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虎鲸为什么只吃灰鲸的舌头?

回答
关于虎鲸“只”吃灰鲸舌头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理解。虎鲸的食谱非常广泛,它们被称为“海洋中的狼”,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过,虎鲸确实对某些鲸类的特定部位表现出偏好,其中灰鲸的舌头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背后有着复杂的捕食策略和生物学原因。

虎鲸的食谱:远比你想象的要广阔

首先,让我们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虎鲸并非只吃灰鲸的舌头。事实上,虎鲸的食性极其多样化,这取决于它们生活在哪个区域、是否有特定的种群迁徙,以及当地可获取的猎物种类。

鱼类: 在许多地区,虎鲸的主要食物是鱼类,特别是鲑鱼(如帝王鲑)、鳕鱼、鲱鱼等。在北大西洋,有些虎鲸甚至专门捕食鲨鱼,如格陵兰鲨。
海洋哺乳动物: 虎鲸也是顶级的掠食者,它们会捕食各种海洋哺乳动物,包括海豹、海狮、海豚、小须鲸,甚至其他更大的鲸类,如灰鲸、蓝鲸、座头鲸等。它们甚至能合作捕食大型鲸类,展示了令人惊叹的团队协作和捕食技巧。
鸟类: 有时,虎鲸也会捕食海鸟。
其他: 偶尔,虎鲸也可能捕食乌贼、章鱼,甚至是陆地上的动物,比如在一些特定海岸地区,它们会利用海浪将海狮冲上海岸捕食。

为什么灰鲸的舌头会特别受青睐?

现在,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在捕食灰鲸时,虎鲸会表现出对舌头的“偏好”。这并非是它们唯一食用的部分,但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有回报的捕食策略。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1. 营养价值: 鲸类的舌头,尤其是大型须鲸的舌头,富含脂肪和蛋白质。在寒冷的水域,脂肪是重要的能量来源,能够为虎鲸提供生存和活动的能量。对于需要大量能量来维持体温、长途迁徙和捕食的虎鲸来说,舌头是一个极佳的营养补给站。

2. 易于获取和高效捕食: 灰鲸是相对而言体型较小(与其他大型须鲸相比),而且在某些时期会靠近海岸线进行迁徙的鲸类。虎鲸捕食灰鲸,尤其是母鲸和幼鲸,通常发生在灰鲸的繁殖地或迁徙路线上。

虎鲸的捕食方式非常有策略性。它们会利用团队合作,将灰鲸(特别是年幼的、经验不足的或体弱的个体)驱赶到浅水区,或者利用海浪将它们掀翻,使其暂时失去行动能力。在灰鲸被控制住后,虎鲸会利用其强壮的牙齿和下颚,精准地撕咬掉舌头。舌头位于口腔底部,相对容易被咬断并完整地取出。

为什么不吃其他部位呢?捕食大型鲸类是一项非常危险和耗费体力的任务。虎鲸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制服一头成年鲸鱼。它们会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来最大化收益并降低风险。舌头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相较于鲸皮、鲸肉等其他部分,更容易被完整地取下,并且可以迅速被消化吸收。

3. “美食家”行为的可能解释: 有些科学家推测,虎鲸可能表现出一种“选择性进食”的行为,类似于人类的“挑食”或对特定美食的偏爱。它们可能已经通过世代的经验,学会了舌头是最美味或最有益的部位。这种行为可能并非所有虎鲸种群都普遍存在,而是特定种群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捕食偏好。

这种行为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虎鲸有时会留下鲸鱼的其他部分。它们并非“浪费”,而是遵循一种高效且有针对性的捕食策略。

4. 特定种群的文化和学习: 虎鲸的捕食技巧和食物偏好很多是通过“文化传播”和学习获得的。幼年虎鲸会观察并模仿成年虎鲸的捕食方式。如果一个种群的虎鲸长期以来通过捕食灰鲸舌头获得了成功,这种行为模式就会被一代代传承下去。例如,在一些特定的季节和地点,你可能会观察到虎鲸反复以类似的方式捕食灰鲸。

总结一下:

虎鲸捕食灰鲸舌头并非其唯一的食谱,但灰鲸的舌头因其高营养价值、相对易于获取,以及是一种高效的捕食回报,而成为一种受到青睐的猎物部位。虎鲸的捕食策略是经过长期演化和学习形成的,它们会选择最能保证生存和繁殖的食物来源。对于虎鲸来说,捕食灰鲸舌头是一种聪明且极具回报的生存之道,这完美地体现了它们作为海洋顶尖掠食者的智慧和适应能力。下次听到“虎鲸只吃灰鲸舌头”时,记得它们远比这更复杂和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虎鲸牙口不好。

