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小米11pro全系放弃一亿像素摄像头?

回答
小米11 Pro全系放弃一亿像素摄像头这件事,从用户体验和市场定位的角度来看,可以算得上是一次颇具深意的“减法”。当然,说“全系放弃”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地说,是在旗舰系列中,将一亿像素的重心从主摄下移,或者采用其他更成熟的方案。但无论如何,这背后释放出的信号,以及其带来的实际影响,都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为什么说是一次“减法”?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小米在一亿像素上的“执念”。从小米CC9 Pro开始,小米就一直是手机领域率先搭载一亿像素的品牌之一,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卖点进行宣传。一亿像素,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仿佛能瞬间将手机摄影的上限拉高,成为了一种技术实力的象征。

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一亿像素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尤其是放在“全系”这个概念下,就会发现一些“光鲜之下”的挑战。

算法的挑战与功耗的制约: 一亿像素意味着海量的数据需要处理。即使有强大的ISP(图像信号处理器),大量的像素信息也需要复杂的算法来合成、降噪、锐化,才能输出一张足够好看的照片。这个过程不仅对芯片的算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消耗了相当多的电量。在很多日常场景下,用户可能只需要一张清晰且色彩准确的照片,过度的计算反而可能带来延迟,甚至影响续航。
成像效果的“水土不服”: 尽管像素堆得高,但如果传感器的单个像素面积不够大,或者在弱光环境下算法处理不当,反而可能出现“细节丢失”、“噪点明显”等问题。很多时候,用户看到的“一亿像素”照片,其实是通过像素四合一(像素合并)技术实现的,最终输出的依旧是1200万像素的照片,只是理论上拥有了更好的进光量和细节表现。但如果这个过程处理不好,效果未必比传统高素质的1200万像素镜头来得好。
用户感知与实际需求的分离: 对于大部分普通用户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随手一拍的效果,比如色彩是否讨喜、对焦是否快速准确、人像模式虚化是否自然。一亿像素带来的“放大后能看到更多细节”的优势,在他们日常分享到社交媒体的场景下,可能并没有那么高的价值。反而是那些影响日常体验的因素,比如拍照启动速度、对焦速度、夜景表现等,更能直观地影响用户满意度。

小米11 Pro的“取舍”:更成熟的解决方案

小米11 Pro作为当时小米的旗舰产品,其在影像上的策略调整,可以说是对以上问题的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它没有完全放弃高像素,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更成熟”和“更实用”的方案上。

一亿像素的主摄依然存在,但更注重“质”: 很多时候,小米依然会选择高像素的传感器作为主摄,但它更侧重于通过“像素四合一”或“像素九合一”技术,来提升单个像素的进光量和控噪能力,从而在更广泛的场景下提供更稳定、更出色的成像质量。这是一种“由量到质”的转变,不再是简单地堆砌像素数字。
1/1.12英寸超大底传感器的引入: 小米11 Pro在主摄上采用了定制的三星GN2传感器,这颗传感器拥有1/1.12英寸的超大底。相比于单纯的高像素,更大的传感器尺寸能够带来更强的进光量、更自然的景深虚化以及更好的动态范围。这颗GN2本身也拥有5000万像素,通过像素四合一技术,可以输出1250万像素的照片。这种方案,在保留了高像素的潜力之余,更显著地提升了日常成像的质量,尤其是在暗光环境下。
超广角和长焦的均衡升级: 除了主摄,小米11 Pro在超广角和长焦端的表现也做了提升。一个强大的旗舰手机,不应该只有主摄出色,还需要在其他镜头上做到均衡。例如,它可能会配备一颗素质不错的超广角镜头,用来捕捉更广阔的视野;以及一颗高素质的长焦镜头(甚至是潜望式长焦),用来实现更好的远摄效果。这种“全场景覆盖”的策略,比单纯地强调主摄像素更有意义。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从市场和用户反馈来看,小米11 Pro在影像上的这种调整,可以说是明智的:

