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相关专业的,我觉得大三发表论文一点也不难。这里以普通人为准。
只要你在大二能蹭到一个导师让你进实验室,先打一年工积累经验表示诚意,然后导师也许在大三的时候会同意把师哥师姐项目中的边角料给你凑出一篇论文,以你为一作投稿。我暂时不认为一个本科学生能够在领域内做出什么显著的突破性进展,或者第一篇论文就可以完全是自己主导的项目。哪怕学生有这个能力,导师通常不会放手。
生物学科中的课本知识对于实验的帮助极其有限,做项目的能力主要来自长期实验室工作的经验和足够论文的阅读量。而阅读量也不是漫无目的的在论文海里翻,而是根据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阅读相关的论文。这通常是导师做的事情,不是说本科生不能做,而是回到上文,通常本科生不会主导自己做的项目。
但是这里我要浇一盆冷水。大三发论文的必要性有多大?
题主说:但成绩和发表论文是大三后参加一些活动的前提。
是什么活动的前提?成绩我能理解,有什么活动是需要大三发表论文的?我不知道。保研?我想说的是,除非题主有明确的要在学术界出人头地的打算,这么早发表论文的价值不明显。本科生发的论文质量很难上去,在以后的简历中也并不算显眼,甚至可能拉分。更何况许多CV都会要求提供五年以内的论文,博士一般四年往上,加一年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就满了。大三发论文不会有帮助,除非题主想用本科发的论文来申博士。但这又回到了之前的问题,本科生发的论文质量很难上去,放在简历里很有可能拉分。与其强求在大三发论文,还不如在实验室积累经验,争取硕士一开始就能自己主导项目,而不是受制于导师的指示。
另外,问题描述咋回事?没写全吗?
主要谈谈我在法学方面发表文章的经验,希望对其他学科也有借鉴意义,有三点:
1. 想明白本科生在学术圈可以做什么
想象学术圈就是我们的知乎,成名已久的教授就好比各个领域的大V。大V固然是靠多年发表高质量回答练就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获得大V的知名度后,随便发表点意见,就会自带上百赞,也有圈子里的其它大小V们互捧。有时大V们说的有不全面的地方,评论区也会有人补充或争论。类似地,知名教授们往往可以自带国内顶级/国际一流期刊的发表机会,毕竟编辑们对学界的情况也是门清;发表之后,也会自带不少被其他学者们们引用的次数,而且经常会引发其他学者们专门再发一篇论文表示支持或反对。
这种路径,是本科生不敢想的。
假设你是一位知乎三零用户,如何让你的回答获得较多赞同呢?
有两个办法
1.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2. 抖机灵抖响了
先说第一: 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验,看到一个回答列举数据非常翔实,结合案例很恰当,而且引经据典,虽然没看完,但已经有种要点赞的冲动,论文也是如此。如果你想研究“寒门出贵子”在今天中国社会的可能性,这么多985,211大学在校生和校友的家庭背景和毕业预期收入等数据都可以想办法获取;如果你想研究中国基层法院执行难的问题,不要只羡慕诗和远方,大可以利用学校暑期调研或实践的机会,找几个人比较机灵,家里多少能找到点关系的同学,分赴几个各具代表性的县城,和基层法官抽烟唠嗑,套近乎要卷宗,只要肯花功夫,总能找到想要的东西。这就好比我刚才看的一个回答,问老炮儿里恩佐法拉利的车漆价钱,只要肯翻翻网站,总能找到你需要的行业数据。有了数据之后,再结合一些恰当的故事和相关理论,就是一篇高票回答,不,可发表的论文。
再说第二,抖机灵:其实学术发表是可以开挂的,有两个开挂方法,“比较研究”和“交叉学科”。
怎么用比较研究开挂?比如美国也有金融监管,中国也有金融监管。中国证监会整天发通知,一会熔断了,一会限制大股东减持了,一会让证券公司禁止抛售自营盘了,那么,美国在历史上这么多次面临市场波动,出台过什么措施呢?这类的比较研究,时效性很强,而且需要有比较高的阅读外文文献和资料、翻墙、使用外国数据库的能力。老教授们有的习惯了日常学术圈的规范化作业,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不强,有的语言能力跟不上,有的不太善于使用新技术,而年轻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抢先一步。
怎么用交叉学科开挂?现在很多大学都有双学位,虽然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对第二学位都可能比较应付,但至少可以获得一些不同学科的直觉和常识。比如,我是经济和法律双学位,一见到破产法里大小股东协商重整的问题,就噌一下想起两个字“博弈”,见到民间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理财产品问题,就一下子想起来投资学里的资产定价。游走在不同学科的边界,不但可以找到一些新颖的切入点填补学界空白,而且还能出出给自己找到台阶下。比如,对于A和B事件先后发生,如果能够找到相关性,就可以用经济学的回归分析做量化,如果找不到相关性,就可以用社会学的混沌理论暂且糊弄,总之,善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就能进可攻退可守,这一点,根据我的经验,有时很多老师教授们受限于自己的教育背景往往反而不能做到。
2. 找到合适的带头大哥
上面所说的,还是关于如何让你的文章达到学术圈能接受的水准(或者至少是看上去像是篇高水平文章),但事实上如何迈过发表那道坎,还真需要一开始由师傅领进门。
学术圈是一个熟人社会,某些细分领域更加看重门派师承,要上擂台比武,总得报出来个名派出身。一篇刑法学的文章,编辑一看,哟,张明楷的博士生,自然会给三分面子,认真地给联系审稿。作为本科生,很难像研究生一样有固定的教授带飞,但也不是完全抱不到大腿。很多老师都会找一些本科生做研究助理,尤其是两类:1)英语读写能力强,可以帮忙看看外文文献并做文献综述;2)会用数据分析软件,善于使用各种细分化程度高的数据库。这两点,对于本科生来说稍微使使劲还是能够到的。
