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湖北六千万人可以支撑起除武汉外的两个副中心,河南一亿人口却只有洛阳一个副中心城市?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历史文化以及经济体量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将省份的人口直接等同于其发展副中心数量,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视角。以下我会尽量详细地分析,并尝试用更贴近个人观察和理解的方式来阐述:

首先,我们得明确“副中心”的定义。

“副中心”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些模糊,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行政意义上的副中心: 比如在某些省份,可能会设立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承担一定的行政管理、服务功能,但并非省会。
经济和辐射意义上的副中心: 这是更常见的理解。指在一个省份内,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交通枢纽地位、科教文化影响力,能够承接部分省会城市功能,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圈或都市圈的城市。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副中心”,更多的是指后者,即在经济和辐射能力上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城市。

湖北的情况:人口与副中心

湖北拥有武汉这个超大城市作为“单核”。武汉的体量和辐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它集聚了全省最多的资源、人才和经济活动。

那么,除了武汉,我们通常会提到哪些城市可以被视为湖北的“副中心”或重要的区域增长极呢?

宜昌: 宜昌是湖北的第二大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中下游,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它拥有巨大的水力资源(三峡大坝),在能源、化工、旅游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也是三峡库区的核心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经济体量、人口规模以及对鄂西地区的辐射能力来看,宜昌是湖北最重要的区域中心之一。
襄阳: 襄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在现代,它也是湖北重要的工业基地,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是其优势产业。它位于湖北的西北部,对鄂西北地区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襄阳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特的吸引力。

为什么湖北能够支撑起这两个“副中心”?

1. 武汉的“超级核心”地位: 武汉的体量和虹吸效应非常强。这种强大并不意味着它能覆盖全省的所有角落,反而可能在某些区域留下“真空”或“次级需求”。这种“次级需求”恰恰是催生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的机会。
2. 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是天然的经济动脉。武汉、宜昌都在长江沿线,这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和贸易条件。
3. 产业布局的合理性: 湖北在改革开放以来,以及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进行了多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的多元化布局,使得不同城市能够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发展出不同的特色产业,从而形成各自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武汉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金融、科教,而宜昌和襄阳则在能源、重工业、现代农业等方面有所侧重。
4. 历史原因和先发优势: 宜昌和襄阳都曾是湖北重要的地区中心,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发展惯性。它们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积累,也为它们成为区域副中心奠定了基础。
5. 政策引导和区域协调: 湖北省在国家战略(如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框架下,也在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设立重点区域、给予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宜昌、襄阳等城市发展,发挥其区域辐射作用。

河南的情况:人口与副中心

河南,作为人口第一大省,拥有近一亿人口,其人口密度和总量都非常可观。

郑州: 郑州是河南的省会,也是国家中心城市,拥有极强的经济、交通和人才集聚能力。郑州作为“心脏”吸纳了全省大部分的资源和发展红利。
洛阳: 洛阳是河南的另一个重要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十三朝古都)和工业基础(重工业)而闻名。在洛阳的“副中心”定位上,更多是作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工业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豫西地区的发展。

为什么河南“只有一个”洛阳副中心(或者说,其他城市的发展强度不及湖北的宜昌、襄阳)?

1. “单核”效应过于显著: 郑州的“单核”效应可能比武汉更为突出。郑州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交通枢纽(米字形高铁网)、航空港经济区、国家中心城市等战略定位下,对全省资源的吸引和集聚能力极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他城市在与省会竞争资源时处于相对劣势。
2. 地理和交通布局的制约: 河南地处中原,区域内部的交通网络虽然发达,但整体上围绕郑州展开。洛阳虽然有铁路和公路连接,但其连接的辐射范围和效率,可能不如湖北长江沿线的城市那样受到天然水道的加持。
3. 产业结构的相对同质化: 相比湖北,河南部分产业结构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制造业上。虽然郑州也在发展高新技术,但整体上,河南在培育不同城市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集群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 “副中心”的定义和定位: 也许我们对河南副中心城市的定义,和对湖北副中心城市的定义,在期望上有所不同。洛阳虽然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但其经济体量、城市规模以及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能力,可能在与湖北的宜昌、襄阳对比时,存在一定的差距。
5. 缺乏具有强大区域吸引力的“第二增长极”: 湖北的宜昌和襄阳,除了本身的城市实力,还因为其在长江经济带上的位置、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如宜昌的水电)以及在区域经济布局中的特定作用,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增长极,吸引外部资源和人才。河南在这方面,可能还需要培育更强的“第二增长极”。
6. 历史发展的路径依赖: 郑州作为过去“米”字形铁路枢纽的规划和建设,就奠定了其中心地位。而这种中心地位的强化,也反过来影响了其他城市的发展。

