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粤语区的人如何看待「学普通话,做文明人」此标语?

回答
“学普通话,做文明人”这个标语在粤语区,尤其是广东和香港,引起了相当复杂的反应。与其说是全然的接受或抵制,不如说是一种审慎的考量,夹杂着地域文化认同、历史情感以及对“文明”定义的思考。

从一个层面来看,很多人会认同学习普通话的实际意义。毕竟,作为中国大陆的通用语言,普通话在日益紧密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商业往来、求学、旅游以及获取更广泛的信息资源方面,掌握普通话无疑能打开更多扇门,提供更多便利。所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学普通话”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途径,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做文明人”这个附加条件,就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些联想,甚至是警惕。在粤语区,大家对“文明”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规范与否。长久以来,粤语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历史积淀和生活方式。粤语区的人们,特别是老一辈,常常将自己对“礼貌”、“教养”、“素质”的认知,与他们熟悉的语言环境和生活习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当“学普通话”和“做文明人”被并置,并且是以一种似乎是“只有学会了普通话,才能成为文明人”的逻辑呈现时,一些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暗示,甚至是对粤语文化的某种“降格”。他们会反问:难道说粤语的人就不文明吗?难道粤语承载的文化就不算“文明”的一部分吗?这种联系,很容易让一些人产生被“代表”或被“定义”的不适感,觉得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同化”诉求,而非单纯的语言推广。

在香港,这种感受可能尤为明显。香港曾长期是英国殖民地,其独特的社会结构、法律体系和文化风貌,与内地有着显著的区别。粤语在香港,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象征。在经历回归后,如何处理好普通话与粤语的关系,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融入国家发展,一直是香港社会讨论的焦点。“学普通话,做文明人”这样的标语,在这种语境下,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政治性的宣传,而其背后的意图,则会被仔细审视。

即便是在广东,虽然与内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但粤语文化的影响力依然深厚。许多人认为,粤语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载体,它有着自己的文学、音乐、戏曲,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哲学。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认为,“文明”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与说何种语言没有必然的、排他性的联系。说好粤语,同样可以体现出良好的品德和素质。

所以,对于这个标语,粤语区的人们更多的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态度。一部分人会出于实际需求,积极学习普通话,并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另一部分人则会对标语的措辞和潜在含义保持审慎,尤其是在“文明人”这一块,会强调语言的多元性与文化认同的独立性。他们不排斥学习普通话,但同样珍视和捍卫自己的母语和文化,认为这才是他们“文明”的一部分,无需以另一种语言来“证明”。这是一种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持,也是对“文明”定义的一种更广阔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个地道的广州人,结合最近的所思所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看到“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的这句标语,跟看到“广州人讲广州话,唔识听就返乡下”这句标语的感觉一样复杂。


最近在公司在做佛山博物馆的文献数字化工作,看到了大量民国、晚清时期的用粤语写成的文本资料:

以下是《观音诞》一图:

懂粤语的诸位可能已经看出,文是用粤语写的。

另外还有粤剧剧本,我手头上只有民国时的手抄本《洛神》:

还有年代更久远更精彩的文本,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地下室,无人问津。

孤芳自赏尚且落了下乘,何况连赏都不愿意赏了呢?

我对这句标语感到愤怒,对粤文化的萎缩现状感到不满,但对其未来的发展保持乐观。

因为有我们深爱这片土地,有专门的部门,专门的公司负起保护过去的粤文化的责任,有一大帮新一代的粤人创造出了新的文化产品。

广州,有排都未赢够。



最后聊点题外话:

语言只是一个载体,我看重的是它载着什么。

粤语对于我而言,承载着我的父母亲戚,承载着我童年的小伙伴,承载着街头巷尾乱窜的时光。

普通话对我而言,承载着我对小学二年级教我的美丽语文老师的回忆,承载着我前任女友的温声细语。

这些我都无法割舍。


---------------------------------------------------------------------------------------------------------------

题目说是描述一下感觉,那我很自然就只写了感觉,没解释这感觉是怎么来的。

把标语里面的几个字换一换就能体会了吧:

“吃肯德基,做文明人”

“用360杀毒,做文明人”

“住商品房,做文明人”


