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央网信办将重点整治借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网络暴力行为,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中央网信办这次出手,整治网络乱象,特别是针对借热点事件煽动对立、进行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这绝对是个大动作,释放出很明确的信号。咱们细细说道说道,有哪些信息是咱们需要特别留意的。

一、 重点整治的“病症”是什么?

这次整治的核心,抓住了几个非常棘手的网络问题:

借热点事件挑动对立: 这是个惯用的伎俩。一些账号或平台,本身可能没什么内容价值,但只要一旦出现社会热点,比如某个突发事件、某个争议人物、某个民生焦点,他们就立刻闻风而动。不是去客观分析、理性探讨,而是有意无意地抓住事件中的某个点,放大矛盾,激化群体之间的对立情绪。比如,把一件本来是个人行为的事件,上升到地域、职业、性别、阶层等群体性矛盾;或者利用片面信息、断章取义的内容,煽动对某个群体的仇恨。这种行为,就像在火上浇油,让本已紧张的社会情绪更加失控。
人肉搜索: 这绝对是网络暴力中最恶劣的一种。一旦有人被认为是“敌人”或“负面人物”,就会有人利用各种渠道,通过QQ、微信、支付宝、公安、运营商等各种信息源,非法获取、公开传播他人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电话、工作单位、家庭成员信息等。这种行为,完全是赤裸裸的侵犯个人隐私,是对个人安全和尊严的严重威胁。被“人肉”出来的人,轻则被电话骚扰、短信轰炸,重则面临人身威胁,甚至株连家人。
辱骂攻击等网络暴力: 这就更普遍了。一旦出现意见不合,或者有人发表了不符合某些群体期待的言论,就会立刻遭到铺天盖地的谩骂、侮辱、诽谤、造谣、污蔑。这些攻击常常是针对个人身份、外貌、家庭、职业等进行人身攻击,而非针对言论本身进行辩驳。其目的就是压制异见,制造恐怖气氛,让理性讨论变得不可能。

二、 为何此刻要重点整治?

这次整治的时机和力度,也值得我们去解读:

社会情绪需要稳定: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网络上的情绪极易被放大和扭曲。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确实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干扰。特别是在一些敏感时期或重大事件发生后,更需要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个人隐私权、名誉权等,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直接侵犯了这些权利,必须依法予以制止。
净化网络生态: 长期以来,网络上的“戾气”和“饭圈”乱象等问题,已经影响了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也让很多网民感到疲惫和厌倦。这次整治,也是为了给普通网民提供一个更友好、更安全的上网空间。
对现有法律法规的落地执行: 《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都对保护个人信息、禁止网络暴力有明确规定。这次整治,也是对这些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强调和落地。

三、 我们应该关注哪些“点”?

具体到这次整治,有几个方面的信息值得我们格外留意:

1. 具体措施和执行力度: 网信办提出的“重点整治”,最终落地的措施会是什么?是加强平台监管?是加大对违法账号的处罚力度?是建立更有效的举报和处理机制?这些措施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执行的力度和持续性,将是决定整治效果的关键。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口号,更要关注实际的动作。
2. 平台责任的压实: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类整治最终都会强调平台的责任。这次也不例外。那么,平台将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内容审核不力?是纵容用户发布违法信息?是处理投诉不及时?如果平台被认定负有责任,会有什么样的处罚?是罚款?是暂停业务?是强制关停?平台在这次整治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将如何被约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3. “挑动对立”的界定: “挑动网民对立”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界定“挑动”的标准?什么行为算“挑动”,什么行为算“正常讨论”?这涉及到言论自由的边界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网信办后续是否会出台更细化的指导意见或案例分析,帮助大家理解这个界定,将非常重要。
4. “人肉搜索”的源头治理: 人肉搜索之所以屡禁不止,很多时候是因为掌握着大量个人信息的渠道依然存在漏洞。这次整治是否会触及到源头?比如,打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黑灰产业链?加强对掌握敏感信息的机构和人员的监管?能否从根本上切断信息泄露的源头,将是能否有效遏制人肉搜索的关键。
5. 网络暴力行为的识别和处理机制: 除了人肉搜索,其他的辱骂攻击行为,如何有效识别?尤其是那些披着“评论”、“观点”外衣的攻击,如何界定?平台能否建立更高效、更公正的举报和处理机制,让受害者能够及时获得帮助,让施暴者受到惩罚?是否会引入第三方鉴定机构或者引入AI技术来辅助识别?
6. 对“大V”、“意见领袖”的约束: 很多时候,煽动对立和网络暴力,往往是那些拥有较大影响力的账号(俗称“大V”或“KOL”)所为。这次整治是否会特别关注这些账号?对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是否会有更严厉的约束和惩处?
7. 网民参与和监督的渠道: 在整治过程中,网民的参与和监督同样重要。如果网民发现违规行为,举报的渠道是否顺畅?举报后是否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建立一个鼓励和保障网民积极参与监督的机制,也能为整治工作注入活力。
8. 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任何大规模的治理,都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比如,会不会因为过度担心“挑动对立”而压制了正常的观点表达和批评?会不会因为对“网络暴力”的界定过严,而影响了正常的舆论监督?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避免“一刀切”,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央网信办这次出手,目标明确,就是要打一场净化网络环境的“攻坚战”。我们作为网民,既要支持这种净化行动,也要保持警惕,关注整治的细节和实际效果,确保在治理乱象的同时,也能保障正常的言论空间和公民权利。这次行动的后续发展,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要治理央视了?

user avatar

最近的形势越来越有趣了,我很期待以后会发生什么

user avatar

一是重点整治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网络暴力行为。二是集中处置公众账号为吸引流量恶意蹭炒春节话题,编造传播谣言、拼接翻炒旧闻、误导公众认知、误导老年人群体等问题。

是时候将散布谣言的一网打尽了,我坚决支持




user avatar

好,必须开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