总结一下:

人口数量是基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一个省份能否支撑起多个副中心,更取决于:

省会城市的“吸虹”能力与全省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
区域内的交通、物流、信息流的通畅程度。
不同城市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上的差异化和互补性。
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引导。
城市自身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简而言之,湖北的两大副中心(宜昌、襄阳)的崛起,是在武汉强大的核心辐射之外,基于其自身的区位、资源优势以及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契合度,形成的相对独立且具有较强区域带动力的增长极。而河南的情况,可能是郑州的“单核”效应更为突出,加上其他城市在区位、产业等方面的相对同质化,使得形成与湖北宜昌、襄阳相类比的“副中心”城市,面临更大的挑战。

这并不是说河南的城市发展不好,而是从“副中心”的辐射能力和区域支撑力这个特定维度来比较,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河南省也一直在推动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的发展,努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只是这种“副中心”的格局,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不想掺和这个话题,但是简单看了一下目前已有的回答,大家对于鄂豫两省有着深深的误会呀。


一句话概括就是,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一方面中西部人口外流,在省会吸引力薄弱的区域需要发展区域中心城市作为“稳定器”(襄阳不强,鄂西北就会遭到西安的严重虹吸;宜昌不强,鄂西南就会遭到重庆的严重虹吸;湖北东西长、南北宽,武汉居东,从全省大局来讲,鄂西需要亮点城市稳住产业和人口),另一方面东部沿海产业转移,需要在省会之外重点打造数个政策高地来参与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


湖北城市格局开始是“一特五大”,这“五大”产业基础都不差,都可以加以扶持作为省会以外的亮点城市,但是荆州、黄石距离武汉太近不能很好承担“稳定器”功能,十堰又困于群山交通闭塞。所以后面就成一主两副格局。


郑州虽然偏北,但相对于武汉在省内位置还是要稍微居中一点,设置省域副中心的必要性就没那么强了。十几年前,河南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是洛阳、南阳,当时二者伯仲之间,但洛阳距离郑州太近,南阳又快速衰落,距离合适的商丘、信阳更难当大任,所以实质上河南没有一个城市适合做省域副中心。但好在洛阳比较争气,不仅产业亮点纷呈,城建更是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一枝独秀,市委主要负责同志高配省委常委,自然而然成了副中心城市。


以上说的都是以前的事了,再说说现在,展望一下未来,随着高铁网络构建(武汉辐射半径成倍扩大,鄂西两个“稳定器”必要性降低),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基本完成(经济增量趋少,需要集中力量构建产业带形成聚集效应),湖北“一主两副”的战略放弃(未来数年高配会继续,但倾注资源会减少)几乎是必然的,河南的安阳、商丘、南阳、信阳等距离合适的城市升副中心就更不可能了。


河南现在铁了心发展郑州都市圈,郑州对接开封、许昌,稍微再带带洛阳都市圈。湖北的出路则是武汉对接鄂黄(武汉向东,有港口、航空、铁路综合交通优势,有光谷科技产业优势)。在高铁时代下,物理距离被大大缩短,在经济增量趋小需要盘活存量的背景下,省际竞争空前激烈,集中资源发展一点,由点带动周围一片才是高效的。


一个有趣的事是,湖北省十几年来一直在大力扶持襄阳、宜昌(曾经的目标是武汉占全省三分之一,襄宜占全省三分之一,其他地州占全省三分之一,现在越来越不可能实现,也没必要实现了),对武汉发展时有掣肘,却被说成武汉吸血全省。


河南省一门心思发展郑州,忽视黄淮四市和豫西南发展(被中央巡视组批评多次,不过对全省大局而言这样是正确的),却被说成均衡发展。另一个被说成均衡发展典范的是山东,你们怕是不知道河南、山东做梦都想有一个一家独大的省会,只是因为历史原因暂时实现不了,但也一直在这条路上拼命呀。


