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被问及”最喜欢/最想合作女演员“大多明星答张曼玉或周迅,而少提到其他顶尖女演员?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采访或者活动中,很多男明星在被问到“最想合作的女演员”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张曼玉或者周迅。为什么这两位女演员似乎有着比其他同样顶尖的女演员更“突出”的提及率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值得玩味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承认,张曼玉和周迅都是非常有实力、有代表作、并且在业内口碑极佳的女演员。她们的演技自然没得说,塑造的角色深入人心,足以让合作过的演员留下深刻印象。

张曼玉:跨越时代的经典魅力与艺术高度

张曼玉的名字,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代表着港片一个黄金时代,以及一种独属于她的、超越了美貌的艺术气质。

“港片黄金时代”的代言人: 很多当年活跃在中国内地、香港乃至整个亚洲影坛的男演员,他们很多都是在张曼玉作品巅峰时期开始崭露头角或已经成名。可以说,张曼玉是他们那个时代共同的“女神”和“标杆”。当他们被问到“最想合作”时,提到张曼玉,不仅仅是对她演技的认可,更是一种对那个黄金时代的回忆和致敬。那种合作,可能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国际认可度: 张曼玉不仅在华语影坛成就斐然,她还凭借《清洁》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这是亚洲女演员的最高荣誉之一。这种国际化的视野和艺术高度,使得与她合作成为了一种“荣耀”的象征。对于很多男演员来说,能有机会与一位获得过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的女演员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演艺生涯的“镀金”。
独特的个人魅力和风格: 张曼玉的魅力在于她并非那种流水线上的美,而是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充满故事感的风韵。她的表演不温不火,却能将角色的层次感和内心戏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化繁为简”的表演方式,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会让其他演员在合作中学习到很多。

周迅:灵动、独特、充满神秘感的“国民度”

周迅则代表了另一种类型的魅力,她更像是当下中国电影的重要代表,以其独特的灵气和表演张力而闻名。

“灵气”的代名词: 在中国演员里,周迅的“灵气”几乎是一个公认的标签。她的眼睛里仿佛会说话,表演自然流畅,不做作,能把一个角色演得鲜活生动。这种“灵气”对于很多男演员来说,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合作火花。他们可能更期待在合作中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极具辨识度的表演风格: 周迅的表演方式很特别,她善于捕捉角色的细微情绪,并将之放大,让观众感同身受。她的表演不是外放的,而是内敛的,但爆发力又极强。这种“小而美”的表演,能够给对手演员带来很多启发,也更容易在合作中找到共鸣。
强大的国民度和持续的影响力: 从《大明宫词》里的少年太平公主,到《如果·爱》里的孙纳,再到《你好,李焕英》里母亲的角色,周迅一直在用不同的角色证明自己的演技和生命力。她拥有非常广泛的观众基础和极高的国民度。当男明星被问到想合作的女演员时,提到周迅,也是在选择一个能够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的、具有号召力的合作伙伴。
“可塑性”与“挑战性”: 周迅扮演的角色类型非常多样,从古装到现代,从文艺片到商业片,她总能给人带来惊喜。这说明她非常有可塑性,也意味着她能挑战不同类型的角色和对手。对于一些希望拓宽戏路的男演员来说,与周迅合作,可能会带来新的表演维度。

为什么“少提到其他顶尖女演员”?

这并非否定其他女演员的成就,而是从“被提及率”这个角度来看:

1. “时代感”与“话题性”: 张曼玉代表了一个逝去的黄金时代,她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怀旧和传奇色彩,容易引起共鸣和话题。周迅则代表着当下中国电影的艺术高峰,她的灵气和风格也自带话题性。
2. “安全牌”与“范本”: 提到张曼玉或周迅,几乎不会出错。她们的演技和艺术成就摆在那里,选择她们不会显得“冒失”或“没有眼光”。她们就像是演艺道路上的“范本”,很多演员会以她们为目标。
3. “合作难度”与“预期”: 很多顶尖女演员可能已经进入“慢节奏”状态,或者专注于特定类型的项目。提到张曼玉或周迅,也可能包含了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期待,一种对“梦想合作”的表达。而不是说真的每次都能合作。
4. “采访习惯”与“模板化”: 很多时候,这种问题会被问到,久而久之,一些“标准答案”就会形成。当媒体听到“张曼玉”或“周迅”时,会觉得很符合逻辑,容易形成一种惯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同样优秀的顶尖女演员(比如巩俐、章子怡、舒淇、汤唯等等)就没人提。她们的成就同样巨大,但可能在“被提及的频率”上,张曼玉和周迅因为各自的独特之处,更轻易地触动了明星们心中那份对“理想合作对象”的想象。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她们本身无可比拟的演技和艺术高度,也有她们身上所承载的时代印记、个人魅力以及在媒体采访中形成的某种“惯性”或“标杆”效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迪丽热巴、郑爽、关晓彤、欧阳娜娜……这些90后的当红女星,都曾公开表示,自己最喜欢的女星,或者干脆说偶像,就是杨幂。

按某些人的奇怪逻辑,杨幂一定是80后一代最优秀的女星了,业内无可争议,才能成为后辈之楷模了。要不然,怎么她的粉丝们一个个都红了呢。

所以,杨幂也曾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偶像是张曼玉,自己又如何如何喜欢周迅,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下进入正题:章子怡为什么不讨人喜欢?

