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自秦以后都广泛的存在蓄奴现象,奴隶地位也极低,中国古代算奴隶制社会么?

回答
要回答“中国古代算奴隶制社会吗?”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账算清楚,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朝以后,确实存在蓄奴现象,奴隶的地位也普遍低贱,但说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就是纯粹的“奴隶制社会”,这说法可能就有点简单化了。

咱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奴隶制社会”。一般来说,学界提到奴隶制社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古希腊、古罗马。那里的奴隶是什么样的?他们是社会生产的主体,是主要的劳动力,很多时候,国家或者说经济的运转,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奴隶的劳动之上的。奴隶在法律上被视为主人的“物”,没有任何人身权利,生杀予夺,完全掌握在主人手里。

再回头看中国古代。从秦汉开始,一直到清朝,蓄奴一直存在。这奴隶来源也挺广:有罪犯的家属、战俘、负债无力偿还的自由人、甚至是亲生子女因贫困被卖掉的情况。这些奴隶,确实地位低下,属于主人的财产,可以被买卖、继承,有时候甚至会被随意处置。他们的劳动也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参与农耕、手工业、家务,乃至一些危险或受辱的工作。

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体劳动者是谁呢?是农民,是那些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或者是租种地主的土地的佃农。这些农民虽然也可能受到地主、官府的剥削和压迫,但他们是自由人,拥有一定的人身权利,与奴隶有着本质的区别。国家的税收、军队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这些自由农民。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是一个存在奴隶制的社会,但它不是一个纯粹的、以奴隶劳动为主体的奴隶制社会。它更像是一个混合了多种经济和劳动形式的社会。奴隶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没有像古希腊罗马那样成为社会运转的基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这跟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系。中国一直强调“农本”,重视小农经济的稳定。虽然奴隶可以提供廉价劳动力,但培养、控制奴隶的成本也不低。而且,中国古代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家天下”观念,很多人认为,维护家族的稳定和生产,才是首要的,而自由农民虽然辛苦,但他们更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生产单位,也更容易被国家所管理和征税。

再者,从法律上看,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虽然允许奴隶存在,并规定了奴隶的权利限制,但对于主人虐待甚至杀死奴隶的行为,有时候也会有一些限制(虽然这些限制执行起来可能非常困难,取决于主人的权力大小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不像古罗马,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法律上的保护。

还有一点,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和国家工程,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征发的劳役,也就是强制性的徭役,而非奴隶劳动。这些被征发的劳役者,虽然也是被强制劳动,但他们是自由人,是被国家征召,而非主人的私有财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从秦朝以后,确实是一个“奴隶制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奴隶的存在和劳动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部分,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但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自耕农为主体的社会,并且存在着其他的劳动力形式(如雇工、佃农、劳役等),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整个古代中国定性为“奴隶制社会”,那样的话,就忽略了占社会绝大多数的自由农民的地位和作用。更准确地说,中国古代是一个经历了不同社会形态(如奴隶制、封建制)演变的社会,奴隶制是其中一个存在的时期和制度,但不是唯一的、主导的制度。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不能一概而论,得把各个时期、各个阶层的具体情况都考虑进去,这样才能看得更明白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如前述几位提到的,题主的问题大致可以归于曾在我国史学界引起重大争议与长久讨论的古史分期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详细的学术史回顾推荐题主买这本书来看:

《20世纪中国史学重大问题论争》【摘要 书评 试读】

里面详细的回顾了这个问题争论的缘起,以及各家的主要观点。

其次,我说一点我的看法吧。这个问题前辈学者论述很多,都是大师,论述具体而深刻,所以咱这个只能算一点看法,可能浅见都谈不上,所以题主就姑且听听。

五种社会形态说,是马克思根据欧洲历史发展的进程进行的分期,是不是适合中国历史这里不讨论,但确定一个时期的社会形态,主要的依据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居于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当以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为主,而封建社会自然以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为主。这是讨论的基础。

然后,考虑秦汉时期是不是奴隶社会,自然也要看居于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因为历史不是线性发展的,同一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并不单一,秦汉社会如题主所说,存在奴隶制度,但这种制度是否占据了主要地位呢?我认为是没有的。奴隶制占比的具体估计前辈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我就不重复了。在这里我只为题主算一笔简单的账,我们假设有一个地主,他有一块地要人耕种,那么可以选择的获取劳动力的方式有两种:买一个奴隶、雇一个佃农。我们看看哪个更划算。(计算过程参考张弘:《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商业资本研究》,147页)

