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村人口流失的现在,可以在农村搞大农业吗?

回答
农村人口流失当下,大农业的“算盘”该怎么打?

农村人口流失,这几乎是当下中国农村最绕不开的现实。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了乡村的主体,这让不少人对“农村搞大农业”的前景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传统的农业生产,尤其是规模化的大农业,对劳动力密集度的要求并不低。那么,在这样一个人口“失血”的背景下,我们还能不能,或者说该怎么在大农业上做文章?

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要看我们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义“大农业”,以及如何巧妙地借用科技、创新模式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一、 人口流失是挑战,更是重塑的契机

首先,我们得承认,人口流失确实给传统意义上的“大农业”带来了挑战。土地撂荒、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年轻人对传统农活的陌生感,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反过来看,这种“挑战”何尝不是一个反思和重塑的机会?

过去的“大农业”,很多时候指的是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式经营。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也迫使我们必须转向更高效率、更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这正好契合了当前国家推动农业现代化、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战略方向。

二、 “大农业”的内涵需要升级,而非缩小

当我们在讨论“大农业”时,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粮食种植、养殖业。在人口流失的当下,我们应该把“大农业”的内涵进行拓宽和深化,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1. 科技赋能的智慧农业: 这是解决劳动力不足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
无人化农机与自动化设备: 从无人驾驶的耕作机械、播种机,到自动化灌溉、施肥、病虫害监测系统,再到智能化的收割、分拣、包装设备,这些都能大幅度降低对人工的需求。一台无人驾驶拖拉机就能顶得上好几个劳动力。
物联网与大数据: 传感器遍布田间地头,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精准种植、科学施肥、病虫害预警提供决策依据。这不仅仅是提升效率,更是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生物技术与基因改良: 通过培育抗病虫害、高产、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难度,也为规模化种植打下基础。

2. 品牌化、精细化的都市型或近郊型农业:
订单农业与基地化生产: 针对城市居民对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可以建立与城市消费者直接对接的生产基地。这种模式下,生产计划性强,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集中且专业化,更容易吸引掌握一定技能的劳动力。
设施农业与反季节种植: 温室大棚、水培、立体种植等技术,能够创造可控的生长环境,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不受自然条件和季节限制,保证了稳定的供应。

3. 农产品深加工与全产业链发展:
从“种”到“吃”的延伸: 仅仅种植农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将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精深加工(如榨油、制粉、果蔬加工、肉类加工等),形成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更能吸引投资和人才。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但一旦形成规模,其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也会增强,而且可以通过流程优化和自动化来提高效率。
发展农产品供应链: 建立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仓储、销售网络,也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支持,也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4. 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
资源循环利用: 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如沼气、有机肥),不仅环保,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部分工作可以借助科技和机械化手段来完成。
观光农业与农旅融合: 结合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将农业生产与休闲体验相结合。这种模式能够吸引非传统农业从业者,比如城市居民周末前来体验采摘乐趣,或者对农业旅游感兴趣的创业者。

三、 如何破解人口流失下的“大农业”困局?

光有理念不行,关键在于落地。在人口流失的背景下,搞“大农业”需要跳出思维定势,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策略:

1. 政策支持与引导:
资金扶持: 对引进先进农业机械、科技研发、智慧农业项目给予补贴和贷款支持。
人才引进与培养: 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者、农业技术人才投身农村,提供创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就业指导。可以借鉴“大学生村官”等模式,但要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 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和规范土地流转,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实现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提高机械化耕作的效率。
金融创新: 发展农业保险、农作物抵押贷款等,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2. 吸引和留住人才:
提升农业的科技感和吸引力: 让年轻人看到农业不仅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更是科技含量高、有创意、有发展前景的现代产业。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网络、交通、教育、医疗),提升农村的宜居宜业水平,让愿意留下来的人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让参与“大农业”的劳动者能够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例如通过股权激励、利润分红等方式,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归属感。

