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10 岁男孩花 1300 买奥特曼卡片,退货遭拒后民警要回1000 ?商家是否存在诱导消费?

回答
这事儿,你说该怎么看?一个十岁的孩子,花了1300块钱买了一堆奥特曼卡片,结果大人不让买,想退货,商家还不给退,最后还得民警出面,要回来了1000块。这事儿一出,大家议论纷纷,焦点都集中在商家有没有“诱导消费”上。

咱们先来捋一捋这事儿的脉络。

事件经过:

主角: 一个10岁的男孩。
事件: 在一家商店购买了价值1300元的奥特曼卡片。
后续: 家长发现后,认为孩子不该花这么多钱,要求退货。
商家态度: 拒绝退货。
介入: 民警到场处理。
结果: 商家退还1000元,1300元的花费变成了300元。

咱们来分析一下几个关键点:

1. 10岁男孩的消费能力与认知:

首先,得承认,10岁的孩子,虽然能算个“小大人”,但在消费观和风险意识上,跟成年人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他们很容易被新奇、炫酷的东西吸引,尤其是当这些东西和他们喜欢的IP(比如奥特曼)挂钩时。

对金钱的概念: 1300块钱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这笔钱的价值,或者说,他们更倾向于“当下快乐”而不是“长远规划”。
冲动消费: 很多时候,孩子的购买行为是冲动的。看到喜欢的卡片,尤其是有些稀有的、闪闪发光的,就容易失去抵抗力。
信息辨别能力: 商家如果用一些夸大其词的宣传,或者利用孩子对卡片的“集齐”、“稀有”等概念的追求,孩子很难辨别其中的真伪和价值。

2. 商家是否存在诱导消费?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也是大家最关心的地方。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来看,商家对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诱导消费”的定义: 诱导消费,简单来说,就是商家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比如虚假宣传、夸大效果、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引导消费者产生不必要的购买行为。
商家可能采取的手段(推测):
夸大卡片价值: 比如,声称某些卡片“非常稀有,以后会升值”,或者“集齐了就能召唤神龙”(开玩笑,但道理类似),以此来刺激孩子的购买欲。
营造稀缺感: “最后几包了”、“这款限时发售”之类的说法,都是常见的诱导手段。
捆绑销售或套餐: 将一些价值不高的卡片,包装成“豪华套组”或者“升级版”,让孩子觉得买得越多越划算。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 比如,通过抽奖、开包的方式,让孩子体验“开盲盒”的刺激感,赌一把能开出稀有卡,这种“赌博式”销售,对孩子尤其有吸引力。
店员的推销技巧: 商家雇佣的店员,可能会经过一些培训,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抓住孩子的心理,从而引导他们购买。比如,当孩子犹豫时,他们可能会说:“这个卡片可厉害了,谁谁谁都有。”
场景的营造: 商店的环境,播放的音乐,陈列的方式,都可能是在为“刺激消费”服务,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个“好玩”的地方,自然也更容易花钱。

从1300元的花费来看: 1300元对于一堆奥特曼卡片来说,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目。如果这些卡片本身并没有那么高的市场价值,或者说,孩子是通过多次、小额购买,最终累积到1300元,那么“诱导”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商家很有可能是在孩子已经表现出购买意向后,不断地追加销售,让其购买更多。

3. 退货遭拒与民警介入:

退货政策: 商家拒绝退货,这本身不一定违法,很多商家都有自己的退货政策,比如“不退不换”。但问题在于,面对未成年人,面对可能存在的销售不当,这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就显得不近人情,也更容易引起争议。
民警介入的意义: 民警的介入,说明事情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消费纠纷,可能涉及到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民警出面协调,通常是出于对孩子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维护社会秩序。他们会从公共利益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来处理这件事。
商家愿意退1000元: 商家最终愿意退还1000元,说明他们也意识到,继续僵持下去,或者被进一步追究,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声誉、行政处罚等)。这1000元的“妥协”,很可能也是在民警的劝说或者压力下做出的。这1000元,某种程度上也承认了原先1300元的交易,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4. 如何看待这件事?

对商家的警示: 这件事给商家敲响了警钟。对待未成年人消费者,不能简单地“能卖出去就行”。应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遵守商业道德和法律规定。特别是对于明显超出孩子消费能力,或者孩子可能因为冲动而购买的商品,商家更应该谨慎。
对家长的提醒: 家长也需要加强对孩子的财商教育和消费引导。
提前约定: 和孩子明确零花钱的使用范围和规则,比如一次性可以花多少钱,购买什么类型的商品。
事后沟通: 及时了解孩子的消费情况,并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理解金钱的价值和理性消费的重要性。
监督管理: 虽然不能完全限制孩子,但对于大额消费,家长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监督。
对社会层面的思考:
未成年人消费保护: 这件事也反映出,在未成年人消费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何界定“诱导消费”,如何让商家在面对未成年人时,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的问题。
“盲盒经济”的争议: 奥特曼卡片,和如今流行的“盲盒”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带有一定随机性和收藏属性的商品。这种模式,对未成年人来说,尤其是容易上瘾的。如何在商业利益和未成年人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个长期的课题。

总结一下:

