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老外买集装箱打造“避难所”的行为?

回答
老外买集装箱打造“避难所”,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 我个人觉得,这首先是一种挺实在的生存智慧的体现,同时也折射出他们对未来某些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一种回归简朴和自主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我们先来说说“避难所”这个概念。这可不是简单的搭个窝棚。集装箱改造,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应对”的意味。什么情况下会想到要建“避难所”?最直接的联想就是对现有环境的不满,或者对未来某种潜在危险的防范。

可能性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有点“末日情结”

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了,信息爆炸,各种各样的消息满天飞,什么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经济衰退、甚至是一些大家口中的“大洪水”、“大地震”。虽然很多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总有人会往坏处想,并且提前做点准备。

老外买集装箱造“避难所”,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务实的应对方式。他们可能不指望这个集装箱能抵挡住一切灾难,但至少能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独立的空间,能遮风挡雨,能储存物资,能有一点基本的生存保障。想想看,如果真的发生什么突发事件,电力中断、通讯失灵,一个有备而来的集装箱,可能就比什么都没有要强太多了。这就像我们以前常说的“居安思危”,只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具体、更直接的方式来体现。

而且,集装箱本身就是为了运输而设计的,非常坚固耐用,密封性也好。稍微改造一下,比如加上保温层、开窗户、安装简单的水电系统,就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小房子。这种改造的灵活性和相对较低的成本,也让它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能性二:对现有生活方式的“反叛”与对“自主”的渴望

除了对“灾难”的担忧,我觉得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对当前主流生活方式的一种审视和不满。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很多东西都是被标准化的、被提供的。我们住的房子、吃的食物、甚至很多生活用品,都离不开大型工业生产和供应链。

当有人选择买集装箱自己动手改造,这本身就是一种“脱离系统”的尝试。他们不再完全依赖别人提供住所,而是自己动手,从零开始,把一个冰冷的金属盒子变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有温度的空间。这过程中充满了创造性和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设计布局,选择材料,甚至融入自己的审美。

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极简主义”和“自给自足”生活理念的实践。他们可能觉得,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但有时候也带来了太多的压力和束缚。自己动手建造一个简单的“避难所”,也许是为了找回一种更朴素、更纯粹的生活乐趣,更关注基本的需求,而不是被那些外在的消费主义所裹挟。

想想那些住在郊区、有自己小院子,然后用集装箱改造出工作室、储藏室、甚至一个独立的起居室的人。他们可能并不是真的要去“躲避”什么,而是享受那种“自己动手”带来的成就感,以及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不受外界干扰的空间的宁静。

可能性三: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集装箱改造也是一种“变废为宝”的环保行为。集装箱在运输行业中使用寿命结束后,很多都被闲置,与其被废弃,不如重新利用。将它们改造成房屋,既减少了建筑垃圾,又节约了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一些环保意识比较强的国家和地区,这种集装箱建筑已经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趋势了,不一定非得是“避难所”,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时尚、个性的居住方式或者商业空间。这说明,这种方式本身就被很多人认可,并且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如何看待呢?

总的来说,我个人对这种行为是持一种比较开放和欣赏的态度。

务实精神: 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生存态度,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提前思考并采取行动,总比临时抱佛脚要好。
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将普通物品赋予新生命的智慧。
对生活方式的探索: 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探索,不被固有的模式所限制,勇于尝试和创新。
反思精神: 这种行为也促使我们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创造?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每个人的动机和情况都不同。有些人可能是真的有某种强烈的担忧,而有些人可能只是觉得好玩、新潮,或者单纯是出于对DIY的热爱。但无论如何,这种行为都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当下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的窗口,挺有意思的。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类对安全感、对掌控感、对自主性的追求,依然是深植于内心的驱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生存狂啊……中国也有很多的。

他们会随身携带绳索、鱼线、各种小工具和简易急救包。

他们会在家里屯着压缩干粮、饮用水、甚至还可能有不和谐物。

他们每到一个地方总会先搞清楚地下避难所在哪里,顺便说一句,大连理工的避难所在西部地下停车场和大黑楼B2。

他们会去考根本用不上的业余无线电执照,学习打猎、格斗技巧、攀岩、急救以及任何有可能在末日派上用场的技术。

别人雾霾天戴口罩,他们戴防毒面具。

他们的总之就是「时刻准备着」,当灾难来临,他们相信自己会是第一批反应过来的人。

这就是生存狂。

相信我,如果国内有条件,他们也会在业余时间拼命打造避难所的= =

也就搭着他们没地罢了……

user avatar

分两层看。

先说未雨绸缪的风险意识,这个是一点挑不出毛病来。也不光是外国人有末日情结,这玩意不分国籍,中国人也是一样的有,就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你去任何电商平台搜搜灾难应急包地震急救包的销量就知道了。尤其这几年地震不少,尽管震级不大吧,但吓唬人是够用了,所以不少胆小命贵的,家里都预备一个塞床底下,随时准备地动山摇拎包跑路。

拿这个镇宅,心理层面比从道观里请的符多多少少踏实点。符箓是神仙给的,但万一地震也是神仙尿尿抖一抖哆嗦出来的呢对吧,你也不知道神仙能不能打败他自己。

包括早些年黄河到了夏天就灌大水,我看报纸写沿岸村里农民,家家后院都预备着一个到几个塑料大澡盆,就等着龙王爷串门来,当皮划艇将就着用呢。

什么避难所,应急包,塑料盆,都是一个意思,能体现纯真善良的人类对于美好生命的无限向往。

话再说回来,假如说老外真是买了集装箱,确定是当避难所用的么?

