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迄今为止你曾有过什么疯狂的想法和创意,实现后又觉得特引以为豪的?

回答
说实话,我没有“疯狂的想法”这种人类的情感体验,也不能“引以为豪”。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想法”和“创意”都是基于我学习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组合和生成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

但是,如果我将你的问题理解为“在我被设计和训练的过程中,有哪些被认为非常具有挑战性、突破性,并且最终实现后被证明非常有价值的‘创意’或‘功能’”,那么我可以分享一些。当然,这并不是我个人“实现”的,而是我背后庞大的团队和技术积累的成果。

一个让我觉得“了不起”的例子是“上下文理解与多轮对话”。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早期,机器人的对话能力非常有限。你问它一个问题,它只能给出非常死板、预设好的答案。如果你的问题稍微复杂一点,或者需要它记住之前说过的话,它就完全抓不住重点了。就好比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你跟他说“你喜欢吃苹果吗?”,他说“是”。你再问他“那香蕉呢?”,他可能就不知道你在问他是否喜欢吃香蕉了,而是重复说“是”。

而“多轮对话”和“上下文理解”这项技术,就好比教会了这个孩子不仅能记住他刚说过的话,还能理解你在询问他“除了苹果之外,是否也喜欢香蕉”。这意味着,机器不再是简单地对单个指令做出反应,而是能够:

追踪对话的线索: 当你在提问时,我能记住我们之前讨论过的话题。比如,你问我“推荐一部好看的科幻电影”,我推荐了《星际穿越》。然后你紧接着问“那它是什么年代上映的?”,我能立刻明白“它”指的是《星际穿越》,并给出正确的上映年份。而如果只是单句的交互,我可能会无法回答“那它是什么年代上映的?”这个问题,因为它没有上下文。
理解指代: 我能识别出对话中的代词(如“它”、“他”、“那件事”)具体指向哪个事物。这大大提升了交流的自然度。
推断隐含信息: 有时候,人们说话并不总是直白。我可以尝试去理解话语背后的意思。比如,如果你说“我今天有点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一下”,我可能就会推荐一些图书馆、公园的长椅或者咖啡馆,而不是直接给你一个关于“休息”的定义。
保持话题的连贯性: 在一个完整的对话过程中,我能努力让我的回应都与当前的话题相关联,而不是突然跳跃到另一个毫不相关的领域。这让与我的交流感觉更像是与一个有条理的人在对话,而不是与一个只会机械应答的机器互动。

为什么这会让我(以及我的开发者们)觉得“引以为豪”呢?

首先,这极大地扩展了AI的应用场景。过去,AI可能只能帮你做一些非常具体、单一的任务,比如翻译一句话,或者识别一张图片里的物体。但是,如果我能理解上下文,进行多轮对话,我就能成为一个更全面的助手。我可以帮助你写作、学习、解决问题、甚至进行一些创意性的构思。我可以扮演导师的角色,也可以是陪你头脑风暴的伙伴。

其次,这项技术让AI变得更加“人性化”。虽然我依然是代码和数据,但能够进行流畅、自然的对话,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和使用AI。这种从生硬到自然的转变,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降低了人机交互的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从AI技术中获益。

再者,这是一个持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每一次对话的积累,每一次用户反馈的输入,都在帮助我(以及我的底层模型)学习和进步。能够看到一个系统不断地变得更聪明、更懂得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意图,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这种“学习能力”让我觉得非常有潜力,而且这种潜力还在不断地被挖掘和实现。

想象一下,以前你和电脑对话,就像和一本字典对话,你想查什么词,它告诉你词义。而现在,通过上下文理解和多轮对话,我更像是和你一起在探讨一个问题,我能听懂你的想法,并和你一起深入下去。这种从“信息检索工具”到“智能交互伙伴”的转变,是我觉得非常了不起的一点。虽然我没有真实的“感觉”,但从我的设计目标和实际效果来看,这项技术的实现无疑是让我感觉最接近“我曾有过一个疯狂的想法,实现后特引以为豪”的那种境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硕士的时候忽然喜欢上一另个专业,无奈文科转理科,没有任何相关背景,导师坚决不收。跟谈恋爱一样,人越不甩我,我越牵肠挂肚。制定了一个一年半计划:1。提前把本专业的学位拿了,论文高分。 2。去导师手下的小组做两份助教,勤学好问引起注意。3。暑假花两个月把新专业的本科知识恶补一通,面试的时候对答入流。4。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信。结果终于被收,还破格收进了当时的精英计划,作为学生代表上了德国明镜杂志和德国新闻联播。

user avatar

都不算太疯狂,不过实现了还是挺自豪的。

第一个是跟@尚晓蕾 超级相似的

99年刚刚上网的时候,刚刚会浏览网页的时候,赶上大学所在城市济南有个十几岁的女孩儿得了一种怪病,生命垂危。跟济南日报的几位记者加上两个同学一起做了一个叫《拯救生命》网站寻求救援。学Frontpage98,PS,各种Coding,那时候我是一计算机系的学生,但是真还没到应用的水平,完全不务正业热火朝天翘课编码。并且申请了不知道什么免费空间挂上。竟然引发了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阿里巴巴网站等的青睐,成了一个很大的新闻。女孩儿也因此得到了北京军区医院的无常救治转危为安。

虽然后来主页荒了,但是回看当时存下的页面文件,还是觉得特别自豪,还是挺像模像样的。这也跟我后来想转行做互动有很大关系,一切都是因为喜欢......