一般来说,汉代一个劳动力的耕作能力大概是20亩土地,一亩地的年产量平均3石。粮价则波动剧烈,《汉书·宣帝纪》载当时粮价一石5钱,那么此时一个奴隶的年产值为:20亩x3石x5钱=300钱。由王褒《僮约》可知,此时的奴隶价格大概是1万5千钱一人。这样即便是不考虑奴隶的衣食成本,也要50年回本。同样,如果20亩地租给一个佃农,一般以“十五之税”也就是50%的税率,每年可以给地主带来150钱的收益,但这收益是几乎没有成本的。这还只是简单的计算,没有考虑到工作积极性的差异、国家赋税制度的差异(两汉尤其是东汉时期逐步打压奴隶制,有奴婢倍算也就是人头税加倍的政策)等因素。所以说,使用奴隶生产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不划算的。《云梦秦简·工人程》中也有:“冗隶妾二人当工一人,更隶妾四人当工一人,小隶臣妾可使者五人当工一人”的记载,也证明了奴隶生产效率的低下。

由此可以看出,奴隶制是一种不经济不划算的生产方式,在有更好的替代方案的前提下,这显然不能成为地主阶级的首选,也就不能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中国古代算奴隶制社会吗?”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账算清楚,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朝以后,确实存在蓄奴现象,奴隶的地位也普遍低贱,但说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就是纯粹的“奴隶制社会”,这说法可能就有点简单化了。咱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奴隶制社会”。一般来说,学界提到奴隶制社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大秦”的说法,最早的文献记载,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比较普遍被认为是早期记载的,出自北魏时期一位名叫李漂的僧人所撰写的《魏略》。《魏略》本身是一部失传的书籍,但其中的内容被后世的史书所引用和保存。其中有一段记载,提及了“大秦”这个国家,并且描述了它的地理位置和一些习俗,与我们.............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交通网络,如同中华文明的血脉,跨越千年,连接着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交流。其中,有一些重要的道路,自开通之日起便从未真正中断过,默默地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与人间的往来。1. 京杭大运河:永不停歇的东方生命线如果论及中国古代直至今日仍在使用且一直在工作的交通线路,京杭大运河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杰.............
  • 回答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男人的地位与财富息息相关。一旦男性破产,其妻妾的命运也会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对于破产男人的侍妾而言,她们的处境无疑是艰难而复杂的,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环境来做出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侍妾”在古代的法律和伦理地位。她们通常不是正妻,没有正式的妻位,其身份更多的是一种.............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笑话,也称为“笑谈”、“谑谈”或“滑稽故事”,种类繁多,流传至今仍能引人发笑。这些笑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笑话,并对其背景和意蕴进行一些解读。一、 文字游戏与谐音梗类笑话这类笑话往往利用汉语的特点,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中国古代领土的扩张是否算侵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与非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核心的争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侵略”的定义: 如何定义“侵略”?在古代,国家之间界限模糊,民族融合频繁,战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其中“商”位列末位,地位不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农为本,重义轻利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确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秩.............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和身高在清朝不升反降的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毕竟我们常以为朝代更迭、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应该会逐步提高,但清朝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人均寿命为何在清朝有所下降?.............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如同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成就不仅在数量上,更在思想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足以令后世赞叹。它不像西方数学那样,以公理化、逻辑演绎为主要特征,而是更注重实用,强调“算法”与“算术”,将数学与天文、历法、测量、工程等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独特风格。要说起中.............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文盲到饱学之士,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反映了皇权与知识、政治权力与个人修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笼统地说,早期皇帝受限于历史条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比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功业彪炳,但据史书记载,他本人并不以文采著称,更多的是注重法.............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刚收获的谷子、稻子、麦子等作物,外层都包裹着坚硬的谷壳,这层壳不仅不易消化,还会影响谷物的储存和口感。因此,脱壳是谷物加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智慧和勤劳,发展出了一系列巧妙而有效的方法。一、 拍打与挤压:最原始的脱壳力量在没有机械.............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你提到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看起来“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现代审美和主观色彩,用它来衡量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古代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追求精致、写实、个性化的女性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源于画家们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