还有说河南以前穷,现在发展成这样进步神速的,你们不去查数据的吗?近十几年,河南跟湖北的经济总量差距一直在缩小,人均差距一直在扩大。河南的经济底子还是很不错的。


还有高赞答案说洛阳得益于独立地理单元,洛阳虹吸范围跟郑州严重重合是不争的事实,在十几年来资源不够郑州吃的情况下,洛阳的地理位置长期以来严重制约其副中心的地位,所谓独立地理单元毫无意义,又不是骑马走路的年代了。反倒是未来郑登洛城铁等交通项目落地,郑州城市规模到一定程度(数年内不会),洛阳得益于跟郑州更紧密的联系(官方定位中原城市群副中心,构建洛阳都市圈,这一点比襄阳宜昌强),合伙虹吸全省美滋滋。

user avatar

中心城市这个东西,是跟着地理和交通走,也就是讲究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动能力,而不是单看人口数量。

洛阳和郑州是临市。洛阳距离郑州很近,但紧邻省域中心城市的洛阳,之所以能够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因为洛阳处在一个与郑州完全不同的地理单元中——豫西山地。这里西接关中,东靠中原,是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与河南东部大平原地带完全不同。

河南省是平原大省,只有豫西一小部分,还有豫北省界一线是山地。洛阳的这个副中心,首先就是因为它拥有面对豫西与豫西北地区不可逾越的地理中心作用。

细看豫西山地的山川分布与走向,洛阳盆地是各条川地谷道的交汇点。豫西北,也就是古时所说的河内地区,与洛阳盆地更是隔河相望。豫西只有两市。豫西北虽然也有两个地级市,实际上是一个地市的地区面积。所以,洛阳能够辐射的地区总人口,只有1500万左右。但它们却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封闭地理单元。

由于山川的这种分布形势,郑州向豫西、豫西北的交通干道建设,几乎都绕不开洛阳这个最佳交汇点。豫东、豫北、豫中、豫南几大板块,尽管在面积上比豫西加豫西北要大很多倍,可是在地形上,整个洛阳以东的河南境内,几乎全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地形没有辨识度,所以人为建设的干道道路在哪里交汇,哪里就是中心。古时,水路经运河汴河以开封为交通枢纽,那么河南的中心城市就在开封。近代,北方内陆航运彻底衰落后,铁路兴起。铁路建设选择了郑州为枢纽,则河南省的中心城市就转移到了郑州。因此,无论是古代的开封,还是现代的郑州,他们都是代表河南境内内黄淮海大平原地区的中心城市。

以郑州为中心,不算省内的支线铁路,可以通过全国大骨干铁路直线通达的省内地级市就有安阳、鹤壁、新乡、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三门峡、洛阳、开封、商丘,整整11个。但这其中,豫西两市,洛阳与三门峡,地处豫西山区,与其他地市的地形态貌,区位特征,可以说天壤之别。郑州扼守二三地理阶梯线,处在黄淮海大平原的西缘,从这里进入邙山、虎牢关就是洛阳盆地,比开封更能加强影响对豫西山地的辐射能力。郑州西部几个县市也是豫西山地的过渡带。尽管如此,郑州想要通过自己所在的平原位置,在交通建设上放射型辐射豫西,也是逆着山川与人口分布走向,修建成本要远高于以洛阳盆地为圆心。豫西北地区,则由于晋南的中条、王屋、太行的外围走向,更适合由河内的平原地带直接联动整个晋南地区,包括运城盆地和泽州盆地。尤其是通过轵关陉与河内连接运城盆地所在的汾渭平原更近便,所以豫西北实际也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交通辐射范围内。

郑州实际代表的地理单元,是河南省整个黄淮海大平原地带部分。虽然大,人口多且稠密,但无奈特别平坦,郑州通过平原交通仍然很容易辐射联动远距离的地市。河南对豫西山区的交通建设则更多需要以洛阳为全省副中心才能低成本开展。这一点,是必须仰仗洛阳的区位,而不是赐予洛阳定位。由于河洛地区的山川分布是放射型,洛阳东南部地区的谷道走向是斜向东南延伸,包括郑州管辖的西部县市,都是在这些稀疏山川之间的宽阔通道上。通过颍河流域、汝河流域,基本上许昌、平顶山等地区都能够受洛阳辐射。豫中与豫西之间虽然隔着山,但山脉的走向却条条川道向着洛阳盆地,把洛阳盆地推拱为豫中与豫西之间各条大通道的天然交汇点。而在洛阳盆地以西,密集的高山陡起,洛阳东边的多条宽阔通道汇在洛阳,在洛阳西边变成了沿黄的单一通道。这是天然的地理枢纽,实在是地理禀赋所在。

