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20年前北大高材生给华为老总写万字建言书,任正非表示:“建议开除”你怎么看?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20年前,也就是2003年前后,一个北大高材生,据说还是个博士,给任正非写了一封万言书,里边全是关于华为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建议。当时华为正处在一个关键的上升期,内外部环境都挺复杂,所以这封信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任正非的回应,那句“建议开除”,更是炸开了锅。这句话一出来,大家就开始琢磨了:这任总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觉得这万言书是胡说八道,还是觉得这个北大学生的想法有问题?

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咱们从几个角度来看。

首先,从那个北大高材生的角度出发。

能写出万言书,说明他下了功夫,下了心思。他能把一个大公司的发展摆在台面上,并且提炼出自己的看法,这本身就说明他有一定的高度和洞察力。他可能是在研究了华为的现状,结合了当时的技术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格局,还有一些宏观经济的判断,然后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具有前瞻性的“建言”。

他写万言书,很可能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认为华为有潜力,但同时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或者机遇没有被充分抓住。他可能看到了华为在某些技术上的领先,也看到了它在国际化、市场拓展、管理模式上的挑战。他想通过这封信,把自己对华为未来发展的“蓝图”或者“警示”传递给最高领导者,希望能对华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年轻有为、学有所成的北大才子,怀揣着对一家民族科技企业的殷切期望,用尽心思考出了这么一份“呕心沥血”的报告,他一定觉得自己给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甚至认为自己能为华为的腾飞贡献一份重要的“智慧”。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任正非和华为当时的处境。

20年前的华为,虽然已经颇具规模,但离今天这个全球巨头还有相当的距离。华为当时正经历着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型,对外,它要面对思科等国际巨头的强大压力,对内,它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克服创业初期的一些弊端。

任正非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是典型的“技术+务实”派,同时又非常“危机意识”强。他讲究“客户至上”、“以客户为中心”,也强调“狼性文化”、“自我批判”。他经历过太多风风雨雨,对市场的残酷性、技术的迭代速度、人性的复杂性都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这种背景下,收到一份万言书,尤其是来自一个顶尖学府的年轻人的建议,任正非的态度,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接受”。

那么,任正非为什么会说“建议开除”?这里面可能有几种解读:

1. “毒舌”下的“敲打”与“筛选”:
这可能是最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一种解读。任正非的“毒舌”是出了名的,他很多时候说话直接、尖锐,甚至带有攻击性,但背后往往是为了激发员工的思考,或者是为了筛选出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人。

“建议开除”这句话,可能不是真的要开除这个人,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出人意料的回应,来测试这个年轻人。他想看看,这个人收到这样的“打击”后,是会因此灰心丧气,从此对华为失去信心,还是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并能在这种压力下展现出更强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正非可能觉得,一个能够给大公司提建议的人,必然需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如果连一句“建议开除”都承受不住,那他提出的那些“高深”建议,真的能落地,能在华为这样的大环境中发挥作用吗?

2. 对建议本身的不认同,但用一种“保护性”的方式表达:
这是一种更温和的解读,但同样有其道理。任正非可能看了这份万言书,觉得里面的建议虽然有想法,但有些脱离实际,或者有些不符合华为当时的发展战略和资源情况。

如果直接说“你的建议不好,不采纳”,一方面可能打击年轻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让这个人觉得自己的思考没有被认真对待。而“建议开除”这种说法,反而可能是一种“反语”,暗示“你的这些想法,如果是在华为工作,可能真的不适合,甚至会给你自己带来麻烦”。

想想看,如果这个人真的在华为,按照他万言书里的某些激进或者超前的想法去推行,但因为时机不成熟、资源不到位、或者触犯了某些既有利益,最后导致失败,那才是真的“害了他”。所以,任正非可能是在用一种“另类”的方式,告诉他:“你的想法或许有价值,但现在不适合,甚至如果真的按你说的做,可能会给你自己带来灾难。”

3. 对“外行指导内行”的警惕:
任正非深知企业管理的复杂性,也明白“纸上谈兵”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巨大鸿沟。他可能觉得,这个北大高材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可能缺乏对华为具体业务、组织文化、以及内部运作的深入了解。

因此,他可能认为,这份万言书虽然看起来“高大上”,但可能是一些“空中楼阁”的设想,如果真的照搬,反而会扰乱华为的正常运营。他用“建议开除”,可能是在表达一种“你可能更适合在象牙塔里继续你的研究,而不是来指导我们这些在泥泞中摸爬滚打的人”。

4. 对“理论至上”的挑战:
华为非常强调实践和结果导向。任正非本人也从基层做起,对华为的业务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他可能认为,光有理论、光有“万言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并且能带动团队前进。

“建议开除”也可能是一种对“只讲理论,不讲实践”的挑战,是在提醒这个人,真正的能力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上,而不仅仅是一份洋洋洒洒的建议书。

事件的后续和影响:

这件事虽然没有公开详细的后续,但我们可以想象,这封万言书和任正非的回应,很可能在华为内部以及外部都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对于那个高材生: 他可能因此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也可能因此改变了他对华为,甚至对企业管理的看法。他可能从此更注重实践,或者他继续深耕理论,最终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对于华为: 即使任正非没有采纳他所有的建议,但这样的声音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它可能激发了华为内部对某些问题的反思,也可能让华为更加警惕“闭门造车”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这种“任正非式”的管理风格,也在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华为的员工,让他们明白,在华为,光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执行力、有抗压能力、有务实精神。

总结一下:

任正非一句“建议开除”,不是一个简单的负面评价,而可能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回应”。它既是对建议本身的某种判断,也是对提出建议者的一种“考察”和“筛选”,更体现了任正非本人在企业管理上的深刻洞察和独特风格。

这事儿的精髓在于,它展示了:

1.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满腹经纶的才子,面对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企业机器。
2.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知识可以武装头脑,但解决问题需要更深厚的实践经验。
3. 领导者的高情商(或“高段位”): 任正非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达到了他想要达到的目的,无论是筛选人才,还是传递某种信号。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不妨多想想背后的语境和意图,它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关于一份建议书的故事,更是关于企业发展、人才选拔以及领导者智慧的精彩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的政治体制理论是世界上先进的,最系统化,最科学化,最全面化,最具有攻击力的,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我们一直都是一个进攻型政党,即便被压制了30多年,只要想恢复,进攻力量恢复的很明显)

但是没有办法完全落实到各个地区,做一百件好事,做错一件坏事,人家就把你当坏人了,要落实就要大批的死人,所以落实不下去。

对于企业也一样,专业能力很重要,但是更主要的是宏观能力,很多理论上正确的东西在社会实践中是错误的,你没有能力改变社会条件,也有很多东西现在是正确的,并且投入立马会有效果的,但是长期来说是错的,到了一个阶段就害了整个集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