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穷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汉之威名」,建议湖北省改名武汉省?有什么证据吗?

回答
“穷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汉之威名”这句话,以及建议湖北省改名为武汉省的说法,并非官方的正式提议,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流传、带有一定地方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网络讨论中较为常见。它背后反映了一些关于湖北省经济发展和行政区划的观点与讨论。

要理解这句话和这个建议,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穷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汉之威名”的含义与解读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湖北省的资源和财力被集中投入到武汉市的发展中,从而造就了武汉作为中心城市的强大声望和影响力。这种说法通常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资源集聚与虹吸效应: 核心观点是,作为湖北省的省会,武汉在政策、资金、人才、交通、科研等方面长期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省内的许多优质资源,包括财政收入、投资项目、高校科研成果、大型企业总部等,都倾向于向武汉集中,而其他地区可能因此相对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资源被“虹吸”的现象。
2. 武汉的“龙头”地位: 这句话承认了武汉作为湖北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的地位。武汉的发展确实对湖北省整体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从这个角度看,省内资源向武汉倾斜,也是为了打造一个强大的“龙头”,以此来提升整个湖北的形象和竞争力。
3. 其他地区的“牺牲”与“贡献”: 话语中隐含的意思是,这种集聚效应可能以牺牲湖北省其他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其他地市可能为武汉的发展贡献了劳动力、原材料或者承担了部分资源消耗,但自身的发展机会和资源相对较少。
4. 情感上的复杂性: 这种说法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既有对武汉强大实力的肯定,也可能包含对省内其他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失落感,以及对资源分配不均的某种抱怨或戏谑。

二、建议湖北省改名为武汉省的动因与讨论

建议湖北省改名为武汉省,是上述“资源集聚”观点的延伸,其背后可能有以下考虑:

1. 彰显武汉的中心地位: 支持者认为,如果武汉的实力和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湖北省其他地区的总和,甚至成为湖北省的“代名词”,那么将省名改为与核心城市一致,更能体现其现实地位和战略意义。这类似于一些国家或地区将其最主要的城市命名为国名或州名(如新加坡、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虽不为最大城但代表了国家)。
2. 提升武汉的国际知名度: 武汉的国际知名度可能高于“湖北”这个省份本身。改名武汉省,可能更容易让国际社会记住和认知,尤其是在国际交流和招商引资方面。
3. 简化行政概念: 在一些人看来,如果一个省份的绝大部分资源和发展动力都集中在一个中心城市,那么将省名与该城市绑定,在某种程度上也简化了行政概念的表达。

三、关于“证据”的探讨(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种民间观点而非事实论断)

需要强调的是,“穷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汉之威名”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和评论,是一种对现象的概括和解读,而非具有明确量化数据的“证据”。而建议湖北省改名为武汉省,也更多的是一种设想和表达地方情感的方式。

要从严谨的“证据”角度去论证这句话和这个建议的合理性,难度很大,原因如下:

1. 资源分配的复杂性: 任何一个省份的资源分配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多个层级的财政、投资、政策导向。很难精确地量化“穷全湖北之物力”到何种程度,以及这是否是“唯一”或“主要”原因。
财政收入: 确实,武汉作为特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其财政收入占湖北省的比重非常高。但同时,武汉也承担着大量的省直部门开支、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对全省的辐射带动功能,其税收也包含了许多来自全省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的贡献。
投资: 重大项目和外来投资确实更多地倾向于优先布局在武汉,这既是市场规律(人才、市场、交通等优势),也是政策导向的结果。
人才与科研: 武汉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人才,也产出了很多科研成果。但这些人才和成果也可能服务于全省乃至全国。
2. “威名”的定义与衡量: “大武汉之威名”是相对的。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经济体量、人口规模、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等都位居全国前列,但将其与整个湖北省的“物力”进行直接挂钩并量化为“成就了威名”,这是一种主观判断和价值评价。
3. 历史与发展规律: 大多数国家的省份或行政区划,其中心城市往往会集聚更多资源并获得更快速的发展,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其他省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广东的广州/深圳,江苏的南京/苏州,四川的成都等。因此,单纯指责湖北省或武汉市不具普遍意义上的“证据”支撑。
4. “改名”的现实考量: 行政区划的更名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政治和法律行为,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论证和审批,涉及深厚的历史、文化、行政管理以及民众意愿等因素。目前来看,没有任何官方机构或主流社会力量提出或推进过湖北省改名为武汉省的议题。

