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二孩家庭的父母真能做到“公平”吗?

回答
“公平”是二孩家庭父母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目标。简单来说,父母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公平”,但他们可以努力追求“公正”和“平衡”,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和发展。

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一、 何为“公平”?为什么二孩家庭难以做到?

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讨论的“公平”并非简单的“一碗水端平”,即给两个孩子完全相同的物质资源、关注和期望。真正的公平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机会的均等、需求的满足以及情感的平等对待。

然而,二孩家庭面临的困难恰恰在于: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性格、需求、兴趣、发展阶段和个性化的成长轨迹。强行将所有资源和对待方式一概而论,反而可能忽视了他们个体的独特性。
资源有限: 时间、精力、金钱都是父母有限的资源。即使父母有心,也很难在所有方面都平均分配给两个孩子。
父母的主观性: 父母本身也会受到自身经历、喜好、甚至无意识偏见的影响。比如,可能会更倾向于“懂事”的孩子,或者对某个孩子有更高的期望。
孩子自身的需求变化: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求差异很大。婴儿需要细致入微的照顾,幼儿需要引导和陪伴,青少年则需要尊重和空间。这种差异性本身就使得“平均分配”变得不可能。
外部环境的差异: 学校教育、社会交往、甚至身体状况,都可能导致孩子在某些方面需要父母更多的支持,而另一些方面则相对独立。

二、 父母如何努力追求“公正”和“平衡”?

虽然绝对的“公平”难以实现,但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努力实现“公正”和“平衡”,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爱、被尊重和被重视:

1. 情感上的平等与重视:

高质量的陪伴时间: 父母要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独处的时间,即使时间不长,也要是高质量的陪伴。这意味着放下手机,专注地听孩子说话、参与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世界。即使是同时与两个孩子互动,也要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眼神交流和情绪需求。
理解和接纳: 父母要接纳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将他们进行不必要的比较。理解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
公开表达爱意: 父母应该经常向两个孩子表达爱,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深爱着的。这种爱不是占有,而是支持和鼓励。
关注情绪需求: 注意观察和回应每个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处理悲伤、愤怒、嫉妒等情绪。不要因为一个孩子“不表现出来”就忽视了他的情感需求。
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独立空间: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要给予他们相应的个人空间和隐私,不随意翻看他们的东西,不随意干涉他们的社交圈。

2. 物质和机会上的合理分配:

满足基本需求: 首先要确保两个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比如食物、衣物、住所、教育、医疗等。
根据需求而非平均分配: 资源分配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个体需求。例如,一个孩子在某项兴趣上投入更多,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支持;另一个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可能需要父母更多的辅导和耐心。这不是不公平,而是针对性地支持。
机会均等原则: 在提供机会方面,应遵循均等原则。例如,在参加课外活动、旅行、获得学习资源等方面,尽量给予两个孩子平等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不把“公平”变成“平均”,也不把“特殊对待”变成“偏爱”。 关键在于父母的出发点和沟通方式。

3. 家庭规则和界限的清晰化:

建立家庭共同规则: 制定全家都需遵守的规则,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些规则应适用于所有家庭成员,体现公正性。
清晰的界限: 父母要明确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界限,不把自己的情绪和期望过度投射到孩子身上。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区分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解决冲突的机制: 当兄弟姐妹之间发生冲突时,父母不能简单地要求“你们要公平”,而是要引导他们理解问题,协商解决,并作为裁判保持中立。

4. 父母自身的成长与反思:

认识并克服自己的偏见: 父母要警惕自己是否存在无意识的偏爱,多反思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们的影响。
向有经验的父母学习: 交流经验,阅读相关书籍,提升自己的育儿智慧。
坦诚沟通: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们谈论关于“公平”的话题,解释父母的考量,听取他们的感受。

三、 可能存在的“不公平”表现及如何应对:

在实践中,父母可能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被孩子感知为“不公平”的行为:

“老大要让着老二”的潜规则: 很多父母会习惯性地要求年长的孩子迁就年幼的,这可能导致年长孩子产生被忽视、被牺牲的感觉。
应对: 强调“尊重”而非“让”,让老二学习分享和等待,让老大明白“让”不是义务,而是爱和关怀的表达。
对“懂事”孩子的忽视: 通常,会照顾自己、不惹麻烦的孩子更容易被父母“自动忽略”,因为他们不需要过多的关注。
应对: 父母要主动去关注这些“懂事”的孩子,给他们更多的肯定、鼓励和情感支持。
将教育资源过度倾斜: 比如,在培训班、兴趣班的选择上,可能因为某个孩子“有天赋”或“学习主动性强”而给予更多支持,导致另一个孩子感到不公平。
应对: 解释资源分配的理由,强调这是针对个人需求而非能力差异,并为另一个孩子寻找更适合他的发展路径。
公开比较: 父母无意中的比较言论,比如“你看你哥哥多会做饭,你为什么不行?”,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加剧他们之间的竞争和隔阂。
应对: 绝对避免公开比较,关注每个孩子的进步和独特性。