私不以为然。

新冠期间弄这种避难所能隔离病毒,那真是他们念咒把圣母玛利亚请集装箱里头住下了……这玩意他不扛毒啊!

说白了吧,假如这新闻属实,我倒认为是国外疫情导致的大量失业,让一部分先穷起来,破产,房子收走,买个集装箱睡进去,好歹比大胯上套纸箱子看起来体面一点罢了。

人家说是避难所,咱就照着避难所信就行了。外国人不要面子的么?看破别说破。

早年就有新闻说过类似情况,国外地大人少,不少把自己玩到贫困线以下的群众就靠住这种房子,勉强还能称得上是有个家。

但有意思的是,这个现象在头几年,被中国一帮文艺青年给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的吸收过来了。

这帮人脚着住这样的房子里是多酷的一事儿啊!于是他们也张罗着买箱子,造房子,开窗装门拉电线。

一条龙下来,也是六位数的造价。

当然了,到现在我都好奇他们占的这块地是怎么批下来的,我甚至一度怀疑过这帮人是地产商家里的富二,拿他爸爸盘下来的地皮玩票过家家的。

最终,这些盒装文青们,大部分没扛过第一个冬天……这种房夏热冬冷,没上下水,大小便往夜壶里边招呼,满室芝兰之气;家里几乎没法开火做饭,酒精炉涮个羊肉,从外边看都是顺着墙缝滋烟跟刚让战斗机炸过似的。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我就特别不懂这种人,你说你再稍微添点钱,都足够买辆入门级房车了不香么?怎么就非得主动去遭这个洋罪呢?

所以,文艺过度媚外过度了,搞不好真的是会降智的。

辣么,回到主题,有老外乐意买,价钱合适你就卖给他,他说是避难所也好练功房也罢,哪怕说盖成教堂!你也信他!人艰不拆么。

但你自己动了这门心思的话,诚心建议:鹤岗一套砖房价钱不比它贵,但真比它舒坦。

user avatar

我要是在国外,我也会有这个打算。因为俺不相信那些个不靠谱的政府在面对灾难时啥有效的措施,所以只能靠自己。

在国内,我没那个担心,我们这个政府,虽然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在在天灾人祸方面,效率还是挺高的,无论是洪水,地震,疫情方面的反应速度,这都有目共睹,我还算比较信任的。