3. 合作与共享:
共享农机: 组建农机合作社,成员之间共享大型农机设备,分摊购置和维护成本,提高机械化作业的覆盖率。
订单式生产合作: 整合小农户的生产力量,与大型农业企业或食品加工企业签订订单,统一生产标准和销售渠道。
技术共享平台: 建立线上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和交流平台,让先进技术和经验能够快速传播。

四、 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大农业”的简单复制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农村地区都适合简单复制“大农业”模式。

地理条件差异: 一些山区、丘陵地带,土地破碎,交通不便,可能更适合发展特色小农经济、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而非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
市场需求差异: 农村的区位优势和市场半径决定了其适合发展的农产品种类和规模。靠近大中城市的农村,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型农业或农产品加工业更有优势;偏远地区则可能需要更长远的规划和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总结

农村人口流失是客观现实,但绝不是“大农业”的终结。相反,它逼迫我们去思考和实践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人才引进和政策支持,我们可以将“大农业”的概念不断升级,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振兴。这需要耐心、智慧,更需要敢于突破的决心。我们不能因为人口少了,就放弃对现代、高效农业的追求,而是要用更聪明的方式去拥抱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大部分农村不适合搞大农业。除非人少地多的地方可以搞。搞大农业需要几个条件:

1.土地平坦,最好是连成片的大平原,降雨量充足,水资源丰富。

2.人少地多。

3.农业灌溉条件很好,洪涝灾害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不产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满足这几点的,新疆的某些地区算,西藏不行。整个西南地区,川东可以,贵州云南广西不行重庆不行。华中地区,本来河南多平原但是人多水资源不足也不行不过机械化普及挺高的,两湖地区不行江西不行安徽山西也不行。华北地区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都不行。东北的黑龙江可以,人少地多连片黑土地水资源丰富。华南地区不行,华东地区经济腹地并且人多地少也不行,山东半岛一部分地区可以搞。

