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买车是一生最坏的投资,这样的观点你同意吗?

回答
“买车是一生中最坏的投资”这个观点,我认为是一种过于片面且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说法,我并不完全同意。

然而,它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汽车确实是一种消费品,而不是一种能产生回报的资产。从纯粹的财务增值角度来看,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负投资。

要详细阐述我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为什么说买车“不是一个好的投资”(从财务增值角度看):

贬值速度快且不可逆: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新车一落地就开始贬值,而且贬值速度非常快。第一年可能贬值10%20%,之后每年稳定贬值5%10%不等。汽车的价值随着使用、里程增加、技术更新而不断下降,不像房产、股票那样有潜在的增值空间(虽然它们也有风险)。
持续的持有成本: 买车仅仅是开始,之后还有源源不断的费用:
保险费: 每年都需要缴纳,且随着车龄增长和车型变化,保费也会调整。
燃油费/电费: 这是日常开销的大头,油价波动、用电成本都会直接影响你的钱包。
保养维修费: 车辆需要定期保养(换机油、滤芯等),随着使用年限和里程增加,零部件磨损会更严重,维修费用会逐渐升高,特别是大修或更换关键部件时,费用可能很高。
停车费/过路费: 在很多城市,停车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高速公路过路费也是持续成本。
年检费、税费等: 还有一些固定的行政费用。
机会成本: 购买汽车的资金可以用于其他更有投资回报的项目,比如股票、基金、房产(虽然房产也有其风险,但通常被视为一种资产),或者用于教育、创业等。将大量资金锁定在会快速贬值的汽车上,就意味着失去了这些潜在的增值机会。
折旧成本计算: 如果你将购车成本(首付+贷款利息+购置税+保险)加上每年的持有成本,再减去几年后卖车的残值,会发现这笔钱很多时候都“花”掉了,并没有带来任何“收入”或“增值”。

二、 为什么说买车“不是一生中最坏的投资”(从生活价值和实用性角度看):

虽然从纯粹的财务角度看,买车不是一个好投资,但将它称为“一生中最坏的投资”就忽略了汽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提高生活质量和便利性:
出行自由和效率: 拥有汽车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出发,不受公共交通时间和路线的限制。这对于通勤距离远、工作时间不规律、或者需要频繁出差的人来说,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便利性。
改善生活半径: 你可以更方便地去郊区游玩、探亲访友、购物,扩大了生活的半径和可能性。
家庭需求: 对于有老人、小孩的家庭,汽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更轻松地带家人出行,减少辛苦。
满足特定需求和职业要求:
工作需要: 有些职业(如销售、需要经常拜访客户的职业、需要运输物品的职业)几乎必须要有车。
特殊生活方式: 喜欢户外运动(露营、徒步、滑雪等)的人,汽车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安全性和舒适性: 在恶劣天气或夜间出行时,汽车提供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是公共交通难以比拟的。
经济活动的载体: 汽车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支撑了交通运输、物流配送、旅游服务等多个行业。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或个体经营者来说,汽车就是生产工具。
社会和文化价值: 在很多文化中,汽车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身份和自由象征。

三、 总结和更 nuanced 的观点:

因此,我倾向于认为:

汽车是一种“消费品”而非“投资品”。 将其视为投资品并期望其升值是错误的。
买车是一种“消费决策”,其价值体现在“使用价值”和“效用”上,而非“财务回报”上。
“一生中最坏的投资”过于绝对。 “最坏”意味着它比所有其他可能的投资都差,这显然是不成立的。例如,一个长期回报率为负的股票,或者因为过度投机而血本无归的投资,可能比买车更“坏”。
是否“划算”取决于个人情况。 对于一个生活在公共交通极其发达、出行便利的城市,且工作地点离家很近的人来说,买车可能确实是一个不划算的选择。但对于那些生活在公共交通不便地区、工作需要频繁出行、或者对生活便利性有高要求的人来说,汽车带来的生活质量提升和效率提高,可能远远大于其财务贬值成本。
理智的购车和用车是关键。 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车型,控制购车预算,选择经济实用的车型,并合理规划用车,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其负面影响。例如,购买二手车、选择燃油经济性好的车型、合理规划路线以节省燃油、选择经济适用的保险等。

