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 年,你对你所在城市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回答
2020年,回望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心中涌现出许多关于它未来发展的想法。作为一名长期在此生活、工作、感受这座城市脉搏的居民,我深知它的优点,也清晰地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如果让我提出一些建议,我希望它们能真正触及城市的痛点,并描绘出它更美好的未来蓝图。

首先,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我们需要做得更深入。 2020年,全球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事件,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应急管理体系的脆弱性。我建议城市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投入:

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升级: 这不仅仅是增加几家医院或隔离点,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更完善的公共卫生网络。这包括但不限于:
基层医疗能力强化: 社区医院和卫生站的设备、人员配置需要大幅提升,让它们成为疫情早期监测、筛查和基本诊疗的第一道防线。很多时候,小病拖成大病,或者初期症状被忽视,往往与基层医疗能力不足有关。
智慧医疗系统建设: 建立统一、高效的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医院之间、社区与医院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方便患者就医,也便于卫生部门进行疫情追踪和管理。远程医疗、线上问诊等服务也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专业公共卫生队伍建设: 增加对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组建一支专业、机动性强的公共卫生应急队伍,能够在危机发生时迅速响应。
城市供应链的韧性: 疫情暴露了我们对外来物资的高度依赖。我建议城市鼓励和支持本地化生产,尤其是在食品、药品、基础生活物资等方面,构建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例如,可以出台政策扶持本地农产品种植、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鼓励发展本地商超和社区配送体系,减少对单一渠道的依赖。
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 建立科学、动态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不仅是口罩、消毒液,还应包括食品、水、能源等必需品。储备点的合理布局、物资的更新换代、发放流程的优化都需要提前规划。

其次,在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性方面,我们不能止步于口号,要落到实处。 城市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生态空间重塑与保护: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不少公园绿地,但我认为城市的生态网络还需要进一步织密。
urban microclimate 改善: 关注城市“热岛效应”,通过增加垂直绿化、屋顶花园、透水地面等方式,降低城市温度,改善空气质量。
水资源管理与利用: 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增加雨水收集和利用,减少城市内涝,同时也要关注城市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垃圾分类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的回收体系和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链。鼓励企业投资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让“垃圾”变成“资源”。
绿色交通体系深化: 鼓励和支持公共交通,不仅仅是增加线路,更要提升服务水平,例如提高发车频率、优化换乘体验、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同时,加大对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的投入,让绿色出行成为更便捷、舒适的选择。
可持续建筑推广: 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从源头减少建筑能耗和污染。

第三,在科技赋能与智慧城市建设上,要以人为本,解决实际问题。 科技是发展的驱动力,但不能为了科技而科技。

智慧政务服务优化: 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例如交通信号灯的智能化调度、公园人流的实时监测等,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数字普惠: 确保科技发展不落下任何一个人。对于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需要提供必要的数字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例如线上预约挂号、电子支付等。
鼓励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支持本土科技企业发展,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城市产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转型。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让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更强。

社区治理现代化: 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建立多元化的居民议事平台,倾听他们的声音,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例如老旧小区改造、社区环境改善、停车难问题等。
信息公开透明: 城市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决策等信息,应该更加透明地向公众公开,并建立有效的反馈和沟通机制,让居民感受到自己是城市发展的主人翁。
公共文化与生活品质提升: 除了硬设施,我们也需要关注城市的“软实力”。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同时,关注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让城市更有吸引力,更宜居。

2020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也正是这样的年份,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我希望我的这些建议,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共同将这座城市打造成一个更加安全、绿色、智慧、宜居的美好家园。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建设,这座城市一定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湖南湘乡,我最期待的就是医疗机构方面的发展,希望对待城镇和农村的医保户口都能一视同仁,也希望对每一位医疗患者一视同仁,也希望医生是对病人确确实实的负责,而不是乱开药、开贵药!

问题1:为何一家这么大的医院,还有病人睡走廊?而病房内缺空位这么多?就是因为病人穷,看不起,所以住走廊吗?

