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不能能详细介绍举例下「春秋笔法」?

回答
在我看来,你说的“春秋笔法”,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内秀”的写作技巧,听起来有点老派,但实际上在咱们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新闻报道里,都挺常见的。它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褒贬,而是通过精妙的选词、句式的变化,或者省略、暗示等方式,不动声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引导读者的情绪。

核心是什么?

春秋笔法最核心的,就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褒贬”。它不像直接说“这个人真 bad”,而是通过描述事情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得出“这个人不怎么样”的结论。

怎么做到的?

要具体说,春秋笔法有很多“招数”,我给你掰扯掰扯:

1. “褒贬异辞”——褒贬藏在字里行间

褒义词的“降级”使用:本来是挺光鲜的词,用在某个地方,就显得有点“名不副实”了。
举例: 比如,你说一个人“博学”,听起来是夸奖。但如果上下文是说他“博学,却不善实践”,这个“博学”就有点贬低的意思了,暗示他是个“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再比如: 描述一个官员,你说他“勤勉”。如果前面写他“为人民服务,夜以继日,不辞辛劳”,那“勤勉”是褒义。但如果前面写的是“为了自己的升迁,勤勉地钻研领导的喜好”,那这个“勤勉”就不是什么好话了。

贬义词的“弱化”或“变形”:直接用骂人的词肯定不行,但可以用一些听起来没那么刺耳,但本质上还是贬低的词。
举例: 把“贪婪”说成“对物质生活有着较高的追求”。听起来高大上,但熟悉的人一听就明白,这其实是在委婉地说他贪财。
再比如: 把“懒惰”说成“喜欢享受宁静的时光”或者“不太习惯快节奏的生活”。意思很明显,就是说这个人懒。

2. “虚字”的妙用——无中生有,或暗藏玄机

“无”字句的威力:有时候,你不敢直接说“不是”,但可以用“无”来暗示。
举例: 历史记载某位君主“无故”发兵攻打邻国。这里的“无故”就是春秋笔法的典型,它暗示君主出兵是没有正当理由的,甚至可以理解为“随意”、“任性”,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否定态度。如果直接写“君主因为嫉妒发兵”,那就太直白了。
再比如: 描述一个人“无愧于心”。但如果上下文是说他“在众人质疑时,他表示自己无愧于心”,这可能就是在为他辩护。反之,如果是在描述一个做了亏心事的人,说他“声称自己无愧于心”,那“无愧于心”就带有嘲讽意味,暗示他其实内心有鬼。

“则”字句的对比:这个“则”字,常常用在对比句里,不动声色地拉开距离,暗含褒贬。
举例: “文王见,则欣然兴;士不至,则弗与坐。”(《礼记·曲礼》)前半句夸奖文王谦逊好学,见到贤士就很高兴;后半句则写他不与地位不高的人同坐,暗示了他可能有点“势利”或者“等级观念”。这个“则”字,前后句对比,就体现了某种评价。

3. “省略”的智慧——留白,让读者自行脑补

省略不重要的细节,突出关键点:有时候,重要的信息不点破,让读者自己去联想,效果反而更好。
举例: 描述一个人物的“失误”,可能不写他具体怎么失误的,而是写“其后,事情的发展便不可收拾”。读者自然会认为,是这个人之前的那个“失误”导致的后果,从而把他塑造成一个“捅娄子”的人。
再比如: 一个人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建议”。如果之后会议“进展缓慢,未能达成共识”,这“新颖的建议”就可能带上了负面色彩,暗示他的建议不切实际,或者大家无法接受。

4. “移易”的技巧——换个角度,说一样的话

把“主动”变成“被动”:这种技巧很微妙,可以改变事件的主导者,从而影响读者的认知。
举例: 一个人“指挥”士兵进攻,听起来很英勇。但如果换成“士兵被指挥进攻”,那么指挥者本身的意图和责任就弱化了,责任更多地被放在了“士兵”身上,或者暗示了士兵的“被迫”。
再比如: “我看到了他,他对我笑了”和“我被他看到,他对我笑了”。后一句明显把焦点从“我”身上移开,并且有点被动的感觉,可能暗示了某种“被关注”或者“不太情愿”的场景。

5. “实字”的运用——具体描绘,胜过空泛议论

用具体的行动、场景来暗示评价:比起直接说“这个人很坏”,不如写他做了什么“坏事”。
举例: 描述一个人“作威作福”,不写这句话,而是写他“对下属吆五喝六,稍有不顺便大发雷霆,让大家战战兢兢”。这具体的描写,比“作威作福”这三个字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这个人的恶劣。
再比如: 夸奖一个人“光明磊落”,不如写他“面对质疑,他坦然拿出证据,从不回避目光,即便有人造谣,他也只是平静地解释,从未有过恶意攻击”。

为什么会有春秋笔法?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规避风险:在古代,直接批评君主或权臣是非常危险的,所以需要用委婉的方式表达。
增强说服力:直接的指责容易引起反感,而春秋笔法则通过引导,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显得更客观,也更容易被接受。
艺术追求:一些作者本身就追求文字的精妙和含蓄,认为这是写作的一种高级境界。

现在的春秋笔法

其实,春秋笔法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换了更现代的包装。

新闻报道:你看很多新闻,不会直接说某个政策“不好”,而是会报道“该政策引发了部分民众的担忧,一些专家对此持保留意见”。这就是一种春秋笔法,通过引用“部分民众”和“一些专家”的说法,暗示了政策可能存在问题,但又没有直接下定论,显得很“客观”。
广告宣传:有时候广告会说“本产品有XXX的副作用,但效果更显著”,这其实也是一种春秋,把可能的缺点包装成“副产品”,重点还是在“效果显著”。
人际交往:咱们平时说话,也会用一些春秋笔法。比如,你不想去朋友的聚会,直接说“没时间”可能有点生硬,但你说“那天正好有别的安排,下次一定”,这样说就委婉多了。

总的来说,春秋笔法是一种非常“有技巧”的沟通方式。它不是简单的“说好话”或“说坏话”,而是用更聪明、更委婉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和观点。掌握了它,你就能更“玩得转”文字,也更能理解别人话语背后的深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有名的春秋笔法如下:

大唐不夜城夜总会民族舞培训基地,联系人李总,招生办主任李老师

上面的就是一种春秋笔法。

联系人李总,指的是李世民李二凤。

招生办李老师,指的是李靖。

民族舞培训基地,就是长安。

整体的意思就是,李靖打东突厥,然后毕其功于一役,一战灭国。活捉了颉利可汗。

接着又一次李渊命令颉利可汗跳舞。

颉利可汗跳的当然是民族舞。


所以春秋笔法,有时候真的不好。让人很难猜。

最典型的是李世民的跪而吮乳(怎么解释「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上面第四篇,讲的是李二穿越成康王的,非常燃,非常热血。因为有对比。因为没有乱开金手指。

曹烨释然下拜,捧剑举过头顶。康王接剑,迎光高高举起。"直捣黄龙府。"身后,是山呼海啸的万岁声。

途中,康王问曹烨“现在的康王跟以前的康王有什么不同?”

曹烨笑道:“现在的康王没有胡子,一看就是一个白马王子,以前的康王,虽然有胡子,但是一看就跟一个死太监一样,没种!!”

比如上面最后一句其实就可以用“春秋笔法”来写。

至于怎么写,网上一搜一下赵构的画像,李世民的画像,比较一下他们的胡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