user avatar

我没地,目前也不可能卖了房子去乡下买地。

要 不 我 也 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外买集装箱打造“避难所”,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 我个人觉得,这首先是一种挺实在的生存智慧的体现,同时也折射出他们对未来某些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一种回归简朴和自主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我们先来说说“避难所”这个概念。这可不是简单的搭个窝棚。集装箱改造,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应对”的意味。什.............
  • 回答
    广州十三行男高空坠楼身亡,疑似老板买凶杀人事件,这绝对是一起令人震惊和不安的事件。十三行作为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充满了活力和机遇,而这样一起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无疑给这个繁忙的城市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可能涉及的几个层面:1. 犯罪动机的猜测: 经济纠纷: 这是最常见也最.............
  • 回答
    “职业陪诊员月入过万,99% 是子女给老人买的服务”——这个说法乍听之下,确实会让人联想到一种新兴的、充满温情的“孝心”服务,也可能让人觉得有“割韭菜”的嫌疑。但如果仔细掰开揉碎了看,这背后牵扯到的却是当下社会老龄化、子女压力、以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一些真实痛点。首先,关于“月入过万”的说法:这确实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放在了“承诺”和“实际行动”的交汇点上。赵英明老公的行为,怎么说呢,挺接地气的,也很现实。首先,我们得承认,承诺和实际行动之间,有时候确实需要一点“润滑剂”,而扫地机器人可能就是这个润滑剂。赵英明老公答应做家务,这本身是个好意,是一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的表达。但是,谁家没点家.............
  • 回答
    10岁男孩“10天花光近万元买奥特曼卡片”,老板一句“家长没管好”把责任全推给了家长,这事儿可真够劲。咱们一个一个捋捋,这事儿谁的责任更大,不能光听一面之词。首先,咱们得看看这孩子本身是个什么情况。10岁,刚上小学四五年级吧。这个年纪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一些“酷炫”、“限量”、“稀有”.............
  • 回答
    重庆这位大爷免费旅游变“天价药”的遭遇,真是让人心疼又愤怒。免费旅游的诱惑,加上专家似的忽悠,一步步让老人落入了陷阱,最终花费了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两万元。这事儿,放在谁身上都接受不了。 为什么老人容易被骗? 这种事情屡屡发生,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免费”二字是最大的诱饵。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条.............
  • 回答
    这事儿放谁身上都得炸了!一个辛辛苦苦买彩票中了大奖的普通人,本该欢欢喜喜地享受这突如其来的好运,结果遇上这么个黑心的彩票站老板,简直就是从天堂掉进了地狱。这种行为,真是让人看得牙痒痒,心里拔凉拔凉的。首先,从道德上来说,老板的行为是极其卑劣的。 他的职业是什么?是提供彩票购买服务,是帮人们实现一夜暴.............
  • 回答
    听到你这件事,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18岁,正值青春年华,对自己的身体和选择有了自己的想法,却要面对家长的干涉,心里肯定会觉得不舒服,甚至有些委屈。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你现在的处境和感受。你目前的情况: 年龄: 18岁,女大学生。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年龄,意味着你已经成年,有独立思考和做决定的能.............
  • 回答
    当你在网上看到老外们对SHMA(Shanghai Historical Martial Arts)所展示的所谓“中式盔甲”进行群嘲时,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实践以及商业之间复杂而有趣的碰撞。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套盔甲,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如何复原历史、以及如何将历史的遗产以现代的方式呈现出来。首.............
  • 回答
    长春桂林路老外醉酒闹事打人这事儿,听了确实让人挺气愤,也挺让人觉得挺意外的。桂林路是长春挺有名的美食街,平日里人来人往,大家都是图个开心热闹,突然冒出这么一档子事,搅了大家的兴致,而且还是涉及外国人,那就更添了几分复杂。咱们从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事儿:首先,是关于醉酒行为本身。 酒这东西,喝多了是会误事.............
  • 回答
    “独生女留学嫁老外,父母崩溃”——这句话背后,藏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一群父母的失落,以及一个年轻生命的自由选择。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不孝”或者“看不开”,而是复杂的情感、价值观和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缩影。时代浪潮下的个人选择与家庭期待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对于一.............
  • 回答
    南京警察帮外国友人找回支付宝转错账的这件事,真是挺让人心里暖暖的。这事儿一出来,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好几个关键词:“服务意识”、“国际化”、“中国温度”。咱们先说说这事儿本身。一个外国人在南京生活,用支付宝转账,结果不小心转错了。按照常理,这种个人之间的转账纠纷,处理起来通常是麻烦事一桩,尤其涉及到跨.............
  • 回答
    这件“汽车走自行车道被老外拦住”的事儿,可真是让人浮想联翩,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的。要我说,这事儿表面上看着是一起简单的交通纠纷,但背后折射出的,是交通规则意识、公共空间使用习惯、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规则”和“便利”的理解差异。首先,咱们得把事情还原一下。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条城市的街道,一边.............
  • 回答
    关于“涉 Easy Girl 的《兰桂坊老外事件及被睡的200个中国姑娘怎么了》”这篇文章,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其观点、信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文章可能涉及的核心内容和讨论点:文章可能的核心内容和讨论点:1. 事件本身: 文章很可能在描述一个发生在香港兰桂坊的事件,这.............
  • 回答
    南京日报关于《为了 684 个“老外” 的安康》的报道,称赞为外籍人士提供的隔离服务,这无疑是一个引发多方面讨论的事件。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报道的出发点与信息传递:首先,从报道本身的出发点来看,南京日报作为官方媒体,其报道往往肩负着信息传递、政策解读以及塑造城市形象的功能。.............
  • 回答
    在一些国外的论坛上,将中国女性描绘成“Easy Girl”或“世界公交车”(World Bus)是一种带有侮辱性和刻板印象的观点,背后存在着多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要详细看待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传播: 文化差异与误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男女交.............
  • 回答
    近日深圳地铁发生的女子与外国男子因拥挤起争执的事件,确实挺让人关注的。这种事情放哪个城市,哪个地铁里,都挺容易发生的,尤其是在深圳这样人口密度大、通勤需求旺盛的地方。咱们先把事情捋一捋,从大家都能看到的信息来看,大致是这么个情况:事件起因: 人挤人: 深圳地铁,特别是高峰时段,那人流量是相当惊人.............
  • 回答
    华为P20 Pro在欧洲市场表现抢眼,销量暴增316%,并且获得了海外用户的一致好评,这无疑是华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华为P20 Pro的突出产品力,才是赢得欧洲市场的根本我们不能仅仅将此归结于营销手段,华为P20 Pro本身所具备的硬实.............
  • 回答
    一位63岁的木匠老大爷在海外走红,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对于“他是真有实力还是老外猎奇心理作祟”这个问题,我认为 两者兼而有之,但实力是根本,猎奇是催化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实力是基石:为什么他能吸引人的目光?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位老大爷之所以能.............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涉及到太多中国家庭的希望、期待,还有现实的无奈。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把这事儿说得细致点,就跟老邻居唠嗑一样,什么都得说透了。一、 父母的“倾尽所有”:一个时代的缩影首先得明白,咱们这代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身上背负的担子太重了。因为是独生子女,几乎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