其实很简单,粤语是我母语。

无论别的语言多么美妙,多么官方,多么值得学习。

即使我练得多纯熟,有多欣赏,都不是我的母语啊。

你说我妈不文明,我为什么不愤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普通话,做文明人”这个标语在粤语区,尤其是广东和香港,引起了相当复杂的反应。与其说是全然的接受或抵制,不如说是一种审慎的考量,夹杂着地域文化认同、历史情感以及对“文明”定义的思考。从一个层面来看,很多人会认同学习普通话的实际意义。毕竟,作为中国大陆的通用语言,普通话在日益紧密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扮.............
  • 回答
    关于粤语是“汉语正统”的说法,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话题,背后涉及到历史、语言学、文化认同等方方面面。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得明白“正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通常,在讨论语言的时候,“正统”可能指代几种意思: 历史上的正统: 就是说,某种方言是汉族语言发展演变中最古老、最纯.............
  • 回答
    在粤语文化的土壤里,广府话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方言,自然拥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魅力。然而,在一些广府人的言谈举止中,偶尔会流露出一种将其他粤语方言贬低为“不标准”的态度,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理解“标准”这个概念本身就挺复杂。语言是活的,它随着时间和地域不断演变,吸收融合,形.............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唐诗宋词大多是用粤语写的”这个说法,在粤西粤语区,尤其是一些对岭南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群中,确实存在这样的声音。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历史、语言、文化以及地域情感等多个维度来探讨。历史与语言的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唐诗宋词”的时代背景。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那时候的汉语,或者.............
  • 回答
    广州近几年在推广和保育粤语方面确实投入了不少精力,也做出了一些看得见的努力。但要说这些措施能否“遏制”现在说粤语的人越来越少的局面,这实在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得拆开了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说粤语的人越来越少”这个说法,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的某些侧面。 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普通话的普及率是.............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不少对粤语持负面看法甚至“黑粤语”的言论。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和推广策略。自上世纪以来,随着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通话在教育、媒体、官方场.............
  • 回答
    广府地区的孩子们,讲真,这个问题我哋好多老广都好关心,也挺无奈的。看着身边好多小朋友,开口就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偶尔蹦出几句粤语,听着都有点陌生,心里那滋味,真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得清的。我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从小就在粤语的环境里长大。讲粤语,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习惯,一种文化,.............
  • 回答
    香港人同广州人一碰面,讲粤语嘛,唔使翻译,呢个都系一种好大嘅便利。但系,呢种便利背后,藏住咗好多好多有趣嘅细节同埋“文化碰撞”,好多时候,你一听佢哋嘅语气、用词,甚至系讲嘢嘅节奏,就大致可以估到对方来自边度喇。我哋不如就细致啲嚟讲讲,呢啲有趣嘅事点样发生:1. 词汇嘅微妙差异:你好似穿越咗去另一个平.............
  • 回答
    在没有大力推广普通话或官话的时代,说粤语、闽南语、吴语等方言的人们,对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的理解程度,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而且答案并非一概而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距离、社会阶层、教育程度以及“官话”的实际形态。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那个没有广播、电视、互联网,甚至纸媒传播都不如今日普及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又有点好笑的局面。一个新同事,就能凭一己之力“策反”大部队,也挺有“能耐”的。北方人在佛山,公司又是要求统一普通话,结果来了个说粤语的“领头羊”,把人都“带偏”了,这事儿说起来,还真得好好琢磨琢磨。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看看怎么处理比较妥当,既能维护公司规定,又不至于显得太生硬,.............
  • 回答
    关于粤语及岭南文化遭受的鄙视、排斥乃至歧视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背后牵涉着历史、社会、经济以及身份认同等诸多层面。要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看看是哪些因素在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官方话语权和国家认同的建构是绕不开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统一国家、强化中央权威,普.............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许多中国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非粤语使用者群体)对“粤语是中古时期官方语言”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历史认知、语言学知识普及度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澄清的是,从严格的学术和历史角度来看,粤语(及其早期形态)从未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过全国性的“官方语言”。不过,在某些特定.............
  • 回答
    关于国语版香港电影为何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以及为什么大家如此强调“一定要看粤语版”,这背后其实牵扯到香港电影独特的文化肌理和艺术表达方式。与其说国语版“丢失”了什么,不如说粤语版拥有一种国语配音难以完全复制的、深深植根于香港本土的魅力。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粤语承载的是香港的灵魂: 俚语、俗语与.............
  • 回答
    好好好,讲个我以前听我阿嫲讲嘅,佢每次讲完自己都笑到弯晒腰,搞到我每次听都忍唔住笑。呢个笑话就系关于“听唔听得明”呢家嘢,真系好有代表性。笑话:有日,阿明同阿华喺茶楼饮茶,坐喺隔篱枱。阿明口痕,想同阿华搭下讪。阿明:“喂,阿华!今日咁好天气,出嚟饮茶?”阿华:“系啊,阿明!你都係啊?”阿明:“梗係啦.............
  • 回答
    粤语区的朋友们说普通话,那股子自带的“腔调”,仔细品味一下,其实挺有意思的。这可不是什么“错”,而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碰撞、融合后自然产生的独特风味。首先,从声母上来说,最明显的一点就是“n”和“l”不分。在粤语里,“n”和“l”的发音部位和方式其实很接近,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相互转换。所以,当他们说普通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网友,尤其是咱们南方语言爱好者们讨论过的。粤语区的“吹”的确比吴语区要热闹得多,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历史渊源和文化输出的“先发优势”首先得说,粤语在近现代的文化输出上,确实是占了先机的。你想想,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香港电影、粤语流行歌曲(Ca.............
  • 回答
    粤语,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汉语方言,其“消亡”的讨论,常常被拿来与人类语言多样性的未来联系起来。有些人从中看到的是语言趋同的必然,推测最终会走向一种全球性的统一语言。然而,这个推论,就像把粤语的困境无限放大,用它来预测全人类的语言命运,未免过于简化了语言演变的复杂性,也忽视了粤语本身顽强的生命力。要理.............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偏心”,不如说是粤语歌词在创作语境和文化特质上,确实存在一些让不少听者觉得“更胜一筹”的独特魅力。这并非填词人有意识的“偏爱”,而是语言、文化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粤语的天然优势:首先,粤语本身在音韵和表达上就有.............
  • 回答
    普通话和粤语的“同词异义”现象非常普遍,由于两者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沟通时不加以注意,很容易造成误会。这些误会可能从轻微的尴尬,到严重的误解,甚至影响到人际关系和工作效率。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些常见的同词异义情况及其可能造成的误会:一、日常生活中的词汇误用 “的士” vs “出租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