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作为海洋中顶级掠食动物,虎鲸竟然牙口不好。但这是事实,因为虎鲸和人类一样,同属于哺乳动物,而哺乳动物最要命的一个缺陷就是牙齿不能像鲨鱼一样不断更换。

这是鲨鱼的牙齿,他们长着的好几排的牙齿,从里边不断地向外翻,旧的牙齿磨损脱落,新的牙齿就不断地顶上,因此牙齿对于鲨鱼来说就是消耗品。也是这一口好牙,让鲨鱼这种原始的软骨鱼类一直称霸海洋4亿年之久。


然而牙齿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就宝贵的多了,因为哺乳动物乳牙换成恒牙之后就再也不会跟新了,掉一个就少一个。人类是这样,虎鲸也是这样。虎鲸的寿命又很长,野外能活到80岁左右,科学家甚至在野外发现过103岁的虎鲸奶奶,身体依然矫健。

而这几十年的捕食,势必会对牙齿造成不可逆转的磨损,因此一些上年纪的虎鲸,他们的牙齿健康状况都不乐观。

作为海洋中的顶级掠食动物,虎鲸却长着一口脆弱的牙齿,虽然听起来很讽刺,但这却是无奈的事实。为了保护宝贵而脆弱的牙齿,因此虎鲸更偏爱柔软易嚼的食物。因此当捕获灰鲸之后,相对于它们比汽车轮胎还硬的皮肤,虎鲸显然更喜欢吃它们柔软的舌头,毕竟灰鲸舌头也有好几吨,光吃舌头就能吃饱,何乐而不为呢。

------------------ ------------------------

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哺乳动物明明是统治地球的高等生物,为什么牙齿这么垃圾,还不如鲨鱼这种连骨头都没进化出来的原始鱼类?然而这一切只能怪我们的那个屌丝的祖先。

哺乳动物的祖先是生活在中生代的一种跟老鼠差不多的动物,大概是这个样子。

而那个时候世界是被几吨几十吨重的恐龙统治的,在这个怪兽横行的时代活着是不容易的,且不说那些如山一般不可撼动的庞然大物,即便是几千克重的迷你小恐龙,也是哺乳动物的噩梦。

为了活命,哺乳动物的祖先只能猥琐发育,把身体变得尽可能小,小到不能给恐龙塞牙缝的程度,平时苟在深深的洞穴之中,只有在天黑恐龙都睡着的时候,才偷偷爬出去觅食。

哺乳动物就这样,在恐龙横行的时代,猥琐的生活了上亿年。终于,天降正义,一颗从天而降的陨石终结了恐龙时代。

当劫后余生的哺乳动物畏畏缩缩的爬出洞穴,惊讶的发现,那些压得它们上亿年喘不上气的恐龙竟然顷刻之间成为了一堆堆白骨,于是,哺乳动物在一片废墟之中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然而来不及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哺乳动物却发现,恐龙给他们造成的心理阴影已经深深地刻在它们的基因里。由于常年生活在黑暗之中,它们的色觉退化了,眼睛只能看到蓝绿两种色彩,从此哺乳动物永远的与五彩斑斓的世界告别了。

同时又由于体型很小,因此哺乳动物的祖先寿命都很短,通常还没活到牙齿磨损的时候,就已经死了。牙齿的更换也变得没有必要了,因此牙齿更换的功能也退化掉了。而进化不能走回头路,一个功能一旦退化就再也无法再次进化出来。后来,哺乳动物的体型变得越来越大, 寿命也变得越来越长,超过了牙齿能承受的极限,因此老年的哺乳动物只能忍受着一口磨得七零八落的烂牙,也没有办法,谁叫自己的祖先不给力呢。


所以说,归根结底,还是恐龙害的虎鲸只能吃舌头,怎么办,当然吃只鸟解解恨了。


------------------补充一下-----------------------

评论里很多人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说法,说我的回答漏洞百出,却要强行自圆其说。并举出各种反例来反驳。

有人说,进化可以走回头路,消失的器官还能再进化出来,鲸鱼的前肢不就又变成鳍了吗?

然而鲸鱼的鳍只是像鱼鳍而已,本质上和鱼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构。

鲸鱼的鳍里边还有指骨掌骨挠骨肱骨等结构,本质上只是一个长得像鱼鳍的胳膊,和陆地上的动物没有本质区别。

而鱼类的鳍是由内部鳍条支撑形成的薄膜,跟鲸鱼的鳍结构完全不同。鲸鱼的前肢变成鳍状,并不是进化的回头路,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进化。就像360°和0°看起来一样,但本质完全不同。



还有人说,谁说哺乳动物的牙齿不能更新,老鼠不就可以吗?

