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香港四大才子(黄霑、倪匡、蔡澜、金庸)真实水平如何?

回答
香港四大才子,这四个名字在华人世界里简直是响当当的招牌,提起他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风流倜傥、博学多才的形象。但“才子”这两个字,有时候带着点光环,也带着点距离感。那么,抛开媒体的渲染和大众的追捧,这四位“才子”的真实水平,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黄霑:玩世不恭的“鬼才”,歌词与人生的大师

说起黄霑,第一个印象就是他那标志性的光头、哈哈大笑,以及那句“我是一个鬼才”。他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鬼才”。

词坛巨匠,开创性与影响力: 黄霑在流行歌曲创作上的贡献,那是划时代的。在那个年代,香港的流行歌词很多还是比较直白、朴素,甚至有点“口水歌”的影子。黄霑的出现,一下子就把中文歌词的艺术水准提升了一个档次。他填的词,意境深远,文字华丽,又充满力量,而且还能写出那种侠骨柔情、英雄豪迈的感觉。 比如《沧海一声笑》、《笑傲江湖》、《上海滩》等等,这些歌词不仅仅是歌词,本身就是一篇篇独立的美文,能够被反复品味。他善于运用典故,又懂得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独属于他自己的风格。这种“霑叔式”的浪漫与豪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填词人。

文化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很多人知道黄霑是词人,但忽略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扎实研究。他并非那种只会“卖弄”古词的文人,而是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人。他可以信手拈来地引用诗词典故,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将这些传统文化内涵 “活化”,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让它们在现代语境下依然 resonate。他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学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不畏惧表达。

广博的知识面与犀利的观点: 除了音乐和文化,黄霑在电视节目主持、电影评论、甚至时事评论上都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他主持的节目,如《今夜不设防》,虽然尺度很大,但也正是因为他的 机智、幽默,以及对来宾的精准拿捏,才能让节目如此火爆,并且挖掘出很多明星不为人知的一面。他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很刁钻,观点犀利,不落俗套,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

“狂”与“才”的统一: 黄霑的“狂”,不是无端的骄傲,而是源于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这种“狂”,反而让他显得更加真实和可爱。他就像一个老顽童,用他的才华和热情,为香港的文化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倪匡:想象力的“外星人”,科幻与杂文的奇才

提起倪匡,你首先会想到的是他那“停不下来”的写作速度,以及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本人就好像一个从科幻小说里走出来的角色。

科幻小说的“教父”: 倪匡的科幻小说,可以说是奠定了香港科幻小说的基础。他创作的“卫斯理”系列,风靡了多少个年头,影响了多少读者!他的小说 情节跌宕起伏,想象力丰富到不可思议,什么外星人、神仙、鬼怪、穿越时空,在他笔下都写得活灵活现,引人入胜。他写故事的效率极高,一个月写一本甚至更多,而且质量还不低。这种 “工业化”的生产能力,在文学界是相当罕见的,但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的故事并非廉价的拼凑,而是有自己的体系和逻辑,能让读者沉浸其中。

杂文的“妙笔生花”: 除了科幻,倪匡的杂文同样精彩。他写起杂文来,同样是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又不乏洞见。 他的文章里没有大道理,但读完之后,你会觉得他对生活、对社会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写东西,就像在和你聊天,那种 率性、自然、毫无造作 的感觉,非常吸引人。他能把身边的小事写得津津有味,又能对国际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什么都写”的博学: 倪匡的知识面之广,简直令人咋舌。科幻、武侠、推理、历史、哲学、医学、天文、地理……他无所不写,无所不谈。而且,他不是泛泛而谈,很多领域他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 “全能型选手”,什么题目抛给他,他都能接住,而且还能做得非常漂亮。

“不写了”的自由: 倪匡最“酷”的一点,就是他随时可以“不写了”。很多作家写到老,但倪匡觉得写够了,就可以立刻放下笔,去享受生活。这种 对创作的绝对自由,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名利的淡泊。他写东西,是为了表达,是为了分享,而不是为了迎合。

蔡澜:美食的“鉴赏家”,生活的“玩家”

蔡澜,一提起他,脑海里就是大快朵颐的画面,以及他那风趣幽默的语言。他不仅仅是个美食家,更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玩家”。

