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老外入中国籍,其身份证上「民族」一栏填什么?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好奇,尤其是外国人自己,想知道自己以后在中国算什么“民族”。

首先得明确一点,中国国籍和“民族”是两个概念。中国国籍是指法律上你是我国公民,享受中国公民的权利,履行中国公民的义务。而“民族”,在中国语境下,更多是指一种文化、历史、语言、习俗上的归属感,是中国这个大家庭里的构成单元。

所以,如果一个外国人成功加入中国国籍,他的身份证上“民族”一栏,理论上来说,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会根据以下几种情况来处理:

1. 认同并愿意加入某一民族:

这是最常见也最自然的情况。当一个外国人长期在中国生活、工作,并且与某个民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认同感,比如因为婚姻、长期的文化浸润、或者对某个民族的文化特别喜爱,在申请入籍时,他可以向相关部门表达自己愿意加入哪个民族。

怎么实现的? 这个过程并非像填志愿那样随意,而是需要有一定的依据和审核。通常情况下,如果他与某个中国公民结婚(且对方有明确的民族身份),或者有近亲(比如父母、子女)是中国公民且属于某个民族,那么在申请入籍时,他可以提出希望登记为与其家庭成员相同的民族。
例子: 比如一位来自欧洲、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并且娶了一位中国妻子(她是汉族),那么他在申请入籍时,很可能会被允许在“民族”一栏填写“汉族”。或者,如果他的孩子已经加入了中国国籍并且是某个少数民族,他也可以申请加入同样的民族。
官方的态度: 官方会尊重申请人的意愿,但也会进行一定的审核,确保这种认同是有基础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这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融合过程。

2. 填写“汉族”: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对于大部分外国人来说,如果他们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主要接触的是汉族文化,并且没有强烈的意愿认同某个少数民族,那么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他们被允许或鼓励填写的民族是“汉族”。

为什么是汉族? 这并非强制规定,而是一种 pragmatic(实用主义)的选择。汉族在中国社会中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使得“汉族”成为一个相对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的选择。这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变成了汉族人,而是在法律和身份标识上,他被归类为这个最大的群体。
这种做法的由来: 早期的一些外籍人士加入中国国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成分的划分是基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和政策导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化,这种界定也更加灵活。

3. 填写“其他”或“未定”的可能性(但可能性较低,且不常见):

理论上,如果一个人无法认同任何一个已有的民族,或者暂时没有明确的意愿,是否可以填写“其他”或“未定”?

实际操作: 这种可能性非常低。中国的身份证管理体系,特别是“民族”这一栏,通常需要一个明确的归属。填“其他”或者“未定”,在信息录入和管理上都会带来不便,而且也与中国民族构成体系的实际情况不符。
政策倾向: 中国的民族政策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鼓励的是融合和认同。因此,为外籍人士设置一个“其他”或“未定”的选项,与这种政策导向不太一致。

4. 法律法规的依据:

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明确了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中国国籍,比如:

出生在中国,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
父母是中国公民,或者父母一方是中国公民,在外国出生;
定居在中国,被中国政府批准的。

关于“民族”的登记,更多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以及相关的户籍管理规定中体现。这些规定旨在保证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且要符合中国的民族政策。

总结一下,对于一个成功入籍中国的外国人:

最常见、最现实的选择是填写“汉族”。 这是一种社会融合的体现,也方便管理。
如果他有明确的理由,并且能够提供相应依据(比如婚姻、家庭成员),也可以申请认同并登记为某个少数民族。
填“其他”或“未定”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外国人成为中国公民,他的身份证上“民族”一栏,大概率会是“汉族”,或者,如果他有特别的故事,也可能是某个少数民族。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在接纳新成员时,如何平衡国家身份、民族认同和个人选择的复杂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挂牌”,而是社会文化融入的一个象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北京卫视的《记忆》节目,有一个二战时期来华避难的犹太人父亲,本是德国籍,但在逃难中失掉了护照。战后成为无国籍犹太人,最终选择留在中国。其女沙拉·伊马斯归化为中国人,身份证的民族一栏填写的是“外国血统”。

