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香港四大才子(黄霑、倪匡、蔡澜、金庸)真实水平如何?

回答
香港四大才子,这四个名字在华语文化圈里如雷贯耳,他们分别是黄霑、倪匡、蔡澜和金庸。他们的才华涉猎甚广,横跨文学、电影、音乐、美食等多个领域,共同塑造了那个黄金时代的香港文化图景。要评价他们的“真实水平”,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问题,因为“才子”本身就带着几分浪漫和传奇色彩,他们的成就自然是公认的,但要剥离这份光环,审视他们各自的“硬实力”,则需要细细道来。

我们先从“侠之大者”金庸先生说起。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那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那些荡气回肠的江湖恩怨、快意恩仇,更在于他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且自洽的武侠世界。每个门派的武功路数、人物的性格塑造、历史背景的融入,都显得一丝不苟,仿佛真实存在一般。金庸先生的文字功底那是毋庸置疑的,他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精妙绝伦的打斗场面,也能写出深沉动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复杂的人性探讨,善恶的边界、家国情怀、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关系,这些都让他的小说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具备了深刻的思想价值。很多人说,金庸先生的书,是一部武侠史,也是一部人生哲学。

再来说说黄霑。霑叔,那可真是个“活得精彩”的人。他身上有股子“不羁”的劲儿,他的词写得豪情万丈,荡气回肠,无论是《沧海一声笑》的洒脱,《男儿当自强》的激昂,还是《上海滩》的沧桑,都直击人心,充满了阳刚之气和家国情怀。他填词的歌,很多都成了华语乐坛的经典,传唱至今,这本身就是他艺术造诣的最好证明。但黄霑先生的才华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个出色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的节目风格幽默风趣,敢说敢做,又不失深度,总能把复杂的事情讲得浅显易懂,引人入胜。他对待生活的那种热情和豁达,更是感染了无数人。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生命在于激情”的气质,是很多人所向往的。

然后是倪匡。说起倪匡,那简直就是个“脑洞大开”的奇才。他的科幻小说,特别是卫斯理系列,影响了不止一代读者。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科幻小说还处于萌芽阶段,倪匡先生就以惊人的想象力,构建了无数光怪陆离、引人入胜的故事。外星人、时间旅行、基因工程,这些在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概念,在他的笔下却成了生动的情节。他的文笔简洁明快,节奏感强,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欲罢不能。而且,倪匡先生的写作产量惊人,据说一生写了多少本书,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而且题材广泛,从科幻、悬疑到奇情,无一不擅长。他的才华在于他的“不设限”,对于未知的好奇和探索,让他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思想的探险家”。

最后是蔡澜。蔡澜先生,大家最熟悉的标签或许是“美食家”。但他身上更吸引人的,是一种“懂得生活”的智慧。他写美食,写得不仅仅是味道,更是其中的人情味、文化底蕴和生活态度。他笔下的食物,仿佛都带着温度,让人垂涎欲滴,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他同样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散文、游记,都充满了生活情趣和人生感悟,文字朴实真挚,读来让人心生愉悦。而且,他在电影监制、策划方面的成就同样不容忽视,参与了许多经典香港电影的制作。蔡澜先生的“真实水平”,在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万事万物的洞察,他把日子过成了诗,也教会了很多人如何更好地去感受生活。

总的来说,这四位才子,虽然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但他们的“真实水平”都体现在了他们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上。金庸先生用文字构建了中国武侠的最高峰,黄霑先生用歌声和言语点燃了时代的激情,倪匡先生用想象力拓展了我们认知的边界,而蔡澜先生则用生活的热爱书写了人生的哲学。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才子”,不是因为他们单纯地在某个领域“做得好”,而是因为他们身上那种融会贯通的才华、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将才华转化为影响力的能力,共同铸就了他们在香港乃至华语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他们不仅仅是写书、写词、写文章,他们更是用他们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才华横溢和人生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提问愣了一下,香港四大才子,已经去世两个了啊!

