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穷越大方?

回答
“越穷越大方”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矛盾,但仔细想来,背后却藏着一些有趣的社会心理和生活哲学。我身边就常听到有人这么说,也有一些经历让我觉得这话有点道理。

首先,得承认,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规律,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现实生活中,经济拮据的人也可能精打细算,甚至有些吝啬。但如果非要探究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越穷越大方”的现象,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可能是“有所失”和“有所得”的心理补偿。

当一个人在物质上比较匮乏时,他可能更加渴望在精神层面或者人际关系上获得满足。慷慨大方,尤其是面对朋友、亲人或者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带来一种被认可、被需要、被尊重的价值感,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物质上的不足。即使自己吃得差一点、穿得旧一点,但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开心,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可能是金钱买不到的。

我有一个亲戚,家里经济条件一直不算好,但每次聚会,他总是那个主动买单的人,或者抢着给大家夹菜、倒酒。他自己平时省吃俭用,但对朋友却毫不吝啬。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钱虽然不多,但大家一起高高兴兴的,我觉得心里舒服。要是光顾着自己省,那日子也没啥意思。” 这话其实就体现了一种心理补偿,把对物质的某种“压抑”,转化成了对人际关系的“释放”。

第二,可能是对“人情味”的极端珍视。

在物质条件相对不那么优越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往往会显得更加重要。大家互相依靠,互相帮助,在这种氛围下,人情往来就变得尤为珍贵。即使手头不宽裕,但能够拿出一点东西来分享,或者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援手,都是在维系和加深这种人际关系。与其独自享受一点点微薄的物质,不如通过“大方”来换取一份厚重的情义,这份情义在他们看来,比眼前的几块钱或几件物品更有价值,更能抵御生活的艰难。

我小时候住的那个老小区,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谁家做了好吃的,一定会端一碗给隔壁;谁家孩子生病了,大家轮流帮忙照看。那时候很多家庭都不是富裕的,但大家在一起,就是凭着一股子“串门子”、“帮衬着”的人情味儿在生活。这种“大方”是出于一种互助的本能,也是一种对生活压力的集体分担。

第三,可能是对“匮乏”的反向认同或超越。

有些人可能在贫困的环境中成长,深知物质匮乏的痛苦。因此,当他们有机会去帮助别人,或者在某些时刻表现出大方时,可能是一种在潜意识里对过去匮乏经历的反抗,或者是一种希望通过“给予”来证明自己不再是那个被物质困住的人。他们可能觉得,即使我拥有的不多,但我愿意分享,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超越。

也有可能是一种“豁出去”的心态。当一个人已经处于相对不那么好的境地时,他可能觉得“反正也没什么可失去的”,所以不如干脆大方一点,搏一个好名声,或者留下一份善缘。这种心态,虽然听起来有点无奈,但也确实是一种应对困境的方式。

第四,可能是对“真正价值”的理解。

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对金钱的看法会更现实、更功利一些,但也可能因此更看重金钱之外的价值。他们可能会觉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并不完全来自于有多少钱,而是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和支持。所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表现出慷慨,就是在投资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精神世界。

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这个问题。过度地“越穷越大方”也可能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习惯或社交压力,长此以往会加剧自身的经济困境。所以,理解这句话的背后逻辑,更重要的是看到其中折射出的那些在困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对情感的珍视,对人情的看重,以及在有限条件下依然选择善良和分享的勇气。

总而言之,“越穷越大方”并非绝对,但它确实反映了在特定情境下,一部分人可能会出于心理补偿、珍视人情、反向认同或对价值的重新理解等原因,表现出超出其经济能力的慷慨。这是一种复杂而有趣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去体味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有点反常识,但这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最优解:

穷的时候,必须走集体主义路线,通过互助互利来共同度过难关,因此必须大方,共享,注重联系和和亲情。中国穷的日子太久了,这种“彼此共享”的精神已经烙入了骨髓。以保证遇到集体性危机时可以共渡难关。

而富的时候,个体性风险已经不复存在,人们会追求更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因此才有了独占,私有,定制等概念。

近三十年中国发展太快了,走完了西方世界三百年的路。因此父辈们共享互助的精神在年轻一代眼中就成为了越穷越大方。而贫困地区的互助精神在略富裕一点的人看来也是越穷越大方。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这件事:

1)确实有打肿脸充胖子的,但是少。大部分的国土上还是共享互助精神的遗留。

2)看着不舒服的,大概率是因为这个“大方”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如辛苦赚的钱被亲属撒出去,如自己单向的输出但是没有任何回报,如其他带来的影响等等。

