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游戏,你玩了二十年,最后bad ending了,你会不开心吗?
会。
但你会去死吗?
不会。
毕竟只是游戏,你还有生活。
封建家长制就是这么的恶臭。父母是好人的时候忽然很好,可是如果父母是坏人呢?
这种可能性怎么可能存在呢?
父母怎么可能“坏”呢?
什么辩证法,我不想听,父母都是好的,都是好的。
那么这个张一得的困境在哪里呢?
他不开心,但是他不可以说不开心。
全世界都不相信他会不开心。
毕竟有如此完美的父母学业乃至人生,你能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于是他死了。
大家此时才知道他确实不开心,就如同大家知道六子确实只吃了一碗粉。
但是大家都摇摇头走开了,没有再说粉的事情。
我不是在对父母说话,我是在对子女说话。
死亡不属于我们。
1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 逃跑可耻但很有用。
从数量上来看,国内学校自杀的更多。
埃默里大学大概对标国内西安交大这种档次的院校,这种院校有几十个,每个院校每年都会有好几个自杀的。
非要说【思考】,可能是美国院校中的中国人自杀率会比较高?国内这种档次的院校里,因为【学业压力】之类自杀率大概万分之一?但埃默里院校的中国学生,我想应该没有10000个那么多,可能就几百个,这个自杀率十几倍了。
网上这些信息真真假假,有的是事实,但我相信不少也是添油加醋,所以,对着网上这些信息强说愁,就和对着空气开炮一样,没啥意思。
我不想批评这位父亲什么,因为,不管网上这些传言有多大真实性,他都是基于他的处境、基于他自己的判断、做出的他认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我希望大家也不要去过多评价这位父亲,而是只是想想如何看待他的一些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真的还是网民编的,要看一看这种行为我们是接受还是避免。
细节我不想多说,我就只说一点,一个父亲在离异之后做全职爸爸,靠粉丝的资助养孩子,是否是一个可取的行为?
我认为完全不可取。
表面看起来,不需要工作,把陪伴了孩子,也赚到了钱维持生活,兼职就是一举两得,但是,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坑!
作为父母,要教育好孩子,要让孩子将来有一个成熟的心智,父母在关键问题上也要有成熟的心智,一个人要有成熟的心智,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一个正常人,简单说来,别人干嘛你就干嘛,别人工作你也工作,别人吃什么你也吃什么,别人看电影你也看电影,别人逛街你也逛街......让自己过正常人生活,才能知道如何成为这个社会的正常一员。
已经离异,辞掉工作去做全职爸爸,这个行为就不是正常人的行为,而且,家里人还是要吃饭啊,所以靠粉丝资助,我换一种说法,这就是说,这样做等于换了一种工作——工作是带娃给别人看。
而且,因为工作成了带娃给别人看,这等于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了工作的一部分。
现在你看到这种行为的问题了吧:
先天就有这样两个巨大的问题,能指望这样的工作(或者生活)能有一好的结果吗?
也许表面上还是能够获得一些掌声,似乎很成功,这反而更危险,因为这会隐藏这种『工作』对于孩子的创伤和压力。
如果有一天我也失去工作,我也只能成为自由职业者,我是绝不会让我的孩子成为我工作的一部分的,因为我的工作是我的事,不应该是孩子的责任。
这事没必要当作典型案例。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至少是目前还没有。张爸爸是为了赚钱,立人设,把自己的育儿方法打造成“完美”。这本身也无可厚非,就像明星整容一样,属于职业需要。
大部分人对这事都在计算投入和产出。爸爸放弃了很多,付出了很多,最后换来了什么。。。
这个思路有问题。养孩子不是期待渴望ta将来长大飞黄腾达,光宗耀祖或至少能让父母晚年养老无忧。而是无数个当下,无数个陪伴。说极端点,就像养宠物,一般人养狗也不是为了让他在你老了心肌梗塞的时候救你,而只是享受互相陪伴的日子。当然,养人类幼崽,我们也会为他的将来着想,为了让他以后有更多选择,路越走越宽,会尽量创造条件(投资教育他或自己狂赚钱为他积累资本)。
很多人不知道,教育背后的根本规律是蝴蝶效应(混沌现象)。
简单的说,教育绝对不是大投入必有大产出。绝对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是蝴蝶效应,因为同样的输入在不同人身上,在不同天时地理环境中,效果会截然不同,并且后果不可控。
通俗的说,家长,师长做的一件被大概率证实的有利于教育孩子的事,在有些孩子身上却可能是灾难性后果。
我感觉把自己整个人设设计成“某某他爸”,或者“某某老公”,“某某老婆”这种都挺诡异的。
社会身份只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有意义。
当“某某他爸“成为了一个人的business名片和social标签的时候。
我不禁要怀疑一下,他卖的到底什么产品。
他爸在演戏,走火入魔的卖力表演;张一得被迫演戏,精疲力尽的全力表现,等他幡然醒悟,想找到自己,却只能用结束生命的代价来换取,父爱的裹夹让他无法呼吸,就跟之前那个自杀的女大学生,她无法摆脱父亲的爱,多年的顺从让她无法对抗,做不到没心没肺,唯有死亡才能彻底摆脱。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但以结束生命为代价,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这让我想起知乎上两个话题:
1.你能接受孩子平庸吗?