章子怡从出道起到成为一线女星的那些年,也是中国内地电影业最萧条的那几年,大众的主要娱乐方式都是电视剧。所以迄今从没演过电视剧的章子怡,在国内严重缺乏观众基础和粉丝基础,更加不会什么人对她有所谓的“偶像滤镜”和“童年情怀”。

而另一方面,她的电影成就又实在太强,因此成为了同行最好的捆绑和拉踩对象,其他竞争对手团队释放的各种黑料不断,也在相当程度上长年洗脑了不少人。

和同时代其他一线女星,如赵薇、周迅、徐静蕾等都是先主演电视剧爆红后,有了相当的粉丝基础,再跻身电影圈不同,

章子怡被张艺谋选为“谋女郎”,主演获得柏林银熊奖的《我的父亲母亲》出道,处女作斩落百花影后,直接飞升国内一线,很快就主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影片拿下奥斯卡奖的四项大奖,包括迄今唯一的华语片奥斯卡外语片奖,她也直接进入了国际影坛中心好莱坞的视野。

那时的章子怡,宛如开了外挂一般,国内外大导演作品接连不断,主演两部奥斯卡获奖电影、拿到金球奖影后提名、连拿三次英国学院奖〈又称英国奥斯卡〉提名成为奥斯卡奖终身评委成为戛纳电影节史上最年轻评委26岁入选中国电影史100年百大影星,3次获得中国电影官方最高奖〈华表奖〉的影后。

——创下多个了中国影人迄今为止唯一的记录。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章子怡在26岁时,就已经取得了直追巩俐和张曼玉,华语电影史上女星top3的成就和国际影响力,足以让同时代其他女星遥遥仰望、迄今也难以追赶。

然而当时的内地电影票房数据甚为惨淡,一年到头大家都难得看几场国内电影,也只有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几个大导演的片子能稍微有点关注度,然后就是好莱坞片和港片的天下。因此,像章子怡这样的纯电影女星,她的成就和地位当然一直被国内公众大大低估了。

虽然当时章子怡也回国主演了《英雄》《十面埋伏》《夜宴》等影片,顺便拿齐了金鸡、金像、华表、百花影后,然而这些基本都是那些当年被从纸媒到网民口诛笔讨,严苛批判的“大烂片”,作为主演的章子怡当然更加得不得什么好评,也没人关心她的演技是否在线。

〈直到流量经济兴起之后,跨界导演和流量明星拍摄的纯圈钱作品充斥电影市场之后,才有多少人恍然觉得,其实当年那些大片"也没那么糟糕”。〉

真正看过章子怡当时作品,熟悉和认可她成就演技的人,和广大公众相比,终究只是少数。

因此,章子怡这样一个只在海外扬名,逼格高得无以复加,却又"不接地气",为公众所不熟悉的女星,实在是一个明晃晃的靶子,多年来一直成为令其他女星用来捆绑拉踩、自抬身价的最好对象。

起先《南都》评选“四小花旦”也好,后来的“四旦双冰”也罢,本质上都是几名国内女星在捆绑她这位“国际章”。

十多年前的网络资讯更是远不如现代发达,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着那些媒体人的个人喜好,撰写通稿灌输给大众,而对这样一个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女星,媒体人无论怎样的扭曲、贬低甚至污蔑,也总有许多人信以为真,更不会有什么忠实粉丝或者拥趸给她辩护。

比如2005年时,投资8500万美金,斯皮尔伯格监制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艺伎回忆录》,故事题材取自日本,却由章子怡、巩俐、杨紫琼这三位在好莱坞成就最高的华人女星领衔主演,而日本第一影星渡边谦(曾获奥斯卡男配提名)只能做男配。

因此,章子怡也是首位也是至今唯一担纲好莱坞A类大制作第一主演的亚洲女星,这个记录,也将要一直持续到2019年或2020年,迪士尼公司选定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上映为止

此事被日本电影界和日本公众都当做奇耻大辱,却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地位、国际影响力能和这几位华人女星相比的本国女星。

然而,原本如此足以令中国影人骄傲的事,当时一传到国内,却引发轩然大波,在各方媒体恶意引导、并刻意配以暴露剧照的影响下,无数无脑愤青,不明真相人士,和各方有意推波助澜者,纷纷痛骂章子怡和巩俐扮演“日本妓女”,是何等“丧失国格人格”的大罪。

