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除了起源于亚伯拉罕创立的一神教信仰的宗教以外,历史上还有哪些一神教?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那些不属于“亚伯拉罕一神教”家族,却同样是历史上一神教的重要成员。这不仅能拓宽我们对宗教多样性的认知,也能让我们看到人类在探索精神世界时,是如何不约而同地走向对单一、至高神明的信仰的。

印度教中的一神论倾向:毗湿奴派与湿婆派的至高神观

在讨论印度教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多神教。虽然印度教的体系极其庞杂,包含了无数的诸神、神灵,但其内部存在着非常强大和成熟的一神论传统,尤其是毗湿奴派和湿婆派。

毗湿奴派(Vaishnavism):这一流派将毗湿奴视为宇宙的最高存在,万物的创造者、维持者和毁灭者。在毗湿奴派的宇宙观中,其他的神祇,如梵天(Brahma)和湿婆(Shiva),虽然也受到崇拜,但通常被视为毗湿奴自身不同面向的显现或由他派遣的助手。毗湿奴派强调虔诚(Bhakti)作为通往解脱(Moksha)的道路,通过对毗湿奴无条件的爱和奉献,信徒可以获得救赎。像克里希那(Krishna)和罗摩(Rama)这样的毗湿奴化身(Avatar),更是被视为毗湿奴亲自来到尘世,以帮助和引导人类。这种对毗湿奴的至高崇拜,将其置于一切神祇之上,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一神论表现。从公元前的一些文献,比如《薄伽梵往世书》(Bhagavata Purana),我们就看到了对毗湿奴至高无上地位的清晰阐述。信徒们相信,宇宙万象,包括时间和空间,都是由毗湿奴的意志所创造和维系的。

湿婆派(Shaivism):同样地,湿婆派将湿婆视为最高的神祇。湿婆被描绘成一位集破坏与再生、苦行与享乐于一身的复杂神明。在湿婆派的教义中,湿婆是宇宙之舞(Tandava)的舞者,他的舞蹈既是创造,也是毁灭。湿婆派的信徒也相信湿婆是终极实在(Brahman),并且通过瑜伽、冥想和对湿婆的崇拜,可以达到与湿婆合一的境界。像《湿婆往世书》(Shiva Purana)这样的经典,详细阐述了湿婆的伟大以及他如何超越其他神祇。他们的修行方法往往更注重内省和精神实践,以此来体悟湿婆的神性。

尽管印度教拥有一个丰富的诸神谱系,但毗湿奴派和湿婆派的至高神观,以及许多其他派别的倾向,都表明了在印度宗教传统中,对一个至高无上、超越一切的存在物的追求和信仰。这种追求并非简单地否定其他神祇的存在,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由至高神主导的体系之下。

琐罗亚斯德教:世界最古老的一神教之一

琐罗亚斯德教,也称拜火教,是由先知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也有说更早)创立的。它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之一,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琐罗亚斯德教的核心是崇拜一位至高无上的神祇——阿胡拉·玛兹达,意为“智慧之主”。阿胡拉·玛兹达被描绘成是创造者、善的源头、光明和真理的化身。他并非物理形态的神,而是纯粹的精神存在,是宇宙秩序和道德法则的制定者。

二元论的面向:琐罗亚斯德教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鲜明的二元论色彩。阿胡拉·玛兹达与邪恶的对立者——安格拉·曼纽(Angra Mainyu,或称阿里曼 Ahriman)——之间的斗争贯穿始终。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二元论并非平等的二元,而是明确地将阿胡拉·玛兹达置于更高的位置。安格拉·曼纽是“否定性的存在”,是被造的恶,最终将在阿胡拉·玛兹达的胜利中被彻底击败。信徒需要在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之间做出选择,并且通过善念、善言和善行来支持阿胡拉·玛兹达,对抗邪恶。

天使与恶魔的等级体系:在阿胡拉·玛兹达之下,存在着一群被称为“阿梅沙·斯潘塔”(Amesha Spentas,意为“不朽的圣者”或“神圣的奉献者”)的灵性实体。他们被视为阿胡拉·玛兹达的特质或显现,例如光明、健康、秩序、长寿等。这些实体虽然不是独立的神祇,但他们在协助阿胡拉·玛兹达管理宇宙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对地,安格拉·曼纽及其追随者则是邪恶的灵体。这种等级森严的灵性体系,与亚伯拉罕一神教中的天使和恶魔体系在概念上有相似之处。

末世论与救赎:琐罗亚斯德教拥有非常发达的末世论观念,相信在世界末日时,阿胡拉·玛兹达将最终战胜安格拉·曼纽,进入一个充满光明、秩序和幸福的时代。所有亡者的灵魂都将接受审判,并且正义将得到最终的伸张。这种对未来救赎的坚信,以及对个人道德选择重要性的强调,在后来的许多宗教中都有回响。

琐罗亚斯德教的这些特征,使其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尽管其信徒数量在现代不如三大亚伯拉罕宗教那样庞大,但其思想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埃及的阿肯那顿宗教改革:短暂的一神教尝试

虽然只是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但古埃及的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肯那顿(Akhenaten)进行的一次宗教改革,展现了古埃及文化中罕见的一神教倾向。