总结:

二孩家庭的父母能否做到“公平”,答案是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公平”,但可以努力追求“公正”和“平衡”。这需要父母不断地学习、反思、调整,用智慧和爱去应对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和不断变化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让孩子们感受到:

他们是被独立地爱着的。
他们的需求被看到和被满足。
他们在家庭中是被尊重的。

当孩子们能够从父母那里感受到这份真诚的关爱和合理的对待时,即使在物质和机会上存在细微的差异,他们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情谊。最终,“公平”并非目标本身,而是实现孩子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的一种手段和价值取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孩无所谓公平不公平

2孩无法衡量公平

所以国家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出台了3孩

3孩,就无所谓了,就可以 the best , the worst 了

还是国家睿智啊!

user avatar

是时候祭出这张图了。

左边是平等,右边是公平。

我之前有篇回答的评论区里,有这么一位独生子女来说过她对于多子女家庭中的公平的看法是这样的:

如果说题主所说的公平是与上面这个小姑娘口中的公平是一个意思的话,那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做不到。

这样的公平其实就是上图的左边,绝对的公平等于不公平。

作为多子女家庭的家长,一味的追求绝对的公平,实质上对于相对弱势的子女是不公平的,只会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有没有贫富差距被拉大的即视感?)。

多子女家庭的家长,更需要掌握的技能是平衡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像右图一样,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帮助。

从而获得相对最理想的结果——每个孩子都补齐了短板,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可以以相对平等的地位相处,有差不多高度的认知,和相对差异较小的起点。

这样才符合人性的发展,以及家庭利益的最大化,最终的结果是实现了实质上的公平。

任何人做决策应当是结果为导向,过分追求路径上的政治正确,有可能导致结果远远偏离我们的目标。

user avatar

三娃老母亲。

我家孩子根本不想要公平。

我老公那个傻憨憨,learned it the hard way.

我家老大最爱车,乐高。老二最爱儿童化妆品,毛茸茸的东西。老三最爱黄色或橘色的东西,是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要这俩颜色。

我老公出差回来,给3个孩子买了3套基本等价的玩具,乐高。

老大欣喜若狂。老二面无表情。老三把三盒全拆了,把里面的橘色,黄色零件全塞她的桶里就跑。

然后老大鸡飞狗跳,老二耸耸肩走了,老三被老大追着哇哇的满屋跑。

这就是家长眼里的公平。在孩子眼里,这就是不公平。

孩子想要的,是自己的特殊性被尊重。他们有什么需求,你做为家长是否重视?你能不能不带批判的眼光,完全的接受他们?无论他们是愤怒,还是焦虑,是平凡,还是特立独行,是张扬,还是内敛,是木讷,还是敏感,是选文科,还是选理科,是做商人,还是去搬砖,你是否都能无条件的接受,尊重他们的选择,并且依旧爱他们,在意他们的感受,这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事。

我家俩大孩子最近就跟我嚷嚷“不公平”。为什么他们俩每天要做作业,而老三(3岁)就可以玩玩具?

我说,你们说对了,还真是不公平,因为你们小时候上面没有哥哥姐姐,所以你们那时候玩,都是妈妈陪着玩,现在妈妈要协助你们功课,老三都没人陪玩了!老三还真是可怜啊!太孤独了!

他俩立刻闭嘴。我家老二过一会儿转着眼珠子过来问我:那老三上学以后也要做功课是吗?

我说对。

她瘪着嘴问:那是不是你就要陪着老三做功课,不能陪着我了?

我就知道她这点小心思。我说:那不一定。那要看你还需要不需要我陪着。而且说不定到时候你变得很厉害,可以变成你来辅导老三功课呢。

她这才心满意足的走开。

另外我看到别的回答也有我这种“按需分配”的理念,下面就有人评论说:那这样的话,能力强的孩子就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了。。

容我给你个大大卫生球眼!

孩子能力强不是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爱,而是不需要在他/她擅长的领域中被人无微不至的帮助。多厉害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和关注。比如我家老二,智商很高(已经应学校要求做了智商测试,140-145),所以她在学业上完全不需要我协助,基本什么都是靠自学,但我不关注她吗?不可能啊!她由于智商高,所以思想非常敏感早熟,经常会被他人看来杞人忧天的事情而烦恼,这难道不值得我去关注么?不需要我跟她去谈心开解她么?

另外我家老大属于责任感强,做事主动的孩子,每天回家不用我多说就会先把作业做好,钢琴弹好,还会自己自觉清洁房间,收理玩具,早晨从来不赖床,起来了自己刷牙洗脸做早餐。这么自觉自律的孩子,说起来我也不用操心啊!可他的自觉自律也是我花多少年心思培养出来的,他也会由于事情不能按照计划完成而急躁,焦虑,也会因为时间安排太满而压力大,这些我不用管么?

孩子需要的公平是:在我需要时,你能看到。而不是家长无论他们喜好与需求的一股脑投在他们身上。这是心理需求,不是物质上的平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