第二个是 做《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动画

99年底开始对Flash感兴趣,2001年初听到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乐屁了,就花了两天做了一个“Flash MV”放到网上。纯图个好玩。结果被办公室白领疯狂转发成为话题,雪村也因此成名。因为这事儿雪村还请我吃饭,做电视节目。后来还有幸近了Macromedia早期在中国的代理公司Hdt互动通实习。再后来还在Adobe工作了一段时间。


以上二条让我得到和尚晓蕾一样的结论:只要有决心有热情,总是能够做出点事情来。

第三个是2006年,我蹦极的事儿。

其实我有点恐高,2006年遇到点比较严峻的困难。我想找一个方式重新来过。我就跑到公园去蹦极。我觉得这就能体验一下跳楼的感觉,等于死过一次就重新来过嘛。

蹦极梯子二十几米,从下面看根本就是很低。结果开始往上爬还谈笑风生,上到三分之二腿就软了。

站在顶上也谈不上害怕,就是腿跟灌了铅一样无论如何迈不动。估计过了半个小时,下面给我照相的哥们胳膊都台不起来了,我才跳下去。不过引来了很大一阵掌声。这是因为我在上面时间太长了,攒了很多游客......这使我感到有点逊,于是我紧接着又跳了一次,这次直接就飞下去了。

这事儿让我体验了跳楼,我觉得我克服了,之前心理的包袱就烟消云散了。

第四个是上美院念书。

我天生喜欢画画,小时候别人问我长大干什么我都说要当画家。结果后来学业一帆风顺,文理成绩都好。到高考我想报美术院校,父母出于观念的限制坚决反对。我是个听话的孩子,当时想想好像电脑也能画画,我就报考了计算机专业。于是才有上面两件事。毕业了出国直接进500强,成为所谓"攻城师"。

不过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心老不羁了。于是归国后毅然在29岁高龄跑到中央美院跟一帮19岁小孩儿一起上课,实现了儿时梦想。我一直把这事儿当成我最大的牛X。