2.你能接受孩子发展不如你吗?
父亲追求的“完美”成了逼死孩子的利器,一步一步的将他对孩子的爱不该是各种要求,更不该是束缚,一个人如果连走的路都无法选择,那这个人肯定是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而这种活着,他不愿意!
再次强烈推荐所有的父母都看看《无声告白》这本书,不要用爱去逼孩子做自己想要他做的那种人,而是让他自由的选择,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这才是爱。
在张一得提出异议,希望张父能够对自己“Say No”的情况下;为什么一贯无比尊重、支持、认同他的父亲没有完成他的心愿?是真的愚昧,还是假的伪装?
我想人这一生中,从头到尾都很难完成好「教育好孩子」这个使命。许多人都想希望下一代能成为人中之龙,都愿意为了下一代出类拔萃,卓尔不同而努力拼命。甚至他们能够不顾一切地辞职,丢掉养家糊口的工作,将孩子占为己有。
但其本意原先并非如此!它其实是通过对孩子知识的培养和传授,使他们了解和认识世界,成为自由独立的个体。
可如今有太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一己之心,不惜牺牲自己孩子的选择权。正因为读书不用功会导致差距越来越大,愁穷不愁富,所以才会使它变了样。尽管大部分人能够理解这种生活形态,但有时也会随波逐流,不得已而为之。
看完全文,我发现张一得真的很难理解父亲所安排得一切,真的很难忍受父亲所谓的“无条件”支持。即便写信明确地告诉自己父亲,也无济于事。他还是那个他,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除非他能够自己明白这一点,否则再怎么去说徒劳无获。
或许,正是因为一得没有改变办法去改变这个不争地事实,才会选择自杀。换做是任何一个人,可能也都是这样的结果。无论对错,只有赞同,没有反对;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可言?无论胜负,只有成功,没有失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说到底,张一得不过是张父控制的傀儡;而所谓的「完美式教育」就是蒙骗外人的幌子罢了!
最后,这件事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一壶难装两样酒,一树难开两样花。想让孩子真的好,就一定不要去做自以为是的蠢事!