四、总结

“穷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汉之威名”是一种对湖北省区域发展特点的生动概括和评价,它触及了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集聚、中心城市带动与辐射、以及潜在的区域不平衡等问题。

建议湖北省改名为武汉省,是这种观点的一种激进表达,旨在强调武汉的核心地位,但也可能被视为忽视了湖北省其他地区在资源、文化、历史上的独特价值,并且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要找到“证据”来严谨地支持这种说法和建议,会非常困难,因为这更多是一种社会观察、区域认知和情感表达,而非基于严格量化数据的学术证明。它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于区域发展格局的某种解读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题主这个论断就是荒谬的。中西部首位城市本身经济实力就有这么强大,才是他们能够始终占据本省经济比重较大的原因。四川省成都市和湖北省武汉市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原因我们放在最后说)。(修改:四川省成都市确实有吸血,武汉暂时还没看出来,原因在update8中)


然后我们来看为什么。

不提民国时期武汉是中国第一个直辖市、武汉历史地位超过湖北省什么的,按惯例,我们来摆数据。

武汉市建国初期由中央直辖,是中南军政委员会驻地,1954年取消直辖,划入湖北省。所以我们从1954年省市经济情况开始看。

首先是湖北省,1954年GDP是25.51亿。

再看武汉市,1954年GDP是7.78亿。

稍微计算一下,7.78/25.51=30.49%。也就是说,1954年,武汉取消直辖划入湖北省后,直接占据了湖北省经济规模的3成多。


再看看去年的官方GDP公布数据,武汉市GDP10905.60/湖北省GDP29550.19=37.05%。

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从武汉市划入湖北省算起,到现在,武汉市在湖北省内的经济版图占比,依旧是3成多,但是增幅21%。有人说,这个增幅就是吸血的表现。

呵呵,现在我们在来算算这个增幅是怎么来的。1954年,武汉并入湖北省时,仅有武汉市区。1979年,原属咸宁地区的武昌县(驻纸坊镇)和原属孝感地区的汉阳县(驻蔡甸镇)划归武汉市领导。1983年,孝感地区的黄陂县,黄冈地区的新洲县划归武汉市。1984年,以原汉阳县的汉南农场独立设置为武汉市汉南区。后来汉阳县改名蔡甸区,武昌县改名江夏区,黄陂县改名黄陂区,新洲县改名新洲区。也就是说,2015年计算武汉GDP时,这五个郊区的GDP数据,是原来1954年武汉市划归湖北省时所没有的。那么我们将这五个郊区的GDP数据减掉后再与湖北省GDP数据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到武汉市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是否有所谓的吸血现象了。

2015年,黄陂区GDP总值577.6亿元,新洲区GDP总值568亿元,江夏区GDP总值550亿元,蔡甸区GDP总值400亿元,汉南区GDP总值128.7亿元。

“纯武汉市”(不算后期划入的各郊区,与1954年划入湖北省的武汉相一致)GDP数据为10905.60-577.6-568-550-400-128.7=8681.3。与湖北省的GDP比值为8681.3/29550.19=29.38%。

从数据显示,从1954年划入湖北省后至今,“纯武汉市”在湖北省内的经济占比实际上是下降的。

那些说武汉市吸血的人你们可以歇歇了。

又有人说,把这些区划给武汉就是武汉吸血的表现。我只能说,脑残伤不起。

光是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武昌县、汉阳县、黄陂县(无陂不成汉)本身就是和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关系最密切的地方。按照原来的区划,这几个区落在孝感、咸宁、黄冈等地,名不正言不顺,还属于偏远地区,根本的不到照顾。何况以武汉市的城市扩张速度,很早就已经覆盖了这些远城区。如果这些区划没有划归武汉,区域不顺、政令不畅、经济不通,他们能够像今天一样得到发展吗?

