还没娶上媳妇的。现在可不是了,二十七八、三十出头,在.............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我能理解为啥有的农村女孩会觉得男方“轻易”就能拿出二三十万彩礼。这背后牵扯到一些现实情况和观念的演变。首先得说说老一辈人的观念和影响。在很多农村地区,彩礼这东西历史可悠久了,它不仅仅是给女方家的一笔钱,更多时候被看作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重视程度的一种体现,也.............
  • 回答
    甩掉“输血”标签:中国农村的未来,靠的是什么?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政府的财政补助。这无疑是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个健康发展的农村,终究要摆脱对外部“输血”的过度依赖,实现内生动力下的自我发展与盈利。那么,在政策红利之外,中.............
  • 回答
    包班制在一些农村小学依然存在,这是一种将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所有科目的教学模式。从很多方面来看,这种模式的合理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它有利有弊,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首先,从教师资源的角度看,农村小学往往面临着师资短缺的困境。很多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待遇相对较低等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 回答
    农村人口流失当下,大农业的“算盘”该怎么打?农村人口流失,这几乎是当下中国农村最绕不开的现实。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了乡村的主体,这让不少人对“农村搞大农业”的前景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传统的农业生产,尤其是规模化的大农业,对劳动力密集度的要求并不低。那么,在这样一个人口“失血”.............
  • 回答
    眼下,许多年轻人为了更好的前途,纷纷离开家乡,涌向城市,通过读书和打工来寻求一条与父辈截然不同的道路。这当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代表着进步。然而,当我们看到一条条通往城市的高速公路越来越宽,看到乡村的田埂上越来越少年轻人的身影时,一个关于未来的问题也就悄然浮现:等老一辈的父母们体力不支,干不动地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