总而言之,我不会同意“买车是一生中最坏的投资”这个绝对的说法。 更准确地说,它不是一种好的财务投资,因为其显著的贬值和持续的持有成本,但它却是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工具。 是否“亏”得值得,取决于个人的生活需求、经济状况和价值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有些用户何止年薪百万,个个都家里好几辆车,从劳斯莱斯到飞度都有。365天出门开车不带重样的。

他们和老百姓是脱节的,我希望他们的父母年轻的时候能和他们的想法一样,这样他们现在就不用在这丢人现眼了。

user avatar

有些东西不能用单纯的经济价值去判断,就好像衣食住行这些方面。

举个例子,比如说穿衣服现在衣服的价格有的很便宜有的很贵,但其实功能上多数都没啥区别,花30块钱买个军大衣一样可以保暖,花几千块钱买个潮牌派克大衣也不一定就更暖和,从使用价值判断这两个一样,按照李教授的观点那卖贵价衣服的显然也是和失败的投资。

同理还有吃山珍海味的、住豪华大房(显然是不如用同样的钱买几个小面积的)都是失败投资。

不过人毕竟不是以赚钱为任务的机器,很少有人的人生目标就是不停的赚钱而不去享受,现实中这样的人也几乎不存在。

赚钱为了更好的生活才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所以吃美食、穿好看的衣服、住大房子、包括开好车都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单纯的投资行为。

当然如果只是将汽车当成出行方式的一种解决方案,那么确实从经济性上看并不是最好的,多数人天天打车上下班确实比开车更省钱。正因为如此多数公司解决员工出行问题的时候都是倾向于采用公共交通而不是自己花钱买车让员工用。

user avatar

首先买车是消费……不是投资。

其次如果非要看成投资的话,也可以。

它能提供的是,自由的时间,和便利的出行,时间就是金钱,我的朋友。

user avatar

"买车是一生最坏的投资。"

因为有停车费,过路费,油费,保险,折旧费,云云。


按照这个逻辑,谈对象也是坏投资,因为开房费,礼物费,吵架分手的精神摧残,云云。

完全不值,对吧?

不如单身好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省钱。


于我,买车意味着什么?


2014年,我工作第一年,给我爸贷款买了个荣威950,四缸2.4L 6AT,目前已经快8万公里了,一点故障没遇到过,我老爹开着很安逸。

而我,2015年,全款买了辆二手 马自达 miata nc,就是他了:


既然这个问题是在聊买车的投资回报,我就来复盘下我买了这辆车之后获得了什么收益。


1、声誉:

自从买了这家伙,每天甩着屁股穿梭在上下班路上,于是所有同事都知道了公司有我这么个角儿。

于我,带了什么好处呢?

当然是办事方便啊!反正我不管去哪个部门,都有熟人。


2、哥们:

来上海工作之后,认识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朋友。最奇怪的一帮朋友,还是玩车认识的。

这个群里,有开86的,有开370Z的,有开sti的,还有miata车友 @procrastinator 以及她的跟班开猫克斯的 @康贱猫 。当然,这群奇葩群员最大的共性是,我们都是 @卞老板 的驾校教练。


3、虚荣心:

买了车,就忍不住要嘚瑟,和周围的人嘚瑟完了,还忍不住上知乎嘚瑟。

写了几篇 MX-5 的回答之后,居然收到了马自达公司的邀请,不经意爬到了马自达 MX-5 ND RF中国车主手册上。

我只想问一句, @一汽马自达 能送一本车主手册给我么?好想要啊!