洛阳具有这种郑州无法完全替代的地缘条件,变成了郑州必须借助之才能对豫西高效辐射的副中心。国家建设当然也会顺从这种地缘规律,北同蒲—太焦—焦柳线,这条国铁干线,虽然不及京广串起的大城市与一等站多,但也直穿洛阳,并在洛阳与陇海铁路干线交汇。依靠这条干线,洛阳市与南襄盆地沟通也比郑州更便利。洛阳与南阳形成了对陕东地区的犄角之势,把住了陕西两大东出通道,陇海线与宁西线。

所以,洛阳对济源、焦作、三门峡、许昌、平顶山的辐射能力是直接的,具有作为整个河南省西部中心的作用。这是地理决定的。这也是国家在一五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中列入洛阳的原因。所以,不是国家建设了洛阳,或者河南省选择了洛阳,洛阳才成为副中心。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地理条件使然。河南东部平原再大,人再多,它也只有一个中心,就是郑州。河南西部山地面积和人口再少,洛阳的地理辨识度也是最高的,区位条件的不可替代性也是最强的。所以,河南需要把它列为副中心。

中国地理阶梯线是南北走向,中东部为平原,大西部为山地。所以南北向国铁干线有五纵,但东西向国铁干线只有三横。而在胡焕庸线以东能起到贯穿人口腹地作用的大骨干,三条横线其实只有两条。中腰地带,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的陇海铁路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洛阳通过黄河中游崤函大峡谷,河内轵关陉,也是扼住关中与晋南的汾渭平原的地理阶梯线两大东向出口。这样的洛阳,即使不是省会城市,也仍然是中西部第一大非省会地级市。通过对河洛与河内两个地区的交通整合,洛阳实际扮演了河南控扼汇集西北诸省物资客流的门户作用,这是地缘战略价值的体现。

有了这些,我们就明白河南省为什么对这个副中心城市是这样的定位:

洛阳副中心城市:引领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增强对陕东、晋南地区的带动力。

我们梳理一下副中心城市的因果顺序:地理条件,奠定交通地位。交通地位,奠定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奠定副中心地位。

这个逻辑用在湖北省也是一样的。

首先要说的是武汉。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过于偏东。这本就不利于对鄂西地区的带动。但为什么在武汉,会形成中部最大的城市,湖北省当仁不让的省会?

长江在两湖盆地(湖南湖北),南方的支流湘江与北方的支流汉江相继汇入。湖北所在的,是江汉平原。湖南所在的,是洞庭湖平原。武汉,则在汉江口,扼守两湖盆地的东出口,是长江离开13万平方公里的两湖盆地的要隘。通过汉江与湘江两大支流流域,向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两大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流动的两湖财赋,可以说尽皆汇聚在武汉这个极为重要的港口城市。两湖盆地的大部分平原都在湖北境内,武汉的腹地,就是江汉平原。可实际上,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交通与人口辐射能力,是整个两湖地区,外加中部沿淮一带,比如远离郑州的豫南地区,皖中地区,以及下游不远的鄱阳湖平原,远远不仅限于省内。这个人口加起来大概有1.5亿。

长江是中国东西黄金内运航线,湖北省控扼住长江中游,武汉扼守东口。湘江水运、汉江水运,最终汇聚在武汉,走向长江下游,中国最富庶的长三角地区。武汉同时又是内陆最重要的国铁动脉骨干,京广铁路的重要枢纽。武汉同样是由地理条件赋予的,腹地与交通两项要素都完备的国家重镇城市。这是武汉百年经济重镇,国家中心城市的底气所在。

可是,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路网的不断扩充补密,郑州、长沙、合肥的铁路枢纽优势逐个崛起,各自的经济优势逐渐被挖掘出来,在中部的发展权重不断增长。而铁路蓬勃发展的同时,长江水路的生态问题逐渐被重视。郑州、长沙、合肥,这三个二三十年内全国发展最快的三个省会,不断强化本省一体战略,成为武汉越发强劲的竞争对手。曾经坐拥长江航路优势的武汉,交通腹地优势被不断蚕食,武汉发展的相对面开始出现乏力现象。这大概是陆运复兴,内航水路权重相对下降的一个特征,是武汉要面临的挑战趋势,颇有四面临敌的感觉。