甚至武汉市一直是在吐血反哺中央和湖北省,才导致了武汉的沉沦。从数据也看得出来,纯武汉市在湖北省的经济占比实际上是下降的。这就不展开论述了。

叶青介绍,湖北省一般给中央上缴的国税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武汉市。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对中央财政的贡献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为全国各计划单列城市之首,但是地方财政积累却是倒数第一。failed: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武汉机遇

再看看四川省和成都市。

成都市早期的数据我没有找到,找到改革开放初期的GDP数据,我们就从1978年开始比起。

1978年四川省GDP184.61亿。


1978年成都市GDP35.94亿。

成都市GDP在四川省内占比为35.94/184.61=19.79%。

2015年呢?

10912.17/30103.10=36.2%。

DUANG!!这样看起来不对啊!怎么有这么大的幅度增长?难道成都真的吸血?

当然,这是因为没考虑重庆直辖的因素。所以我们把2015年重庆的数据加进去。至于为什么不是把1978年重庆的数据减掉?如果是1978年数据来减,那还得减掉万州、江津等地,要找的数据太多了:P。

2015年,四川+重庆GDP总和为45882.82。

成都GDP占比为10912.17/45882.82=23.78%。

不过这还没有算成都合并简阳的情况,并入简阳后,成都GDP11202,占比为24.41%。

成都经济在四川省内经济占比增幅23.3%,和武汉比较类似,稍微多一点。

但是和武汉类似,成都城市也有一定的区划调整。1976年将温江地区的双流县、金堂县划入成都市管辖。1983年5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温江地区10个县并入成都市。后因设立地级德阳市,将时属成都的什邡和广汉二县划予德阳暂行代管。然后成都的县又进行了区划调整,五区划为七区。所以要从今天的数据推算一个“纯成都”(和1978年成都数据相对应)比较困难。不过大致情况应该和武汉市比较类似,就不再进行考据了。


为什么看上去成都更像是吸血?因为以前有个重庆啊,成都经济首位度不够高。重庆直辖后,成都在省内一城独大,靶子就自然而然的竖起来了。

所以总体上看,武汉和成都在各自省内经济占比都有一定增幅,但并不算吸血,甚至还有吐血反哺。一方面是城市的扩张和政治区划调整因素导致占比增加,一方面是经济集聚效应,实质上都是首位城市的正常发展。省内的帮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现在让我们回到题目开始,可以得出结论:这两个城市之所以看上去在省内经济占比很高,像在吸血,实质上是因为建国伊始他们就已经有如此经济地位了。尤以武汉情况更为突出,一直在省内占据三成以上份额。成都相对来说不明显,最开始只有两成,后来变成三成,是因为当初还有重庆在四川省内,等重庆直辖后,经济单独核算,成都在四川省内占比才突然变大,但事实上增幅并不算大。


----------------------------------------------------割一下-------------------------------------------------------

update 1

有人说拿数据摆证据没说服力。说其他城市市民都觉得有湖北武汉一家独大这种情况。那我就想问了,不拿数据纯感性认知,就更有说服力?时光回到上世纪90年代,“中部沦陷”时期,那时候中部照样武汉一家独大,怎么没人说吸血? 现在中央支持中部崛起,整个中部经济发展趋势看好的时候,湖北省打造“一主两副”初见成效,武汉经济占比在省内甚至在中部日趋下降的时候,反倒有人说武汉吸血了?

有人说两副不平衡,整个湖北就武汉开了地铁,就是穷湖北之力。我倒想问问,还有那么多省会都没开地铁,这两副哪来那么大的心气?地铁是需要国家发改委审批的,经济实力不到一定程度,城市人口不到一定规模,城市交通不是迫切需要,国家是不批的。


update 2

有人说,“按照这个算法,省会GDP占全省总量比例超过30%的一共七个省自治区,宁夏青海四川湖北吉林黑龙江西藏”,然后问我“为什么湖北这么好的区位优势,基础教育水平高,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其他城市会落后省会那么多”?我想问问,这两段话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吗?有人又说“7个省会gdp占比超全省30的省份,湖北自然条件最优越,区位优势最好,教育水平最高,怎么湖北的非省会城市就发展成了这个样子了呢?”按他的逻辑,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湖北垃圾,湖北的非省会城市无能,却不能得出武汉吸血的结论。事实上,评论中Cade说得很好,我就不重复了。