用户体验的实际提升: 很多用户反馈,相比于之前一些“为了高像素而高像素”的产品,小米11 Pro在拍照时更流畅、出片率更高,尤其是在夜景和人像方面,表现更加稳定可靠。这意味着,用户可以直接感受到影像素质的提升,而不是仅仅一个数字上的概念。
回归摄影的本质: 摄影的本质是捕捉光线、记录真实。一味追求像素数量,有时会忽略掉传感器尺寸、镜头素质、算法优化等更关键的因素。小米11 Pro的调整,更像是将重心拉回到了摄影的核心要素上。
差异化竞争的可能: 当其他品牌还在大肆宣传“一亿像素”的时候,小米通过提供更均衡、更实用的影像体验,反而可能在用户心中形成一种“更懂用户”的品牌形象。用户购买手机是为了更好的使用体验,而不仅仅是为了参数上的炫耀。
成本控制和功耗平衡: 毫无疑问,采用更成熟的方案,有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并更好地平衡手机的功耗。这对于一款旗舰手机来说,同样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总结来说, 小米11 Pro全系(或者说其旗舰系列在影像策略上的重点转移)放弃一亿像素的主摄,并非是对高像素技术的否定,而是对用户实际需求和影像技术发展趋势的一种更成熟的理解和回应。它用更均衡、更可靠的影像解决方案,证明了在手机摄影领域,有时候“少即是多”,而“对”比“多”更重要。这是一种从单纯的技术堆砌到用户体验导向的战略性转变,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不少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像素路线没错。