宜昌,是在长江进入两湖盆地的西入口。武汉与宜昌,一个扼东口,一个守西口,同为湖北省/江汉平原/两湖盆地的两大咽喉。宜昌的区位条件,在国家交通版图中的地位虽然明显不如武汉,但仅扼守两湖盆地长江西口,作为四川盆地物资经长江水运出川,穿越400里巫山天堑后,进入两湖盆地的第一站,这样的重要区位条件仍然足以把宜昌推到4000亿级的重要地级港口城市地位。国家,在长江上游进入下游的出川口设立直辖市重庆,在长江下游入海口设立直辖市上海,施行头尾把控,强化国家对长江流域的控制。湖北,则在宜昌和武汉,同样是这种头尾把控的逻辑,本省也强化了面对临省和长江沿线竞争者的竞争力与话语权。宜昌地处鄂西,作为副中心是对武汉偏东的功能性与战略性补充。扼住整个长江上游,仅此一条,就担得起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

那处在汉江节点的襄阳呢?

襄阳与洛阳的定位颇为相似,它是处在两湖盆地之外,另一个较为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南襄盆地(南阳盆地)。

由于秦巴山区在南襄盆地西部,也是向东南伸出的走向,因此,南襄盆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两省交界地带,控制着三省谷地群。是西北地区进入华中、华南、东南的重要出口。襄阳正在集越来越多的铁路线经过,包括西武,郑渝,沪康,呼南等高铁线,焦柳,蒙中,汉丹,襄渝等普铁线。

其实,南襄盆地大部分是河南南阳市地界。这个盆地内,也只有南阳与襄阳两市。历史上,两市的重名纠纷就挺严重。比如,诸葛亮躬耕南阳在哪,刘秀帝乡南阳在哪...南阳,实际上也是独立于豫西山地,豫东大平原的第三个独立地理单元。河南只有南阳一市盘踞在这个盆地中,起着一个关键的交通节点作用。南阳自身作为一个地市,交通、战略与区位的独立性很强。可它的地缘条件更像是河南全省的的另类存在,所以对河南省其他城市的辐射能力极其有限。河南并没有设立南阳这个副中心城市,因为这个即使定下副中心的名号也只对南阳自己一地市有效。当然,虽然没有这个名头,河南也仍然很重视南阳的区位作用和交通建设。而襄阳在湖北省内,可以带动南襄盆地以西的十堰,以及南襄盆地与两湖盆地两大联动节点的随州与荆门,所以湖北在定位上额外重视襄阳,希望襄阳代表湖北,在南襄盆地这个地理板块中与南阳竞争。西武高铁,湖北很积极得早早建成汉十段,而陕西迟迟没开工西十段,就是因为湖北要抢在河南与南阳之前,定下襄阳到西安的直线。这样才能面对河南一直未启动的宁西一线,也就是武关古道,让襄阳提前占位,甚至完全挤占,取得通道枢纽优势与路网建设时间差的优势。我个人看法,湖北对自家老二襄阳的支持,明显大于河南对自家老三南阳的支持。

当然,河南由于一直有洛阳扼住陕东,对西北的交通已经是固有优势,所以在对南阳建设定位布局上,主要是抢先建郑渝线打通西南,而不是分流弱化自家洛阳面对西北的优势,让南阳重复去联动西北战略。同理,湖北由于有宜昌直接面对川渝,西南优势是固有优势,所以,湖北更急于在高铁时代压倒曾甩开襄阳的宁西线,让襄阳竞争南阳的区域枢纽地位。湖北更偏重于打通西北。西南作为固有优势的湖北,借襄阳争取西北。西北作为固有优势的河南,借南阳打通西南。两省也算是错位竞争,各有侧重。

