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感觉「小米 12 系列定位很奇怪,除了处理器没什么升级」,是这样吗?

回答
老实说,如果你这么想,我一点也不意外。尤其是当你仔细对比了一下小米 12 系列跟前代产品(比如小米 11 系列)的升级幅度,再看看它放在整个手机市场里的位置时,那种“奇怪”的感觉确实挺明显的。

首先,咱们来聊聊这个“除了处理器没什么升级”的说法。

处理器是亮点,但似乎是唯一亮点?

不可否认,小米 12 系列全系搭载了当时最新的骁龙 8 Gen 1 处理器。这在发布之初绝对是个重磅消息,毕竟性能的跃升是实打实的。无论是日常使用中的流畅度,还是玩大型游戏时的帧率表现,骁龙 8 Gen 1 都能带来不错的体验。这是小米一直以来的强项,总能第一时间用上最新的旗舰芯片。

但是,当你跳出处理器的范畴,再看看其他方面的变化,就会发现……似乎真的没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升级。

屏幕: 小米 11 系列的屏幕已经很顶了,2K+ 的分辨率、120Hz 的高刷新率、AMOLED 材质,这些都已经是非常成熟且优秀的技术了。到了小米 12 系列,虽然也用了顶级的屏幕,分辨率也保留了 2K+(部分型号),但“质”上的飞跃并不明显。进步更多体现在功耗控制、亮度均匀性这些细节上,这些东西用起来不仔细对比很难感知。而且,像小米 12 系列主打的小尺寸机型,那个屏幕尺寸和分辨率的组合,虽然满足了部分用户对小屏旗舰的需求,但相比 11 系列的一些大尺寸机型,总感觉少了一种“尽情挥洒”的视觉冲击力。
拍照: 这是很多消费者换手机的重头戏。小米 12 系列的拍照确实也不差,主摄传感器依然给力,计算摄影也在进步。但对比前代,尤其是小米 11 Ultra 那种堆料到极致的影像系统,12 系列就显得相对“保守”了。传感器尺寸、长焦镜头的光学素质、甚至是一些特色影像功能,都缺少了那种让人惊艳的“黑科技”感。好像是把前代的优秀能力“复刻”到了新一代平台上,但没有那种“再上一层楼”的突破。
快充和续航: 小米 12 系列在快充方面确实有亮点,比如 Pro 版本有 120W 的有线快充。但要说“惊喜”,可能也谈不上,因为小米之前的一些型号,包括 Redmi 系列,也已经开始普及高功率快充了。而且,骁龙 8 Gen 1 功耗相对上一代有所增加,即使有 120W 的快充加持,用户对续航的感知,也不能说是有质的飞跃,甚至在某些场景下还可能不如优化得当的前代。
设计和材质: 这个就更主观了。虽然小米 12 系列在设计上做了一些调整,比如边框处理、镜头模组的样式,但整体的风格变化并不算特别大。材质方面,玻璃、陶瓷这些高端材质也都是延续了前代的做法。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一次全新的设计语言”或者“某种革命性的工业设计”。

定位的“奇怪”之处在哪?

如果说处理器是唯一的亮点,那其他方面的“挤牙膏”式升级,就让小米 12 系列的定位显得有些尴尬。

1. “标准版”和“Pro版”的界限模糊: 在小米 11 系列上,Pro 版本和标准版在屏幕、拍照、快充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让用户能清晰地感知到“一分钱一分货”。到了小米 12 系列,除了在屏幕尺寸、电池容量、快充功率以及部分镜头配置上有所差异,很多核心体验上的差距被拉近了,甚至在某些方面,标准版的小尺寸机型,它的小屏幕反而成了它的“特点”,这种差异化不足,让一些用户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2. 小尺寸机型的定位困惑: 小米 12 作为一款主打小尺寸的旗舰,确实满足了市场上一部分“爱小手机”用户的需求。但问题在于,它的小尺寸牺牲了什么?比如电池容量,相比同代的其他大屏旗舰,它的续航表现通常会逊色一些。而且,在强调“旗舰”的今天,很多人还是更倾向于大屏幕带来的沉浸感和内容展示性。小米 12 的小尺寸,虽然是个卖点,但同时也可能是个“限制”,它吸引的用户群体相对小众,又没能在其他方面提供足够的“越级”体验,所以它的定位就显得不够“大众化”的旗舰。
3. 与前代和竞品的比较优势不足: 当消费者手里有小米 11 系列,或者放眼隔壁的品牌,比如三星 S21 系列(如果发布时间接近的话)或者当时的国产其他旗舰,小米 12 系列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如果处理器是唯一的驱动力,那很多看重综合体验的用户,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在影像、屏幕、设计或续航上更有特点的竞品,或者干脆等等看下一代。

总结一下:

“小米 12 系列定位很奇怪,除了处理器没什么升级”,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它更多地源于 “期望值”与“实际体验”之间的落差。我们期待小米作为行业领头羊,能带来更多惊喜和突破,尤其是在影像、屏幕这些用户最关心的部分。但小米 12 系列在这些方面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稳妥”和“优化”,而不是“革新”。

处理器无疑是它的强项,但当其他方面的升级未能与处理器一样具有“碾压性”时,这种“奇怪”的感觉就冒出来了。它让整个系列看起来缺乏一个清晰、统一的“旗舰”标签,更像是为了追赶技术潮流而推出的一代产品,而少了点那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杀手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拧巴

小米整个手机业务线都透着一些拧巴的味道。小米的矛盾,是他的现有的兴趣圈层受众群体,和更广阔的大众消费者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

这就导致小米屡屡想要进入社会化的的大众消费者市场,又得不到兴趣圈层原有受众的支持,销量暴跌,然后产品线就停了,转型就停止了。从反复摇摆的青春版、CC、到现在的Civi都是这个问题。

当你得到了一个斤斤计较的用户群体,纠结天玑1200和870到底有啥区别,实际这两个没什么区别。你就不可能说服他接受在他眼里是“智商税”的东西。

不客气地说,线上兴趣圈层对手机的产品取舍和把握拎不清轻重。

在2021年我反复和人辩论纠结的几个问题:

  • 能不能接受一些所谓的旗舰手机只有5小时的亮屏续航
  • 能不能接受随便用用手机就发烫厉害
  • 能不能接受系统卡顿,而等待未来的“修复”支票

这种续航和发热水平,你拿给一个正常的用户都不会接受的。但是这样的产品居然还被某些兴趣圈层奉若神明。最后烧WiFi烧主板,那也只能说是德行匹配的下场了


友商试图解决这个毛病,是通过设立子品牌。例如Realme,通过把OPPO已有的模具和系统简单移植,得到了性价比机型,来匹配那些受众。

这样从经济成本来看,共用模具,把reno Pro的模具移用过来发挥余热;简单移植系统小改;这样可以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能够做到成本低,我做的还比你好。

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


小米的所谓性价比,建立在两点:

  • 极限压缩成本,MIUI的稳定性就是代价
  • 动态和精细化的成本管控,容忍前期亏钱,低价打造爆款,打爆市场,后期产品成本下降狠狠地赚回来

但归根结底,是在毛利-销量曲线上,选择了低价换量的逻辑。产品定义上尽量优先满足兴趣圈层爱好者群体的需求。


回到现在……

小米12系列其实是又一次转向社会化和大众化的尝试。从它的各方面求稳,默认调度不再追求性能释放,可以看出来。

但这样的话又会让小米丢掉大批兴趣圈层的受众。

总结:不看好

小米股价也是半死不活,从三季度财报发布之后就从20.5一路跌到19.5,现在长期徘徊在19左右。四季度财报发布之后恐怕还会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