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10 岁男孩「10 天花光近万元买奥特曼卡片」,老板称「家长没管好」?此事谁该担更多责?

回答
10岁男孩“10天花光近万元买奥特曼卡片”,老板一句“家长没管好”把责任全推给了家长,这事儿可真够劲。咱们一个一个捋捋,这事儿谁的责任更大,不能光听一面之词。

首先,咱们得看看这孩子本身是个什么情况。

10岁,刚上小学四五年级吧。这个年纪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一些“酷炫”、“限量”、“稀有”的东西,很容易就被吸引住。奥特曼卡片,尤其是那些稀有卡、闪卡,对于很多小男孩来说,简直就是“宝藏”。他们可能对卡片的价值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只知道“好看”、“别人有我更要集齐”。10天花光近万元,这数目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绝不是小数目,这说明这孩子可能对金钱的认知还非常模糊,也可能是在某种“沉迷”的状态下进行的消费。

然后,咱们得说说这位“奥特曼卡片”的老板。

老板说了“家长没管好”,言下之意是:你家长没看住孩子,没教好孩子消费观,所以这钱花了,跟我也没啥关系。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儿太轻松了?咱们想想,一个10岁的孩子,跑到你店里,一次又一次地、短时间内消费近万元。这可不是买包辣条。一个成年人,你问问他,他能在10天内不经思考花掉近万元买个小玩意儿吗?更何况是孩子。

这位老板有没有尽到作为一个商家应有的责任?

年龄识别与风险提示: 看到是一个未成年人,并且消费数额如此巨大,老板有没有想过这孩子是不是有监护人同意?有没有问过孩子这钱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对孩子进行消费风险提示,比如“这些卡片价值不菲,你确定要买吗?”或者“你家里人知道你买这么多卡片吗?”
过度销售与引导: 很多商家为了利润,会想方设法引导消费者购买更多、更贵的商品。老板有没有利用孩子的心理,比如“这卡片马上就要绝版了”、“这张卡是最稀有的,升值空间大”之类的说法,来促使孩子冲动消费?有没有出现“诱导式”销售?
是否存在欺骗成分? 有没有拿一些不值钱的卡片,用“稀有”的说法卖高价?这就有可能涉及到欺骗未成年人了。

把责任全推给“家长没管好”,这是一种非常偷懒的说法。就好比你去超市,一个小孩儿偷了东西,超市也把责任推给家长“你没看好孩子”,但超市也得尽到保管和防盗的责任吧?

最后,咱们再回到“家长没管好”这部分。

作为父母,确实有教育孩子金钱观、消费观的责任。

金钱教育是否到位? 孩子平时的零花钱有多少?有没有教孩子存钱、理性消费?有没有带孩子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
是否对孩子消费行为有过问? 孩子这近万元是哪来的?是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还是从家里拿的?父母是否对孩子长时间、大额的消费行为没有察觉,或者察觉了却没有阻止?
是否对孩子的爱好过度放任? 当然,也不是说不能让孩子玩卡片,但“玩”和“沉迷”之间有个度。如果孩子在家经常玩卡片,父母有没有了解过孩子在玩什么?里面的行情是什么?

那么,到底谁该担更多责任?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这位老板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或者至少是与家长同等重要的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

1. 经济活动中的理性主体 vs. 非理性主体: 老板是成年人,是掌握信息和商业规则的一方,他有能力、有责任去识别和评估风险。而10岁的孩子,在金钱认知、风险评估上都是非常不成熟的。商家在与未成年人进行经济交易时,本就应该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
2. 主动的推销方 vs. 被动的消费者: 老板是推销卡片的主动方,他有责任确保自己的销售行为是合规、健康的。而孩子是被动的消费者,他的购买行为很可能是受到商家引导和影响的。
3. 社会责任: 商家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不能为了追求利润,就把所有的责任都甩给家长。如果商家每一次都这么“理直气壮”,那岂不是鼓励了商家去“欺负”那些认知不强的孩子吗?