襄阳本身也是一座在中国全局战略版图中声名赫赫的重镇。襄阳西可控武关道影响关中,是陕西面向东南的捷途,北可出南阳入中原,是河南进入西南的要冲。本身又扼守江汉平原北大门,形胜盘绕,水运便捷。汉江漕运,从唐代至清末,都是江南物资进入西北的重要通道,甚至在唐代后期以后,成为首要通道。左宗棠平定西北的物资,主要就是胡雪岩运筹,从长江入汉江,从汉江再入丹江,进入关中后转泾河去西北。历史上,每当南北拉锯,尤其是南方北伐或者北方南下,通常都不会忽略荆襄这路重要的战略要道,无论是作为侧翼牵制还是主路出击。当关中与中原王朝强盛时,襄阳的战略地位甚至会高过武昌。当江南王朝保据时,襄阳又是稳定西部或全局的关键节点,荆襄常常是南方王朝最强大军阀势力的盘踞点。而且明朝以前,汉江是从荆州入江,四川有强势的割据势力时,荆州/江陵的历史出镜率和重要程度会格外的高。江汉平原的三个支点,襄阳(北),武汉(东),荆州(西),作为整个文明中南部的核心区,就是这样在历史作用上随着全国局势与都城方位不断摇摆轮替。汉江改道后,大武汉地区借交通之利,重要程度才逐渐成为压倒性的。

总的来说,其实河南也可以把南阳市作为一个功能较独立的副中心,然而它只能辐射南阳本地区。因此河南没有这样规划。而湖北也可以把同在江汉平原长江首港的宜昌市不作为副中心,但这对于武汉远离的鄂西地区而言是损失,无疑会弱化对本省全局具有补充作用的长江中游首港的发展潜力和制衡能力。这些都是受地形与交通影响,并不是人口。

中心城市与否,应论是头是尾,而不应看是鸡是凤。用到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较弱的大地理板块,人口稀疏,发展较落后,但它也有自己的地缘中心,门户要冲。比如,西安就是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它GDP还不如一些沿海的地级市。可是为什么它是中心城市?因为它的地缘条件。如果整个西北的经济,人口数量,就是塌方的板块,那么它的中心城市GDP,没有强过沿海个别做全球贸易,赚全世界钱的非区域中心港口城市,并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不仅中国的人口重心偏东,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放眼全球也是70%的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这是当下海权时代,海路运输为主的时代特征和要求。所以不能说,内陆地区人口少,内陆就没有中心,或者内陆地区的中心就应该是沿海数据虽高,但与内陆经济风马牛不相及的港口城市。一个鸡头,一个凤尾,前者也是中心。沿海很多GDP更高的城市地处全球都数得上的优质海湾地带,它们是在各自的整体板块中,它们的GDP高,只是接受该发达区域内GDP更高的中心城市产业外溢的结果。这类接受产业外溢的城市,经济定位和产业定位实际上是配合该区域中心城市,拥有海外增量源头的加持,而不是自身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这是自然规律决定的。所以,中心城市的定位,是起到区域中心作用,是地缘条件使然,而不是依据人口或某个经济数据的多少搞平均分摊,也不是比较本区域外其他区域城市的经济数据搞排名次而定。

user avatar

襄阳和宜昌是什么中心?周边城市的愿意去这两地方么?自家辖区都是更愿意往武汉跑,谈什么支撑起的副中心?