我要更正一下,老鼠的牙齿那叫不断生长,和不断更新是两个概念,像鲨鱼一样牙齿掉了再长出来那才叫更新,而老鼠显然不具备这个能力。老鼠牙齿的不断生长,也只是在牙齿不能更新的基础上打的补丁而已。

不光是老鼠,很多哺乳动物都各自进化出了不同的补丁,很多食草动物,为了应对吃草对牙齿造成的磨损,而牙齿又不能更新,所以他们进化出了高冠齿,比如马,你看到的牙是这样的。

而其实它们的牙是这样的。

这种牙齿齿冠很高,足以保证在马的一生中牙齿都不会磨没。就像鞋底一样,如果不想让鞋底磨穿,又不能更换鞋底,那就增加鞋底的厚度。

然而这种进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还有很多哺乳动物穷其一生也没能为牙齿进化出这样的补丁,就比如虎鲸,这本质上都是人品问题。



还有人说,哺乳动物的牙齿不能更新,那是因为牙齿发生了分化,所以才失去了更新功能,而不是你说的哺乳动物祖先寿命太短,所以牙齿不能更新。

的确,哺乳动物的牙齿发生了分化,而哺乳动物牙齿又不能更新,所以很多人想当然的把这两个事联系到了一起,认为是牙齿分化导致的牙齿不能更新,然而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吗,为什么牙齿分化了就不能更新了呢?你能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吗?

然而他给不出来,却反问我:那你能找到牙齿分化又能更新的反例吗?

能。

这个反例就是鸭嘴龙。

上边是鸭嘴龙的头骨,下边是牛的头骨,如果你注意看它们的牙齿,你就会发现它们的牙齿迷之相似,那是当然,因为他们都是食草动物,都靠咀嚼粗纤维的植物为生,因此牙齿也都发生了相同的分化。然而它们唯一的不同就是鸭嘴龙的牙齿可以不断的更新。

这是鸭嘴龙的牙齿化石,可以看到,它们的牙齿依然跟鲨鱼的牙齿一样,从下边不断地生长出来,旧的牙齿磨没了新的牙齿就不断地顶替。鸭嘴龙的嘴里密密麻麻的排布着上千颗这样的牙齿。显然它们的牙齿并没有因为分化而丧失更新功能。


目前为止,我所见到的所有针对我的回答漏洞百出的指责都是是子虚乌有。他们所以为的漏洞只是他们自己知识不足造成的。所以,想要到我的回答里来找茬,还是得先提高一下自身的知识水平。


--------------------二更 -------------------------


熟悉我的小伙伴大概也都了解,我的高赞回答最后都是以挂人为结尾。本来以为如此正经不撕逼的回答应该可以避免,但是今天看来这个回答也不能幸免了。

那么今天要挂的这位,哦不,应该说是要上香的这位是谁呢,就是这位 @保护大自然。为啥要上香呢,因为这位刚被禁言了七天。

这是一位杠精,是一位痿大的杠精,纯粹的杠精,脱离了高级趣味的杠精,一个在撩骚碰瓷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杠精,如今被禁言了七天,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其实什么也不是,这只是苍天有眼,玩火者必自焚而已。

杠精有个特点,不怕你反驳,就怕你不搭理,因为他就是在抬杠中获得最廉价的快感,你越反驳他越来劲,你越反驳他越high,因此上来基本就是一通歪理邪说再加人身攻击,什么“你这个傻逼,XXX你都不知道,这水平还来发帖”之类,你要是怒了开始反驳,哎,那就正中他下怀,无论你是怎么旁征博引有理有据的输出,在他看来,那都是源源不断的多巴胺,加倍的快感啊,只会让他越来越high……

于是,为了让他早日断绝杠瘾,为了不让他在这廉价的快感中迷失自己,我默默地点了举报……然后。

但对于杠精来说,杠瘾发作没杠成才是最不爽的,就像毒瘾发作嗑不到药一样,抓心挠肝的难受啊,必须得发泄一下,于是。

把他的话翻译成人话是这样的:

这个人我就反驳了一下(撩骚了一下),他直接崩溃(直接没鸟我),我也没办法了(怎么就不上套呢),本来准备了一些辩论策略准备大干一场的(本来准备大杠一场的),太失望了(抬杠没杠成,憋死我了,太TM不爽了)我看了还是上万赞的大号,竟然一个反驳就趴下了(使出浑身解数都没杠成,怎么办,使用精神胜利法:我赢了