总结,可以搞大农业的绝大部分地区都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农村人口流失当下,大农业的“算盘”该怎么打?农村人口流失,这几乎是当下中国农村最绕不开的现实。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了乡村的主体,这让不少人对“农村搞大农业”的前景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传统的农业生产,尤其是规模化的大农业,对劳动力密集度的要求并不低。那么,在这样一个人口“失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际。要让农产品价格到较高水平,从而带动农村人口脱贫,听起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现实中,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其实是经历了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权衡过程,并非简单地“不为”。反而,这是当前中国农业政策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充满挑战的议题。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仔细掰扯掰扯:1. 价格不是.............
  • 回答
    第一财经关于“农村幼儿认知滞后”的报道,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社会议题。这篇文章抛出的“逾50%农村幼儿认知滞后”的数据,如果属实,这绝对不是小事,它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以及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儿童的成长。报道的核心要点与引申思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篇文章的点非常尖锐。它直指了我们社会发展过.............
  • 回答
    理解你想要寻找一个能让辛勤付出获得更好回报的城市的心情。对于没有太多文化背景,但愿意吃苦、不怕累、不计较面子和尊严的人来说,有几个城市在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上可能会更具优势。在选择城市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产业结构: 需要有大量需要体力劳动或基础技能的岗位,并且这些产业在当地有持续的.............
  • 回答
    “农村人比城里人淳朴吗?”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了非常复杂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化因素,而且“淳朴”这个词本身也存在着主观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尝试详细探讨:一、 什么是“淳朴”?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界定“淳朴”的含义。通常来说,“淳朴”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
  • 回答
    关于“读书越多越自私”这种说法,确实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并且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在起作用。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价值观的转变与冲突: 个体价值的凸显: 传统农村社会往往强调集体主义、家族主义和互助精神。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家庭、村庄的利.............
  • 回答
    这几年,走在老家村口,总会有一种莫名的空落感。曾经熙熙攘攘的巷道如今安静得只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年轻的面孔更是难得一见,留下的,多是慈祥却又添了几分孤寂的银发。所以,当有人提起“农村人越来越少了,以后农村会不会消失”这个问题时,我心里其实是有些沉甸甸的。首先得承认,这种现象不是空穴来风。我的老家.............
  • 回答
    哥们,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当年揣着一本画册,揣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一路杀到了大学。毕业那会儿,看着同学有的进了大公司,有的出国深造,我就琢磨着,我这四年学的东西,能不能在这儿变现,而且是那种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舒坦的变现方式。商业插画,这词儿听着洋气,其实说白了,就是用画给别人讲故事、卖东西、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城乡差异的感受。说农村人比城里人淳朴,这是一种普遍的观察,但背后并不是因为某种“基因”上的差异,而是由生活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邻里街坊拉家常一样。首先,得说说生活环境和自然的关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大家对年夜饭的集体记忆和地域风俗的细微之处。说河南农村大年三十只吃一碗饺子,这个说法其实有些过于笼统了,需要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饺子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在很多农村地区,那绝对是年夜饭的重头戏,是必不可少的年味儿。它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对新年的期盼.............
  • 回答
    咱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日子就图个安稳。可村里有个叫老王头的,仗着自己有点力气,又有点“背景”(其实就是跟村长沾点亲戚),就在村里横行霸道惯了。这几年,他总盯着我们家,不是这事儿就是那事儿,弄得我们一家人心惊胆战的。这事儿,咱也琢磨了好久,也试过不少法子,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看看咱这些年是怎么跟这恶霸.............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确实在中国部分占领区推行过一些土地改革措施,但其性质、目的和实际效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有着本质的区别。至于“农村人会集体叛国”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高度政治化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日本侵略者推行的.............
  • 回答
    农村地区对火化的排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观念、社会习俗以及一些现实考量。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深厚的传统与文化观念的根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的观念: 这是儒家思想对身体的基本态度。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身体被视为父母所赐,是孝道的.............
  • 回答
    网络这个神奇的地方,总能汇聚各种声音,其中关于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讨论,也常常会触及一些微妙的情绪。你提到“网络上的农村人总认为城里的人欠了他们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说法,咱们得把根儿刨深了,从历史、社会、经济,甚至文化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得说,这句“城里人欠了他们”的背后,可能藏.............
  • 回答
    二战后,日本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的一个缩影。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农业自身条件、社会思潮以及技术进步等多个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战后日本经济重建的迫切需求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日本在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想想,城市和农村,这生活方式、观念,差了可不是一点半点。这种差异长期积累下来,自然就会产生一些看法,有时候甚至是偏见了。首先,信息差和认知壁垒是挺大的一个原因。我们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很多人对农村的了解,可能就来自于电视里演的、小说里写的,甚至是.............
  • 回答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普遍的。我观察下来,感觉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田园生活”和“农村”以及“农村人”这几个概念在人们脑子里到底是什么样的。“田园生活”: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很多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经过滤镜的美化和浪漫化的想象。它往往包含以下几.............
  • 回答
    关于“农村人吃酒席抢食、提前打包或边吃边储藏”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在某些农村地区比较常见,也常常引发讨论的现象。要理解这个行为,需要结合农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进行道德评判。首先,我们得明白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普遍心态和现实考量: 节俭的根深蒂固: 很多经历过贫困年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个体经历、心理认知以及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一些从农村出来并在城市立足的人,在面对同是农村出身的人时,会表现出一种疏离、甚至轻视的态度,并产生优越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经济与物质条件的巨大差异带来的心理落差与身份认同: 脱离贫困的强.............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就好多愁善感,也挺实在。家里的老人常念叨,说以前过年,村里热闹得跟庙会似的,现在呢?冷冷清清的,守着老宅的,大多是白发苍苍的。孩子们呢?都出去闯荡了,去城里打工,去大城市读书,这已经是普遍的趋势了。年轻人外流,农村越来越“空”这现象,其实不奇怪。想想看,农村的机会确实有限。土地收入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