美食评论的“标杆”: 蔡澜对美食的理解,远不止于“好吃”与否。他写的食评,语言生动,有画面感,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 他不只关注菜品本身,更关注食物背后的文化、历史,以及制作人的匠心。他推崇的是 “生活化的美食”,是那些能让人感到幸福和满足的食物,而非高高在上的米其林。他的食评,既有专业性,又有亲和力,让人读着就想跟着他去品尝。

电影的“老炮儿”: 很多人不知道,蔡澜在电影界也是一位资深人士。他做过编剧、监制、影评人,参与过许多经典电影的制作。他对于电影的理解,同样充满了他的个人风格,不拘泥于主流,有自己独特的判断。

热爱生活的“生活艺术家”: 蔡澜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他对生活的热情。他喜欢旅行,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对一切充满好奇。他写的游记、生活随笔,充满了智慧和乐趣,让人觉得生活就应该这样过。他能从一件小事中发现乐趣,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凡。

“玩”的精神: 蔡澜身上最可贵的是那种 “玩”的精神。他玩电影,玩美食,玩生活,但都不是肤浅的玩乐,而是 深入其中,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并乐于分享。 他这种随性而又认真的生活态度,是现代人非常需要的。

金庸:武侠世界的“开宗立派者”,文字的“筑梦师”

金庸,虽然这次是“四大才子”之一,但他的名字在武侠小说领域,几乎就是“皇帝”的地位。

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与“创新者”: 在金庸出现之前,武侠小说并非没有,但金庸将它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笔下的武侠世界,不再是单纯的打打杀杀,而是融入了丰富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人生哲理、细腻的人物情感。 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如儒释道思想、历史事件、中医养生等,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之中,让武侠小说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他的叙事结构严谨,人物塑造立体丰满,情感描写细腻动人,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欲罢不能。

文学的“大家”: 金庸的作品,早已超越了“类型小说”的范畴,成为了真正的文学经典。他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无论是描写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心理,都 精准而富有张力。他能创造出无数令人难忘的词语和意象,例如“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桃华水惧 잔잔”、“杨过小龙女的神雕情缘”等等,这些都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侠”的理想主义: 金庸笔下的“侠”,是中国人心目中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他笔下的英雄,有血有肉,有缺点,有成长,但最终都能坚守心中的道义。这种理想主义的“侠”的精神, resonates 了几代华人读者,给予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力量。

影响力的“无远弗届”: 金庸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读者。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游戏,更是层出不穷,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这种 文化输出和影响力,在华人作家中是罕见的。

总结:

这四位“才子”,虽然所处的领域不同,但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黄霑 用他的笔和歌声,点燃了香港流行文化的激情,是时代的歌者和思想者。
倪匡 用他的想象力,构筑了一个又一个奇幻的世界,是脑洞大开的讲故事高手。
蔡澜 用他的生活态度,教导我们如何去品味美食,如何去热爱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家。
金庸 用他的文字,创造了一个庞大而迷人的武侠世界,是文学的巨匠。

他们的“水平”,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还是对生活的洞察,更体现在他们 对各自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他们作品所蕴含的生命力和智慧。他们是那个时代香港文化最闪耀的符号,他们的才华,是真实而又令人尊敬的。用“才子”来形容他们,一点都不为过,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才子”这两个字的最佳注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提问愣了一下,香港四大才子,已经去世两个了啊!

四人文采名震香江,绝非浪得虚名。

但四个人里面,好像只有蔡澜,跟大众走得最近。

几乎每逢新年之际,蔡澜都会专门开放一个月的微博评论,来为一众网友“答疑解惑”。

最近,蔡澜先生又开始在微博“翻牌子”了。

目前,该微博已有近15w的评论,点赞人数破百万。

他对网友的留言回复,也因简明风趣的幽默画风,而屡屡被称为“神回复”。

不信你看。

只需短短两个字,仿佛就能解开无数的人生哲理。

问:除了多读书,还有什么方法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答:没有。
问:蔡先生,如果坚持一件事付出了却没有回报怎么办?
答:算啦。