好吧,你赢了,你高兴就好。

那么这位杠精觉得自己信心满满有理有据,一下就把我干崩溃的理论是啥呢。

鲨鱼是软骨,所以牙齿迭代,虎鲸是硬骨,所以牙齿不迭代,这……

然而吃瓜群众看不下去了。

不说了,不论人家说的有没有理,还是尊重一下,毕竟死者为大嘛。然而就在临死前一秒,这哥们还在引战。

看来是又撩骚了一个,结果没杠成就被禁言了,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满满的不甘与怨念:想抬个杠怎么就这么难啊。

不过没事,不就禁言七天嘛,忍一忍,七天之后又是一条好(gang)汉(jing)。

对了,顺便安利一下,他的回答就在本问题下边,欢迎看我不顺眼的杠精小伙伴们前去报团取暖。

user avatar

丽齿兽部分有点问题,需要修订下!


乱七八糟的,删了重写!

关于哺乳类动物牙齿演化过程其实在学术界已经没啥争论了,总的来说在中生代哺乳类动物开启了从多出齿至二出齿的演化过程,但是背后的影响其演化的原因目前有很多种说法。

高赞答案的问题在于不严谨,在没拿出有效化石证据的情况下,武断的认为其原因在于恐龙在中生代的统治,导致哺乳类动物寿命缩短,多出齿功能用不上,逐渐演化为二出齿是不对的。

根据现有化石证据来看,恐龙的绝对统治只能算作间接影响,哺乳类牙齿在中生代的演化过程实际应该是多种原因共同影响的。

但不影响结果的是,6500晚年前天降正义之后,哺乳动物快速分化,但二出齿作为老祖宗遗留下来的问题在新生代被无限放大,其结果就是不同的哺乳动物类群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打了不同的补丁;

比如马科的高冠齿



再比如啮齿类能无限生长的大门牙



还有像大象那样如传送履带般的臼齿替换



但失去的终究不会再回来,多出齿功能早就和哺乳动物说了再见!

另外,关于高赞答案提到的“已经退化的生物特征不能再次演化出来”之类是不准确得说法,是对“多洛定律/Dollo's law of irreversibility”的常见误解。该定律是比利时古生物学家路易斯·多洛在1893年提出的,本来是说:

  • 概率上,物种不可能两次遵循完全相同的进化轨迹。
  • 在不同物种的生物身上出现的完全相同复杂器官,在概率上不可能是各自独立演化的产物,而一定是同源器官。

大象的可更换牙齿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


高赞答案的结论很明显引起了另一位答主的明确反对,归纳了两个撕逼答案中最有争议的几个地方,咱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下!

问题一,合弓类的异型齿能否大面积替换?

当然可以!

二叠纪时期兽孔目的合弓兽的牙齿是可以被替换的!

原文介绍:

翻译一下就是,丽齿兽类的犬齿是交替更换的,从而保证丽齿兽不会没有犬齿使用!

另外,根据研究,丽齿兽亚目和兽头亚目等早期合弓动物的牙齿替换方式也比较有趣,犬齿的更换频率要远高于门牙和颊齿;

丽齿兽和兽头兽上颌的每一侧虽然只有一个功能性犬齿,但却有两个上犬齿牙根的骨窝,非常神奇的事情就是上犬齿是由这两个骨窝内的犬齿交替替换的!而最古老的盘龙目上颌的每侧有两个功能性犬齿,如果发生损坏则会被立刻更换!所以非常有可能的是,合弓类动物在向最终后代哺乳动物的演化过程中,乳牙和恒牙几乎可以肯定是同一牙齿家族的成员,但上犬齿可能是个例外。

化石证据:

一只非洲鲁比奇兽亚科动物,右侧前犬齿处有很明显的替代物!

另外研究发现,一种名为兽额兽(Theriognathus的兽头类成员,其牙齿替换方式非常奇特,犬齿因受到腐蚀而脱落,但齿根却保留在牙槽内,然后根部被海绵状骨穿透并吸收,吸收的顺序从齿根开始向顶端进行,这种牙齿替换方式目前来看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路易斯·博克在1922年的时候认为哺乳动物的两个齿列与原始四足动物的交替齿列同源的理论是不可接受的。

由于早期合弓类动物有明显的牙齿替换行为,所以现在发现的丽齿兽类和兽头兽类的头骨化石中,大多数的化石两侧牙齿并不对称,这与哺乳动物的头骨化石有明显区别,正因如此也印证了早期合弓动物的频繁换牙行为;