4、老婆

都说,车手是不需要女人的。

而马自达miata车主,妥妥的有老婆。




综上,买了一辆马自达 miata 作为投资,3年时间,收获了:


声誉

哥们

虚荣心

老婆


这个投资回报率,我觉得

还可以

以上。


我和miata的故事,更多请见编辑推荐回答:


以及

user avatar

一台五菱宏光可以为你遮风挡雨,但是李开复不会。

user avatar

买车绝不是投资,但如果非要说是投资,那就是和买高级服装一样,是对自己的投资。投资的是自己的外在体现,身份身价体现,换来的是社会认可,社会认可其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不是虚荣来的。社会他人对你的外在认可了才有可能更进一步认可你内在的,现在大家都很忙,真的没时间后悔没有好好接待刚才那个开五菱宏光来的大老板。

user avatar

手上有锤子,看啥都是钉子。


衣服是最坏的投资,很多人的衣服可能一辈子只穿几次,尤其是小孩子的衣服,所以,小孩子应该裸奔。

卫生间也是挺无聊的,很多人一天呆在卫生间的时间可能只有十来分钟,所以,大家以后把卫生间都撤了吧。

这个理论可以推广到我们任何东西,没有一件东西你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365天,一辈子80年不间断的使用。


但是,我们买衣服买车,本来就不是投资啊, 是消费啊。

李开复你想着投资,所以看啥都是投资;但是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投资嘛。

user avatar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考虑「折旧」是一方面,同时也要考虑「效用」(utility)问题。

现在花一块钱所带来的享受,和十年后花同样的一块钱,带来的享受一样吗?

对于购买第一辆车来说,这个答案不言自明。

(多图预警)

--

我的第一辆车是一部银灰色的二手 2013 款马自达3,很中二地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Quick Silver」。税费各种加起来,落地一万两千多美金,当时自己赚了点小钱,家里也资助了一部分,稀里糊涂地就成了有车族。

拿到车以后的每个周末,都会和 @王妈妈 来一次小规模公路旅行。最莫名其妙的一次,是从明尼阿波利斯开到爱荷华州 -那时候 Pokemon Go 火得不行,我们听说爱荷华的 Pokemon 种类和明州有所不同,于是驱车五百英里去当地收集奇珍异兽。(对外宣称是去打猎了)

有一个学期,我每周都有空出来的一个下午。正好那时候迷上了听相声,就经常漫无目的往北开,听完一场德云社开箱,找个休息站发发呆,再开会去。一个学期下来,大家都以为我是天津人。

明州号称「万湖之州」,有的时候看到一片开阔的水域,就走下大路,试试能有多靠近水边。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粗放式的观景点,供自己私家珍藏。

在美国,似乎人人都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车,如何与汽车相处,我也很快学会了各种日常维护操作,比如在冬天到来之前赶快换上能经受零下三十华氏度低温的雨刷水。。。

因为很快就到了需要挖车的时候。。。

明州人充满了矛盾,一方面,由于纬度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一丝若有若无的北欧式社交障碍(对于我这样的社恐患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另一方面,这里又有以冰雪为基调的独特社交活动,比如帮助路人把车从雪坑里推出来。(上图是我有一次在家对面酒吧喝酒,见到陷在雪地里的车就上去推,酒吧里还传来加油声。)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没错,是四月份),我的Quick Silver陷在雪地里,多亏一位穆斯林小哥和一位黑哥们联手推车。虽然我对于强行搞种族多样性并不感冒,但那一刻的确有种天下大同的感觉。

2018 年的除夕夜,和 @王妈妈 也是在车上度过的。从明州沿着密西西比河,开了八百多英里到圣路易斯,路上听了《三国演义》的评书,晚上在汽车旅馆点了个披萨看春晚。回来的路上,很大的晨雾,油量表告急的时候突然在半山腰出现了一个云雾笼罩的加油站。

到现在,我们还在讨论那个加油站是否真实存在:

“当时就该仔细看看加油站商店里卖的报纸,说不定是 1980 年的。”

拉拉杂杂说了很多,中心思想还是那一句:现在花一块钱所带来的享受,和十年后花同样的一块钱,带来的享受一样吗?