四人文采名震香江,绝非浪得虚名。

但四个人里面,好像只有蔡澜,跟大众走得最近。

几乎每逢新年之际,蔡澜都会专门开放一个月的微博评论,来为一众网友“答疑解惑”。

最近,蔡澜先生又开始在微博“翻牌子”了。

目前,该微博已有近15w的评论,点赞人数破百万。

他对网友的留言回复,也因简明风趣的幽默画风,而屡屡被称为“神回复”。

不信你看。

只需短短两个字,仿佛就能解开无数的人生哲理。

问:除了多读书,还有什么方法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答:没有。
问:蔡先生,如果坚持一件事付出了却没有回报怎么办?
答:算啦。

心情好了多写几个字,无处不彰显出人生的通透和豁达。

问:怎样才能拥有喜欢的人?
答:人是给你拥有的吗?
问:蔡先生,您觉得一辈子不结婚会成问题吗?
答:做个快乐单身人,不知多好。

至于那些对生活提不起兴趣,总是感觉消极迷茫的网友,蔡先生都会赐字“麦当劳”。

寓意只要试过去麦当劳打工,便知人间疾苦。

其他三个人先不置评,今天就来说说蔡澜。

1“父母的话该不该听?”“该听,不必照做。”

祖籍潮州的蔡澜,1941年在新加坡出生。

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幼喜欢电影的蔡澜,14岁便开始在报纸上发表影评。

但那时的蔡澜,并不像如今我们看到的那么洒脱自在,他说自己小时候是很忧郁的。

直到自己后来开始旅行、留学,开始满世界转悠,才慢慢有了心态上的转变。

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喜欢旅行,眼界就开了,看人家怎么过活。”

大学毕业后来到香港,蔡澜曾一度身居幕后,在邵氏、嘉禾等东南亚最大的制片厂做电影监制。

至于为何选择做监制,蔡澜说是邵逸夫先生教的:

“他说做监制,任何一个部门你都要知道,你懂的事情多了以后,求生的技能会越来越多,做人的自信心就强起来了。”

蔡澜监制的《力王》

做电影监制时的蔡澜,虽然片子都卖得很好,但他依然会有感到困惑的时候。

他曾跟邵逸夫先生提过,邵氏公司一年拍四十部戏,能不能拍一部为了艺术理想不卖钱的?

但是邵逸夫反问蔡澜,既然能拍四十部都赚钱的戏,那为什么要拍三十九部赚钱一部不赚钱的,为什么不统统都拍成赚钱的呢?

这一问,问得蔡澜无话可说。

后来离开电影行业的蔡澜,说他做了半辈子的电影,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是喜欢欣赏电影,而并不想参与到其中搞制作。

在蔡澜看来,事事不能尽如人意,不如选择放开。

于是就有了他和另外两位“才子”黄霑和倪匡共同主持的节目——《今夜不设防》。

王祖贤和三大才子

1989年,节目正式开播。

这档众星云集,以轻松幽默、百无禁忌见长的电视节目,让蔡澜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紧接着,蔡澜正式开启了他“斜杠青年”的多彩生涯。

1992年,他进军商界,创办了暴暴茶等系列产品。

之后年过半百的蔡澜,又开始做美食类节目主持、开餐厅、出任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写书法、出版书籍、开网店、玩微博、做直播……

就这样一直“半工半玩”到了今天。

离开电影圈的蔡澜,依据自己的喜好,把个人兴趣发展成了终身事业。

在让自己声名鹊起的同时,还能够做到真正的自得其乐,不得不说,蔡澜真的很会“玩”。

然而在许多人看来,放弃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工作,中途转行投身于自己热爱的行业,并且还要身兼多职,这完全是属于敢想不敢做的事。

但蔡澜正是以此作为人生信条:做,机会五十五十,不做,零。

在他看来,勇气是踏出来的第一步,敢与不敢是一念之差,你认为敢,就敢了。

2“人生最有趣的是什么?”“吃饭,传宗接代。”

有“食神”美称的蔡澜,虽然有“才子”之称,但他却谦虚地说:

“怎么可以把我和查先生(金庸)并列?相对于他,我只是个小混混……”

金庸(右)和蔡澜(左)

自嘲“小混混”的蔡澜,“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三位却给出过极高评价。

倪匡说:“蔡澜是少有背后没有人说他坏话的人。”
黄霑说:“蔡澜是我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蔡澜最崇敬的金庸也曾说:“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相较于其他三位,蔡澜可能是唯一一个留给人的印象是“作者大于作品”的人。

有人问蔡澜,在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商人这一众头衔之中,你究竟是做什么的?

