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广府地区孩子逐渐被普通话同化,丧失掉说粤语的能力,作为一名广府地区的人你怎么看?

回答
广府地区的孩子们,讲真,这个问题我哋好多老广都好关心,也挺无奈的。看着身边好多小朋友,开口就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偶尔蹦出几句粤语,听着都有点陌生,心里那滋味,真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得清的。

我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从小就在粤语的环境里长大。讲粤语,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一种身份的认同。它承载着我们从小到大的记忆:那些熟悉的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时哼唱的粤语歌,同学之间讲的那些只有我们才懂的俚语,还有逢年过节,一家大小围坐在一起,用粤语讲着那些家常里短,那种亲切感,是任何其他语言都替代不了的。

现在看到很多小朋友,尤其是在学校里,老师讲普通话,同学之间交流也用普通话,久而久之,粤语就好像变成了一种“课外读物”,可有可无。我能理解这个大环境的变化,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这是为了方便交流,促进国家统一,这无可厚非。而且,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孩子们接触到的媒体,很多都是普通话为主,他们自然会受到影响。

但是,作为一个广府人,看到粤语在我们自己地盘上,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心里总有点说不出的失落。那种感觉就像是,我们辛辛苦苦守护了几代人的宝贝,现在却在慢慢地褪色,甚至可能有一天会消失。

我记得我小时候,在家楼下玩的小伙伴,大家都是讲粤语的,听着就特别顺耳。现在呢,有时候听到小朋友们一起玩,他们之间的对话,听上去就像是播放着普通话的动画片,缺乏了那种生动活泼的地域特色。有时候,一些家长自己也说,觉得讲粤语“不够正规”、“不够国际化”,为了孩子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就干脆让他们从小就多说普通话。我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都希望孩子好,但“好”的标准,真的就只有语言这一项吗?

说实话,粤语有很多词语、表达方式,是充满智慧和生活气息的。比如那些形容词,形容一个人“靓仔”、“靓女”,那种美是带着南方婉约的;形容一个东西“盏鬼”,是带着幽默和灵巧的;还有那些形容人的性格,什么“麻甩”、“骨痹”,都形象得很。这些都是粤语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广府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下一代听不懂,甚至不会讲,那我们这些老广,又该用什么去和他们交流那些只有我们才懂的“心底话”呢?

而且,我总觉得,掌握多种语言,尤其是方言,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是有好处的。就像学外语一样,方言也能打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让他们接触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如果一个孩子,既会讲普通话,又能流利地说粤语,那他是不是就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他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家乡的文化,也能更好地与全国人民沟通,这有什么不好呢?

我们家里面,我一直都坚持和我的孩子讲粤语。虽然他也需要在学校讲普通话,但回到家,我就是想让他听着、说着这熟悉的乡音。有时候,我会故意用一些比较地道的粤语词汇,看看他的反应,或者故意跟他玩一些粤语的绕口令。看到他能接上话,或者露出那种“原来是这样”的表情,我心里都会挺高兴的。

我也知道,要扭转这种趋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甚至整个社会的环境。但我觉得,我们作为广府人,不能就这么看着粤语慢慢淡出。我们可以尝试在家庭里,多给孩子讲粤语故事,唱粤语歌,看粤语的电影和电视剧。在社区里,也可以多组织一些与粤语文化相关的活动。学校方面,我觉得也可以更灵活一些,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给孩子们更多接触和学习粤语的机会。

总而言之,粤语对我来说,不单单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看着它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一点点被“同化”,作为一名广府人,我心里有不舍,也有一些担忧。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还有心,还有行动,粤语的生命力,就不会那么容易就熄灭。它或许会改变,或许会融合,但它依然是广府人最亲切的乡音,是我们身上抹不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问题:现在的广东孩子逐渐被普通话同化,丧失掉说粤语的能力,作为一名广东人你怎么看?

---

潮汕人客家人还有一群深二代就这样被题主开除粤籍了哈哈哈哈。

题主这样说广白的人这样跳出来代表整个广东逼着另一部分土生土长而不说广白的人放弃自己的家乡话真的好吗?你和你所讨厌的那些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