心情好了多写几个字,无处不彰显出人生的通透和豁达。

问:怎样才能拥有喜欢的人?
答:人是给你拥有的吗?
问:蔡先生,您觉得一辈子不结婚会成问题吗?
答:做个快乐单身人,不知多好。

至于那些对生活提不起兴趣,总是感觉消极迷茫的网友,蔡先生都会赐字“麦当劳”。

寓意只要试过去麦当劳打工,便知人间疾苦。

其他三个人先不置评,今天就来说说蔡澜。

1“父母的话该不该听?”“该听,不必照做。”

祖籍潮州的蔡澜,1941年在新加坡出生。

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幼喜欢电影的蔡澜,14岁便开始在报纸上发表影评。

但那时的蔡澜,并不像如今我们看到的那么洒脱自在,他说自己小时候是很忧郁的。

直到自己后来开始旅行、留学,开始满世界转悠,才慢慢有了心态上的转变。

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喜欢旅行,眼界就开了,看人家怎么过活。”

大学毕业后来到香港,蔡澜曾一度身居幕后,在邵氏、嘉禾等东南亚最大的制片厂做电影监制。

至于为何选择做监制,蔡澜说是邵逸夫先生教的:

“他说做监制,任何一个部门你都要知道,你懂的事情多了以后,求生的技能会越来越多,做人的自信心就强起来了。”

蔡澜监制的《力王》

做电影监制时的蔡澜,虽然片子都卖得很好,但他依然会有感到困惑的时候。

他曾跟邵逸夫先生提过,邵氏公司一年拍四十部戏,能不能拍一部为了艺术理想不卖钱的?

但是邵逸夫反问蔡澜,既然能拍四十部都赚钱的戏,那为什么要拍三十九部赚钱一部不赚钱的,为什么不统统都拍成赚钱的呢?

这一问,问得蔡澜无话可说。

后来离开电影行业的蔡澜,说他做了半辈子的电影,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是喜欢欣赏电影,而并不想参与到其中搞制作。

在蔡澜看来,事事不能尽如人意,不如选择放开。

于是就有了他和另外两位“才子”黄霑和倪匡共同主持的节目——《今夜不设防》。

王祖贤和三大才子

1989年,节目正式开播。

这档众星云集,以轻松幽默、百无禁忌见长的电视节目,让蔡澜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紧接着,蔡澜正式开启了他“斜杠青年”的多彩生涯。

1992年,他进军商界,创办了暴暴茶等系列产品。

之后年过半百的蔡澜,又开始做美食类节目主持、开餐厅、出任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写书法、出版书籍、开网店、玩微博、做直播……

就这样一直“半工半玩”到了今天。

离开电影圈的蔡澜,依据自己的喜好,把个人兴趣发展成了终身事业。

在让自己声名鹊起的同时,还能够做到真正的自得其乐,不得不说,蔡澜真的很会“玩”。

然而在许多人看来,放弃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工作,中途转行投身于自己热爱的行业,并且还要身兼多职,这完全是属于敢想不敢做的事。

但蔡澜正是以此作为人生信条:做,机会五十五十,不做,零。

在他看来,勇气是踏出来的第一步,敢与不敢是一念之差,你认为敢,就敢了。

2“人生最有趣的是什么?”“吃饭,传宗接代。”

有“食神”美称的蔡澜,虽然有“才子”之称,但他却谦虚地说:

“怎么可以把我和查先生(金庸)并列?相对于他,我只是个小混混……”

金庸(右)和蔡澜(左)

自嘲“小混混”的蔡澜,“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三位却给出过极高评价。

倪匡说:“蔡澜是少有背后没有人说他坏话的人。”
黄霑说:“蔡澜是我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蔡澜最崇敬的金庸也曾说:“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相较于其他三位,蔡澜可能是唯一一个留给人的印象是“作者大于作品”的人。

有人问蔡澜,在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商人这一众头衔之中,你究竟是做什么的?