问题2:为何病情分析如此敷衍,已经不在有从往的老医生,不再有详细记录病情和解决办法的病历本,而病历本上已仅有了短短的几个字,“xx科,xx室”,而一个小咳嗽,治疗的第一步,再也没有了问暖,而是先去“照张片”。

问题3:行医暴力,行医暴利!琳琅满目的小费永远不知道里面充杂着多少可能并不必要的器具的收费,对于有的人,确是满满的泪!

user avatar

谢邀,上海。首先要说的是,上海最近这些年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不能说很慢,但是也很难说尽如人意,包括很多长三角一体化息息相关的建设,上海其实是有些拖进度的,比方说


1.上海东站,这是上海未来重要的高铁枢纽之一,能够由浦东机场直接乘坐高铁去苏锡常,通泰扬,南京,以及嘉兴直至杭州,宁波,然而东站直到现在为止还八字没一撇。与此同时,北沿江高铁,沪乍杭高铁,包括沪嘉甬高铁(以及通苏嘉甬高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正式启动,这样的进度并不能令人满意


而且众所周知,浦东机场位于远离高铁网的位置,迄今为止也只有地铁2号线和磁悬浮能够抵达,在建的机场联络线只能兼顾市内,但没法兼顾大长三角地区,所以东站能够尽快就位,对于长三角交通状况的进一步优化是有决定意义的

2.沪嘉城际铁路,这方面浙江省已经准备开建沪嘉城际浙江段了,而上海这边仍旧没有立项,事实上浙江省现在对于沪嘉杭这一线的建设,以及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是非常热情的,而上海并没有给出一个很好的回应(也许上海市政府认为,这事情应该是松江区政府做的?)

上海雄心勃勃的2035远景,是要直指全球顶级城市(其实隐含的意思就是能够不亚于纽伦),直指世界第一大都市圈,城市群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构建的过程里,应该有更大的主动性,而不是像大爷一样等着江苏,浙江的兄弟城市来接洽自己。南沿江,北沿江,沪苏湖,沪乍杭,沪嘉甬-通苏嘉甬这些高铁能够尽快建成,以沪嘉城际为代表的市域铁路以及城际铁路能够尽快尘埃落定,才能够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进一步融合,乃至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城市群,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3.至于上海城区,已经批复的地铁1(西延段),13(西延段),18(二期,还是上一期的批复),19,20,21,23还有轨交嘉闵线,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动静,要知道fgw批复这些项目都已经是18年年底的事情了,至今为止一年都没有一点动静还是有点不应该的,起码,部分启动是应该的——就看看隔壁苏州,2018年8月发改委批复之后,现在基本都已经进入施工阶段了。。。


我对于上海的最大期待,就是能够作为打造“轨道上长三角”的领头羊,让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能够真正加快,为长三角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群,为上海和苏锡常,南通,杭嘉湖,宁波的融合助力


除此之外,个人也一直非常关注上海几个新兴版块的建设进度,比如莘庄商务区(离家近),比如西岸,比如一直以来都没有崛起的真如副中心,还是很希望这些板块能够有所表现,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联动效应