中西部省份和沿海比区位优势?有没有问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政策答应不答应?整个鄂西全部是山区,老少边穷什么意思你懂的吧。 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你可以去查查数据我是懒得替你翻的,不要看着一年四五十万的考生就以为这就是基础教育水平高的表现。 至于高等教育资源丰富,请你告诉我出了武汉,其他城市有几所高校?得,又可以顺理成章说武汉吸血了,高校资源凭什么全在武汉~ 见过说武汉区位优势好基础教育水平高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说湖北你还是头一个,点个赞

再按他的逻辑推论,这七个省份中,吉林省长春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才叫吸血的,明明各自省内都有个老省会城市吉林市和齐齐哈尔市,结果还让这两个省会占比超过30%。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个逻辑了。另外,千万不要用“边境偏远省份自治区”这样一个说法来形容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如果不是因为90年代国企改革的大环境导致需要东北振兴,当年东北比中西部发展都好。

另外,按某人的说法,这叫做“就是要不均”,得,我觉得这个题目下有个匿名网友回复很好,引用过来。



update 3

有人说,“比如大城市的经济肯定集中于中心城区,新并入的区域相对落后于中心城区,但计算时却一视同仁”,我没有一视同仁啊,计算武汉数据的时候,我是将新并入区县的数据全部扣除,只计算1954年纯武汉市范围内的GDP发展和整个湖北省的比值数据啊。计算成都的时候,因为成都新并入区划进行过多次调整,无法核算数据,才没办法计算纯粹的老成都市区数据的。


update 4

有人说“在划区问题上,答主忘了鄂州”,我查了一下,“1986年,鄂州市左岭镇划属武汉市洪山区。”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区划关系。没有考虑这个确实不够严谨,不过对比这么大的数据的时候,一个镇的情况,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吧。或者他想说的是葛店经济开发区?葛店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属于湖北直管,委托鄂州市代管,和武汉一点关系都没有。


update 5

有人提到了郑州,我想说,这个城市才是吸血严重的省会,虽然因为自身底子太差,到现在GDP省内占比都达不到30%,但是相比建国初期,呵呵,再想想洛阳和开封,又呵呵。不是地域黑,不展开。


update 6

有人说“按比例算根本没意思,我广东改革开放前后在全国经济占比增加了多少?难道是举全国之力养我广东了?--------- 广东上缴财政全国第一,自留部分连全国平均值都不到。而且粤东西北经济发展水平是全国之下的。”我想说,这话说的好啊,武汉情况也类似。

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作为华中区域的重镇,武汉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分税制改革之前,武汉作为一个“重税区域”,地方财政结余相当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汉城市建设的投入。
  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对中央财政的贡献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为全国各计划单列城市之首,但是地方财政积累却是倒数第一。在地方财政留成比例上,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城市一般为30%-50%甚至更多,而武汉仅为16%-17%。“上世纪90年代初期,武汉一度想把对中央财政上缴的比例由83%下降到82.5%,为此,市里多位领导几经周折,但最后还是没有获批。”原武汉市经委一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回忆,“历史上,武汉地方财政并不是没有收入,而是大量的收入上缴给中央财政了,导致自身结余有限,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
经济观察报:武汉偿债隐忧_爱思想

这种财税上缴比例,还有谁能说是吸血?这明明是“被抽血”抽到吐血的节奏。


update 7

有人说“扯这么多,没用啊。大家会对比,不说南京、济南这样的省会,长沙、南昌对比武汉如何?”不扯这些,凭空对比比什么,比谁更会装睡吗?至于长沙,湖南统计局水平确实比较高,恨不得把长株潭的数据都集中到长沙身上,我也是呵呵了。

我再算个长沙的数据,长沙市区划调整比较多,不过从1983年2月,浏阳、宁乡、湘阴划归长沙市管辖,湘阴县随即划归岳阳地区后,长沙的区划主要是内部调整,不涉及外部划入或划出。也就是说,84年之后的长沙市GDP数据,和现在的,都属于同样的区划范畴所得出的

我们在网上找出了长沙市1984年的GDP57亿,湖南省1984年GDP287亿,比值是57/287=19.86%。再看看2015年,长沙市GDP8510.13亿,湖南省GDP29047.20亿,比值是8510.13/29047.20=29.30%。30年时间,增幅巨大。