有一次,和兄弟们开车去看苏必利尔湖畔的灯塔,后备箱里放着显示器和 xbox。三个不擅拍照的老男人在景点打了个卡,就钻进酒店打开游戏机昏天黑地起来。这样的「旅行」,同样是以后不会再有的。

--

和菜头写过一段话:

很多年之后,我试过一个人吃掉一整只鸭子,一整屉包子、一满盆大排……再没有人争抢,但也再没有了滋味,我甚至连一半都吃不完。每次最后它们都放在桌子上,下面垫着漂亮的台布,慢慢地变冷,然后凝固变硬。

有些东西,只有特定的时候享受才有滋味。躲过了折旧贬值,却可能同样错过了回报。

user avatar

不同意这个说法,这里面要区分两个概念: 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不等于是坏投资。即便是真的96%的时间停在车库折旧,这顶多说明可能还有一些可以继续改进提升的空间,而并不意味着这项投资本身是一个坏投资。


看到有人反驳说买车是消费不是投资,这个倒未必。因为很多时候投资和消费的区别并非泾渭分明——并不是只有收获持续的现金流才能叫投资。就拿买车而言,一次性的投入,然后换来的是之后很多年的持续的使用,每次使用都给使用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或者是节省了时间,或者是提高了用户体验,这些也都给消费者带来了和金钱等价的“收入”,所以说买车是投资是可以的。


我们衡量一项投资的好坏,并不是根据该投资给我们带来的绝对现金流——比如手头有1000块钱,现在两只股票宝马和奔驰可以入手,结果犹豫再三选了奔驰。一个月之后,奔驰涨了10% ,宝马涨了20%,这个时候该项投资给自己带来的绝对收益是1000*10% =100元,但是是不是这项投资就是好投资呢?


当然不是,因为自己当初其实是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如果选择宝马,自己的收益将是200元。在经济学中,我们将“所有另外的选择中最好的那个所带来的收益”称之为机会成本,所以这里投资的成本其实是1000+200=1200元,而现在自己手头只有1000+100=1100元,投资奔驰才真正是一个「坏」投资,因为这项投资带来的净收益是负的:1100-1200=-100元。


同样的道理,如果要衡量购买汽车是不是坏投资,那么我们就要看,和不买相比,买车是不是真的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效用的提升。拿我自己来说,我刚到国外的时候没有考到驾照,买了车之后不能开,于是就在那儿放着,一放就放了半年。这个时候买车本身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效用的提升,但是车还在不断的折旧,这个时候,我的净效用就是负的,这确实是一个「坏」投资。


但是拿到驾照之后,很多需要打车的场合可以开自己的车了,并且很多之前因为没有公共交通而不能去的旅游景点现在也可以去了,这就是显著的效用的提升了。虽然大部分时间车依然在车库或者车位上停车,但是时不时的使用也足以每次都带来类似于「现金流」的「效用流」了。要计算这一点也不难:

比如今天开车带着家人去野营,如果没有车是自己肯定不会去的。要么这个时候自己就可以在下面两个场景中任意选一个:

  1. 想象有一个人在不停的往自己手里塞钱,每加一块钱,就会问一句:现在你愿意放弃野营呆在家里吗?显然当钱塞得足够多,自己会回答:对,我不去了。记下来这个数字,这就是本次用车给自己带来的「净效用」。
  2. 想象一个人不停的从自己钱包里面拿钱,每拿一块钱,就会问一句: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和在家差不多了?显然当钱拿的足够多的时候,自己也会感到心疼,觉得还不如不去。记下来这个时候拿走的钱数,这也是本次用车的「净效用」。

如果每次用车都记录一下这个净效用然后折现加总的话,根据当前的城市环境、打车难易程度、体验和开销来说,相信绝大多数情况下,买车其实都是一个还不错的投资。


上面是从现金流折现的角度,来讨论买车是不是好投资。其实李开复这段话还涉及到一个问题:人们既然只用到汽车使用权的5%,为什么人们还会「买车」呢?难道是因为人们不理性?