补篇论文:丽齿兽亚目和兽头亚目等早期合弓纲动物的的牙齿更换(我自己翻译的·····)——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B系列,生物科学卷。240, No. 670 (Sep. 20, 1956) , pp. 95-133 (43 pages)

摘要:

The Mammalia are characterized by a limited degree of tooth replacement. This condition must have arisen from that typical of primitive reptiles, where the teeth are continually replaced throughout the animals' life. The therapsid reptiles include the ancestors of the mammals, and it is here that the origin of the mammalian mode of tooth succession is to be sought.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s an investigation of two groups of the more primitive therapsids, the Gorgonopsia and the Therocephalia, which lie close to the main line of synapsid evolution. The investigation involved the use of the recently developed methods of chemical preparation, along with X-ray examination of the material so prepared. In the Gorgonopsia and in the Therocephalia all the teeth were replaced at least once. Thus, none of their teeth can be equated with the molars of placental mammals, which are never replaced. Replacement of the incisors occurred at least twice and of the upper canines at least four times. Thus the condition in the mammals, where no tooth is replaced more than once, had not yet been achieved. Except in the upper canines there was no functional distichial replacement, each tooth being immediately replaced in function by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ts own tooth family. The only sign of distichism is the tendency of the functional teeth to fall into two alternating groups in some cases, the members of each such group being replaced at abou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two alveoli in each maxilla for the upper canines. In the most primitive Therocephalia, and in the Gorgonopsia, there is only one functional canine on each side of the upper jaw, and this tooth is borne alternately by each of the pair of alveoli. Thus there is functional distichial replacement, since each canine is immediately replaced by a member of the tooth family of the other alveolus. This distichism is secondary, the ancestral Pelycosauria having two functional canines in each maxilla, each being immediately replaced by the next member of its own tooth family. Thus in the ultimate descendants of these theriodonts, the Mammalia, the deciduous and permanent teeth are almost certainly members of the same tooth family, with a possible exception in the case of the upper canines. The theory of Bolk (1922), that the two dentitions of the mammals are homologous with the alternating dentitions of primitive tetrapods, is unacceptable. The upper, and in one genus at least (Notosollasia) the lower, canines are shed by the erosion of the tooth through its cervix, the root being retained within the alveolus. The root is then penetrated by spongy bone and resorbed, the resorption starting at the cervix and proceeding along to its apex. This method of shedding the teeth appears to be unique. In the majority of the specimens the functional canine lies in the anterior alveolus, the posterior alveolus being filled with a plug of spongy bone, which often contains the remains of an old root undergoing resorption. In these examples there are no replacing canines, and replacement in the other teeth is limited or absent. This suggests that after a certain time in the animal's life tooth replacement ceased, the permanent upper canines being always borne by the anterior alveoli. In this limited tooth replacement the Gorgonopsia and the Therocephalia show an analogy with the mammals. The number of teeth is not fixed; for example, there may be seven incisors on one side and six on the other, or four cheek teeth on one side and five on the other. Thus tooth number is not a good taxonomic character.


问题二,如果考虑到丽齿兽的异型齿分化不够明显,那还有没有更明确的证据证明?

当然也有!

让我们有请古哺乳动物研究领域的明星物种——“中华尖齿兽”

一种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散装大耗子,这货是哺乳动物吗?并不是!在分类学里把它划到了“哺乳形态类”里!只能是我们的远亲,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哺乳动物!

但是中华尖齿兽已经有了哺乳动物特有的“牙齿分化”以及“齿骨-鳞骨关节”的特征。

那他与真正的哺乳动物的区别是什么呢?没错,这货是多出齿系,满嘴牙能“无限续杯”

上论文!

重点看下这节!

最终结论注意红框框住的部分

也就是说中生代侏罗纪时期,一些长得像大耗子一样的哺乳动物近亲们,还拥有这一口可替换的异型齿。

同时这篇论文还提到了一点。

同时还提到了一个问题!

请大家仔细阅读理解!


问题三:到底有没有从多出齿到二出齿的化石证据?

也是有的!

有请古哺乳动物的另一个明星——摩根齿兽!

又一种散装大耗子!它比上面提到的中华尖齿兽要更接近哺乳动物一点,属于“哺乳形类”里

比中华尖齿兽更先进一点的就是,摩根齿兽只有犬齿可以无限替换了,臼齿已经是现代哺乳动物的二出齿了!

证据呢?在这,打开古生物爱好者们必备的《古脊椎动物学》一书,翻到357页!

那又是什么原因影响的呢?翻到第361页!

差不多就是这样!


问题四:哺乳类动物的牙齿演化完成的时间节点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

其实这个问题学界也基本有了答案,老规矩上论文!