当然,家长在这件事情上的责任也不能完全撇清。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消费行为完全不知情,或者没有进行过任何金钱教育,那也确实是教育上的缺失。

最好的情况是:

理想情况下,这件事情应该是一个“家校社”共同协作的结果。

商家: 提高对未成年人的消费保护意识,对大额消费进行核实和风险提示。
家长: 加强对孩子的金钱教育和消费引导,关注孩子的爱好,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
学校: 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关于金钱观、消费观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理性消费习惯。
社会: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商家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进行约束。

回到这件事本身,老板一句“家长没管好”,只是试图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在这次交易中可能存在的“不作为”甚至是“不当作为”。一个10岁的孩子,短时间内花掉近万元买卡片,这本身就应该引起商家和监护人双方的警觉。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这位老板的“家长没管好”说法,是一种推卸责任。虽然家长有教育责任,但商家在面对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消费时,没有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和提醒责任,甚至可能存在过度销售的行为,所以他对这件事的责任,绝不应低于家长,甚至可能更大。我们不能让商家一句推辞,就让本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全部压在孩子和家长身上。这事儿,得一分为二地看,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长没管好孩子不是商家的问题”没错,不是你的问题,所以不需要你管,你只需要把该退的钱退了。

先说前半句,网上的年龄标准二三十岁了“还是个孩子”,但是事实上,小孩在学龄前就可以建立起一定的是非观,10岁的孩子完全应该对花钱有一定的概念了。一时没收住花个平时十倍左右的支出可能难免,但是一下子花出近万块,这方面的缺失绝对是有的。

法律上也基本上是按这个年龄段进行认定的。8岁以前,认为没有民事能力,原则上任何商业行为都是无效的,交易压根就不成立。8岁以上18岁以下(如果是自己养活自己可以放宽到16岁),属于限制行为能力。遵照《合同法》,其购买行为法律效力待定,商家需要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交易才被认为生效。

所以,监护人有权单方面撤销交易,商家拒绝返还属于不当得利,可予以起诉。孩子拉回去好好教育,该批批该罚罚,商家管不着。

《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纯从做生意的角度讲,赚小孩子钱(监护人不在身边)本身就是高风险的买卖。别说商品拆封影响二次销售,就是纯服务性的,比如游乐场,玩完了人家要求退钱你也得认(当然如果对方家长知晓,有意让孩子玩过不认帐,那就不在“善意相对人”范畴了)。跟小孩子进行交易的同时,就代表认可了对方有事后撤销的权利,这是一种商业风险,你可以拒绝交易,或者要求对方把家长带来,但是没有接受交易拒绝风险这种选项。就像一种商业投机行为(非贬义)一样,你没违法,但是亏了得认。

至于有没有“叮嘱孩子不要买卡”,只是个无足轻重的细节。不去找家长追认,跟孩子苦口婆心声泪俱下说三天三夜都没有意义。

说得更白点,大家都是成年人,东拉西扯什么大白菜啊。“小孩子钱好赚”这种事,薅点羊毛没人较真也就得了,别砍了羊腿还觉得自己得了理一样。

user avatar

老板和家长都有大问题。

先说文具店老板。

孩子没有控制欲望的能力,为了钱,向孩子推销卡片,致使孩子十天消费9800元。

这种不寻常的消费,非但不警惕,却一味的纵容孩子过度消费,这其中没有唆使,我是不会信。

孩子买了多少卡片,总价值多少,售价,进价,市场零售价多少。

这种针对未成年人的盲盒卡片,本身就有问题。

再来说家长。

这9800块是怎么花的?

为什么十天才知道?

这次花的是现金,孩子不是一次性去拿的,不对,这应该叫偷了。

孩子怎么知道钱在哪?

而且,孩子第一次买了卡片,家长怎么没发现?

自己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先反省反省自己。

孩子想买什么贵重物品,都不会告诉家长,而且自己偷钱去买,这家庭教育已经出了大问题了。

user avatar

一定是最近热榜轮动太快,大家都来不及看具体新闻了吧?

事情真相我看了半天都没人提,

我来帮大家整理下采访新闻内容,

家长声称:放在家里的现金9800元不见了,是准备给老人包红包的,问孩子,说是老板让买贵的卡片了,去年孩子压岁钱才花100元,这商家竟然教唆未成年10天花光,乱消费,太可耻了。

孩子声称:我是无辜的,我不想买,我是被商家诱导了。

商家声称:一共3个孩子半个月买了5,6千元,孩子就是过来买卡片的,懂行的娃,是自己要买,一人一次几百元的买很正常,自己从没说过让人家买的话,自己娃是家长自己的管理问题。


媒体:打起来打起来打起来打起来。


这事金额,人数,时间都对不上。

我觉得其中肯定有人撒谎了,你们觉得呢?