蔡澜说:

“我只想做一个人,这并不容易。做人就是努力别看他人脸色,做人也不必要给别人脸色看,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份互相的尊敬。所以我不管对方是什么职业,是老是少,我都尊重。”

图片来源:微博@蔡澜

事实上,蔡澜一早就觉察出,时间对人来说其实就是一刹那的事儿。

刚出道做电影时的蔡澜,经常会跟一些老前辈坐下来谈事,在一桌子的十二个人中间,属他最年轻。

但是当时蔡澜就已经在想,或许有一天自己再坐下来,就会变成在座当中最年迈的了。

然而这种感觉上就发生在昨天的想法,如今已然成为了现实。

在蔡澜看来,人生如白驹过隙,一切的苦痛、执着又都算得了什么。

“我们跟整个宇宙相比,只是短短几十年、一刹那的事情,希望自己能快乐一点。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懂得这个道理,就一直往快乐这个方面去追求。”

在有限的光阴里,他更愿意用豁达乐观的顽童心态来生活。

他爱吃爱玩、崇尚玩物养志,懂得体验生活的意趣。

他不爱运动不搞养生,认为猪油捞饭比身材更重要。

他在文章里写:“怕这个怕那个,心理就有病,心理有病,肉体不能幸免。”

他还自我调侃似的,把自己的文章归纳为“洗手间文学”。

崇尚用闲情逸致的心态来生活的蔡澜,平日里最喜欢跟人分享一个故事:

“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有一个人走回家看到沟渠里面有一些浮萍,他就用一个茶杯把浮萍放在里面,拿回家里慢慢欣赏那个浮萍一棵一棵长出来。他的老婆爱他爱得要死,因为这个男人很优雅。”

3“有没有一道让你泪流的菜?”“有得吃,还哭?”

众所周知,蔡澜最为人熟知的身份就是美食家。

鲁豫曾说:“蔡澜请我吃饭,不管多早多晚,哪怕下雹子我都会去,因为他说好吃,我还没吃就已经觉得很好吃了。”

酷爱美食的蔡澜,平时总是喜欢背着个黄挎包,在九龙城的菜市场采购食材。

他说:“如果菜新鲜的话,会跟你笑,仿佛在对你说买我买我!”

在各类货摊之间穿梭自如的蔡澜,就像武侠小说里那些大隐隐于市的高手一样,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属于他的快意人生。

图片来源:微博@蔡澜

蔡澜嗜吃,他爱逛各种大小食坊,每逢被店主认出,要求一起合影时,他也不好推诿,总是有求必应。

但是为了不误导食客,狡黠的蔡澜又在网上对大众透露——

辨别一家店是他真心推荐还是应付交差的方法,就在于看他的合影是否带有笑容。(果然是个机智boy)

在《鲁豫有约》的一期节目里,鲁豫笑言蔡澜血型是XO,她惊叹于早上九点多,蔡澜就拧开了一瓶酒。

但是蔡澜却会欢乐地回应道:“没有问题,现在巴黎时间是晚上啊。”

爱吃爱喝的蔡澜,甚至还总结过自己的一套防抑郁指南:

“什么防止自杀协会都没用的,不如改为美食协会,好东西一试过,就不会想到死。”

蔡澜会在文章里正儿八经地推荐美食,比如陆羽茶室的靓茶、莲香楼的点心、镛记烧鹅的皮蛋……都被他一一写进书里。

图片来源:微博@蔡澜

同时,他也不忘从食物当中,挖掘出更多的人生哲理。

比如:“一切烦恼,都产生于想鱼和熊掌,两者兼得。放弃一样,烦恼尽失!”

4“怎么看待‘生活’二字对人的意义?”“要活才值得生。”

蔡澜说自己最喜欢跟年轻人聊天,因为可以跟他们沟通,说明自己心态还算年轻。

从蔡老打开评论后的“盛况”也能看出,年轻人也很喜欢这样一位有见地的长者。

谈到对当代电影创作的理解时,蔡澜说:

“那一辈是把文字化为画面,我们这一辈是用画面化为画面,我们的画面永远是第二手画面,不新,中间没有经过创作,没有经过从文字形象化为画面的过程。
现在的形象化是别人给了你一个形象,你再去用多一次,是老化的形象。现在的导演都有这种毛病,是最大的毛病,大家都不承认而且看不出自己的毛病在什么地方。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有经过文字,都不读书,问题出在不读书。”