论文是英文的,标蓝的物种直译为“祖兽属”,论文的核心在于证明在1亿1000万年前早白垩世时期,哺乳动物牙齿演化的一个新发现!

这个“祖兽属”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在这块:


这货已经是正经八百的哺乳动物了!这玩意直接证明了在早白垩世哺乳动物完成了牙齿替换方式的演化!


问题五:中生代的穴居生活是否影响了哺乳类动物的寿命?

答案是:是!但又不是!

首先寿命缩短的证据还是上论文

又是英文资料,简单说就是科学家用CT扫描了一些哺乳形类的动物的牙齿,根据牙釉质产生的类似年轮的东西推断了中生代哺乳形态动物的寿命!

其结果就是,哺乳形类的摩尔根兽的寿命长达14年,远比现生的鼩鼱与老鼠这样同大小的哺乳动物1-3年的寿命长!

而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布里斯托尔大学助理研究员Elis Newham得出一个结论:“相比之下,我们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尽管它们有更大的大脑和更高级的行为,但它们并没有‘放纵生活’并英年早逝,而是生活节奏更慢、寿命更长,类似于蜥蜴等小型爬行动物。”

虽然证明了中生代哺乳形类动物是有个下降趋势的!但其原因还不是特别清楚,至少穴居生活(恐龙压制)这个原因没有直接证据证明!

哺乳类动物从低新陈代谢长寿向高新城代谢短寿的行为转化具体原因虽然不太清楚,但是研究人员还是从这些早期哺乳类动物的骨组织中发现了证明它们具有持续运动的过渡能力的证据。作为一种活组织,骨骼含有脂肪和血管。这些血管的直径可以揭示动物能利用的最大血流量,这对动物的觅食和狩猎等活动至关重要。

另外根据另一篇论文提供的线索其实可以推理出生态位划分和饮食分化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论文有点贵,我就不放全文了···········


问题六:鳞龙类同样恐龙压制,为啥还保留了多出齿?

因为鳞龙类都是端生齿侧生齿!(除了沧龙)

这两种牙本来就好换,固定结构原因导致其牙齿本来就不如槽生齿牢固,所以这玩意天生就是多齿列,坏了就换。



另外关于蜥形纲牙齿类型与换牙的问题,可以以后开个文章详谈,能否无限换牙其实与生么样的牙齿类型没有必然联系!但牙齿类型能决定物种的换牙难易程度!

另外先搞出槽生齿的可正经是人家蜥形纲哦(鳞龙你太拉胯了·····)

一只因换牙失败而嗝屁的伟波罗蜥(Bolosaurus grandis)正在通过化石讲述它的悲惨经历!(伟波罗蜥拥有深齿槽的槽齿植入模式,这些结构在此之前和当时都没有任何素食羊膜动物身上被发现过,所以波罗蜥科很可能是最早一批独立演化出这种模式的羊膜动物)

(伟波罗蜥正模的齿骨3D扫描重建可以看到缺失的第11齿槽和慢慢长出替代齿齿冠的第12和第13齿槽)

伟波罗蜥是属于副爬行动物的,但你怕不是合弓纲派过来的奸细吧!

奥对,这货还TM是异型齿~~~草!(精合震怒)


问题七,复杂的齿槽是否影响哺乳动物的换牙方式?

这个目前倒是没有什么直接证据,不过这位答主所说的复杂齿槽的应该指的就是哺乳动物臼齿的多齿根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倒是有些线索,老样子也上篇文章!


文章中指出,最晚至三叠纪晚期,多齿尖臼齿和双牙根就已经在哺乳类动物中出现了!而哺乳动物彻底完成牙齿更换方式是在早白垩世,也就是说复杂齿槽和能否无限换牙没啥必然联系!

文章中的Kalaallitkigun是一种哺乳形类——贼兽目的物种!



几个撕逼问题经过探讨后,需要注意的是,哺乳动物的牙齿替换方式的演化进程实际上是哺乳动物在中生态身体结构演化中的一个小部分,没有证据也没有必要把它单独拿出来讨论!

饮食分化及生态位变化目前能确定是哺乳动物身体结构演化主要原因,而其中“白垩纪陆地革命”的影响是最大的原因!

