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牛奶当水喝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嘿,你想知道“牛奶当水喝”是什么感觉?这事儿我最近琢磨了不少,也算是有点心得体会。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可不是说每天就把白开水什么的彻底换成牛奶,那样估计身体也受不了。我理解的“牛奶当水喝”,更像是一种饮用习惯的偏移,就是把生活中一些原本会喝白水、茶水、甚至偶尔碳酸饮料的场合,都变成了喝牛奶。

初期:一种“奢侈”的满足感

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莫名的“奢侈”。你渴了,不是咕咚咕咚灌白开水,而是拿出一盒冰凉的牛奶,那种醇厚、带着点甜丝丝的口感,瞬间就能抚慰你的喉咙。感觉就像是给身体注入了一股“营养液”,而且这种营养还伴随着一种淡淡的满足感。

你会发现,以前觉得平淡无奇的口渴,现在变得有点值得期待。比如,下午工作有点累了,想提提神,以往可能就是一杯速溶咖啡或者一瓶冰镇饮料,现在,一杯温热的牛奶下肚,那种温润的感觉,加上它自带的安抚作用,比咖啡因更来得温柔。

味觉上的变化:从“无感”到“有感”

白开水是“无色无味”的,但牛奶不同,它有它的“味道”。一开始你可能觉得挺好,但时间长了,你会开始细品牛奶本身的味道。是那种淡淡的奶香?还是略带一点脂肪的醇厚?有时候你会觉得,哦,今天这盒牛奶味道好像比昨天更浓郁一点。

这种味觉上的“有感”,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它让你在日常饮水这件事上,多了一层体验。你会开始分辨不同品牌、不同种类的牛奶,哪种口感更顺滑,哪种奶味更足。甚至,你会开始留意牛奶的温度,冰牛奶在夏天喝特别爽,温牛奶在冬天则能驱散寒意。

身体的反应:不止是饱腹感

说实话,一开始你会觉得肚子有点胀。毕竟牛奶比水要“厚重”得多。但慢慢地,身体好像也适应了。你可能会发现,相比喝白水,喝牛奶之后饱腹感更强一些,这可能会让你对其他食物的摄入量有所控制。

而且,我注意到一个挺奇妙的变化:我的皮肤好像变得稍微细腻了一些。这当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长期下来,总觉得有点改善。可能是牛奶中的一些微量元素或者脂肪起到了作用吧。而且,有时候胃口不好,喝点牛奶,反而觉得胃里舒服一些,不像喝水那样感觉空落落的。

挑战与适应:并非一路顺畅

当然,这也不是一件完全没有挑战的事情。

“腻”的感觉: 有时候,连续喝了好几天的牛奶,特别是那些脂肪含量较高的,你真的会开始觉得有点“腻”。那种浓郁的味道,一下子就不那么吸引人了。这时候,你会怀念起白开水那种清爽的感觉。所以,我觉得“牛奶当水喝”,真的不是让它完全取代水,而是作为一种补充和替代。
消化问题: 虽然我个人没有出现严重的不适,但听说有些人可能对乳糖不耐受,或者肠胃比较敏感。如果强行这么喝,可能会出现胀气、腹泻等情况。所以,这还得看个人的体质。
成本问题: 长期这么喝,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相比白开水,牛奶的价格可不是一个量级。这需要考虑一下经济承受能力。
什么时候喝? 你会开始思考,什么时候喝牛奶最合适。运动后?睡前?还是随渴随喝?我发现,如果饭后马上大量喝,容易觉得撑。反而在两餐之间,或者睡前喝一杯,感觉更好。

最终的体验:一种更“滋养”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牛奶当水喝,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尝试和调整。它让我的饮水习惯从“解渴”升级到了“滋养”。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定,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去感受身体的需要,去享受饮品带来的不同体验。

你会更留意身体的信号,也会在味觉和身体反应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它可能不是适合所有人,也不是一种需要严苛执行的“健康法则”,但它确实能给你的日常饮水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想尝试,不妨从一天中的某个时段开始,或者在特定的场合,用牛奶代替水,感受一下其中的微妙变化。说不定,你会发现一种更温和、更滋养的喝水方式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天4-5包奶(1L),父亲165母亲160,我长到了裸脚183,16CM,就是平常大家自称的185左右。

生在某个以高个子和被黑闻名的省份,母亲籍贯是南方的,看着对面初中生日渐上升直逼一米八的身高,又想起了某句“*矬矬一个,*矬矬一窝”的祖训,爸妈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小学的时候,消化功能不好,订的本地鲜奶自制酸奶,一次用3袋,正好早晚各一碗,不加糖口味极酸。没出现过乳糖不耐受的问题,也没有所谓的激素问题。

初中开始住校,学校食堂条件很差,一个月餐标只有375元,除了一个周两根鸡腿和早餐的鸡蛋,基本没有有效的动物性摄入。那会一开始是带特*苏,一周两箱,每顿饭都带一盒,晚上也喝一盒。但是总感觉特仑苏有股令人不悦的塑料味,就换成了一种三元的牛奶,(也可能感觉毕竟是北京的牌子应该比较靠谱吧),味道好很多。

