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眼皮的进化程度比双眼皮高」的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

回答
关于“单眼皮的进化程度比双眼皮高”的说法,我得说,从科学和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并没有可靠的依据,更可以说是误传。事实上,用“进化程度高低”来衡量单眼皮和双眼皮的优劣,本身就是一种不准确的理解。

让我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以及从科学角度来看,眼睛形态的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会有“单眼皮进化程度高”的说法?

这种说法很可能源于一些对人类演化迁徙路线的粗浅理解,或者是一种文化上的误读。通常会和“适应寒冷气候”联系起来。

“雪盲症”假说: 有一种猜测认为,在极地或高海拔地区,强烈的阳光反射在冰雪上,容易造成雪盲症。单眼皮,尤其是眼睑脂肪较厚、眼裂较窄的设计,被认为可能减少了阳光射入眼睛的面积,从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抵抗寒冷”假说: 同样,更厚的眼睑脂肪和更窄的眼裂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眼睛保温,减少冷风的刺激。

这些解释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也确实能解释为什么在东亚人群中单眼皮和内眦赘皮(通常与单眼皮一同出现)的比例更高。然而,将这些解释直接等同于“进化程度高”,就犯了几个关键性错误:

1. 进化没有“高低”之分: 进化是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线性的进步阶梯。每一种性状(trait)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地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单眼皮和双眼皮都是人类在漫长演化过程中,对不同环境做出适应性调整的结果,没有哪一个比另一个“更进化”。就像你不能说长毛象比非洲象“进化程度高”一样,它们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2. 选择压力并非绝对: 虽然雪盲症和寒冷是客观存在的环境因素,但将眼睛形态完全归因于此,可能过于简化了问题。眼睛的形态受到多种基因的共同影响,并且还可能受到其他非选择性因素(如基因漂变)的影响。
3. 双眼皮在其他环境中同样有优势: 双眼皮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具有适应性。例如,在阳光充足但非雪地环境中,双眼皮可能有助于更好地排水和清洁眼部,避免灰尘和异物直接进入眼睛。

科学的解释:眼睛形态的差异从何而来?

眼睛的形态,包括单眼皮和双眼皮,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影响眼睛形态的基因有很多,它们共同作用,决定了眼睑的脂肪分布、眼睑皮肤的折叠方式等等。

基因变异与自然选择: 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基因会发生自发性的变异。当这些变异对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有利时,携带这些变异基因的个体就更有可能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久而久之,这些有利的基因就会在人群中变得更加普遍。
东亚人群的特征: 东亚人群中单眼皮(特别是伴有内眦赘皮)的比例较高,这与他们祖先的迁徙和演化环境有密切关系。生活在较寒冷、风沙较大或阳光反射强烈的地区,可能促使了与这些环境适应相关的基因特征(包括部分影响眼睑形态的基因)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
基因的复杂性: 需要强调的是,影响眼睑形态的基因非常复杂,目前科学界仍在深入研究具体是哪些基因以及它们如何精确调控眼睑的形成。认为仅仅是“一个”或“几个”基因就能决定单眼皮或双眼皮,或者将某种形态简单归结于某种“进化等级”,都是不准确的。
多样性是常态: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其基因多样性是其生存和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从全球范围来看,眼睛形态的差异(包括单眼皮、双眼皮、内眦赘皮的有无等)是人类丰富多样性的体现,是漫长演化史留下的印记,而不是一个优劣之分。

总结来说:

“单眼皮的进化程度比双眼皮高”的说法,是对进化论的误读和简化。科学的视角是:

进化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适应与否。
单眼皮和双眼皮是人类在不同环境下适应性演化的结果,是人类多样性的体现。
东亚人群的单眼皮特征可能与祖先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压力有关,但并非意味着“进化程度更高”。

把眼睛的形态看作是进化程度的标志,就好比你看到人类进化出了不同的肤色,然后说“肤色较深的人进化程度比肤色较浅的人高”,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每一种特征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和意义,但都不是用来衡量“进化程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遗传学上,单眼皮和双眼皮是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 单眼皮的后代全部是单眼皮,而纯合基因的双眼皮的后代都为双眼皮,杂合的双眼皮基因后代会出现分离 )。

群体来说。在一个理想群体中,一个性状不受到自然选择,则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在种群中的分布频率符合哈温定律哈代

双眼皮显性等位基因记为A,单眼皮隐性等位基因记为a,它们的频率分别记为p和q。频率(A) = p;频率(a) = q;p + q = 1。如果群体处于平衡状态

AA的频率f(AA) = p^2

aa的频率f(aa) = q^2

Aa的频率f(Aa) = 2pq

但是事实上不存在完美的种群和不受自然选择的性状。实际情况下存在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即一对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受到其他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的影响。一般用D值来评价连锁不平衡程度。具体见(

Linkage disequilibrium

)即是否存在单眼皮基因与人的其他基因存在连锁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分布不均匀?