我们不阐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歪理邪说了,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但不能笼统的归结为穷人就是好面子,穷人就是不懂积累胡乱花钱,穷人就是喜好报复性消费等等因素。这个现象富人中也存在,因为大方所以成为了富人的故事不也比比皆是?

user avatar

对金钱的认知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说,钱是资本,比如巴菲特,他就非常节俭啊!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深入骨髓,变成了习惯,变成了理所当然。有些人认为,钱就是用来花的,所以……

user avatar

因为富人的大方让你感觉是施舍或是吝啬或是炫耀,就是不认为人家是大方。

大方这个概念分人分事分场合,对外人大方但是对父母吝啬的人算得上是大方吗;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妻女的人算得上大方吗;穷人把兜里仅有的一块钱给要饭的算是大方,亿万富翁给灾区捐了十万块钱就是不大方?

我虽然穷,但我不认为富人的钱就不是钱。

user avatar

你这是幸存者偏差,或者说错觉。没这回事。

造成这种错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支出收入(财富)比不同在人们心理上造成了不同观感。

一个月手入2000的穷人拿出一百元请客,大家会觉得此人大方,一个富人拿出一万元做慈善,大家就会觉得小气,因为这点钱相对于富人的财富而言,一根毛也算不上。

此外,现在的人对富人这个词只怕有所误解。这些富人,企业的市值很高,手上有很多房产股票基金等等,却未见得手中有多少现金。就算账上现金不少,问题是他们还在投资经营,还停顿不得,还得不停地支出,还债,一旦停下来,流水中断,很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谓不加控制地大把花钱(现金)的财务自由,大都是穷人的臆想,电视剧的忽悠。贪官也不敢这么做,因为这样一来,他们被抓的概率会大幅提升。

甚至娛乐圈的明星也是如此。明星固然不需要真金白银投什么资。但他们得不停地更换昂贵的服饰,包包,美容化装品等,一旦他们因为过于大方而造成手头吃紧,包装自已的财务能力严重不足,他们在公共场所还怎么一如既往地装B?

user avatar

为什么越穷越大方?我记得很久以前听说说过一句话,穷人是小心翼翼的大方,富人是大大方方的小气。穷人也是有自尊心的,所以大多数的穷人在待人接物,人情往来方面,就格外的尽心竭力,努力的想要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不是那么窘迫,其实有可能请完这次客,送完这次礼,家里得连吃一个月的稀饭咸菜了。

user avatar

我公婆,堪称散财童子,但凡问他们借钱的,二话不说,借!家产借光了?没事贷款接着借!不然要被人说没人情味,很没面子呢。

大小节日生日祭日但凡我和老公会见到家里长辈的,必须给红包!每个长辈都要给,农村一个大家族十几二十个长辈,还没算上远房的x叔x伯,邻居的x姨x婶,都!得!给!要是谁打个喷嚏住个院更不用说,我和老公必须赶在送钱第一线。不为什么,问就是有面子。

一年大搞两场生日,公公一次,婆婆一次,也是请十几二十个人,要吃好的,喝贵的。还有下半场,要陪着去ktv听那些大叔大妈鬼哭狼号,一顿下来一万几千起步,这样才有面子!

还不算其他乱七八糟的风俗,揪着两个月的小孩不让睡觉,抱给这个看那个看,媳妇发烧也得陪在旁边端茶倒水等等,全部全部劳命伤财的事,都是为了面子。

说来说去,就是为了面子,因为脑袋空空,因为一无所长,唯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钱,只能靠钱去换取一点可怜的存在感,殊不知别人在背后不仅笑他们穷,还笑他们蠢。