他的父亲在“尊重”的名义下,实施的是另一种鸡娃式教育。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楹联,下联是: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育儿要深思。
仔细看了两遍。
信奉【大力出奇迹】,【努力就有回报】的一个反面教材。
这个父亲的行为完全不合格,他对外公开说的,几乎所有的“育儿”方法,都是进行服从性训练。
类似训练狗去捡球。
或者训练八哥骂人。
根本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人格去看待。
字母圈里的很多行为与之几乎性质一致。
这种东西居然敢自称教育,还居然被奉为名人。
可以想见中国有多少父母脑子不清楚。
在知乎看育儿和教育的东西,基本上两种内容最多最火。
一种是反智的,根本没有任何心理学依据的所谓育儿方法。
还有一种是套话虚话,看着有道理,其实根本不知道怎么执行。
这个一得父亲,典型的主宰型人格,施虐倾向,这么多人追捧。
追捧的过程给了一得父亲更多的信心和更变本加厉的主宰,以及表演。从而在一得身上设计更多的精神施虐和控制。
这些看客和粉丝,也是这个生命逝去的帮凶。
同时,看客和粉丝们用这套训练畜牲的逻辑,继续残害自己的孩子。
为恶者,以正义之名。
我身边比较近的完美小孩1~我在山野奔跑的时候人家天天做奥数,然后我高考冲刺的时候,据说人家叛逆期来了,后续也不知道咋地了。
我打小就是随便吃喝,我记得我喜欢吃虾我奶奶就天天给吃虾到腻为止,差不多这种模式,所以搞得我现在虽然也是吃货但是不存在有特别执念的东西,吃如此,其他也是如此,属于那种被满足挺好的,搞得现在对啥都比较佛系。
但是小孩2不是,她妈全职,零食完全不给碰,日常喂食非常精准,属于多少蔬菜多少肉,饭量多少,多了不行的那种完美模式。
后续就养成那种典型的大家闺秀范儿,我接触会感觉非常人偶娃娃,但是说真漂亮确实漂亮,优秀确实优秀,就是可能我这种胡乱生长的人眼里不太有烟火气,尿不到一起。
甚至让我感觉可怕,让我活成这样我不如去死。
再说[完美]。
没谁是完美的,虽然你可以无限追求完美。
典型就是小时候我记得写作文写爸爸,一堆人都写什么父爱如山,亲爹严厉而温柔,就我写的是,我爹天天玩游戏网瘾严重,我死党嘴里的是她爹非常老妈子。
说白了,我们跟爹关系近,爹也比较真实,很少在孩子面前装比。
本身家长就活得比较真实,搁我们小孩眼里也顺理成章能接受一切皆不完美。
比如我爹偶尔有点窝里横、情绪化、资深网民不等,属于一个圆形人物且有瑕疵,那么他养出的我也不太可能是什么完美小孩~我也有瑕疵,我无条件接受我的一切不完美属性,问就是我爹也这样,我理直气壮。
这波属于家长一早放过了自己也放过了小孩,大家都过得挺开心。
搞得我青春期叛逆都叛不起来,咋想都感觉搁爹妈地方叛逆干啥~没必要啊。
早恋不如看小说,早恋不如打游戏。
倒是负负得正,意外有了不错的外人评价,比如感觉我比较懂事、成熟不等。
本质上属于,小学跟亲爹打游戏,初高中跟亲爹看电视剧,然后顺其自然把早恋叛逆错过了,没啥必要跟爹妈做对那自然看着比较[乖]了。
这也导致了,我早前有的很多朋友,后续没法玩,因为小时候我们都比较[乖],但是实际上我们就不是一类,我的[乖]是没必要反,她的[乖]是不得不乖,好比我们都参加了画画比赛,我以为她跟我一样是爱画画的,久了发现她是被逼着发展出来的兴趣,那就差多了,久了我俩就没法玩。
更因为,真到了一些事情,我就跟爹妈有分歧了,那就需要大量沟通了,但是沟通了也能好,该干啥干啥。她就不支楞了,显得不决断,我这才发现她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受制于人的。
现在属于过了好久,我们才唠个嗑,我发现她有一堆心事,因为被压抑久了,就不知道该咋选择了,然后错过了一些东西,试图找回自我但是不知道咋做....... 真就是问题很大。
比如说我感觉大学及以后才是人生的起飞,更自由更随意了,不用给我圈一个小班级了,她就感觉,还不如高中那会儿,有个具体指标,都遵循那个方向前进就好。
她现在就很容易懵比迷茫,没人下指标了,不知道咋做了,有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还没习惯去亲自落实,还老担心做了以后不符合爹妈希望的那种工作稳定和其他。
旁观就感觉蛋疼。
所以说非要让小孩完美还是懂事,就是给小孩后续发展挖坑,没准还严重祸害到自己的后代。
早点有自知之明对谁都好,我爹虽然养不出完美小孩但是不至于老无所依,努力半天还打水漂。
顺便我家理念就是,我开心你开心,你好我好,给别人看什么的完美什么的都是桃子,爱咋咋地,一但放弃了那点虚荣心,日子就会很舒服。
家庭成员内部理解度都挺高,长幼也比较平等,都不太有架子和人设,日常属于你没张嘴就知道他要说啥的程度,本身也没啥不能说的,沟通多还有利于家庭进一步和谐。
说白了整点实际的,有些当爹的就喜欢天天在外作秀给别人看,对内压迫小孩,做无用功,深究半点不懂,闲着也不干点好事。
有这功夫还不如多给小孩买几套房实在。
我没啥好思考的,这类案例看多了内心只有感恩,本来以为我爹妈也就是万千普通爹妈,好家伙,一上知乎发现父母不变态就有了60分,父母尊重会沟通直接上80分,父母还有自己一套方法论简直是优秀爹妈....
