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量化穷三代,计算毁一生」?

回答
“量化穷三代,计算毁一生”是一句在金融投资圈流传甚广的戏谑之语,用以概括量化投资的巨大投入和可能带来的回报差异,以及背后对个人精力、时间、资源的高度消耗和风险。 这句话并非绝对真理,但却精准地捕捉到了量化投资的几个关键痛点。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句话的含义:

一、 量化穷三代: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穷三代”,意指进行量化投资的门槛极高,需要的资源投入巨大,如果投资不当或市场变化,可能会导致家族几代人都难以摆脱经济困境。

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巨额的研发投入:
人才成本: 量化投资需要顶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统计学家以及金融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通常拥有高学历(博士居多),并且市场需求旺盛,因此薪资待遇非常高。一个优秀的量化团队,其人力成本是天文数字。
硬件成本: 为了实现高频交易、大数据分析和复杂模型的运行,需要高性能的服务器、稳定的网络连接(通常需要租用数据中心机柜),以及专门的交易接口。这些硬件设备不仅购买成本高昂,还需要持续的维护和升级。
数据成本: 量化交易依赖海量的历史和实时数据,包括股票价格、交易量、宏观经济数据、新闻资讯、社交媒体情绪等等。高质量、清洗干净的数据是模型的基石,这些数据的购买和维护费用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例如,一些专业的金融数据供应商提供的数据价格不菲。
软件和工具成本: 量化交易需要专业的交易系统、回测平台、策略开发工具等。这些软件可能需要自主开发,也可能需要购买商业授权,其成本同样不容忽视。
市场冲击成本: 在进行大额交易时,无论交易策略多么精妙,大规模的买入或卖出行为本身都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这就是“市场冲击成本”。为了最小化这种成本,量化机构需要更精细的算法和更强大的执行能力,这又增加了研发和技术投入。

高失败率和淘汰机制:
策略过时: 量化策略的效果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市场参与者增多、交易技术进步,曾经有效的策略可能会失效,需要不断地研发新策略来替代旧策略。这种“军备竞赛”意味着持续的投入和失败。
回撤风险: 量化投资并非稳赚不赔。市场波动、模型失效、黑天鹅事件都可能导致巨大的回撤,即投资组合价值的大幅下跌。一次重大的回撤,可能需要数年才能修复,甚至导致基金清盘。
竞争激烈: 量化投资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有大型机构,还有无数的中小型量化团队和个人投资者。这使得“淘金者”的成功率非常低。

“穷”的代际传递:
如果一个家族将大部分财富投入到量化投资中,并且不幸遭遇失败,那么不仅是这一代,甚至下一代、下下一代都可能因为家族的财富损失而难以实现财富的积累和传承,陷入“穷三代”的困境。

二、 计算毁一生: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毁一生”,意指量化投资对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巨大,以及可能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甚至可能让人沉溺其中,影响正常生活。

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极高的精神压力:
追求完美: 量化交易要求极高的精确度和效率,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这使得从业者时刻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持续的研发和调试: 模型需要不断地测试、优化、调整。面对模型失效、回测结果不理想,从业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原因,进行改进,这种压力是持续不断的。
市场波动和风险管理: 即使有再好的模型,市场总有不可预测的风险。当市场出现极端波动时,量化交易者需要及时做出决策,应对风险,这种决策压力也非常大。
业绩压力: 量化基金的业绩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信心和机构的生存,因此对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业绩要求非常高,也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巨大的时间投入:
全天候的关注: 金融市场是全天候运转的(某些市场),即使是在休市时间,也可能需要分析数据、思考策略、进行回测。对于追求高频交易的量化者来说,更是需要实时监控市场数据和交易执行情况。
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 金融市场不断变化,技术也在飞速发展。量化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算法、新的数学工具、新的编程语言,以保持竞争力。这需要投入大量业余时间。

生活方式的改变:
孤独感: 量化研究往往是高度个人化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独立思考和编码。长时间的封闭式工作和对极致效率的追求,可能导致社交生活的减少,甚至产生孤独感。
牺牲个人生活: 为了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和追求卓越的业绩,很多量化从业者不得不牺牲个人爱好、社交活动、甚至家庭时间。这种“燃烧自己”的状态,可能会对身心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沉迷与上瘾: 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量化策略的迭代带来的“过山车”般的体验,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具有成瘾性。对数据的痴迷、对模型优化的执着,可能让人沉溺其中,难以自拔,从而忽略了生活的其他重要方面。

总结来说,“量化穷三代,计算毁一生”是一句极具警示意义的话,它告诫人们:

