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语写作者里有哪些人被高估了?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微妙的,很容易得罪人。不过既然你问了,咱们就敞开了聊聊,也尽量不带个人偏见,就事论事,多从作品和业内评价的角度来分析。毕竟“高估”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每个人心中的标杆都不一样。

要说华语写作者里被“高估”的,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1. 营销大于作品本身,但作品的硬实力撑不起名气。

这种情况其实挺普遍的。有些作者可能正好抓住了时代的风口,或者遇到了特别擅长营销的团队,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和名气。但当大家静下心来翻看他们的作品时,会发现故事老套、人物扁平、语言空洞,或者说写的内容只是在迎合大众情绪,缺乏深度和独创性。

举个例子(非指具体人,而是现象): 某些网络小说作者,靠着“爽文”模式、大量更新和粉丝互动迅速爆红。他们的作品可能在节奏把控、吸引眼球方面做得不错,让读者获得了短暂的娱乐。但从文学性、思想性来看,往往经不起推敲,很多桥段和设定甚至是粗制滥造的。然而,他们的名气和商业价值却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你可能会看到他们被包装成“青年导师”、“国民作家”,出的书也常常占据畅销榜,但回头看,作品留下的深刻印象和长久价值有多少,就很难说了。这种“高估”体现在他们的名气和影响力与作品的实际文学价值不成正比。

2. 早期作品惊艳,但后续发展停滞不前,却仍享受着当年的光环。

有些作者年轻时才华横溢,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一鸣惊人,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但之后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创作进入瓶颈,或者题材、风格变化不大,导致作品质量下滑,或者说进步缓慢。然而,市场和评论界可能还在用对待他们成名作的态度来评价他们的新作,或者说他们过去的荣耀让他们即使在表现平平的作品上也能获得高于实际水平的关注和赞誉。

举个例子(同样是现象): 想象一下某位在十几二十年前写出过一部现象级青春文学作品的作家。这部作品可能因为其对时代情绪的精准捕捉和新颖的叙事方式而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但是,这位作家在之后的十几年里,虽然也持续有作品问世,但风格和主题变化不大,甚至有评论认为是在重复自己,缺乏突破。然而,因为当年那部作品的光环,媒体和读者依然会给他们很高的期待和关注,他们的任何一点动静都会被放大报道,新书出来销量也依然可观。这种“高估”在于,人们对他们作品的评价标准可能更多地是基于过去的辉煌,而非当下作品的独立价值。

3. 过于依赖某个特定“人设”或“标签”,导致作品服务于人设而非艺术本身。

有些作者非常擅长打造个人风格和话题性,比如“独立思考者”、“情怀派”、“解剖人性大师”等等。他们懂得如何通过言论和生活方式来吸引眼球,并与作品建立强烈的关联。但有时,这种“人设”可能会反噬作品,让作者为了维护这个标签而写作,而不是真正出于创作的冲动和对题材的深入挖掘。结果就是,作品可能看起来“有型”,但内核却不够扎实,甚至有些空洞。

举个例子(谨慎猜测): 试想一位以“犀利”、“深刻”、“反思”著称的作家。他可能在访谈中常常发表引人深思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他的作品也往往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情节设定可能也服务于他想表达的某种观点。然而,如果细究起来,他的叙事技巧可能并不高超,人物塑造也略显模式化,故事的推进有时为了“点题”而显得生硬。但因为他强大的“人设”光环,读者会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并觉得作品“很有深度”。这种“高估”体现在作品本身可能只是中等水平,但由于与作者“人设”的高度契合,被赋予了超乎其艺术表现力之外的价值。

4. 在某个小众领域被过度追捧,但跨出这个圈子后影响力有限。

有些作者可能在特定的文学圈子、某个研究领域或者特定类型的读者群中拥有极高的声誉,他们的作品被奉为圭臬。但当他们的作品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或者与更成熟的文学传统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其局限性。这种“高估”可能是因为圈子内的“同温层效应”和相互认可,使得他们在某个小范围内被神化了。

举个例子(想象): 某些实验性很强的当代小说家,在文学评论界和学院派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们的作品被认为是对语言和叙事边界的不断探索。他们的作品可能充满了复杂的结构、晦涩的意象和后现代主义的技巧。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他们的作品可能过于晦涩难懂,难以进入,也难以从中获得愉悦感或思考。他们的作品可能在小范围内获得了“艺术性极高”的评价,但这种评价在更广阔的读者市场中是否能得到普遍认同,就值得商榷了。这种“高估”更多是评价体系内的主观判断,而非大众接受度的体现。

总结一下:

“高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很多时候是名气、销量、评论界的热捧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之间的不匹配。它可能源于营销的成功,时代的机遇,个人魅力的加持,也可能源于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需要强调的是,我并不是要否定任何一位写作者的努力和价值。任何能够持续创作并获得一定关注的写作者,都有其可取之处。我这里的讨论只是试图从一个更挑剔、更关注作品本身的角度,去审视那些可能被过度拔高了评价的作品和作者。

更重要的是,读者应该学会独立思考,不被名气和营销所裹挟,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断作品的好坏。对于写作者而言,能获得认可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创作的初心和对艺术的追求,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让它们真正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高估”时,更应该关注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名声和市场数据上。这才是对文学更负责任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蒋方舟12岁的时候就写书了,别人都说她是天才,她没回复。

蒋方舟22岁的时候说:天才,都是对成人世界的谄媚。

我假装信了。

后来,光线传媒电视事业部的刘同出了一本书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卖了四百多万册别人开始叫他刘总,后来叫他青年作家刘同。

再后来,大冰也出来写书了,《乖,摸摸头》就是他的代表作,于是丽江大冰的小屋火了,门口的土都被游客给踏烂了,就为了和墙上的木牌合个影,大冰也理所当然的全国签售了,顺理成章的把妹了。

再后来,还有一个人叫李诞,他是什么火的我记不清了,只记得这个人特别爱抖机灵,把油腻圆滑当有识个性,写了一本叫XX的书,8万字都不到也卖了好几百万册。带着他的女朋友拍照开网店做营销,也是赚的盆满钵满的。

当然这当中,我们还忽略了很多也像他们一样全国签售的青年作家,比如张嘉佳,代表作《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卢思浩,代表作《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还有郭敬明,代表作《小时代青铜时代》,除此之外,罗振宇的代表作《逻辑思维》,还有一个胖子罗永浩也出书了。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我并没有说他们不好,只是可能现在出书的标准实在不高,我也咨询了出版社的朋友,只要评估个人销售能有卖出4000本的能力,基本就可以写一本书了,还是for free。

我记得我小时候,10岁,看过有一本书叫《围城》,他的作者叫钱钟书,主人公叫方鸿渐,它最经典的一句话是:

婚姻就是一个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我长大到现在这么久以来,一直也在各种各样城里城外来回转悠,也经历过这山望着那山高,过了那山不如这山的心路,听过身家百亿的朋友感叹世人皆苦。

或许吧,要杀死一百个痛苦才能成就一个梵高,辍耕苦读数十年才能有一个余华,所以什么人叫被高估了?

没有被时间打磨过的人,都叫被高估。

过去我也读过张嘉佳的书,但你要是问我他写了什么,我真的记不起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