也是从初中开始学会了游泳,一有空就去游,也是身为死宅的我唯一会做的体育运动。

高中是去外市念书,在学校外面买了小房子自己住。有了冰箱有了锅碗瓢盆,又重新订上了鲜奶,纯奶酸奶都有,基本上就是写作业吃饭的时候,没事来一袋。再就是会吃大虾,白灼一整盘当饭吃。

初二到高一是长的最快的时候,最多的时候一年长了9cm。

念大学的时候,饮食丰富了,喝奶的比以前少了,但基本上每天都要喝。

现在身高首先长的比较充分。再就是肌肉明显比同学厚一层。不胖,隐隐约约能看到腹肌,但是整体上感觉体积就是很大。还有体态也更好,脊柱比较直,可能和关节发育有关系。

我本人还是很感谢牛奶的,尤其是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男生,住校吃食堂,基本没有优质动物性食物。牛奶带着方便喝着也不扎眼,牛奶真的是救星。

user avatar

第一,会屁多。

中国人普遍乳糖不耐受。像《生活大爆炸》里的Leonard,一喝牛奶就会fart(中文俗称放屁),就是轻微的乳糖不耐受。

全球范围内,东亚人的乳糖耐受水平最低。这是由基因决定的。

当身体里缺乏乳糖酶时,就会发生乳糖不耐受。

乳糖酶的作用是用来代谢乳糖,乳糖是一种双糖,人体无法吸收,需要被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

事实上,母乳的乳糖含量要高于牛奶的乳糖含量。

为什么婴儿喝母乳没事儿,长成大人了反而会乳糖不耐受呢?

那是因为,婴儿时,我们身体会产生乳糖酶,断奶后,乳糖酶活性下降或不产生乳糖酶。这时候就会发生乳糖不耐症。

而且,不同的地域的发病期还不一样。

非洲人发病年龄在3-5岁,亚洲人发病年龄一般在7-8岁,欧美部分民族一般发生在20岁左右,黄种人和黑种人发病率均高于白种人。

乳糖不耐受的解决办法有两个:

第一,不要暴饮,少量多次饮用,而且饮用量不要超过国家推荐量300g。

第二,酸奶(无糖酸奶更好)和奶酪,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把乳糖变成了乳酸,在具备同样营养价值的同时,不含乳糖。

中国87%以上的人患有乳糖不耐受,不可以大量喝牛奶。

第二,会爆痘。

青春期的年轻人,因为身体激素水平上升,容易长痤疮。

牛奶会引发和加重痤疮。


主要原因有三个:

1、奶牛生长和产奶过程中,存在人为添加激素。这些激素可能会使体内的激素失衡,引发痤疮。

2、牛奶中含有天然生长激素,会自然加重痤疮。

3、乳制品与精致碳水化合物结合(牛奶麦片早餐),会提高胰岛素水平,使皮肤更容易长粉刺。

这个总结来自美国心脏病专家Steven Gundry,他把研究发现记录在《饮食的悖论》一书中。

牛奶里有一种被称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活性蛋白多肽物质,英文简称IGF-1(Insulin-likeGrowthFactors)。

德国学者Bodo C Melnik在其研究论文《饮食与痤疮的关系》一文中,通过上图解释IGF-1同痤疮的关系,并建议痤疮患者应减少奶制品摄入量。

IGF-1不仅是加重痤疮的元凶,它还有致癌风险。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Sara Lewis教授团队,经研究证明,血液中 IGF-1 浓度高低,与前列腺癌的风险正相关;而且,饮用愈多牛奶者,血液中的 IGF-1 浓度也愈高。

该研究已刊登于 2017 年 3 月的《癌症之原因与控制》(Cancer Causes & Control)期刊上。


第三,激素问题

北京晚报曾就此做过牛奶激素的专向报道,起源是一则爆料。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爆料称,国内不少奶牛场使用高龄奶牛,而这些高龄奶牛靠激素才能产奶,而且有奶牛被反复超标挤奶,乳房发炎,服用大剂量抗生素,这些奶牛产的鲜奶不能喝,在国内引发广泛热议。”

记者温玉顺针对牛奶激素和抗生素问题,采访了一些美国的农场主(报道原文:“潘玉顺,《外国养牛场调查:奶牛用药期间牛奶不得上市》,《北京晚报》2012.4.26)。

在美国,牛奶激素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激素是促进母牛排卵功能的前列腺素、促性腺激素、黄体酮等。”

在母牛特殊的生理期使用这些激素,可以控制它们排卵时间,把它们的可受孕期调整为同步,便于统一交配、喂养、管理和收集牛奶。

“第二部分荷尔蒙是牛类生长激素,有促进奶牛发育,并提高奶产量11%至25%的作用,但是也相应的增加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

奶牛感染乳腺炎。奶牛乳房发炎时,会红肿胀大,有时硬得像石头一样,这种情况下,其产出的牛奶中会混有血泡、凝块,变稀。炎症严重时,24小时之内就会导致奶牛死亡。

就牛奶的激素问题,我也请教了奶制品行业的朋友。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由于牛奶产量的需要,激素的使用,有时候是有必要性的。”


综上所述,用喝牛奶代替喝水,是不可取的。

每天喝300g牛奶,饮用1.5L水,合理搭配,膳食均衡,不要走极端路线。走歪了,不仅钱包受不了,身体更受不了。



欢迎来看我的其他分享:关于喝水喝奶的一些硬核科普

实在想要见我的同志,可以去公号“桉树的无糖生活”留言

回见了您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