现在我和老公也不搭理他们了,这种老妖怪只会嘴上嚷嚷,能把我们怎么着?撕破脸就是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越穷越大方”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矛盾,但仔细想来,背后却藏着一些有趣的社会心理和生活哲学。我身边就常听到有人这么说,也有一些经历让我觉得这话有点道理。首先,得承认,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规律,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现实生活中,经济拮据的人也可能精打细算,甚至有些吝啬。但如果非要探究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越穷.............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背后牵扯到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我们试着从这些角度来梳理一下,为什么在一些社会经济群体中,生育的意愿和行为会显得更为突出。首先,从经济和保障的角度来看: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在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戳人的,也挺现实的。为什么有些人好像越是生活拮据,越容易在熟悉的人面前“发脾气”或者说“窝里横”?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坏人”或者“没素质”就能概括的,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咱们先不往大了说,就从最日常的层面去拆解。1. 情绪的“泄洪区”和“安全阀”:想想看,在外打拼,谁没.............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社会现象,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一概而论的简单回答。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越是经济困难,越不应该增加养育孩子的负担。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一些群体中,贫困与生育似乎形成了一种让人担忧的循环。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里面的门道,尽量说说人话,别搞得像教科书一样生硬。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令人费解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很多付出辛勤劳动的人,却依然生活在贫困的泥沼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议题。与其说“劳动越多的人越穷”,不如说“在某些特定制度和条件下,付出大量劳动,但如果没有相应回报或策略,确实更容易陷入贫困”。要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维度,而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具体表现和成因也有差异。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现象:1. 资本的复利效应与滚雪球效应这是最核心的经济学原理。 富人拥有资本,资本能生钱。 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的可用于投资的资本,比.............
  • 回答
    农村拆迁,本应是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机遇,但令人扼腕的是,在一些地方,拆迁却成了压垮农民经济的“稻草”,让原本日子尚可的家庭,越拆越穷。这背后,绝非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可以概括,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赔偿标准失衡:升米成粥,杯水车薪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很多地方的拆迁补偿标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涉及到中国历史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和两位伟大的君主。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和国家发展轨迹确实存在鲜明的对比,理解这种对比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治理策略、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对外战争的性质和目的。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汉武帝对外越打越穷,唐太宗对.............
  • 回答
    2021年,很多人确实感觉生活比以往“紧巴”了不少,好像兜里的钱越来越不经花。这可不是大家集体的错觉,背后是有不少实实在在的原因在推动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哪些因素让咱们2021年感觉“越过越穷”了。一、 通货膨胀,物价悄悄地爬升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最影响咱们日常感受的因素了。咱们买菜、加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很多时候,人们会简单地将汉武帝的连年征战与国家的衰败联系起来,而将唐太宗的开疆拓土视为盛世的标志。但如果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汉武帝时期:雄心勃勃的扩张与潜在的经济隐忧汉武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魄力的一位皇帝。他继位时,汉朝.............
  • 回答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俗语流传甚广,像一句古老的箴言,概括了家族命运的起伏规律。细细想来,这句话背后并非简单的宿命论,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人性层面的道理。它并非绝对的科学定律,而是对普遍现象的一种总结和警示。我们不妨将这句话拆开来看,逐一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一、“穷不过三代”:突破困.............
  • 回答
    越南目前并不算“穷”,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它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理解越南的经济状况,需要抛开简单粗暴的“穷”与“不穷”的二元论,而是要深入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历程、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越南的经济现状:从贫困到崛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越南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经济落后的国家,越南已.............
  • 回答
    纵观历史长河,农民阶层无疑是社会最坚实的基石,他们挥洒汗水,耕耘土地,用辛勤的劳动支撑起整个国家的运转。从封建王朝的田亩征赋,到近现代的粮食生产,农民的贡献可谓无处不在。然而,尽管他们的作用如此重要,为什么在许多历史时期,甚至直到今天,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
  • 回答
    “穷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汉之威名”这句话,以及建议湖北省改名为武汉省的说法,并非官方的正式提议,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流传、带有一定地方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网络讨论中较为常见。它背后反映了一些关于湖北省经济发展和行政区划的观点与讨论。要理解这句话和这个建议,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穷全湖北之.............
  • 回答
    “穷玩车,富玩表,屌丝玩电脑”,这句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算得上是一句调侃,也折射出一些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消费观念。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这么说。首先,咱们得说说“穷玩车”这个说法。这里的“穷”其实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贫穷,更多指的是那些经济实力还在发展中,或者收入不算很高,但又渴望通过物质来彰显自我.............
  • 回答
    关于“穷养的女孩子没有自信”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一定片面性的观点。它并非一个绝对的真理,而是可能源于一些社会现象和成长经历的观察。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这种说法背后的逻辑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穷养”和“富养”在物质层面的差异。“穷养”往.............
  • 回答
    “穷养儿子富养女”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承载着中国人传统的育儿观念。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教育哲学?“穷养”与“富养”各自又是怎样的具体实践?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否依然拥有生命力?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番。“穷养儿子富养女”的由来与内涵这句俗语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性.............
  • 回答
    路遥虽然在中国文学界享誉盛名,但他的个人生活却经历了不少贫困。要详细解释路遥为何如此贫穷,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身体原因:疾病缠身,耗费巨大这是路遥贫穷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长期慢性疾病的折磨: 路遥一生饱受多种疾病的困扰,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病、肝病等。这些疾病不仅给他带来身体.............
  • 回答
    非洲大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多样、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普遍的贫困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原因。理解非洲的贫困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非洲贫困的主要成因:一、历史遗留问题:殖民主义的深远影响这是理解非洲贫困.............
  • 回答
    河南,这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近年来却时常被一些声音提及“越来越穷”的论调。要深入理解这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两个标签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它背后的原因。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交织河南的“穷”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历史、地理、经济发展等多种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