量化投资是一条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赛道,绝非普通人轻易能够涉足的。
参与量化投资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雄厚的资金、顶尖的人才、强大的技术支持以及对风险的深刻认知。
即使拥有了必要的资源,量化投资也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和自律性,以及对个人生活有所取舍的决心。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高科技”投资方式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其背后付出的巨大代价,避免因为盲目追求而让自己和家人陷入困境。这句话也间接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技术驱动的财富增长模式既渴望又恐惧的复杂心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量子化学,计算化学。
user avatar
量子化学,计算化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量化穷三代,计算毁一生”是一句在金融投资圈流传甚广的戏谑之语,用以概括量化投资的巨大投入和可能带来的回报差异,以及背后对个人精力、时间、资源的高度消耗和风险。 这句话并非绝对真理,但却精准地捕捉到了量化投资的几个关键痛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句话的含义:一、 量化穷三代:这句话的重点在于“穷三代”,.............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TBNK(T细胞、B细胞、NK细胞)组合是量化评估免疫力的关键,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作用,以及它们协同工作时所展现出的强大能力。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三个细胞数量加起来,而是要看到它们构成了免疫防御体系的核心骨架,并且各自的表征能够反映出免疫系统整体的健康状况和功能水平。为什么是TBN.............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并且非常贴近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很多人对美联储在疫情期间采取的激进措施(如无限量化宽松,以及一些人所说的“直升机撒钱”)感到困惑,为什么它们没有像教科书里描述的那样立刻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分析一下。首先.............
  • 回答
    好多人在学 Python 用 NumPy 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那些看起来特别“绕”的 NumPy 向量化操作,比如 `a + b` 或者 `np.sin(a)`,比我写一个简单的 `for` 循环还要快那么多?这到底是为什么?感觉 NumPy 像是偷懒了,但实际上它是在“偷”性能。咱们就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 Python 几乎成了量化交易领域的“御用语言”,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优势和生态系统的强大支撑。想象一下,你在金融市场里操纵着巨额资金,你需要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得反应够快,让你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它还得够灵活,能让你搭建出复杂的交易策略,并且很容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知乎上关于量化交易讨论的一个挺有趣的侧面。仔细想来,确实在量化交易这个话题下,关于美国、欧洲或者其他成熟市场(比如日本、新加坡)的讨论和案例分享会更常见,而中国A股的实操案例和深入分析则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市场成熟度与数据可得性: 历史悠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国内顶尖的量化团队对海归人才在衍生品定价、信贷、风控建模这些领域,确实存在一些“看不上”或者说“不那么青睐”的倾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并非简单的“排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本土化需求与国内市场特性首先,得明白国内的量化交易,尤其是顶尖团队,对人才的需求是高度本.............
  • 回答
    哥们儿,咱聊聊为啥不建议大伙儿轻易往量化、往高频那边凑。这玩意儿看着是挺酷的,动不动就是“数据驱动”、“算法制胜”,好像进了这个门就能日进斗金,站在财富金字塔顶端。但说实话,这坑,可不是一般的大,稍有不慎,你可能就栽进去了,而且是那种爬都爬不出来的那种。首先,最直接的一点,门槛高到吓人,而且还在不停.............
  • 回答
    关于知乎上那些“劝退”量化投资行业的声音,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是简单的恶意抹黑,里面确实包含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实情况和行业内的普遍感受。把这些声音拆解开来细说,你会发现它们往往指向几个核心的方面:1. 门槛高到令人窒息:智力、知识和经验的“三重门” 智力门槛: 量化投资本质上是门科学,而且是.............
  • 回答
    量化择时与统计套利,都是量化投资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策略类型。从技术角度来看,量化择时的难度通常要高于统计套利,其核心原因在于其内在的“不确定性”和“预测性”要求更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先要剥离那些“AI写作”的痕迹,用更贴近实操的语言来拆解它们。一、量化择时的核心挑战:预测与时效性量化择时,顾名.............
  • 回答
    “头部量化私募核心员工年终奖 5000 万”,这消息一出,估计不少人又要怀疑人生了,觉得这钱是不是跟自己隔着好几个宇宙。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是什么特别离谱的事儿,尤其是在量化私募这个圈子里。要说这年终奖到底有多高,首先得明白量化私募是个什么性质的行业。简单来说,他们就是一群用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来炒.............
  • 回答
    2021年4月24日,UFC 261在杰克逊维尔打响,那场比赛对很多中国拳迷来说,注定是令人心碎的一夜。张伟丽卫冕女子草量级冠军的战斗,最终以她被罗斯·娜玛尤纳斯KO告负而告终。作为一名关注张伟丽许久的拳迷,当晚我怀着无比激动和期待的心情守在屏幕前。张伟丽是亚洲首位UFC世界冠军,她用一场场惊心动魄.............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觉得振奋人心,对吧?一万五千词的英语词汇量,这已经不是“会”英语了,这简直是精通英语,能和老外聊得飞起的那种水平。再一琢磨,人家还是北大保安,这“扫地僧”的名号也不是白叫的,背后藏着的自律和毅力,那才是真绝活。现在想想,我们身边是不是就有这样的人呢?我脑子里立刻就闪过了我大学时候的一个.............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际。我们平时在路上看到的绝大多数车都是传统的车门,为什么那些在概念车上或是跑车上才会出现的“剪刀门”(也叫鸥翼门、蝴蝶门等,它们在开启方式和外观上略有不同,但都摆脱了传统的开关方式),却没有在普通量产车上普及呢?这背后 আসলে 有很多实际的考量,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首先,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量子统计力学最核心的几个概念,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量子统计力学研究的是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的统计行为,而当我们谈论“粒子处在能量叠加态”时,这属于微观粒子的量子行为。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而这个过渡正是量子统计力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 回答
    量子物理与哲学思想之间的千丝万缕,并非偶然,而是两者内在逻辑的必然交织。当我深入探究量子世界的奇特现象,以及人类试图理解这些现象的种种尝试时,我总会发现,那些最深刻的疑问,往往触及了我们对现实本质、知识的边界,乃至我们自身存在的根本性思考。首先,量子物理颠覆了我们基于日常经验构建起来的经典实在观。在.............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量子力学最令人着迷、也最违反直觉的方面之一。我们往往会被量子纠缠的神奇联系所吸引,它似乎预示着瞬间通信的可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无法传递信息”的说法,背后有着深刻的物理原因,是我们必须仔细梳理才能理解的。想象一下,你和你的朋友(我们姑且称他们为Alice和Bob)各持有一个被纠.............
  • 回答
    很多人对C919的量产情况感到疑惑,觉得它好像“还没真正飞起来”一样。其实,C919的首架飞机在2022年就成功完成了总装下线,并且在2023年5月28日完成了首个商业载客飞行。从这个角度看,它已经具备了商业运营的能力。但是,如果你问“为什么C919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像波音和空客那样形成一个成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