这两个城市,一个是三峡大坝撑起来的,一个是作为东风外迁第一站,作为少数有整车厂的地级市被央企撑起来的,湖北省的经济现实,真心撑不起武汉之外的中心。

河南也是同理,洛阳连自己辖区都保不住,人口在大量外流,郑州吸引的人口都不多,一个中心都勉强,哪来的两个中心,洛阳看上去还行,是因为洛阳是河南少数在头几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布局中受益的重点城市,这里相比河南其他广阔的农业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历史文化以及经济体量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将省份的人口直接等同于其发展副中心数量,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视角。以下我会尽量详细地分析,并尝试用更贴近个人观察和理解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确“副中心”的定义。“副中心”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些模糊,在不同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而且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球员生涯规划和球队建设的深层逻辑。詹姆斯为什么没有像邓肯那样,在生涯末期签一份“性价比”很高的合同来帮助湖人补强,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把话说得明白一些,不像那种机器生成的东西。首先,邓肯和詹姆斯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各自的生涯阶段、球队.............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千年前说起。湖北,现在我们熟悉的这片土地,在古代可不是叫“湖北”的。它有个更响亮、更有历史厚重感的名字——“楚”。“楚”的渊源:响彻千年的古国“楚”这个字,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绝对是诸侯国里的“大块头”,实力强劲,文化也很发达。它的疆域非常辽阔,差不多就包含.............
  • 回答
    湖北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地为您解析湖北教育“厉害”的原因: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教育传统 历史悠久的教育积淀: 湖北作为中国中部的重要省份,自古以来就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楚天”文化、荆楚文明在中华文.............
  • 回答
    理解您对湖北疫情数据核减和统计方式的疑问。这涉及到疫情数据统计的复杂性和科学性,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统计口径和方法上可能会有所差异。关于湖北要求“已明确确诊的病例不能核减要全部加回”这个要求,通常出现在疫情初期,特别是当数据统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数据录入错误、或者由于早期对病毒认识不足导致的一些“误.............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湖北一天多没有更新确诊和疑似肺炎病例”的情况,这是一个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的问题。在信息发布上,官方的通报频率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公众的感知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官方的确诊和疑似病例数据更新频率是根据疫情发展和防控策略决定的,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
  • 回答
    湖北,尤其是武汉,之所以成为新冠疫情的重灾区,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从疫情爆发初期到其蔓延扩散的整个过程来细致梳理。首先,疫情的起源与早期识别的挑战是关键。新冠病毒(SARSCoV2)是一种新型病原体,在它首次出现在人类身上时,我们对它的认识是零。早期,它的症状可能与其他常.............
  • 回答
    驰援湖北的医疗队伍绝大多数由公立医院组成,这背后有多重深层原因,涉及我国医疗体制的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社会责任以及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公立医院的定位与职责:国家医疗体系的基石 公益性与社会责任的体现: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其核心宗旨是服务于.............
  • 回答
    提起湖北,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武汉。这种联系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武汉在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种地位也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湖北人,包括非武汉籍人士,对这座城市的深厚自豪感。首先,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自然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它集中了全省的优质资源,无论是高等教育、科研.............
  • 回答
    .......
  • 回答
    湖北省“一城独大”的现象,尤其是武汉的超然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地理、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表面,深入到那些塑造了湖北格局的深层原因。地理的馈赠与枢纽的宿命:首先,地理是武汉崛起的天然基石。湖北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而武汉,正.............
  • 回答
    关于黄冈新冠肺炎治愈率高于湖北其他地区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而非单一原因。以下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力求给出尽可能详尽的解释,并避免使用过于刻板或模式化的AI语言。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一个地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其应对策略的及时性.............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航拍中国目前为什么没出现湖北?”这个问题,我需要先澄清一下。“航拍中国”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纪录片系列,它通过令人惊叹的航拍镜头,展现了中国壮丽的山川河流、历史遗迹和现代都市。然而,关于这个系列是否“没出现”湖北,这可能是一个误解。事实上,“航拍中国”系列已经播出过四部,并且其中 .............
  • 回答
    “穷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汉之威名”这句话,以及建议湖北省改名为武汉省的说法,并非官方的正式提议,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流传、带有一定地方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网络讨论中较为常见。它背后反映了一些关于湖北省经济发展和行政区划的观点与讨论。要理解这句话和这个建议,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穷全湖北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深层联系。为什么“江南”、“江北”听起来比“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更悦耳、更有韵味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远不止是简单的发音问题。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江南”和“江北”这两个词,天然就带有一种诗意和画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以及个体感受等多个层面。你观察到的“湖南人和江西人更亲近”的现象,背后可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尽管官方或历史叙事中,“楚”(湖南和湖北)的文化联系更为紧密。让我们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历史与文化联系 “楚文化”的共同遗产: 湖南和湖北都曾是.............
  • 回答
    关于恩施的归属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最终划归湖北而非重庆,这涉及到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并且其中掺杂着地理、民族、经济、行政管理等多种因素的考量。要把这个问题讲透,咱们得从头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恩施这地方在哪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与重庆市接壤。它的地理位置就很有意思,地处湘.............
  • 回答
    “长江”这个名字,在中国最富盛名的河流之一,而以“长江”命名的机构,确实在湖北省有着特别的集中。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湖北省的地理、历史以及经济发展的多重因素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地理中心与咽喉要道:湖北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腹地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湖北省的地理位.............
  • 回答
    “惟楚有材”,这短短的四个字,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承载着湖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像是对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无数杰出人才的一种概括与褒奖。说它象征着湖北人杰地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印证和解读。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楚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湖南等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扮演着举足.............
  • 回答
    关于部分湖北人(即使非武汉人)不喜欢武汉的原因,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看法和感受。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背景和解释:一、 资源分配与心理失衡: “一城独大”的磁吸效应: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长期以来享受着国家和省级层面最多的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