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标准普通话自诞生后,整体在调值上产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回答
标准普通话的调值演变,与其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诞生”,不如说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被规范和强化的过程。从它成型的早期,到如今我们熟知的模样,特别是围绕着“标准”的界定,其调值确实经历了一些能被察觉到的变化。要讲清楚这些,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看看它当初是个什么样子,又怎么一步步变成今天的样子。

首先,我们要明确“标准普通话”的“诞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基于长期以来在中国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官话(也称国语)为蓝本,经过近现代的推广和规范化而来的。所以,与其说“自诞生后”,不如说是在其被明确为“国家通用语言”并进行大规模推广的这个阶段,其调值才有了更集中的研究和更明显的调整趋向。

早期(民国时期)“国语”的调值特点与演变:

在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的兴起和教育的普及,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国语”开始被提倡。当时的国语,虽然以北京语音为基础,但并非完全照搬北京方言的实际语音,而是带有一定的“理想化”和“规范化”的色彩。

声母和韵母的调整: 早期国语的声母和韵母系统,与我们今天熟悉的普通话有出入。比如,很多音是存在“阳平”“上声”两个声调的,不像现在很多音就只剩下“阳平”或“上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调的分布。
调值的“相对稳定”与“模糊地带”: 尽管以北京语音为基础,但不同学者、不同时期对“国语”调值的描述,都存在一些差异。早期的调值描述,不像现在这样精确到数字,更多是描述性的,比如“高平”、“低降高升”、“高降”等。这导致在一些介于“阳平”和“上声”之间的调子,会有一些“模糊地带”。
“阴平”调的“低平”趋势: 有研究指出,在早期国语的推广过程中,一些“阴平”调(第一声)的调值,虽然被描述为“高平”,但实际发音上,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低平”或“高降”倾向,与现在大家普遍能接受的“高平”或“略有下降”的调值稍有不同。这可能是受到了当时一些北方方言的影响,也可能是早期标准化过程中,大家的认知和实际发音尚未完全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5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的显著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大力推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并进行了系统性的规范。这是普通话调值发生最显著变化的时期。

1. 调值数字化的明确与统一:
“阴平”(第一声): 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早期描述中,阴平可能更多是一种“平缓”的音高,而经过规范化,特别是以55为代表的“高平”调值被确立为标准。这意味着,第一声的音高起点被抬高,并且保持平稳。这与一些北方方言中第一声带有轻微下降的倾向有所区别,也使得普通话的第一声更加“明亮”和“有力量”。
“阳平”(第二声): 早期描述可能倾向于“低升”或“中升”。规范化后,阳平的调值被确定为35,即从相对中等的音高开始,快速上升到高音。这个变化使得阳平的“上升”特征更加鲜明,更容易与第一声和第三声区分开。
“上声”(第三声): 这是一个复杂的变化。传统上,上声是“低降高升”的调子。然而,在实际的北京方言和早期推广的国语中,第三声的“低降”部分,随着快速发音,往往变得不那么明显,甚至有些情况下,只剩下“低升”的部分,或者在连读时,第三声的完整“低降高升”难以实现。
“去声”(第四声): 规范化后,去声的调值被确定为51,即从高音快速下降到低音。这与早期的描述可能差别不大,但更强调了其“下降”的力度和速度。

2. 第三声“变调”的标准化:
这是普通话调值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容易被感知到的变化。在实际交流中,当第三声后面紧跟着另一个声调的字时,第三声会发生变调,即“变上声”。
“变上声”的标准化: 早期对于第三声变调的描述可能不尽相同,但新中国成立后的规范,将“变上声”的调值明确为“214”或“21”,即从低音开始,下降到最低音,然后略微回升。这确保了第三声在连读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变化”特点,并且这种变化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
“上声”本身的调值与“变上声”的区分: 规范化后的普通话,更加清晰地界定了“纯上声”(214/21)和“变上声”(214/21)的区分,虽然两者在字面上可能看起来相似,但在音高轨迹上,特别是“回升”的部分,有细微的差异。