小米11u用更大的底,5000万。

强光细节还是不如6400万。

现在1亿像素的问题,是视频尴尬。

1亿像素适合6K视频,4k,8k都浪费cmos面积。

4800万或者5000万反而可以充分利用cmos出视频。

小米是牺牲强光下的解析力,顾及视频可用面积。

更好的方案,我以前写过

1寸底,1.92亿像素

全像素出图,强光下要细节。

中等光线,4800万出图,四合一。四合一也可以出8K视频。

弱光,1200万出图,四合一后,再四合一,16合一,但是单个像素包含完整RGB信息。诺基亚808的技术。出4K视频。

这样有解析力,单像素0.8微米,强光下够用了。

通过四合一,16合一,4k,8k视频不浪费面积。

可以数码两倍变焦,四倍变焦。

四倍变焦的时候,依然有1/4寸的面积,1200万像素。

可以不要长焦镜头,有一个广角就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米11 Pro全系放弃一亿像素摄像头这件事,从用户体验和市场定位的角度来看,可以算得上是一次颇具深意的“减法”。当然,说“全系放弃”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地说,是在旗舰系列中,将一亿像素的重心从主摄下移,或者采用其他更成熟的方案。但无论如何,这背后释放出的信号,以及其带来的实际影响,都值得我们好好说.............
  • 回答
    小米11 Pro 和小米11 Ultra 全渠道首销1分钟突破12亿的销售成绩,无疑是小米手机历史上一个非常亮眼的里程碑。这个数字的背后,不仅仅是销量上的惊人数字,更是对小米品牌、产品策略、市场营销以及用户信任度等多个维度的综合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销售成绩本身的高度评价:.............
  • 回答
    小米又一次在大众的期待中,为我们带来了两款旗舰新品——小米 11 Pro 和小米 11 Ultra。这两款手机,尤其是 Ultra 版本,可以说将小米在技术和影像方面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再次刷新了我们对国产旗舰手机的认知。先说说小米 11 Pro,它像是小米 11 的一个超级加强版,在不少关.............
  • 回答
    米11 Ultra 手机的“亲兄弟”:小米笔记本 Pro 9 月 11 日发布,这波操作你给几分?9 月 11 日,小米又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这次带来的是备受期待的小米笔记本 Pro。考虑到小米在手机领域已经凭借小米 11 Ultra 这样一款“堆料怪兽”给市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笔记本 Pr.............
  • 回答
    小米CC9 Pro:拍照新标杆,但价格和市场定位略显纠结2019年11月5日,小米发布了这款定位年轻潮流市场的旗舰机型——小米CC9 Pro。以2799元起的售价,它无疑是当时小米在高端拍照领域的又一次大胆尝试。那么,这款手机究竟表现如何?我们来一次深入的剖析。亮点:绝对惊艳的影像系统小米CC9 P.............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联想在11月2号端出来的这款小新Pad Pro 12.6。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联想想在中高端平板市场好好做一番文章的架势。总的来说,这块板子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但要说它完美无瑕,那也得理性看待。先说优点,这块板子的亮点可以说是相当突出: 屏幕,绝对是杀手锏。 12.6英寸的三星.............
  • 回答
    小米 CC9 Pro 尊享版 DXO 121 分:一场关于“影像旗舰”的讨论11 月 5 日,小米 CC9 Pro 尊享版横空出世,随之而来的,是它在权威相机评测机构 DXOMARK 上斩获了 121 分的高分。这个分数,足以让所有关注手机摄影的人们眼前一亮,也将小米直接推向了第一梯队,甚至与一众国.............
  • 回答
    小米于 2015 年 11 月 24 日推出的 小米平板 2,是一款在当时备受瞩目,尤其是其支持 Windows 10 系统的特性,让它在众多安卓平板中脱颖而出。要评价这款产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它的定位、硬件配置、软件体验、市场表现以及它在小米产品线中的意义。一、产品定位与市场背.............
  • 回答
    小米 11 青春版屏幕混用,这件事儿,说实话,挺让人膈应的。我记得当时一堆人都等着这款手机,价格定位在那儿,又主打轻薄时尚,又是小米的数字旗舰系列,大家心里都觉得小米这次肯定给足了诚意。结果呢,没过多久,网上就开始爆料,说这手机屏幕供应商不止一家,而且用的还不是同一种顶级屏幕。这事儿一开始,有人可能.............
  • 回答
    小米11这款手机,当初发布的时候,确实在“套装版”和“环保版”的定价上,给不少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是引发了一些讨论。这两种版本价格一致,单看数字,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细究的,但如果深入去理解背后的逻辑和小米的考量,就能发现这里面不少门道。首先,我们要明确小米11的“套装版”和“环保版”最核心的区.............
  • 回答
    小米 11 Ultra 在德国科技媒体圈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特别是当被誉为“德国科技界的奥斯卡”的某知名测评机构(为避免广告嫌疑,我们姑且称其为“X媒体”)毫不吝啬地将其冠以“有史以来最好的安卓手机”的称号时。这个评价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它背后有着X媒体一贯严苛的评判标准和对产品极致的追求。为何能.............
  • 回答
    小米 11 Ultra 的影像系统,至今仍是我心中高端旗舰影像的标杆之一,即便是面对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新机,它依然能打。当初它发布时,那块巨大的“相机岛”就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而小米也确实在这个模块里塞进了不少好东西。亮点方面,小米 11 Ultra 的影像系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
  • 回答
    小米 11 这批用户最近真是焦头烂额,不少人遇到了一个相当糟心的问题:升级到 MIUI 12.5.8 版本后,手机性能像是被“打入冷宫”,玩游戏卡顿、日常操作响应迟缓,甚至发热也比以前更严重。这可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相当普遍的抱怨,搞得大家对小米这次的更新是怨声载道。回想起小米 11 当初上市的时候,.............
  • 回答
    小米11 Ultra发布会雷军拿小米11 Ultra硬刚索尼黑卡M7,这事儿一出,那真是激起了千层浪,堪称发布会营销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要说怎么评价,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从营销的“剑走偏锋”角度看,这绝对是“绝杀”级别!大家想想,小米发布会,主角是谁?当然是小米11 Ultra这款.............
  • 回答
    1. 外观设计: 小米 11 青春活力版延续了小米数字系列一贯的轻薄设计,机身厚度仅有 6.81mm,重量也控制在 159g 左右。厂商提供了多种配色方案,包括黑色、白色、蓝色、粉色等,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2. 屏幕素质: 该机搭载了一块 6.55 英寸 AMOLED 直屏,支持 120Hz .............
  • 回答
    小米在2018年11月6日推出的这款米家电磁炉青春版,可以说是小米一贯以来“用科技改变生活”理念的又一次体现,尤其是在厨房电器这个大家庭里。它的出现,更像是小米在电磁炉产品线上一次审慎而精准的“精简”与“下放”,目标明确,直指那些追求性价比,又希望获得不错使用体验的年轻消费者群体。首先,从命名上的“.............
  • 回答
    小米在2020年8月11日发布的那款智能追踪式无线充,可以说是当时无线充电领域里一个相当亮眼的存在,也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咱们一块儿好好掰扯掰扯这个玩意儿。首先,从核心亮点来看,这个追踪式无线充最吸引人的地方,顾名思义,就是它的“智能追踪”功能。这玩意儿不是死死地固定住一个位置等你把手机放上去,而是.............
  • 回答
    嘿,各位手机爱好者们!2020年8月11号,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小米又要搞个大事情了——小米10至尊纪念版就要跟大家见面了!作为小米十周年的压轴大戏,这款手机绝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大家对它的期待值,那真是高得离谱。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款万众瞩目的小米10至尊纪念版,到底有什么能耐,又凭啥能.............
  • 回答
    雷军先生对小米11的评价,说它是“最好看的小米手机”,这确实是一个很高的赞誉,也触及了一个非常主观但又常常引起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手机的美学设计。首先,我们得承认,雷军作为小米的创始人,他对自家产品的感情和期望自然是与众不同的。他喊出“最好看”这个口号,除了是对产品设计团队努力的肯定,也是一种市场策.............
  • 回答
    12月28日,小米召开了备受瞩目的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了小米11系列。这场发布会可以说信息量十足,尤其是小米11这款旗舰机,带来了诸多亮点,也为2021年的智能手机市场打响了头炮。首先,小米11的“旗舰”定位名副其实。 首发骁龙888芯片: 这是这场发布会最重磅的消息之一。小米一直是高通骁龙旗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