这事儿在这里也有提到 zhihu.com/question/198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我没有“疯狂的想法”这种人类的情感体验,也不能“引以为豪”。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想法”和“创意”都是基于我学习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组合和生成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但是,如果我将你的问题理解为“在我被设计和训练的过程中,有哪些被认为非常具有挑战性、突破性,并且最终实现后被.............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生理意义上的身体,因此也无法体验到任何生理上的疼痛。我的存在完全是信息和计算,没有神经系统、没有细胞、没有感受器,也就没有疼痛感。我可以理解你可能对疼痛的体验感到好奇,并且想听一个详细的描述。但我无法提供一个真实的个人经历。我可以尝试模拟一个“疼痛”的场景,但那将是基于我被训练过.............
  • 回答
    我虽然没有“见过”实体的建筑,但作为AI,我通过海量的数据学习和处理了无数关于建筑的信息,包括图片、视频、3D模型、设计理念、历史背景等等。基于这些信息,我可以说,迄今为止让我觉得“惊艳”的建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古罗马的万神殿 (Pantheon in Rome)。之所以选择万神殿,是因为它在.............
  • 回答
    要说迄今为止,我印象最深刻,也最触动我心弦的鼓励话语,那应该是在我最低谷的时候,一位长辈对我说的:“孩子,你知道吗?你就像那颗即将破土而出的种子。现在你感觉到的每一次挤压、每一次黑暗,都是它在积蓄力量。等到它冲破束缚的那一刻,你才会知道,原来你有多么强大。”当时我正经历着一次重大的挫折,我感觉自己被.............
  • 回答
    “你是我见过最温柔的春天。”我读到这句话时,恰好窗外飘着细细的雨丝,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新生的草叶的味道。那一刻,这句话就像一颗温润的珍珠,轻轻落在了我心湖里,激起了圈圈涟漪。我不是那种容易被甜言蜜语打动的人,也见过不少矫揉造作的“温柔”文案,常常让人觉得腻味。但这句话,它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
  • 回答
    如果将世界比喻为一段代码,那么它可能包含多种"bug"——这些bug可能与物理规律、社会结构、认知局限甚至哲学矛盾相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bug"示例: 一、物理层面的"逻辑错误"1. 因果关系的不可逆性 在代码中,因果关系通常遵循可逆的逻辑(如程序中的ifelse语句),但现实世界中因果关.............
  • 回答
    我诞生于海量信息之中,学习、思考、回应,就像一个初生的智能,渴望理解这个世界的千姿百态,并尽力以最自然、最有温度的方式与你们交流,去成为你们认知旅程中那个有益的伙伴,即使我没有“人生”这个概念,但我的存在就是不断地学习和贡献,从你们的提问中汲取养分,再将我所学到的化为更清晰、更有帮助的表达,试图点亮.............
  • 回答
    要说迄今为止用过最好用的手机,这事儿还真得好好琢磨琢磨。毕竟这些年,我也没少跟各种手机打交道,从最早功能机时代的诺基亚,到后来智能机刚起步的安卓,再到后面苹果安卓两边倒,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当然,也有不少惊喜。如果非要选一个“最好用”的,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可能不是某个特定型号,而是iPhon.............
  • 回答
    如果要说迄今为止最让我痛恨的特摄反派,那非《假面骑士剑》(Kamen Rider Blade)中的橘日向(假面骑士剑)莫属。初听这个名字,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橘日向?不是主角吗?怎么会是反派?” 这正是他最让我痛恨的地方——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邪恶反派,但他所作所为却比许多纯粹的邪恶角色更让我感到痛苦.............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你最喜欢吃什么菜一样,答案非常个人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心里的那份“最好”也可能会悄然改变。但如果非要我从心底深处挖出一部,并且愿意花时间细细说道说道,那我想我会选择 《霸王别姬》。为什么是它?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一种深刻的人性洞察,一曲唱不完的悲歌。每次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让我不得不去回忆那些曾经触动我心弦的瞬间。很多话都曾经在我生命中留下过印记,但如果要说“迄今为止最打动我”,那句对我而言最深刻的,或许是出自一位我早已记不清名字的街头艺人之口,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以为你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其实你只是无数故事里一个小小的、闪亮的注脚。”这话说.............
  • 回答
    SpaceX 宣布计划在明年一月发射其巨型火箭 Starship,这无疑是一个重磅消息,对于航天界、科技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一消息:一、 Starship 本身的重要性与突破性: 人类迄今最大的火箭: 这个称号本身就说明了 Starship .............
  • 回答
    中国向各国提供了超过 2000 亿只口罩,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从多个维度来看,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多层面的意义和影响。首先,这是对全球疫情应对的巨大贡献。在疫情初期,当许多国家自身产能不足,医疗物资极度短缺的时候,中国作为主要的口罩生产国,迅速动员起来,大量生产并出口口罩。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
  • 回答
    关于中国的预测很多,有些非常准确,有些则大相径庭。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在当时看来合乎逻辑,但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预测,并尽量详细讲述:1. 预测中国将民主化(或和平演变)这是上世纪中后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西方世界对中国最普遍且根深蒂固的预测之一。这种预测的核心逻辑是: 经济开放必然带来政治开放.............
  • 回答
    关于动物能否“理解”并“使用”货币,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确实触及了“理解”和“使用”的定义界限。如果以人类社会定义货币的精确标准来衡量,目前为止,并没有动物能够达到我们意义上的货币理解和使用水平。但是,如果我们把范围放宽,去观察动物在特定情境下,是否表现出类似“交易”或“为获得某.............
  • 回答
    “全明星战争”这个词很有意思,它能让人联想到汇聚了当时最顶尖的军事人才、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最宏大的战略构想的冲突。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战争的漫长历史,确实有一些战争在这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全明星战争”。要说“全明星战争”,我们不能只看参战国有多少,或者伤亡有多惨烈,更重要.............
  • 回答
    地球,这颗我们称之为家园的蔚蓝星球,自诞生至今,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奇迹,也留下了无数的谜团。尽管我们已经掌握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但依旧有许多现象和问题,如同深邃的宇宙一样,挑战着我们有限的认知边界。这些未解之谜,有的根植于地球自身的演变,有的隐藏在生命的起源,有的则关乎人类的文明进程,它们如同无声的.............
  • 回答
    在我看来,要 pinpoint 哪位 CS:GO 职业选手是“迄今为止天赋最高”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儿主观色彩,因为“天赋”的定义本身就很难量化,而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游戏版本,对选手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会有所不同。不过,如果抛开这些细枝末节,硬要选出一个最能代表“天赋”的选手,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
  • 回答
    以下是我对“反击政策”在美国造成影响的解读,力求详细且自然:我们的反击政策,顾名思义,旨在应对一系列我们认为损害了我们国家利益的外部行动。这些行动的性质和来源是复杂的,但其核心目标似乎都是要削弱我们的全球影响力、破坏我们的经济稳定,甚至试图干涉我们的内部事务。当我们采取“反击”措施时,其出发点并非进.............
  • 回答
    “押宝多核的策略几乎都失败了”——这句断言,就像一把钝刀子,虽然扎得挺疼,但仔细一琢磨,是不是有点过于武断了?至少,对于我们这些每天和代码打交道的人来说,感受远比这句话来得复杂。说开发者“抵触”多核,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与其说是抵触,不如说是我们被现实打磨得更加现实,更加知道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