而二齿列结构也仅为这一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小结果(甚至都不是必然结果,很有可能就是随机产生而已)

这篇论文有类似的结论。摘要翻译过来就是

(早期哺乳类的生态的多样化是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全球性的变革,通常白垩纪陆地革命和白垩纪末大灭绝被认为是其诱因。然而,在经检测这种分化是哺乳类演化中哺乳类支系的嵌套辐射。在过去200万年里,许多独立的群系经历了大规模的辐射,从小型食虫动物的祖先开始,每一种都包括生态学的多样化。例如侏罗纪哺乳形类,晚白垩纪的多瘤齿兽类与新生代的有胎盘类。在此,我们回顾这些生态辐射,强调这些早期哺乳类演化中微妙的复杂性,生态形态学化石数据的价值和研究宏观进化中的系统发生学背景的重要性)

论文太贵·························

那么哺乳动物在牙齿替换方式演化过程中恐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二叠纪大灭绝后,毕竟三叠纪的自然环境是以干旱、缺水为主的,这种环境更适合蜥形纲生存,直接导致生态位被龙族大量抢占,合弓类只能在低生态位苟活!所做的一切努力也仅是让这个族群好好在这个生态为勉强生存下去!

那么当白垩纪陆地革命到来时(甚至在侏罗纪晚期就已经开始),三尖齿兽、三瘤齿兽等更符合现代哺乳动物特征定义的族群在这场竞争中占得了先机,淘汰了巨额兽、柱齿兽等哺乳形类物种以及三瘤齿兽等哺乳形态类甚至一些更古老的如奇尼瓜齿兽、三棱齿兽等犬齿兽亚目物种,直到天降正义!

所以可以说,三叠纪早期的那场龙兽争霸第二回合的结果间接影响了中生代兽族身体结构演化方向!

而恐龙正好是这场演化历程的见证者而已!


回到最初题目里虎鲸的问题!

牙口不好确实是哺乳动物的一大问题,但捕食灰鲸舌头的这个行为,牙口不好也仅占一小部分原因!

具体原因, @十二 这位答主已经阐述的很明白了!

user avatar

根据一些研究文献来看,有几种可能性:

1、虎鲸是不可阻挡的顶级掠食者,有组织有策略,非常社会性和聪明的动物,他们打猎“只是为了运动/乐趣”或“教育下一代如何捕猎”。毕竟雄性虎鲸可以很快杀死灰鲸幼仔,但雌性虎鲸主导的攻击可能需要长达6小时或更久。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她们试图教后代如何打猎和杀戮。

2、虎鲸食物充沛。比如说,当三文鱼很多时,灰熊只吃鲑鱼头(脂肪脑组织),他们坐在河床边,一个接一个地从溪边直接抓住疲惫饱满的鲑鱼咬掉头,把剩下的丢掉,而当鲑鱼变得稀少而他们开始吃掉整条。可以想象虎鲸及其他掠食者还有人类也是如此。

3、跟捕鲸者抢夺食物。捕鲸者讨厌虎鲸,因为他们会跟踪捕鲸船并等待渔民收捕捉鲸鱼。然后他们会冲过来吃舌头。

4、舌头有虎鲸需要的营养。很多情况下虎鲸只吃了鲨鱼的肝脏。他们瞄准肝脏攻击(甚至具备手术精确度)是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角鲨烯化合物。角鲨烯对虎鲸体内某些化学物质的合成很重要。他们也将瞄准心脏。虎鲸是快速学习者,一旦他们感受到这些器官的好处,就会喜欢吃。