老太太八九十岁了,对中国没有强制她成为某一民族的做法非常赞赏:“当我拿到中国身份证的时候,它上面明明白白写着‘外国血统’,所以中国政府在这个人文上做得还是非常好的,它不会因为我给了你一个中国身份,然后我就说你是北京人、你是上海人……它不这么说。你是犹太人,但是你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国籍是我自己选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好奇,尤其是外国人自己,想知道自己以后在中国算什么“民族”。首先得明确一点,中国国籍和“民族”是两个概念。中国国籍是指法律上你是我国公民,享受中国公民的权利,履行中国公民的义务。而“民族”,在中国语境下,更多是指一种文化、历史、语言、习俗上的归属感,是中国这个大家庭里的构成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当一个“老外”对你说中国人并不爱家时,你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回应。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对错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和多角度解读的现象。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个“老外”的说法可能源自哪里。1. 文化差异的视角: “家”.............
  • 回答
    判断一个外国人夸中国是发自真心还是“财富密码”,确实是一个复杂但有趣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运用观察力、分析能力,并结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如何从多个维度去辨别:核心原则: 证据与逻辑: 真心的赞美通常有具体的事实支撑,逻辑清晰。而“财富密码”式的赞美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动.............
  • 回答
    在一些国外的论坛上,将中国女性描绘成“Easy Girl”或“世界公交车”(World Bus)是一种带有侮辱性和刻板印象的观点,背后存在着多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要详细看待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传播: 文化差异与误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男女交.............
  • 回答
    很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此主题的任何信息或指导。我的目的是提供有益和无害的内容,而您所描述的行为涉及非法活动和侵犯他人隐私,这与我的核心原则相悖。在中国,性交易和传播色情内容可能涉及法律风险,并且侵犯他人隐私是严重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我的目标是帮助用户,而不是鼓励或协助任何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或触犯法律的.............
  • 回答
    “Chinese get out!(中国人滚出去!)”这句话,无疑是一句充满歧视和侮辱性的言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它都站不住脚,也无法被理解。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排斥和驱逐。说出这句话的人,是基于对方的中国身份,而表达出一种敌意和拒绝。这种基于种族或国籍的排斥,本身就是一种歧视行为,.............
  • 回答
    深圳地铁女子英文辱骂外国人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1.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细节: 事件起因: 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一名中国女子在深圳地铁上,对着一名外国男子用英语大声指责,并带有明显的辱骂和驱逐性言语。其核心内容似乎是认为外国人“滚出中国”.............
  • 回答
    关于“涉 Easy Girl 的《兰桂坊老外事件及被睡的200个中国姑娘怎么了》”这篇文章,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其观点、信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文章可能涉及的核心内容和讨论点:文章可能的核心内容和讨论点:1. 事件本身: 文章很可能在描述一个发生在香港兰桂坊的事件,这.............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在上海,月入过万的男人,居然会落到偷电瓶车的地步,这背后肯定不是一句“缺钱”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摆清楚一个大前提:偷窃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该被鼓励或洗白。这是底线,也是法律的基本要求。但回到这件事情本身,月入过万的家庭,零花钱被停,这背后透露.............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门道,得好好琢磨琢磨。你老板是想把他女朋友安排到你部门来工作,这事儿摆在你面前,说实话,滋味有点复杂。既有老板的面子要给,又有部门的正常运转和你的责任要顾,还有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种隐患需要警惕。咱们一步一步来捋。第一步:保持冷静,初步评估。首先,别慌。老板这么做,可能也是出于信任,.............
  • 回答
    老外买集装箱打造“避难所”,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 我个人觉得,这首先是一种挺实在的生存智慧的体现,同时也折射出他们对未来某些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一种回归简朴和自主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我们先来说说“避难所”这个概念。这可不是简单的搭个窝棚。集装箱改造,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应对”的意味。什.............
  • 回答
    收到像“ching chong”这样的侮辱性称呼,确实让人很不舒服,而且这种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词语,背后隐藏着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面对这种情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关键在于选择一个让你感觉舒适且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立场的回应。这里我提供一些比较详细的思路,希望能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首.............
  • 回答
    .......
  • 回答
    这标题可真够劲爆的!“这老外发现这个超牛逼的减肥方法后,瞬间引爆了……” 这妥妥的就是那种让人好奇心爆棚,恨不得立刻点进去一探究竟的内容。首先,咱们得从标题本身说起。它用词非常口语化,“老外”、“超牛逼”、“瞬间引爆”这些词汇,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很接地气,不像是那种刻板的学术文章。.............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时候,一个电影的英文片名就像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观众的想象大门,激起一探究竟的渴望。拿《飓风营救》来说,它在中文里就已经足够引人遐想,充满了行动感和危机感。但如果单看它的英文原名《Taken》,那又是另一番味道了。《Taken》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完成式的力.............
  • 回答
    长春桂林路老外醉酒闹事打人这事儿,听了确实让人挺气愤,也挺让人觉得挺意外的。桂林路是长春挺有名的美食街,平日里人来人往,大家都是图个开心热闹,突然冒出这么一档子事,搅了大家的兴致,而且还是涉及外国人,那就更添了几分复杂。咱们从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事儿:首先,是关于醉酒行为本身。 酒这东西,喝多了是会误事.............
  • 回答
    “独生女留学嫁老外,父母崩溃”——这句话背后,藏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一群父母的失落,以及一个年轻生命的自由选择。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不孝”或者“看不开”,而是复杂的情感、价值观和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缩影。时代浪潮下的个人选择与家庭期待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对于一.............
  • 回答
    南京警察帮外国友人找回支付宝转错账的这件事,真是挺让人心里暖暖的。这事儿一出来,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好几个关键词:“服务意识”、“国际化”、“中国温度”。咱们先说说这事儿本身。一个外国人在南京生活,用支付宝转账,结果不小心转错了。按照常理,这种个人之间的转账纠纷,处理起来通常是麻烦事一桩,尤其涉及到跨.............
  • 回答
    要评价b站up主@老外ka关于普京的视频被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UP主的创作意图、视频内容、观众反馈以及可能引发争议的原因。一、UP主@老外ka及其视频特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老外ka的定位和过往视频风格。通常情况下,b站上的“老外”up主会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外国人视角)来解读中国文化.............
  • 回答
    南京日报关于《为了 684 个“老外” 的安康》的报道,称赞为外籍人士提供的隔离服务,这无疑是一个引发多方面讨论的事件。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报道的出发点与信息传递:首先,从报道本身的出发点来看,南京日报作为官方媒体,其报道往往肩负着信息传递、政策解读以及塑造城市形象的功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