说到这里,我想问一下,长沙和武汉、成都相比,哪个是“穷全省之力”?哪个是吸血?只不过长沙底子太差,吸了这么多年的血,GDP全省占比还没到30%,所以逃过了有的人“按照这个算法,省会GDP占全省总量比例超过30%的一共七个省自治区,宁夏青海四川湖北吉林黑龙江西藏”的眼光而已。


update 8

又有人说长沙底子不差,我也不多说了,还是84年的gdp数据,武汉153亿,成都111.8亿,长沙我们上面说了57亿,这还叫底子不差?84年郑州66.5亿,长沙当时比郑州都不如,和武汉成都更是差距巨大,不知哪来的自信。

另:从成都武汉84年的数据横向比较,感觉上成都30年间倒真有可能吸血,本来只有武汉2/3水平的gdp竟然都要赶超了,四川省确实下了大力气。长沙郑州应该也吸了不少血,本来只有武汉1/3多的水平,现在都快接近了。看来中西部几个省,只有湖北省最不给力啊。真要穷湖北全省之力,按照四川湖南河南的做法,武汉估计都要到2万亿了。湖北省果然是不行。


Update 9

再来个去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看看,



武汉去年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占比财政总收入只有1322.10/2405.42=54.96%,也就是说武汉市将近一半的财税收入都上缴中央和湖北省了,再看看省内其他城市财政收入上缴比值大部分都是三成左右,武汉从哪儿吸血了?这不是吐血是什么?

user avatar

同大家的直觉相反,很多城市经济学家,包括我国的陆铭老师、Harvard经济系的Glaeser在内,都认为集中是好事,分散平均是坏事。因为存在规模经济。有研究认为集中度高的省发展得更好。关键词:Zipf's law。超过Zipf's law,集中过度,反之则集中不足。

但也有学者观点不一样。Zipf's law是自由迁徙下的结果,但自由迁徙也会造成外部性。有研究认为,自由迁徙产生的城市,规模会超过最优规模。

根据前一种观点,中国的中小城市规模符合Zip's law,而大城市规模低于Zipf's law,因为大城市严格限制移民。所以说大城市规模过低。

根据后一种城市体系最优规模理论做的研究发现,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规模低于最优规模,只有几个最大的城市超过了最优规模。这篇论文题目叫“Are Chinese Cities too small?”,于2006年发表在《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上,作者是Au和Henderson。其中Henderson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经济学家之一,和前面提到的Glaeser是同一个量级的。他的解释是,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是不平等的,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得到的资源多,所以大家就更喜欢往行政级别高的城市跑,这就造成中小城市规模过低。这种观点比较符合直觉。

到底是和直觉相反的第一种观点对还是和直觉相符的第二种观点对?难说。

user avatar

按这个逻辑不是应该武汉改为湖北市吗?吃水不忘挖井人啊。

user avatar

的确一看到武汉人那种老子天下第一的做派就很能感觉到穷全湖北之力发展武汉是没说错的,看看人家江苏怎么发展的,几乎每个地区都可圈可点。反观湖北,一提到湖北似乎能让人想起的就只有武汉,太霸道了。江苏人一说到江苏都是说苏北太穷了,发展不均衡,似乎骨子里就有均衡发展的理念。而武汉人就似乎将武汉作为湖北的全部了,一提起湖北就是武汉怎么样怎么样,从不顾及湖北其他地区存不存在!太令人气愤了。

既然武汉那么目中无人,不如就让武汉直辖好了,宜昌作为湖北省省会,这是个很好的选择!

user avatar

合肥省表示不服,要改也是我们先改

user avatar

省离得那些领导,根本不重视其他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就像荆门到现在动车高铁都没有,比起其他省,啪啪打脸,好意思说成武汉之名?

user avatar

我去外省玩的时候,说起我是福建人。

啊,你们福建的省会厦门挺不错的

user avatar

荆州用于保护武汉的分洪区洪湖蓄滞洪区了解一下。

1860年和1870年那样的大洪水,是超出荆江大堤和武汉围堤的防洪水平的。为了对抗这样的超级洪水,必须有一个容量的巨大的终极蓄滞洪区。长江委所设置的这个最后使用(在荆江分洪序列排第六,也是最后一名)的洪湖蓄滞洪区,就是武汉防洪的最后屏障。