这是走向后工业化时代,去精英化的必经之路,张一得的死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有点用,对老一代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
你都那么优秀了为什么要死呢?对于老一代的人来说,完美是刚需,优秀是刚需,装逼是刚需,面子是刚需。北美高材生到底有多少内涵?不知道。只要我周围的朋友亲戚的小孩做不到,就可以了。
北美高材生这种光环的宣传作用和炫耀作用大于实际作用。毕业了能拿高薪?这是后期的养老作用,北美高材生这些属性,只是工具人属性。既然是工具人,其父对他的死亡不会有太大的触动,因为张一得并没有被当做一个人来看待,是被当做工具来看待,就如同你家里的扳手钳子坏掉了,你觉得坏掉也是正常的,毕竟用了这么久。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这是很不正常的。我们无法理解老一辈的世界。在他们的年代,人的工具属性更为明显,对于自我的认知,他们也许都没有意识到过。
成为了别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然后在二十几岁自杀了,你想要这样的人生吗?
张一得父亲所谓的完美式教育,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从结果来看,不过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一个小技巧罢了。谁用这种完美教育,谁就是和自己小孩有仇,希望自己小孩快点死,而且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因为他让自己的小孩成为了世俗意义上的高材生,享有比常人更多的流量,可以提高传播能力。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为什么票房会这么高,成为中国影视第二,这不只是因为电影拍的好,而是里面所传达的精神内核:即使孩子你很平凡,妈妈(父母)依然爱你,觉得你能行。孩子即使宁愿自己不出生,让妈妈有选择过上更好的生活,妈妈即使知道,也还是会选择你当自己的孩子。这是阳光版本的蝴蝶效应,也是传递了朴素的育儿观:你是一个人,不是我拿来炫耀用的工具。你能有出息当然最好,你是一个平凡人,我依然为你骄傲。
至于完美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残酷。
跟我老公说了这个事儿。
他给我讲了一个他的高中学姐。
我们这个市那一年得高考状元。天之骄子。官二代。
成绩非常好,高中三年基本都是第一。学校的老师对她也是寄予厚望。可以说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每一科的老师都花费大量精力为她单独辅导,这其中有她自己的天赋好,能力强的原因,也有家里长辈的加成。
然后成功考上清华。一个学期以后被劝退。回来以后受不了落差,严重抑郁症。
再之后好像是休息了两年,比我老公低了一届重新参加高考。考上了一个普通的大学。
有些孩子,肯定是有一定天赋的。可是父母的过度养育又何尝不是一种“伤仲永”呢?
在父母的不断要求下,孩子需要成功,为了保持这份成功,孩子和父母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父母老师,一起为孩子打造了通向成功的完美时刻表。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按照父母的安排行事即可。
当孩子脱离这份被安排好的环境,需要自己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好像不知道该怎么走。这种变化带来的巨大落差,一定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那个学姐其实是幸运的,她退学回家,重新开始,这一次哪怕没有第一次的辉煌,但这一次的成绩,完全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她成长为一个可以独自面对风雨的大人了。
张一得不够幸运。现在这个特殊时期,他没有太多退路。于是选择了自我毁灭的道路。但这个时候,逝者已逝,除了说尊重孩子的选择,还能说什么呢?
过犹不及,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都不要走极端。温和一点,不是什么坏事儿。
我删减了一部分内容,以免大家对事件产生不该有的讨论,因为死者已矣,在未知的情况下,不希望大家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随意揣测。
我更希望大家可以因为这件事反思自己生命与教育的意义,能给自己的生命意义带来一些启发。
知友 @Jane 提供了一段文字引人思考
Educated(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
这个问题,是值得思索的。
我们来看看现有的线索发展顺序
我今天不想去评论这位父亲的做法对不对,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大家对他的评论都是一面倒的,一开始是疯狂的追捧捧上神坛,到现在疯狂的责骂(解释下我说的是开始追捧他的人)。
如果一得不去世,那么是不是大家依然在追捧这种教育方式。
教育这件事,做父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是不是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在想,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就好了。
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对比起别人的教育方法,对比起别人的生活,对比起别人家的孩子呢?