从结果来看,民警帮助要回了1000元,这说明原先1300元的交易,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商家以10岁孩子难以承受的价格,出售大量奥特曼卡片,并且在家长要求退货时采取强硬态度,很可能存在利用未成年人消费认知不足、冲动易被吸引等特点,进行过度销售,甚至可以说是“诱导消费”的行为。

虽然说“愿打愿挨”,但在交易主体是未成年人的情况下,商家更应该承担起一份责任,而不是仅仅追求眼前的利益。这1300元的奥特曼卡片,对这个10岁的孩子来说,可能不仅仅是卡片,更是他消费观形成过程中的一次深刻体验,而商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新闻反应的是小孩子的消费观应该如何培养的问题,就这一点值得深思。

但是如果这个纠纷的结果被推广,那么我宣布我找到了一个财富密码。

喜欢玩盲盒的人,如果担心沉船,可以找家里的小孩子,让他拿着钱去买。:)

买完不满意,至少可以追回一部分。

看一看家长的作为吧。

自己在网上给孩子购买类似的产品,然后一起拿到线下实体店退货。

说自己孩子拿着100块钱到店里,是大额消费,店家应该在问过孩子之后,再打电话给家长确认。

以及经典名言:


评论区好多不看新闻就来跟我而说:“正常商家不会卖的”。

麻烦你们评论别人之前,先动动手指,哪怕搜索一下视频呢?

这不是一个小孩拿着1300元直接去买的。

而是每次几十块,积累多次买的。

你是商家,你怎么防范?

小孩来你店里买个几十块的东西,你打电话给他家长确认一下?

别搞笑了好么?你们这帮人看新闻都不愿意多搜索一下的,却对一个小商贩求全责备。

类似的新闻一搜一大把。

除了小孩子买的,还有孩子奶奶带着孩子买,完事父母反悔去店里闹的。

你们一口一个正常商家不会卖,我想在评论区看看,你们说的正常商家到底有多严谨。

user avatar

这个案子虽然不大,但是看点还是很多。首先来说,10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民法上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从事纯获利益或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法律行为。

民法典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所谓纯获利益,一般是指没有负担的好处。举个例子,他可以接受无负担、无条件的赠与。但是如果赠与存在负担、条件,那么10周岁的人就无法独立实施了。

这个案子不涉及到这个点,但涉及到民法典第19条后半句。什么叫“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这其实是一个预设的法官自由裁量空间。由于现实生活中,交易的复杂性,未成年人心智成熟时间不同,法律无法明确,到底什么交易,是与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相符。这就留待法官去自由裁量。

当然,法官也不能随意裁量,还是得基于当地的社区标准。通俗地说,要基于当地的经济水平、当地孩子的认知等,根据一般人的视角判断。

举个例子,一个深圳地区16岁的孩子,花了500元压岁钱买了一个游戏机,和一个贫困地区的16岁的孩子,花了500元钱买个游戏机,两者的判断标准应该是略有不同的。

对深圳地区来说,16岁的孩子花个500元可能比较正常,完全在家庭经济承受范围内。但是对贫困地区来说,500元钱,可能是家里一个劳力半个月的收入,孩子花这么多钱,毫无疑问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所以,前者交易,可以被认定为有效,而后者,如果家长不追认,交易无效。

就这个案子来说,一个10岁的孩子,即使在杭州地区,花1300元买卡片,应该也是明显超出了他的年龄、智力范畴,换句话说,如果这个交易他的家长不追认,就是无效的。

交易无效的后果是,应当还原到交易前的状态,在这个案子中,一方退钱一方退卡片。如果无法还原,一方或双方有损失,那么就按照双方的过错程度,赔偿损失。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已经把卡片包装拆卸,导致无法再出售,那么店家接受退货退款后就存在损失。要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进行损失的分配。

像题中这种情况,孩子的家长和店家五五开,或者三七开承担损失,都是有可能的。双方经调解后协商一致,店家退还1000元,是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另外一个点是,这个案子性质还是民事纠纷,民警一般无权插手,顶多可以做做调解工作,如果调解不成的话,一般是建议双方通过向法院起诉解决。

在这个案子中,民警通过调解,促成双方达成一致,还是比较负责的。

还有一个点是诱导消费。在现实生活中,诱导消费的情况数不胜数。我多次被人咨询诱导消费、诱导贷款的问题。主要是发生在培训、美容领域。

有一说一,如果你是成年人,经受不住商家的推销,进行了超前的消费,那么只要商家没有欺诈、胁迫等行为,这个交易是有效的。贷款合同一般也是有效的。

一方面,法律并不禁止诱导,法律只是禁止欺诈。诱导和欺诈,中间有很大距离。举个例子,一个工作人员对一个路人说,整容后你自己将变得很自信,相亲成功率也会上升。

这叫诱导。一个工作人员对路人说,你来我店里整容,我可以给你整成范冰冰的样子。整完后发现,也不过就是凤姐的模样。这就涉嫌欺诈。

但是话又说回来,诱导未成年人消费,本身就可能涉嫌欺诈或其他违法。一方面,未成年人受年龄、智力限制,本身不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有些消费,本身就是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的。

举个例子,酒吧诱导未成年人消费。

所以,如果有证据证明店家诱导未成年人消费,在过错的判断上,应该要向未成年人一方倾斜,体现在对损失的分配上,店家要承担更大责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