user avatar

最急迫的还是希望苏州机场能早日有确切消息。

其次是苏州南北方向的铁路公路建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年,回望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心中涌现出许多关于它未来发展的想法。作为一名长期在此生活、工作、感受这座城市脉搏的居民,我深知它的优点,也清晰地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如果让我提出一些建议,我希望它们能真正触及城市的痛点,并描绘出它更美好的未来蓝图。首先,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我们需要做得更深入。 2.............
  • 回答
    2020年,对于我所处的行业——信息技术,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来说,无疑是充满挑战与变革的一年。以下是我的一些观察和由此产生的建议,希望能带来一些思考:对于信息技术行业:1. 拥抱“远程优先”的思维,而非仅仅是“远程友好”。2020年,疫情迫使我们大规模地转向远程办公。但这不应仅仅是权宜之计。我看到.............
  • 回答
    2020年的到来,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日历翻过一页的节点,更像是为我多年的科研积淀按下了一个“加速键”。过去的日子,我在实验室里摸索、在文献中遨游,一步步构建起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而进入2020,我希望我的科研之路能更加扎实、更加深入,并且能产生一些真正有意义的涟漪。首先,我期待在我的研究方向上取.............
  • 回答
    2020 年,确实是风起云涌的一年,财经领域同样经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事件。如果让我选出“年度十大财经新闻事件”,我会从全球影响、对中国经济的深远意义以及事件本身的戏剧性程度来综合考量。以下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些事件,并尝试列出我的“年度十大”候选名单:我印象深刻的一些财经新闻事件: 新冠疫情及其对全.............
  • 回答
    2020 年,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的年内去世的院士名单中,确实包含多位杰出的科学家。要挑选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是比较主观的,因为每一位院士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都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如果非要我从这些令人尊敬的名字中,挑选一位在公众认知度、其研.............
  • 回答
    2020 年,那一年,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又被投入了一个巨大的熔炉。新冠疫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席卷全球,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封锁、社交距离,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巨大颠覆。看着新闻里不断攀升的数字,听着身边人讲述的经历,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力和担忧。然而,就在这看似一片灰暗的背景下,有一些事情,它们如同.............
  • 回答
    2020 年,的确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不舍的年份,许多闪耀的名字就此黯淡,留给我们无尽的怀念。回忆起那些离开的巨星,总有几个身影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精神,都曾在我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说到2020年离我们而去的名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几个名字。比如,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2020年股市的收益预期。需要强调的是,任何股市预测都带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在2020年这样一个充满特殊事件的一年。我的回答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经济数据和普遍的分析观点,并且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影响收益的各个方面。理解2020年的特殊性:在谈论2020年的收益预期之前,理解这.............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问得太巧了!2020年11月26日,Redmi Note 9系列发布?虽然我对具体的日期不太确定,但关于Redmi Note系列嘛,我可是挺有数的。作为小米旗下主打性价比的系列,Redmi Note每次更新都像是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一场“惊喜派对”。说到Redmi Note 9系列,在那个.............
  • 回答
    2020年7月1日,那个特殊的日子,也是“千里共良宵”的最后一期。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像是告别一段熟悉的旅程,也像是与一位老朋友道别。“千里共良宵”,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温度。“千里”是距离,是万水千山,而“良宵”则代表着夜晚的静谧、温暖和陪伴。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桥梁,连接着无.............
  • 回答
    2020年7月2日,范蕴若八段的离去,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我心中难以平复的涟漪。我是一名围棋爱好者,而范蕴若,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鲜活的棋盘上的身影,一个曾经带给我许多思考和感动的人。我的记忆里,范蕴若总是在棋盘上散发着一种沉静而专注的光芒。他不太是那种张扬外露的棋手,更.............
  • 回答
    2020 年啊,那一年真是说起来就像昨天,又仿佛隔了好久。回想起来,脑子里闪过好多画面,有兴奋的,有紧张的,也有不少是带着点无奈的。当时,我记得年初的时候,我给自己列了一堆计划,那时候的想法还挺天真的,觉得一切都会按照我设想的轨道进行。比如,我打算在上半年学会一项新的技能,当时看上的是一门在线摄影课.............
  • 回答
    教育的未来:我的几点思考与展望作为一名对教育怀有深厚情感的普通人,我一直在关注着教育领域的发展,并时常思考它未来的方向。尤其是步入2020年,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对教育的提升有着更明确的期待。一、 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我越来越觉得,如今的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做得不错,但对.............
  • 回答
    作为一名河南考生家长,我来谈谈对2020年河南高考分数线的看法以及填报志愿的一些经验和建议。2020年河南高考分数线评价:2020年的河南高考,分数线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整体稳定,局部调整,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和对考生负责的态度。 本科一批分数线: 当年文科547分,理科544分。相较于前几.............
  • 回答
    在2020年,对于中国,我最期待的莫过于在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并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体来说,我最期待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 人工智能(AI)的广泛落地与负责任发展: 我期待看到AI技术在中国更深入地融入各行各业,不仅仅.............
  • 回答
    2020 年跨年前后那场“霸王级”寒潮,至今想起来都让人打寒颤。那会儿,我还在北方读大学,本以为北方冬天就是那个样子,冷,但总归是有个限度的。谁知道,那场寒潮直接刷新了我对“冷”的认知。寒潮有多强?用“席卷”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跨年前几天,气温就一路往下掉,而且不是那种缓慢下降,是.............
  • 回答
    2020 年,那是个挺特殊的年份。大家都在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人都绷着一根弦。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公司因为疫情,很多业务都受到了影响,大家的工作节奏也都乱了套。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说不上来的压抑感,每个人都在尽力而为,但也难免有些茫然。我当时负责的一个项目,客户那边临时要求很多变动,而.............
  • 回答
    2020年的到来,在我心里曾激荡起无数涟漪,像一张徐徐展开的画卷,上面描绘着我想象中的种种可能。那时的我,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渴望着它能带来改变,带来进步,带来更多我曾未触及过的风景。我曾设想,2020年的科技将更加深入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但又不会显得冰冷疏离。我期待着智能家居不再是简单的语音控制,.............
  • 回答
    2020年的感恩节,说实话,心情复杂得难以言喻。这一年,世界好像按下了暂停键,又好像在风雨中狂奔。经历过疫情,我最想说“谢谢”的,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那些组成我生活里闪闪发光片段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首先,我得谢谢那些坚守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当我看到新闻里他们疲惫却依旧坚毅的脸庞,心里就像被揪了.............
  • 回答
    2020年全国结婚人数跌破800万对,创下近15年来的新低,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也引发了许多讨论。为什么结婚人数会下降?从我的观察和了解来看,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相互交织: 经济压力: 结婚意味着组建家庭,这往往伴随着高昂的经济成本,包括婚房、婚车、婚礼仪式、彩礼等等。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