如果单纯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单眼皮和双眼皮的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比较典型的东方人和高加索人上眼睑的解剖结构发现,单眼睑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在眶骨膜周围的皮肤没有或只有很少褶皱。眶隔和提肌腱膜的融合的位置决定了上眼睑褶皱生成的位置,正是在这个位置,从提肌腱膜生成的纤维一直向上眼睑的皮肤伸展,并锚定在皮肤上,形成褶皱,形成双眼皮的效果。对于单眼皮,除了在眼睑的边缘,眶隔和提肌腱膜很少发生融合。因此大部分眼睑皮肤由于没有纤维的阻挡,眼睑的脂肪可以毫无阻挡地向眼睑边缘沉降,这样就造成单眼皮的皮肤很光滑,而且显得很厚很饱满的样子(图片来自: Oriental Upper Blepharoplasty. Weng CJ, 2009)。

蒙古人由于生活在寒冷的亚洲北部,上眼睑沉积的脂肪也有助于保护眼睛。

然而由于眼睛周围的结构很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部位的改变也会影响单眼皮和双眼皮的形成。

内眦赘皮

,内眦角前方自上而下呈顺向性或自下而上呈反向性蹼状皮肤皱褶,在东方人中普遍存在。由于内眦赘皮的存在,上眼睑的皮肤受到牵拉的作用,会显得更紧致。内眦赘皮的存在会使得单眼皮更容易形成。

因此,有可能控制内眦赘皮的基因会与单眼皮的基因之间产生了连锁不平衡。结果就是在单眼皮人群中发生内眦赘皮的情况比双眼皮要高一些,而在双眼皮人群中内眦赘皮较少见。而且如果内眦赘皮和双眼皮基因同时存在,可能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内双”。

A图就是典型的单眼皮,上眼睑几乎没有褶皱,而且有内眦赘皮的存在;B图上眼睑有在外眼角有轻微的很窄的褶皱,内眼角却没有,而且也有轻微的内眦赘皮的现象;C图就是典型的双眼皮,没有内眦赘皮(图片来自: Oriental Upper Blepharoplasty. Weng CJ, 2009)。

有认为自己是"内双"的人,可以试着将眼角的内眦赘皮剥开,观察自己的内眼角附近,也会有褶皱存在,只是由于内眦赘皮对上眼睑皮肤的牵拉作用,褶皱被覆盖住了。

另外,鼻桥的高低也可能会对内眦赘皮的形成产生影响,东方人相比西方人鼻桥更低,无法对鼻侧的皮肤的起到遮蔽作用,更容易形成内眦赘皮。因此我们也会发现大部分具有内眦赘皮的人群往往具有扁平的鼻子。也许鼻子的高低也会和单眼皮之间产生连锁不平衡。

眉骨的高低 例如欧洲白人一般具有较高的眉骨,甚至于眼睛持平,一般具有上翘的睫毛,如果上眼睑是单眼皮,皮肤轻度下垂,遮盖睑缘,平视时,睫毛的根部不可见,平视时,睫毛多向下倾斜。有时,睫毛还会遮盖瞳孔,影响视野和视力。两者效果的叠加会严重阻碍视线,就像眼睛上拉上了窗帘一样。因此,可能控制眉骨高低的基因会与双眼皮的基因之间产生连锁不平衡,造成高眉骨单眼皮的性状很少产生。但是在亚洲不一样,不管是北亚还是南亚,扁平的眉骨不会对视线造成影响,使得单眼皮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

就个体而言,单眼皮和双眼皮对人的生存优势到底有多大?双眼皮比单眼皮具有更广的视角好像也说的过去。但是,一般人遇到危险的时候都会睁大双眼,这时候视角范围的差别也不会太大。因此,视角说有点牵强。

也许双眼皮的个体看起来更具有美感,因此更具有性吸引力,获得更多的繁殖机会(貌似也符合现在割双眼皮的潮流)。但是,个人的喜好也不一样,不能排除某些人偏爱单眼皮。不然假如当初那个单眼皮突变的祖先由于找不到对象郁郁而终,也许孙红雷就不会那么红了。但是割归割,表型是变了,但基因型没变。因此在父母都是双眼皮的情况下,小孩子怀疑自己是单眼皮,不是亲生的时候的时候,有必要先问问爸妈有没有割过;如果没有,那说明你父母都携带一个隐性单眼皮基因,并且都传给了你。

以上我们看到尽管单眼皮是一个简单的性状,进化过程中并不存在很大的选择压(当然性选择可能存在),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性状的和很多面部相关的性状存在一定的关联,正是这些性状之间的连锁不平衡才造成单眼皮基因分布不均衡单眼皮基因在东方人群中能够普遍存在,是因为单眼皮和东方人的很多面部特征是相关联,并不存在所谓的「单眼皮比双眼皮进化程度高」这一说法。

也许还有其他的制约因素,欢迎补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