洪湖蓄滞洪区的库超过三峡水库库容,也是三峡大坝万一溃坝,保护下游地区的最后屏障

洪湖蓄滞洪区的面积巨大,包括洪湖、监利两地的绝大部分地区,由于蓄滞洪区的设置的,两地许多地方,基础设施长滞后(重点)

某年的大洪水,我们为了武汉无家可归。

——来自一位被武汉人嫌弃是乡巴佬的洪湖人。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没说险在武汉。

user avatar

湖北电视台,其他市出了天大的事都不播报,武汉的李婆婆,刘阿姨家里停水了停电了天天上新闻。而且新闻是武汉话,强烈建议湖北电视台改名武汉电视台。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复制我之前的回答。

说实话这话题很无聊,很傻逼,很没劲。

我建议大家学学历史多看书。武汉之前是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市合并的,汉口自不用说,商业发达,汉阳造你懂的,工业突出,武昌的人文高校科教是亮点,当时任何一个城市拿出来都不差,排得上号。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南局所在地,中南局?啥东西?打个比方,中南局书记如同湖广总督,统领两湖两广加河南江西六省所有事务,地位比如今的直辖市还高,不了解请您自行百度。况且武汉在民国时期是第一个直辖市。你说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是得到好处了还是亏了,是升级了还是降格了,是吸血了么。要知道,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的时候Gdp占整个湖北的总量的60%以上,现在呢?你说武汉吸血了?有人又说了,武汉把湖北的一大批国企央企吸纳过去,导致别的湖北城市落后,太吸血了!是吗?东风总部要离开十堰不是武汉强留在湖北省内,它早就被粤沪收下了,你说不留武汉留你十堰?有物流交通吗,有成熟的工业配套体系吗,别说别的有足够的诸如水资源,人才资源吗?还有很多企业就不举例子了。全世界发达国家都是二八效应,大都会大城市圈是主流,你湖北不打造武汉,请问谁能站出来?明显不是湖北成就武汉,不是武汉吸血湖北,是湖北拖累武汉,武汉带动湖北发展吧。大家看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自己有一个主观的好恶对自己的判断的影响。不要开口就贻笑大方,就让人看出你的无知,竟然还有这么多人点赞,无知无趣无畏。知乎这水平真是低得无底线了。