最近我在研究甄嬛传和芈月传,看的是感同身受:想当年,我也是以一个伺候老板读文献的小助研身份,一点点寻着各种机会抛出自己的见解,展示各种技能,然后趁着老板的研究生们犯懒的时候上位,最后混成了两篇国际期刊论文的第二作者,也认识了一些可以提供帮助的贵人。以后再投稿的时候,就可以大言不惭地列举自己曾经在某某期刊有过发表,再找其他认识的教授们说几句,就不愁在国内XX大学学报之类的刊物独立发表了。
3. 最后,还是要有对学术有种问道的热情
前面说了很多实打实的技巧,不乏偶奸耍滑的混法,但最后,总是要拔高到“论道”的层面。我在学术方面连入门都谈不上,这也不是谦虚,所以以下说的只是一点个人浅薄的见解:
你我可及的“学术之道”,无非就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从新的侧面去看待老问题,对于老问题采取新方法,采取比他人更好的方法,一点点打怪练级,争取更多人的认可,终成一家之言。
而我心目中所向往的,非常人可及的“学术之道”,则是一直对一切抱有好奇,永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不觉得有什么高超,但做起来其实很难。说到底,发文章可以帮助申请个好学校读研,可以为以后担任教职打个基础,可以过年回家显摆显摆,但最终,还是为了不断为人类的认知开疆辟壤。很多时候,就是这种精神,在推动着人们在不断为一个体系添砖加瓦。
--
最后,
投稿需识审稿人,拜山先要进山门,
莫嫌外文艰且深,莫辞调查功夫笨,
善思好问世界观,人无我有方法论,
挂名二作不算二,迟早独立发论文,
发!论!文!
我赞同题主的补充,不讨论学科,说如何发论文是误人子弟的。
我本科学的是物理,研究生战略管理,博士是经济学,这三个领域我还多少了解一些,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里说的论文,我默认是说自己领域的“好杂志”上的论文,具体说就是该领域国际一流和二流的杂志。灌水的就不多说了。
就物理来说,这些都是我十几年前的回忆了,现在如果有所变化,那是我跟不上形势了,勿怪。我们当时本科大四就有一位同学发了Nature,这个当然有运气的成分,他进的组确实比较给力,给老板打工一年半出成果了。至于发SCI更是大三大四都有一批。物理、化学这种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发文章的学科,自己的努力是一方面,但是也要看历史的进程^_^。自己能做的就是早点进实验室,多读文献多干活。这方面有些学校有传统的,文章就发的快一些,学生大二就进实验室给老师帮忙,如果正好这个实验室做的比较前沿,很快出了成果,那么发出来文章也不奇怪,当然第一作者这个……本科生还是很困难的。
战略管理和经济学都属于社科,社科继续分有实证和理论。实证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发文章还是相对的比较容易一些。因为实证研究很繁琐,需要收集、整理和处理数据,老师一般会让研究助理来完成。如果你能在本科就表现出很强烈的研究欲望和一定的数据处理水平,老师就可以让你当研究助理,那么等老师这篇文章发出来之后,如果你的贡献足够,老师也会把你的名字挂上。这方面我对想做RA的本科生的态度就是:钱和名只能给一样,主要以给钱为主。给钱就意味着雇佣关系,那没什么说的,一个小时的工作给20磅,学生在我这个项目上工作了多少个小时,就从项目经费里面拨多少给他/她;如果这个学生确实有天赋有想法有技术(我还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本科生),就可以提供另外一条路——当合作者,不再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大家地位平等,当然钱也没了,论文分工完成,学生做数据部分,我来做理论部分。
作为本科生,想要在有影响力的国际杂志上发表社科类的文章确实还是很难的。主要是社科的本科教育非常的“友好”,在学习的时候感受的挑战和研究的时候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这就要求本科生对自己的要求特别严格,主动的去学习一些研究方法和技术,以顺利的和老师合作。这个和高赞答案中那个争议较大的CS的有点类似,虽然牺牲上课这个事情确实风险很大,我持保留态度,但是说明需要自己下的功夫特别多。
对于经济理论而言,单兵作战是常态。本科生和老师之间不存在互补关系,因为老师无论是从文献积累,数学水平,数理推导方面基本上全面碾压本科生的。能在本科就和老师合作写文章并且发表在国际一流和二流杂志上的,毫不客气的说就是potential star,前途一篇光明,想继续深造,大胆的申请名校吧!很多学校都会对你伸出橄榄枝的。普林斯顿的经济金童 格伦.威尔 就是一例,本科毕业的时候基本已经把博士论文写的差不多了,然后博士一年毕业,在哈佛做了三年博士后,最后在芝加哥大学找到了助理教授的职位。理论方面的合作,一般都是学生有idea,学生做模型原型,老师在学生模型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深化,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学生打磨论文(包括当了助理教授之后,和full professor合作,其实也是这个模式,总之就是senior和junior合作,idea一般是junior的),让论文发表在更高层次的杂志上。所以这种合作往往都是学生主导,第一作者也是学生。
想在本科就发经济学的理论文章,热情,天赋,基础和努力四者缺一不可。因为很多博士努力好几年才能达到的水平,需要你在相对繁重的本科课程压力下也达到,非寻常可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