蔡澜还认为具有太强烈个人主义的人不应该拍电影,因为电影属于团体创作。

所以外圆内方的蔡澜,直言自己更愿意从事写作,因为他觉得写作是很个人的事。

蔡澜曾在金庸创办的《明报》写过专栏

对人人皆怕的痛苦,蔡澜有一套自己的理解方式。

“人最快乐的境界是忘我的境界。凡事都有‘但是’,就会很痛苦,不要去假设痛苦,要假设快乐。
除了肉体的痛苦,其他所谓的痛苦都只是你想出来的,忘不了,是因为你不想忘,你不想忘,神仙也救不了你。”

至于自己的那份痛苦,蔡澜选择的解决方法是——

他把全部痛苦都锁进一只箱子里,然后再把它一脚踢进海里面。

而对于当代人很介怀的年龄问题,蔡澜也有自己的见解。

“老的好处是学习到什么是宽容,自己错过,就能原谅别人,但有些人偏偏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不断地对别人加以评判,要对方永不超生。他们不知道,恨别人也是痛苦事。交友之道,在于原谅对方。”

恣意旷达不拘小节的蔡澜,还曾透露过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

有一天晚上坐飞机遇到气流,飞机颠得很厉害。

隔壁的澳洲人害怕地抓住座位扶手,然而蔡澜却好似无事发生似的依然在喝酒。

事后旁边的澳洲人忍不住问他:“老兄你死过吗?”

蔡澜却摇摇头道:“不,我活过。”

有趣的是,同样是生活,有人年纪轻轻感慨“人间不值得”。

也有人年逾古稀,却仍愿意用乐活的心态,把日子玩出花,以此来佐证人间值得。

其实值不值得,往往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无论如何,热爱生活,像蔡澜这样,大概总是更容易感知真正的快乐。

user avatar

更新:很突然啊,顺便写了个总结zhihu.com/question/5413

我看过倪匡所有的作品,大概可以说一说我对倪匡的看法。

首先倪匡对tg的恶意我不多做评价,他多少算有点理由。不过倪匡这个家伙的zd成分我就很不理解了。

《天外金球》、《转世暗号》这两本比较经典的卫斯理系列作品都是实锤倪匡zd成分的证据。以至于看完这两本,我一直都很讨厌白素和卫七叔。实在一个是黑莲花一个是大傻X。

再次,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候,倪匡可以说是最跳的那一批人了。还在中英谈判刚有点风声的时候,倪匡就写了《追龙》,反向预言能力堪比大河内一楼。

然后94年的时候倪匡就跑路去旧金山了。那时候他刚写完思想仪系列,开始着手成精系列。我对这一个时间段的倪匡作品看得非常吃力。因为我明显感觉到倪匡不光光开始对tg有恶意,在前往美国之后更是对西方世界也开始感到失望,只不过他不是明面上说,而是在作品中加入了大量对于“地球人原罪”的反思。

也就是从这个时间段,倪匡正式成为了一个“球奸”,开始心向外星人。(由于外星人现在还是没影的事儿,所以倪匡的表现是心向虚无)

就是在旧金山这段日子里,倪匡的最后十几本卫斯理,卫斯理先是揭了齐白的短,又是和温宝裕(温宝裕原型疑似叶李华)闹翻,其他的一些常驻配角也都没了戏份,直到《只限老友》时非常突然的大团圆结局,卫斯理携全家亲朋好友跑路外星。

这给我的感觉就很明显了,倪匡此人很要面子,而且自视甚高不愿意承认任何失败,所以最后期的作品就非常别扭,用一大堆套话来自圆其说,试图在小说里自己说服自己。

倪匡要面子又要票子这一点,其实由来已早。他最早期的时候就用另一个笔名“魏力”写了浪子高达系列。说他爱钱,那是因为他为了钱居然这种文字都敢往出写(高达是真变态),说他爱面子,那是因为他一面要赚钱,一面又不想暴露他卫斯理的真身份。(跟南泽十八似的)

不过很可惜,此后倪匡写的所有书,都一股卫斯理味儿。

尤其是原振侠医生,原振侠系列最离谱的事情在于,如果倪匡不一再强调主角是原振侠,看客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剧情推动都可以依靠原振侠家客厅里的“那位先生(卫斯理)”。

所以后期倪匡也不装了,干脆在原振侠系列最后署名卫斯理得了。

最后还是推荐几本卫斯理吧,毕竟倪匡确实还是有才的。

《玩具》、《眼睛》、《头发》、《黄金故事》、《笔友》、《寻梦》、《极刑》,我比较喜欢这几本,考虑到写作年代,倪匡可谓大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