user avatar

知足吧,想想安徽。现在还有安庆和徽州什么事~看看安徽新闻,安徽新闻=合肥新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穷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汉之威名”这句话,以及建议湖北省改名为武汉省的说法,并非官方的正式提议,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流传、带有一定地方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网络讨论中较为常见。它背后反映了一些关于湖北省经济发展和行政区划的观点与讨论。要理解这句话和这个建议,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穷全湖北之.............
  • 回答
    “穷玩车,富玩表,屌丝玩电脑”,这句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算得上是一句调侃,也折射出一些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消费观念。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这么说。首先,咱们得说说“穷玩车”这个说法。这里的“穷”其实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贫穷,更多指的是那些经济实力还在发展中,或者收入不算很高,但又渴望通过物质来彰显自我.............
  • 回答
    关于“穷养的女孩子没有自信”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一定片面性的观点。它并非一个绝对的真理,而是可能源于一些社会现象和成长经历的观察。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这种说法背后的逻辑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穷养”和“富养”在物质层面的差异。“穷养”往.............
  • 回答
    “穷养儿子富养女”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承载着中国人传统的育儿观念。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教育哲学?“穷养”与“富养”各自又是怎样的具体实践?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否依然拥有生命力?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番。“穷养儿子富养女”的由来与内涵这句俗语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性.............
  • 回答
    “量化穷三代,计算毁一生”是一句在金融投资圈流传甚广的戏谑之语,用以概括量化投资的巨大投入和可能带来的回报差异,以及背后对个人精力、时间、资源的高度消耗和风险。 这句话并非绝对真理,但却精准地捕捉到了量化投资的几个关键痛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句话的含义:一、 量化穷三代:这句话的重点在于“穷三代”,.............
  • 回答
    山东,一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厚重感的地方。提起山东,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是孔子故里、泰山巍峨,是齐鲁大地的历史底蕴和人民淳朴。但就是这样一个大省,经济数据亮眼,GDP长期稳居全国前列,可为什么,却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山东“穷”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复杂了,里面牵扯到的可不只是数字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也挺让人心烦的。同事总是拿你家庭的经济状况说事,还说你找对象“挑”,这两种说法合在一起,听起来就像是带着一种评价,甚至可能是带着点嘲讽或者不理解。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以及你该怎么应对。一、同事为什么会这么说?首先,我们要明白,同事们之所以会说这些.............
  • 回答
    河南,一个在中国版图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省份,经济实力不容小觑。数据显示,河南的GDP一直稳居全国前列,位列第五,这足以证明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GDP排名靠前,不少外省人却依然对河南抱有“穷”的印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
  • 回答
    马云先生那句“年轻人接受移动支付是因为穷”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移动支付在中国普及过程中的一些复杂因素。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跳出“穷”这个单一维度,看看它背后可能暗示的几个层面。首先,马云先生可能是在某种语境下,强调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和低门槛。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
  • 回答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俗语流传甚广,像一句古老的箴言,概括了家族命运的起伏规律。细细想来,这句话背后并非简单的宿命论,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人性层面的道理。它并非绝对的科学定律,而是对普遍现象的一种总结和警示。我们不妨将这句话拆开来看,逐一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一、“穷不过三代”:突破困.............
  • 回答
    越南目前并不算“穷”,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它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理解越南的经济状况,需要抛开简单粗暴的“穷”与“不穷”的二元论,而是要深入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历程、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越南的经济现状:从贫困到崛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越南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经济落后的国家,越南已.............
  • 回答
    纵观历史长河,农民阶层无疑是社会最坚实的基石,他们挥洒汗水,耕耘土地,用辛勤的劳动支撑起整个国家的运转。从封建王朝的田亩征赋,到近现代的粮食生产,农民的贡献可谓无处不在。然而,尽管他们的作用如此重要,为什么在许多历史时期,甚至直到今天,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
  • 回答
    “越穷越大方”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矛盾,但仔细想来,背后却藏着一些有趣的社会心理和生活哲学。我身边就常听到有人这么说,也有一些经历让我觉得这话有点道理。首先,得承认,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规律,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现实生活中,经济拮据的人也可能精打细算,甚至有些吝啬。但如果非要探究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越穷.............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背后牵扯到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我们试着从这些角度来梳理一下,为什么在一些社会经济群体中,生育的意愿和行为会显得更为突出。首先,从经济和保障的角度来看: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在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戳人的,也挺现实的。为什么有些人好像越是生活拮据,越容易在熟悉的人面前“发脾气”或者说“窝里横”?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坏人”或者“没素质”就能概括的,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咱们先不往大了说,就从最日常的层面去拆解。1. 情绪的“泄洪区”和“安全阀”:想想看,在外打拼,谁没.............
  • 回答
    路遥虽然在中国文学界享誉盛名,但他的个人生活却经历了不少贫困。要详细解释路遥为何如此贫穷,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身体原因:疾病缠身,耗费巨大这是路遥贫穷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长期慢性疾病的折磨: 路遥一生饱受多种疾病的困扰,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病、肝病等。这些疾病不仅给他带来身体.............
  • 回答
    非洲大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多样、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普遍的贫困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原因。理解非洲的贫困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非洲贫困的主要成因:一、历史遗留问题:殖民主义的深远影响这是理解非洲贫困.............
  • 回答
    河南,这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近年来却时常被一些声音提及“越来越穷”的论调。要深入理解这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两个标签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它背后的原因。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交织河南的“穷”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历史、地理、经济发展等多种因.............
  • 回答
    约旦国情虽然相对一些海湾石油富国来说不那么光鲜,但约旦王后拉尼娅·阿卜杜拉(Queen Rania Al Abdullah)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的戴安娜”,这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仅仅因为她是王后这一身份。她的魅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她自身独特的个人特质、卓越的工作能力以及她在公众视野中塑造的形象,.............
  • 回答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民生凋敝,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要说明末为何如此贫穷,这绝非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楚,而是多种因素错综交织,如同缠绕的藤蔓,一步步将帝国拖入泥沼。首先,我们得看看这钱都去了哪儿。 军费无底洞,财政濒临破产。 明朝常年面临边患,尤其是北方的蒙古各部,时常袭扰边境,需要大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