〈后来,巩俐女士于2008年移民新加坡,令所有中国影迷为之遗憾,或许也有广大公众对只拍电影的她好感度并不高,主演《艺伎》时遭到的各方无理抨击的缘故〉

而章子怡和她的外国前男友在2007年加勒比海沙滩渡假,度过二人世界时,被无良狗仔偷拍多张私密照片,传到互联网上,原本是无辜受害人的她,却还是被当时网民各种唾骂,罪名依旧是“丧失国格人格",“把中国人脸都丢尽了”。

而对此事,章子怡一直到半年后参加戛纳影展,出任评委,才微笑回应「我觉得这件事对我没有什么影响,我还是在做我的工作」「我只是一个演员,被关注很正常,被偷拍也不是自己的过错,我也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豁达、从容、大气、却也难免让人心疼。

从2000年起的整整十多年里,中文互联网但凡出现章子怡的新闻,相关联“更多新闻”,几乎随处都是类似以下标题的内容:

章子怡被曝态度高傲 坐头等舱讨面丢脸上天
章子怡超女被制成塑胶模特接客 天娱称采取法律措施
到香港宣传新戏忙扫货 章子怡40分钟买12双鞋(图)
章子怡新片被轰辱华 艳照意识大胆下跪挑逗老外(图)
章子怡恐惧英语夜夜噩梦 零下35度工作眼泪结冰

……

章子怡,一个在国际上成就斐然,和成龙、李连杰一样被当做中国电影名片的影人,三次获得政府最高奖华表影后,深受官方表彰和肯定的影人,在中文互联网上却长期是如此“声名狼藉”的被群嘲对象。“国际章”这个称呼,那时可不是什么美誉,而是嘲讽章子怡"倒贴洋人、一心想当美国人”。

无数人第一次上互联网,知道章子怡,便被这些通稿所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根深蒂固地相信:「章子怡是个黄皮白心、看不起中国人的女人,她演技很差,不如很多他们喜欢和熟悉的国内女星,她是通过种种交易才获得那么多大导演的影片资源……

而这种不良的初始印象,也同样会随着他们成年而延续至今。

然后就是对章子怡声誉影响最大的四川地震捐款事件。在戛纳电影节上,章子怡谈及祖国震灾,潸然泪下,那些电影界“国际名流”,在认捐卡片上倒是一个个慷慨解囊,十分痛快,可等到章子怡按照他们在认捐卡片的数目,发出通稿说已经募得相关捐款,高达上百万Dollar后。

之后长达一年多时间,这些“国际名流”却一个个推脱搪塞,实际打款者寥寥,最后到账的只有4万多美金。这些道貌岸然之徒,当真就如此口惠而不实至,少捐不捐,章子怡却从此背上了“诈捐”恶名,在自己祖国遭致全网黒嘲,万人唾骂,而且还得自己掏钱,去尽力弥补他们许诺的款项。

虽然是被那些国际骗子耍了,因此名利双失。然而章子怡被逼到极致时,也只是声明:

「由于大部分的善款都是国外的好心人口头答应的捐助,做过慈善的人都知道,在追款和落实的过程中是非常艰难的,但始终我都没有放弃过。」

而不能按照当初的认捐卡片,去将时那些真正“诈捐”的各色“国际名流”的面目公诸于世,为的什么缘故?——显而易见,换了任何人在她的立场设身处地,也是不得不体谅的苦衷。

因为这场无妄之灾,她自己独步天下的事业,也差点一落千丈,沉寂几年后才终于凭着自己的精湛演技,等到柳暗花明之日。

随着中国影视圈的发展,电影票房越冲越高直至爆炸电视剧收视率却每况愈下,所以「电影明星影响力和咖位,远高于电视明星」这一国际通行法则,也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而近二十年来一直都是超一线电影女星、影坛成就更遥遥领先的章子怡,当然被大众认可程度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2013年《一代宗师》宫二横空出世,众望所归、无可争议地横扫了华语乃至亚洲影坛的大大小小十二尊影后奖杯后,才终于有越来越多的影评人,发现了那个被他们误解、抹黑了那么多年的章子怡:她的演技原来是何等精湛,她的成就原来是何等伟大。

但是这种影评人和电影爱好者已达成共识的肯定和称赞,要传递给更多早就对章子怡充满偏见的广大公众,扭转持续十多年来的不公认识,恐怕还需要更多时间和机遇。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如果章子怡早年发展路线不那么“高大上”,也多怕几部讨人欢喜、深入人心的古装电视剧,而不是大导演们那些不讨好公众的文艺范电影大片,想必也会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童年古装女神”,而肯替她说话的粉丝和拥趸无数吧。

这也算是有所得,必有所失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