蔡澜说:

“我只想做一个人,这并不容易。做人就是努力别看他人脸色,做人也不必要给别人脸色看,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份互相的尊敬。所以我不管对方是什么职业,是老是少,我都尊重。”

图片来源:微博@蔡澜

事实上,蔡澜一早就觉察出,时间对人来说其实就是一刹那的事儿。

刚出道做电影时的蔡澜,经常会跟一些老前辈坐下来谈事,在一桌子的十二个人中间,属他最年轻。

但是当时蔡澜就已经在想,或许有一天自己再坐下来,就会变成在座当中最年迈的了。

然而这种感觉上就发生在昨天的想法,如今已然成为了现实。

在蔡澜看来,人生如白驹过隙,一切的苦痛、执着又都算得了什么。

“我们跟整个宇宙相比,只是短短几十年、一刹那的事情,希望自己能快乐一点。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懂得这个道理,就一直往快乐这个方面去追求。”

在有限的光阴里,他更愿意用豁达乐观的顽童心态来生活。

他爱吃爱玩、崇尚玩物养志,懂得体验生活的意趣。

他不爱运动不搞养生,认为猪油捞饭比身材更重要。

他在文章里写:“怕这个怕那个,心理就有病,心理有病,肉体不能幸免。”

他还自我调侃似的,把自己的文章归纳为“洗手间文学”。

崇尚用闲情逸致的心态来生活的蔡澜,平日里最喜欢跟人分享一个故事:

“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有一个人走回家看到沟渠里面有一些浮萍,他就用一个茶杯把浮萍放在里面,拿回家里慢慢欣赏那个浮萍一棵一棵长出来。他的老婆爱他爱得要死,因为这个男人很优雅。”

3“有没有一道让你泪流的菜?”“有得吃,还哭?”

众所周知,蔡澜最为人熟知的身份就是美食家。

鲁豫曾说:“蔡澜请我吃饭,不管多早多晚,哪怕下雹子我都会去,因为他说好吃,我还没吃就已经觉得很好吃了。”

酷爱美食的蔡澜,平时总是喜欢背着个黄挎包,在九龙城的菜市场采购食材。

他说:“如果菜新鲜的话,会跟你笑,仿佛在对你说买我买我!”

在各类货摊之间穿梭自如的蔡澜,就像武侠小说里那些大隐隐于市的高手一样,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属于他的快意人生。

图片来源:微博@蔡澜

蔡澜嗜吃,他爱逛各种大小食坊,每逢被店主认出,要求一起合影时,他也不好推诿,总是有求必应。

但是为了不误导食客,狡黠的蔡澜又在网上对大众透露——

辨别一家店是他真心推荐还是应付交差的方法,就在于看他的合影是否带有笑容。(果然是个机智boy)

在《鲁豫有约》的一期节目里,鲁豫笑言蔡澜血型是XO,她惊叹于早上九点多,蔡澜就拧开了一瓶酒。

但是蔡澜却会欢乐地回应道:“没有问题,现在巴黎时间是晚上啊。”

爱吃爱喝的蔡澜,甚至还总结过自己的一套防抑郁指南:

“什么防止自杀协会都没用的,不如改为美食协会,好东西一试过,就不会想到死。”

蔡澜会在文章里正儿八经地推荐美食,比如陆羽茶室的靓茶、莲香楼的点心、镛记烧鹅的皮蛋……都被他一一写进书里。

图片来源:微博@蔡澜

同时,他也不忘从食物当中,挖掘出更多的人生哲理。

比如:“一切烦恼,都产生于想鱼和熊掌,两者兼得。放弃一样,烦恼尽失!”

4“怎么看待‘生活’二字对人的意义?”“要活才值得生。”

蔡澜说自己最喜欢跟年轻人聊天,因为可以跟他们沟通,说明自己心态还算年轻。

从蔡老打开评论后的“盛况”也能看出,年轻人也很喜欢这样一位有见地的长者。

谈到对当代电影创作的理解时,蔡澜说:

“那一辈是把文字化为画面,我们这一辈是用画面化为画面,我们的画面永远是第二手画面,不新,中间没有经过创作,没有经过从文字形象化为画面的过程。
现在的形象化是别人给了你一个形象,你再去用多一次,是老化的形象。现在的导演都有这种毛病,是最大的毛病,大家都不承认而且看不出自己的毛病在什么地方。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有经过文字,都不读书,问题出在不读书。”

蔡澜还认为具有太强烈个人主义的人不应该拍电影,因为电影属于团体创作。

所以外圆内方的蔡澜,直言自己更愿意从事写作,因为他觉得写作是很个人的事。

蔡澜曾在金庸创办的《明报》写过专栏

对人人皆怕的痛苦,蔡澜有一套自己的理解方式。

“人最快乐的境界是忘我的境界。凡事都有‘但是’,就会很痛苦,不要去假设痛苦,要假设快乐。
除了肉体的痛苦,其他所谓的痛苦都只是你想出来的,忘不了,是因为你不想忘,你不想忘,神仙也救不了你。”