当然不是,人们虽然大部分时间不开自己的车,但是「拥有汽车的所有权」可以让自己随时决定什么时候去行使自己对汽车的所有权,也就是说:虽然我只使用汽车寿命的5%,但是我可以决定使用哪5%——拥有所有权所带来的应对意外和随机事件的能力,是人们买车的重要原因


「所有权」这个词,只有在不完美信息的世界才重要。如果这个世界一切都在计划内,那么所有权在谁其实都无所谓,因为一切事无巨细都可以用合同规定好,什么时候归谁用,出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等等。随着AI技术的提高,未来的世界会更加的「有序」,有序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事情都会被纳入AI规划的范畴,比如AI可以根据大数据推算,每当你差不多想用车的时候,就自动派遣一辆无人驾驶车过来——那么这个时候计较「汽车所有权属于谁」就不重要了。


最后总结一下,因为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和无序,我们才需要忍受96%的时间自己所拥有的汽车在车库里面折旧,但是这依然是一项不那么坏的投资,因为事实上在目前的很多场景下,我们确实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但是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买车这个选项之外的其他选择越来越好,可能在未来买车真的会成为一项「很坏」的投资。

user avatar

不认同。

买车是消费,不属于固定资产投资。

user avatar

汽车是消费品。

消费品谈什么理性? 整个资本主义都建立在非理性消费基础之上好吗?


我最近有点烦这哥们,他有点走火入魔了。

消费本来就是非理性的。

这是资本主义的基础。你作为一个准资本家,老是暗示普通人“不理性”(缺心眼),是十分不厚道的。 要说理性,服装最不理性。全中国一年能产300亿件衣服,开足马力400亿。猛干两年,两年后全世界人民再买衣服都是非理性。

要非认定买车是投资品,那买个五菱宏光试试看,你看它是不是个好投资。讲真的,买五菱宏光的绝大多数都还真的给当成投资来做。而且, 从回报率来看,不比这些大佬经营的xx基金差多少。

毕竟你的基金的回报率就是建立在这些购买五菱宏光的小个体的利润率至上的对吧。

另外我把话放这,电动汽车是个幻觉。前车之鉴不远。别老觉得欧盟出个啥利好政策,他们这些年就没高对过市场。否则我们应该用着太阳能发的电赚着碳排放的钱了。

user avatar

买车不是投资。吃饭才是一生最坏的投资,收益真的是屎。

user avatar

对于我来讲,买车是一生最好的消费。

车让人肉身成圣,成为传说中神仙一样的人物,日行千里,寒暑不侵,是自由的工具,是安全的保障。

车是最接近平民的神器。

按清奇的说法,车是影响资本积累的差劲消费品,但人的一生,如果只想着资本的增殖,那也没什么乐趣。

不必买什么好车,一辆十万左右的车,也能让你上天入地,天南海北的逍遥。

user avatar

泻药。买车是消费,不是投资。汽车是交通工具,不是金融产品,谈不上投资。

user avatar

不是很懂现在人怎么买啥都成投资了,买车也要核算一下机会成本了,买手机也要考虑卖二手了,买游戏主机也要考虑跌价了,买游戏卡带也要考虑好不好出手了。

车是消费品啊,什么手机电脑主机卡带也都是消费品,消费品就是用来让你用,感受效用的。

你需要这个效用,它能提供这个效用,它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最终维持在一个你愿意接受的水平,这就够了。

你要是不需要这个效用你就不买呗,如果你的城市真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确实省钱,省时间还省力,那你就别买呗。你买了难道不是你需要么?既然需要那还说什么呢。。


要我说,撸串才是一生最坏的投资,变成了肥肉你还得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减肥,可能还会带来未来潜在医疗成本。那为什么撸串摊子还是这么火?因为爽啊,因为它提供的效用我们确实需要啊。


所以不要干什么事都用投资思维去理解,这样会成为资本增殖的奴隶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得到效用,而不是让生产进一步扩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