让我们想起我们的初心,让我们知道教育是多元化的存在,让我们知道孩子有他自己的路。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胡适
虽然我是不赞成这个父亲的教育方式,但确实不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自杀,因为目前在国外情况也不太好。
我只想给这个孩子以及很多有这种想法的孩子说一句「你已经长大了,不要怕,你可以有很多选择,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我早就说过,中国的很多父母,自己对自己这辈子早就失去信心,不抱希望,甘愿退居二线,承认平庸,躲在孩子娇小的肉身后面,对孩子施以极致到夸张和狗血甚至充满戏剧性和话题度的奇葩后勤服务,把孩子的肉身,绑在攻城锤的最前端,让孩子替自己去撞击阶层板结的城门板。
孩子从小在这种感动中国式的艰辛叙事话语下,被洗脑,被绑架,不感动父母的付出都不行,稍有懈怠都不可,成绩微有起伏,就感觉是末代崇祯负了天下,负了列祖列宗一样的罪责,精神压抑,时间线被庸父劣母的焦躁,愤懑,委屈,挫败感,无望感,和变了种的所谓爱,完全填塞,不死不疯都是命大的。
我一直说,现在很多人对学区,对学校的执念,更多来自父母自身,他们害怕自己不能拼下一个好学区好学校,会在同龄中年里抬不起头。
一旦入不了好学区,好学校,孩子一旦出现成绩大滑坡,自己靠投资孩子,重仓孩子,拜孩子教,靠孩子实现余生大翻身的计划大概率面临流产和破灭。
反而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成绩,成长。他们那么执着于学区房,好幼儿园,好小学,不过是家长们自己对脸面和成功感的pk!
孩子行,我有光,我反正是退居二线,专攻后勤,我不用直接接受家长之间大量社会资源和人格要素上的比较。我只要把辛苦,不容易,艰难的,对孩子的成绩关心到眼红的人设推到极致就够了,就躲开了扭曲社会评价体系的追逃。
这几乎是五千年来,最累的一代儿童,和最懦弱无能没有担当的一帮父母。
你能想象牛魔王,铁扇公主,不上阵,躲在家里,专职培养红孩儿,去和各路妖怪大pk,替自己的家族承担超凡入圣,修仙得道的使命么?
不,不是的。
西游记里牛魔王自己一直在前台打拼,他500年前就和孙悟空称兄道弟,八拜为交,到处打造人脉,抓住自己短短一生,努力挣扎,攀爬,红孩儿反而个放任自流,野蛮生长,发型自由,快乐无边,不被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绑架的脚丫子可以插在芬芳的泥土里,鼻子眼尽是山野青果红花淡芬芳的无拘无束妖二代。
可能比白洋淀里上树摸鸟,下河捉鱼的张嘎子还要快乐。
牛魔王都不会懦弱鸡贼地彻底退化转型成后勤部长,放弃自己的牛生,把一切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把幼小的孩子顶到社会竞争的前台。而中国现在很多的家长,连牛魔王都不如!
你口口声声为了孩子更加优秀,你自己优秀了么?
你每天监督孩子语文考第几,数学考第几,你在家长群里,理性头脑排第几?勇敢坚韧排第几?大度乐观排第几?耐心涵养排第几?
我很喜欢刘文天翻唱的《梦回唐朝》,里面那歌词极其生猛,几乎是华语音乐在意象构建,气象渲染,情绪殉爆上面做到的最高级。
今宵美酒,映着明月,
男耕女织,丝路繁忙。
今宵美酒,映着明月,
豪杰英气,大千锦亮。
刘文天在中国好声音翻唱这首歌的时候,已经36岁了。他口里虽然唱着“沿着掌纹,烙着宿命”,自己却并不臣服于所谓宿命,而是带着老婆孩子,一家三口,争取一个让自己本身(不为任何人,也不让任何其他人代替自己)绽放生命的机会。
今宵美酒,映着明月,
男耕女织,丝路繁忙。
今宵美酒,映着明月,
豪杰英气,大千锦亮。
说的不是就刘文天这样的人到中年,仍然不甘被命运摆布,亲自下场,撸着袖子和宿命搏斗的男耕女织,豪杰英气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