5、还有一种说法是,咬掉下巴和舌头,虎鲸可以往里吹气,这样灰鲸不会那么快鲸落…

以上供参考,顺便说一句,平均鲸舌是大象的大小。所以,对虎鲸来说并不是一顿小饭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虎鲸“只”吃灰鲸舌头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理解。虎鲸的食谱非常广泛,它们被称为“海洋中的狼”,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过,虎鲸确实对某些鲸类的特定部位表现出偏好,其中灰鲸的舌头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背后有着复杂的捕食策略和生物学原因。虎鲸的食谱:远比你想象的要广阔首.............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哉问,触及了历史的深层原因。笼统地说,俄罗斯的扩张如同猛虎下山,而明朝却像一个被动挨打的老人,两者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截然不同,也因此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驱动力与战略目标:生存 vs. 帝国野心 俄罗斯:被逼出来的生存空间与扩张逻辑。 俄罗斯,.............
  • 回答
    一直以来,关于虎鲸“喜欢”人类的说法,在一些海洋爱好者和公众的讨论中流传甚广。尤其是一些视频片段,比如虎鲸主动接近船只,甚至“玩耍”般的触碰,更是增添了这种神秘感。但如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种“喜欢”并非是简单的情感投射,而是基于更复杂的生物学和行为学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动物的行为,尤其.............
  • 回答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些庞大的海洋哺乳动物,尤其是虎鲸,会对体型小得多的海龟表现出一种看似奇怪的行为——顶撞?这可不是一种随机的恶作剧,而是一种深藏着生存智慧和复杂捕猎策略的有趣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白虎鲸的“顶”海龟,很多时候并非只是单纯的顶撞,而是它进行捕食的一种高级技巧。海龟虽然有坚硬的龟壳.............
  • 回答
    虎鲸,作为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以其高度的智慧、精密的合作捕猎技巧以及多样化的食谱而闻名。然而,一个长期以来被大众津津乐道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庞大而强大的海洋生物,却极少(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将人类作为猎物?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虎鲸的生态位、演化历史、捕猎策略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等多个层面进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我们看到很多老鲸鱼身上常常附着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藤壶,而海豚和虎鲸,尤其是我们常见到的那些,身上的藤壶就少得多,甚至几乎看不到。这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和它们各自的生活方式、身体构造以及演化历史都有些关联。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藤壶是个啥。藤壶其实是一种甲壳类动物,跟我们吃的螃蟹、虾.............
  • 回答
    虎式坦克作为二战时期德国的骄傲,其设计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当时技术的顶峰,尤其是在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之间取得了平衡。然而,即使是在那个时代,以当时的认知和技术水平,虎式坦克仍然有一些可以改进的方面。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设想: 虎式坦克当时可改进的方面:一、动力系统与燃油效率: 引擎可靠性与维护性:.............
  • 回答
    北京野生动物园游客擅自下车冲向虎群,趴坐七只白虎面前的事件,无疑触动了公众的神经。这种行为的背后,与其说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心理动机,不如说是多种复杂心理因素叠加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冲动与侥幸心理的混合体。游客为何会做出如此危险的举动?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以下几种心理:1. 猎奇心理与寻求刺激: 这是.............
  • 回答
    黑小虎这个名字,很多人在听到的时候,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个形象:那个在《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里,既是反派又时常出糗,但又有着独特魅力的角色。说他人气高,其实是有不少原因可以细细道来的。这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他身上自带的一些特质,加上观众们对于这种“非典型”反派的喜爱,才让他走进了不少人的心里。首先,.............
  • 回答
    滑铲杀虎之所以令人发笑,与其说是荒诞,不如说是它彻底颠覆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常识和对力量对比的认知。想象一下,在最野蛮、最原始的生存搏斗中,我们通常会设想的是力量、速度、技巧的巅峰对决。老虎,那是自然界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肌肉虬结,爪牙锋利,一跃之间便能将猎物撕碎。而“滑铲”,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草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而且一点也不假。曹操确实是个杀伐果断、手段狠辣的人物,跟他共事,感觉就像每天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就成了刀下鬼。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身边却依然围满了各色人物,甚至不乏才智出众之辈?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曹操绝对不是个“人人爱戴”的领袖。他的“严酷”.............
  • 回答
    说虎式坦克“战斗力并不强”的说法,其实有点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恰恰相反,在它所处的那个年代,虎式坦克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顶尖水平,甚至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重型坦克的标杆。之所以很多人“追捧吹上天”,并不是因为它不强,而是因为它太强了,强到超出了那个时代大部分武器装备的应对能力,从而在战场上.............
  • 回答
    “虎患”中的“成群结队”:一种误解与现实的交织每当提起“虎患”,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老虎成群结队、凶猛扑击的画面。然而,在深入了解老虎的习性后,我们会发现,这种“成群结队”的景象,更多地存在于戏剧化的描述或特定情境的误读之中,而非老虎日常生活的常态。那么,为何会在“虎患”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似乎更容.............
  • 回答
    虎扑上关于詹姆斯的讨论,之所以会让人感觉“全是吹”,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詹姆斯本身的影响力与历史地位: 无与伦比的职业生涯长度与统治力: 詹姆斯是NBA历史上少数能够将顶级表现维持二十年的球员。从2003年进入联盟至今,他的数据、荣誉、技术特点、对比赛.............
  • 回答
    要说虎牙直播比斗鱼名声好,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相对”的评价,并且“名声好”本身也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感觉。首先,要谈虎牙的“好名声”,不得不提它在游戏直播领域的深耕和早期布局。虎牙早期就非常专注于游戏内容,并且在培养游戏主播这块下了不少功夫。它抓.............
  • 回答
    虎扑篮球区这些年来的变化,确实让不少老用户感到失望。说它“恶臭”,这词儿有点重,但确实反映了很多人在社区氛围上的观感。要说为什么会这样,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一、用户群体与内容生产者的变化 用户基数庞大带来的两极分化: 虎扑篮球区的用户数量非常庞大,这是它的生命线。但数量多了.............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