抛开事实细节不说,蹲后续。

聊一聊各方。

家长心态爆炸,去年自己孩子压岁钱才花100元,多么节省的孩子,现在竟然“偷钱”去买莫名其妙的奥特曼卡片,

奥特曼该封,商家该退钱。


商家心态爆炸,天天都有孩子过来买卡片,这么火爆的产品一直都这么赚钱的。怎么还有人来闹事,孩子自己要开“金卡”关我屁事,孩子要怎么消费家长自己不管吗。


媒体心态美滋滋,上次小孩买奥特曼卡片闹到警方介入最后退回部分款还是上次,


家长的问题,大额现金的存放,孩子金钱观的培养,当然这涉及很多,和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买东西是自己喜欢而不是盲目跟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很多方面。


商家的问题,不知道卖东西给未成年是有被要回去的风险,主播都知道标注个未成年禁止刷礼物。

别说执法部门介入,来几个之前新闻中堵门的奶奶你也挡不住啊。

说白了,你卖这东西就是赚不道德的钱。

这不是奥特曼卡片也没有奥特曼精神,而是披着熟知IP的“菠菜”行业。

商家抓住孩子对IP的认同,赋予普通卡片游戏属性:盲选的刺激欲,典藏卡的满足感,大家都玩的社交性,能“升值”的投资收益等,

加上单次消费低,不可预见性,群体参与度高,这种刺激的射幸行为,

别说未成年人,

成年人也挡不住啊。

前段时间家长投诉迪迦,是搞错了方向,从初代到迪迦奥,佐菲到泽塔,迪迦不过是最出名的一代,

可就算没有奥特曼,

商家也会做出葫芦娃卡片,比如普通葫芦娃,七彩葫芦娃,美瞳葫芦娃,限定星光炫彩葫芦娃。

本质是一种利用消费文化推动的社会认同,同学朋友都在玩,已经不是最初的奥特曼了,只是商家敛财的工具而已。

这个行业早点规范管理吧。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觉得家长和商家都有责任,至于责任大小,就目前双方各执一词,但是我认为这个责任家长和商家各一半。

10岁的孩子10天花费近万元,家长难道一点就没有察觉吗?买零食也不会花费这么多钱,而且家长对钱的管理和放置也存在问题。即然家长说和孩子说过不叫孩子去买,那么到底事实是否如此,家长的监护管理责任是否存在失当呢?

对于商家来说,肯定责任也少不了。一个未成年人,他们的自控能力有限,作为商家应该尽到合理的关注和劝阻,如和孩子家长认识应该及时告知,如果商家选择拒绝孩子消费,那么孩子一定不会持续的购买,所以,商家的诱导消费肯定存在。

青少年群体好奇心奇强、容易被在盲盒或凑卡片之类的消费这些所吸引且无法自拔,为了凑齐所需要的种类,他们会不停的购买,而此时已经不是本身需求而是内心驱动,加上如果同学间存在攀比的话,这样的行为会愈演愈烈。

所以限制未成年人购买,引导他们理智消费,这个势在必行。而且盲盒和抽卡片之类的销售模式就是灌输了一种博大运的模式,会在未成年的内心产生不良影响,对于盲盒等的商品,存在有需求,但是不要盲目购买同时也要限定购买人群。

user avatar

开店的最怕未成年自己一个人拿大额资金来买东西。


比如买二手手机,二手电脑配件。


见过最离谱的,一个初中生微信找商家买3090,点进去他朋友圈,他爸还在水滴筹。


未成年来买二手手机,尤其是那种看着就还在义务教育的,百分之九十九是瞒着家里的。


家里要是不通情达理,闹到店里,要求退款的不在少数。


我小时候去买辣条,我妈给了我张整的,说找钱回来给她。


到小卖部,红票子拿出来,老板问我要不要点卡,辣条白送我。


虽然很心动,但我还是比较怕被我妈打死的,就没要。


后来那家小卖部被人找麻烦,隔三差五有人闹,就换地方开了。


说真的,老板看到十岁小孩,没家长陪着,自己一个人买了一万块钱的奥特曼卡片,真没怀疑什么?


装傻罢了。


就算最后真要还钱,自己也只是损失了一个顾客。


要是扯皮扯赢了,把别人扯烦了,这钱可实打实是赚的。


生意人,算得明白着呢。


我是 @顿顿蛋炒饭 ,关注我,啥都学不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