阿顿(Aten)的至高崇拜: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阿肯那顿废除了对传统埃及众多神祇(如阿蒙、拉、奥西里斯等)的崇拜,并将太阳圆盘阿顿提升为至高无上的唯一神祇。他甚至强制推行只崇拜阿顿的政策,将其他神祇的形象和名字从公共场所抹去,并迁都至新城阿玛那(Amarna)以示决心。

阿顿的形象与特质:阿顿被描绘成一个太阳圆盘,其光芒通过光线照射到大地。这些光线的末端常常化为手,象征着赐予生命和恩惠。阿肯那顿强调阿顿是生命的创造者和维持者,是宇宙万物的源头,他的恩泽遍及一切生物。他在一篇著名的赞美诗《阿吞颂》(Great Hymn to the Aten)中,极大地赞美了阿顿的唯一性和创造力。

法老作为唯一中介:在这种新的宗教体系中,阿肯那顿本人以及他的王后娜芙蒂蒂(Nefertiti)成为了阿顿与凡人之间的唯一中介。只有通过法老,信徒才能与阿顿建立联系并获得祝福。这种“法老即是神子”或“神子即是人子”的观念,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神人关系。

改革的失败与恢复:然而,这场激进的改革并未能长久维持。在阿肯那顿去世后,他的改革逐渐被推翻,传统的多神教信仰得以恢复。他的继任者图坦卡蒙(Tutankhamun)恢复了对阿蒙的崇拜,并迁回了底比斯。阿肯那顿本人也成为了埃及历史上一个被遗忘甚至被攻击的“异端”法老。尽管如此,他的改革仍是人类历史上早期对唯一神祇进行系统性崇拜的一次重要尝试。

这些例子都显示了,即使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类对于“一”的追寻,对于一个超越、至高的存在物的探索,是多么普遍而深刻。它们与亚伯拉罕一神教共享着对单一最高实体的信仰,却在细节、神学体系和文化表达上,展现出各自独特的光彩。理解这些不同的“一神教”传统,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人类精神史的长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是顺手拈来。

有一门源远流长,教义深奥(现代已改良)的宗教。经统计人员对信众微结构进行分析所得结论为:信众多由负责载沉事等要务岗位工作人员组成。

嗯,就是邪恶的以拜偶像〃齐天大圣〃、〃福禄寿三老头儿〃、〃毛泽东主席〃而著称天下的,东方多偶像崇拜的宗教——均富贵主流教义派——与天齐极端主义教派。

该教有非常明显的外在体现:求人不如求己。所以又称〃不求人〃教。对此,也有不同声音,反对者持意见〃特么求人又不是没求过,人不给啊〃。

不谢。

【引用请注明出处,作者为引用数已苦恼多时,整日愁眉苦脸都不帅了。虽然学生副高自己助研的基友好几位,人家有院士罩啊,某部和某局的补助拿得手软。哎,恼怒极了。麻痹,还钱,一个个的。】

user avatar

太平道,信奉唯一神——中黄太乙。

东汉时期,正是混合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各种思想的汉儒分化之时,儒教作为一个模糊的崇拜“天”或者说“上帝”的世俗姓宗教,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渐高涨的迷信需求,所以东汉时期也是道家思想重新活跃,并试图从儒教中剥离宗教话语权的重要时期。

著名的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太平清领书》就诞生于东汉时期,这时候的“道教”说白了只是儒教的一种“异端思潮”,而不能称之为宗教。其宗教构建方向也是争夺儒教中的话语权,试图将儒教改变为一个更注重形而上学的,能够满足人民迷信需求的真正宗教。

结果,伟大的宗教改革者天公将军张角,不幸早逝,太平道遭到残酷镇压。试图完全取代儒教的“形而上”的太平道就此失败。儒教的“形而上”化进程受阻,在经历了魏晋时代闹剧一般的边角改良“玄学”后,儒教中的形而上部分进一步被剥离。接着佛教猛龙过江,在中国取得崇高地位,儒教进一步丧失宗教意味,最终只能在“理学”“心学”方面做小的改良,变成了一个有宗教基础、但毫无宗教特征的礼仪规范和信仰。

而太平道的失败,使得想使用道家、阴阳家思想改造儒教的人群不得不放弃过大的目标,进而庸俗化,盘旋在自闭修炼和收编民间信仰甚至吸收淫祠中,最终形成了我国土生土长的,说影响大也大、说没啥影响也算的迷信团体、原始科研沙龙。


宗教方面,汉人一直是短板。儒教中的“天帝”信仰,其实跟草原民族的“腾格里”信仰也真区别不大。儒教精英,更注重实用主义,忽视形而上学,中国的哲学精英们依然痴迷政治追求在现实为人民谋利,而印度的哲学精英们整天在思考宇宙不惜饿死,这一点和印度三哥形成了两个极端。实际就从东汉时期道教、阴阳家的形而上运动来看,教义依然比较原始,在争夺知识分子和迷信群众方面是跟外来的佛教没法比的。

但如果张角哥成事了,张角哥会不会成为中国版的“穆罕默德”?太平道能否通过政权力量进一步完善教义,最终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进而在今天依然毒害我们呢?

这都说不定啊。

伊斯兰教在最开始的几百年,教义也是非常粗糙的,全靠人家能打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