至于自己的那份痛苦,蔡澜选择的解决方法是——

他把全部痛苦都锁进一只箱子里,然后再把它一脚踢进海里面。

而对于当代人很介怀的年龄问题,蔡澜也有自己的见解。

“老的好处是学习到什么是宽容,自己错过,就能原谅别人,但有些人偏偏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不断地对别人加以评判,要对方永不超生。他们不知道,恨别人也是痛苦事。交友之道,在于原谅对方。”

恣意旷达不拘小节的蔡澜,还曾透露过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

有一天晚上坐飞机遇到气流,飞机颠得很厉害。

隔壁的澳洲人害怕地抓住座位扶手,然而蔡澜却好似无事发生似的依然在喝酒。

事后旁边的澳洲人忍不住问他:“老兄你死过吗?”

蔡澜却摇摇头道:“不,我活过。”

有趣的是,同样是生活,有人年纪轻轻感慨“人间不值得”。

也有人年逾古稀,却仍愿意用乐活的心态,把日子玩出花,以此来佐证人间值得。

其实值不值得,往往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无论如何,热爱生活,像蔡澜这样,大概总是更容易感知真正的快乐。

user avatar

更新:很突然啊,顺便写了个总结zhihu.com/question/5413

我看过倪匡所有的作品,大概可以说一说我对倪匡的看法。

首先倪匡对tg的恶意我不多做评价,他多少算有点理由。不过倪匡这个家伙的zd成分我就很不理解了。

《天外金球》、《转世暗号》这两本比较经典的卫斯理系列作品都是实锤倪匡zd成分的证据。以至于看完这两本,我一直都很讨厌白素和卫七叔。实在一个是黑莲花一个是大傻X。

再次,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候,倪匡可以说是最跳的那一批人了。还在中英谈判刚有点风声的时候,倪匡就写了《追龙》,反向预言能力堪比大河内一楼。

然后94年的时候倪匡就跑路去旧金山了。那时候他刚写完思想仪系列,开始着手成精系列。我对这一个时间段的倪匡作品看得非常吃力。因为我明显感觉到倪匡不光光开始对tg有恶意,在前往美国之后更是对西方世界也开始感到失望,只不过他不是明面上说,而是在作品中加入了大量对于“地球人原罪”的反思。

也就是从这个时间段,倪匡正式成为了一个“球奸”,开始心向外星人。(由于外星人现在还是没影的事儿,所以倪匡的表现是心向虚无)

就是在旧金山这段日子里,倪匡的最后十几本卫斯理,卫斯理先是揭了齐白的短,又是和温宝裕(温宝裕原型疑似叶李华)闹翻,其他的一些常驻配角也都没了戏份,直到《只限老友》时非常突然的大团圆结局,卫斯理携全家亲朋好友跑路外星。

这给我的感觉就很明显了,倪匡此人很要面子,而且自视甚高不愿意承认任何失败,所以最后期的作品就非常别扭,用一大堆套话来自圆其说,试图在小说里自己说服自己。

倪匡要面子又要票子这一点,其实由来已早。他最早期的时候就用另一个笔名“魏力”写了浪子高达系列。说他爱钱,那是因为他为了钱居然这种文字都敢往出写(高达是真变态),说他爱面子,那是因为他一面要赚钱,一面又不想暴露他卫斯理的真身份。(跟南泽十八似的)

不过很可惜,此后倪匡写的所有书,都一股卫斯理味儿。

尤其是原振侠医生,原振侠系列最离谱的事情在于,如果倪匡不一再强调主角是原振侠,看客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剧情推动都可以依靠原振侠家客厅里的“那位先生(卫斯理)”。

所以后期倪匡也不装了,干脆在原振侠系列最后署名卫斯理得了。

最后还是推荐几本卫斯理吧,毕竟倪匡确实还是有才的。

《玩具》、《眼睛》、《头发》、《黄金故事》、《笔友》、《寻梦》、《极刑》,我比较喜欢这几本,考虑到写作年代,倪匡可谓大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