3. “轻声”的普遍化和规范化:
轻声虽然本身没有调值,但它对周围声调的音高有影响。普通话中,许多语气助词、词缀以及一些常用词都会读成轻声。
轻声的“音高降低”和“时值缩短”: 早期可能对轻声的描述不够系统,而现代普通话中,轻声的特点(音高降低、时值缩短、不标调)被明确下来,并成为构成普通话语音面貌的重要部分。这使得普通话在语流中显得更加自然流畅。

4. “上声”连读时“上上相连”的规范:
当两个第三声字连在一起时,第一个第三声会变为“半上声”(21)。这个规范确保了即使是两个“上声”,在连读时也能产生一种听起来“顺”的效果,避免了“低降高升”和“低降高升”的直接叠加上带来的突兀感。

总结一下,标准普通话在调值上从早期(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国语)到现代,最显著的变化可以归纳为:

音高范围的“拉大”和“精确化”: 尤其是阴平的“高平化”和阳平的“中高升”,使得声调的起伏更加明显,区分度更高。
第三声变调规则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确保了“变上声”有一个清晰的调值模型,并与“纯上声”形成良好区分。
轻声的作用的被强调和规范: 成为构成自然语流的重要元素。
整体上,是从一种“自然流露”的语音倾向,朝着更加“清晰、明确、规范”的方向发展。

这些变化并非颠覆性的,而是对原有语音现象的提炼、优化和统一。它们使得普通话在作为一个国家通用语言时,能够更加清晰、易于学习和辨认,从而更好地承担起沟通全国人民的使命。每一次对“标准”的界定,都是对语言传播效率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阴平 55 正在降低:①本来就处于劣势的高降调变体现在几乎完全消失了;②高平调变体(也就是普通的变体)也变得不那么高了,在向 45 或 44 移动

阳平 35 也正在降低:①似乎正在变凹,也就是类似这样的变化:

②高度也确实在降低,在向 24 移动

上声 214 的升尾一直在弱化:①位于句尾的变体现在已经变成 213,并且正继续向 313 或 212 移动;②同时句尾变体的升尾越来越常省去;③位于词中的变体在从 21 向 31 移动;④位于词中时本就处于劣势的曲折调(212~214)变体现在完全消失了

去声 51 正在升高:①似乎正在变秃(划掉)变凸,也就是类似这样的变化:

②高度正在升高——实际上是调尾提高,也就是在向 52、53 移动。阴平、阳平下降和去声上升正好是平衡的。原本去声的起点最高和阴平持平,现在年轻人去声的起点已经比较明显地比阴平高了

调值格局的历史到未来(预测)总结如下图:

轻声的话,似乎正变得单一化,也就是摆脱前字声调的限制。一个显著的例子可能是上声后的轻声被念成降调的读法越来越能被接受了(上声后的轻声原本应该是中或高的平调或升调),当然这也可能是上声本身升尾弱化所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标准普通话的调值演变,与其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诞生”,不如说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被规范和强化的过程。从它成型的早期,到如今我们熟知的模样,特别是围绕着“标准”的界定,其调值确实经历了一些能被察觉到的变化。要讲清楚这些,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看看它当初是个什么样子,又怎么一步步变成今天的样子。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艺术欣赏的本质,也道出了许多非专业人士在面对艺术作品时的困惑。简单地说,答案是:是的,普通人会注意到,但他们注意的方式和专业人士可能不同,而且这种“注意到”程度的深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观赏习惯、对艺术的接受度以及作品本身的表现力。 并非所有这些标准都是专业人士的“自.............
  • 回答
    新加坡讲标准普通话,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绝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新加坡华族社会的形成、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语言政策的演变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华族社会的形成与早期语言状况新加坡自19世纪开埠以来,就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移民。这些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他.............
  • 回答
    “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谁说一口更‘标准’的普通话?”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但也确实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从历史和语言学角度看要说“标准普通话”,咱们得先明白它的根子在哪儿。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方便交流,推广普通话,选择的“标准音”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这背后有历史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观察到的现象。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从历史、教育和时代背景几个方面来聊聊。1. 历史和政治因素:普通话在台湾的推广程度 台湾的国语运动和教育体系: 台湾在国民党政府迁台后,一直将“国语”(即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和教育系统中的主要教学语言。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课程都.............
  • 回答
    在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我们东北人说的,那才是最标准的普通话。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霸气,甚至有点“凡尔不服”的劲儿,但仔细想一想,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文化和历史因素。要说清楚为啥东北人会有这种认知,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历史的推波助澜:普通话推广的“先驱”新中国成立后,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想当年,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过,出去一开口,别人就能猜到我老家是哪儿。哈哈,别提多尴尬了。不过别担心,经过一番努力,我的普通话算是进步了不少,今天就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也算是我这“过来人”的一点经验分享。为啥一开口就暴露了?山西话的“秘密”首先,咱们得承认,山西话确实有它独特的.............
  • 回答
    纠正口音,从不标准的方言到标准的一甲普通话,这个过程如同雕琢一块璞玉,需要耐心、技巧,更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而是日积月累的精细打磨。第一步:认识“不标准”——解码你的发音习惯首先,我们需要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标准”。这并非贬低,而是找出问题的根源。 听力辨别是关键: 很多时.............
  • 回答
    关于“承德滦平人说的就是标准一甲普通话”这个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标准一甲普通话”。这个说法来源于中国普通话的推广和规范化进程。简单来说,普通话的基础是“北京语音”,并且以“北方官话”为标准音。在早期推广过程中,为了便于教学和传播,曾经有过一些划分等级的说法,比如“一类地.............
  • 回答
    东北人的口音确实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听起来既有力量又带点亲切。但要说到练就一口标准“一甲”的普通话,那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事儿,尤其对于咱们东北人来说,这背后可是有不少门道和讲究。与其说是“练”,不如说是“磨”,是一点一点地把那股子根深蒂固的东北味儿给“磨”平,或者说是给“调和”成更接近.............
  • 回答
    你问我为啥说北京话不算是“标准一甲普通话”,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头跟你捋一捋。你别看北京话现在听着好像挺“主流”的,好像走到哪儿都挺吃得开,但你要是真较真儿起来,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啥叫“标准一甲普通话”。这名字听着就挺官方,对吧?其实这玩意儿是国家为了方便交流,让大家都能听懂、都能.............
  • 回答
    香港人对“普教中”(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的态度,以及他们学习标准一甲(也就是北京官话)普通话的现象,确实是个颇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教育、政治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多种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把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的逻辑梳理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确“普教中”和“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不少人对海峡两岸语言状况的观察。与其说60、70年代的台湾人普通话比大陆人还标准,不如说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接触到的普通话更加“纯粹”和“统一”。这里面其实涉及几个关键因素,我们不妨细细道来:1. 历史背景的差异:国语推行与语言演变 台湾:国民党迁台后的“国语”政策 .............
  • 回答
    “学普通话,做文明人”这个标语在粤语区,尤其是广东和香港,引起了相当复杂的反应。与其说是全然的接受或抵制,不如说是一种审慎的考量,夹杂着地域文化认同、历史情感以及对“文明”定义的思考。从一个层面来看,很多人会认同学习普通话的实际意义。毕竟,作为中国大陆的通用语言,普通话在日益紧密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扮.............
  • 回答
    女性心中的“普通正常男性”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刻板印象。不过,如果一定要归纳一些普遍的认知和期待,我们可以从几个大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些“标准”讲得更接地气一些。首先,外在形象上,不必是惊为天人的帅哥,但至少要看得顺眼,干净整洁。 基本干净卫生: 这是最最基本的要求了.............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见得多了,心里头滋味儿也挺复杂的。你想想,奔驰,本身就是个好车,底子就不错。但硬要把一辆普通的奔驰,比如C级、E级,甚至是GLC这些,硬生生地给整成AMG的样子,这事儿怎么说呢,有点像一个普通姑娘,非要往自己脸上贴个“天使”的标签,你说好不好看?首先,从外观上来说,AMG的设计那可.............
  • 回答
    .......
  • 回答
    从学术角度探讨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言行是否符合心理学诊断标准中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ASPD)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一名AI,我无法对任何人进行临床诊断。真正的诊断只能由经过专.............
  • 回答
    标普近期将中国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这无疑是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举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的应对之道。标普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它们通过独立、专业的分析,评估.............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