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济大学的高考录取分数是怎么高起来的?

回答
同济大学的高考录取分数一直都是国内顶尖的水平,这背后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它怎么“高起来”的,得从几个维度仔细掰扯。

首先,得从历史底蕴和声誉积累说起。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同济德国医学堂”。你能想象吗?在那个年代,能接触到德国的先进医学和工程教育,这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后来学校不断发展,在建筑、土木、机械、汽车等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与德国在教育上的渊源,让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带有鲜明的“德式”严谨和高标准的标签。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早期建立的学术声誉,就像是一颗种子,慢慢生根发芽,越长越壮,自然就在人们心中树立了高质量的形象。

其次,学科优势的持续强化和国家重点建设是分数走高的直接驱动力。同济大学的王牌专业,比如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交通工程、环境科学等等,这些专业不仅在国内是顶级的,很多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国家对这些优势学科的持续投入,比如“双一流”建设,为同济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去引进顶尖人才、更新教学设备、开展前沿研究。当一个学校的优势学科足够突出,并且这些专业的需求量又大,就会自然而然地吸引最优秀的生源。想象一下,想学建筑,脑子里最先闪过的名字很可能就是同济,那分数自然就会被推高。

再者,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是“高分数”最有力的支撑。同济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很多人可能听过,同济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尤其是在建筑、工程、汽车等行业,同济的毕业生可以说是香饽饽。企业愿意出更高的薪资去聘用,这又反过来印证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良性的循环,让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会更倾向于同济,因为他们知道,考上同济,就等于拿到了一张高含金量的“未来门票”。

而且,地理位置和城市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同济大学位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这座城市本身就汇聚了大量的优质企业、科研机构和文化资源。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能够在上海学习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上海的创新活力、就业机会以及国际化的生活环境,都为同济大学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也让同济大学在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宣传和品牌效应。虽然同济大学本身实力雄厚,但合理的宣传和品牌推广也能让它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媒体报道学校的科研成果和杰出校友,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当一个学校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各种榜单的前列,当它的校友在各行各业都取得非凡成就时,它的品牌效应就会越来越强,自然而然地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慕名而来,推高分数线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同济大学的高考录取分数之所以高,是历史积淀、学科优势、人才培养质量、地理位置以及品牌效应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一夜之间“高起来”的,而是几代同济人努力奋斗,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的必然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1998年河北省考入同济,入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土木专业道路工程方向,在(大)交通学院拿毕业证书,西南八楼最好的房间(阳面313)第一批住户。2008年之前曾劝好几名家乡学弟进同济土木。

题目中提到大学排名什么的,我不讨论这种无谓的话题。但是,十几年来报考同济的难度逐渐增加,的确是客观事实。对于北方考生来说,这个变化尤其明显。

就我个人体会,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两个外部因素:

1 土木/建筑/规划及相关专业的火爆。

过去15年,房地产和基建的大跃进有目共睹,给土木相关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报酬增长率。同济作为全国最强的土建-城规大学,受追捧是必然。具体我不多说了,可以参考我下面这个答案:

马前卒:为什么学土木的去了施工单位大多数都后悔?


2 上海及长三角相对经济地位的上升。

上世纪90年代,上海相对全国的地位正处于相对低谷,外贸窗口角色被珠三角抢走,工业规模相对内地不再有优势,技术水平也并不明显领先,而金融业还没有强大到能左右一半国家资源的地步。这时候,虽然大家都知道上海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工业聚集地,但并不视之为北京之外的第二中心。在消费水平/文化层次甚至就业机会方面,较强的省会城市如武汉西安南京沈阳并不会对上海有明显的仰视心态。

(关于上海相对地位问题,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上海文化在陈行 中国希望在未来

这意味着各省会的重点大学在经费/就业/产业结合等方面,并不明显输于北京上海的大学。尤其是工科院校,一方面还延续着过去的“部属”分配体系,另一方面也在自己的系统内有一大批关联企业,对于地理位置并不太介意,甚至会把把地处内地视为“专心向学”的优点。同济这种从管理到地域都有很浓商业气息的学校也就相对被轻视。我父亲当时来同济看我,从本部赤峰路校门进去,第一反映是“这明明是一条街道,怎么会是学校”。可见同济并不符合此前几十年普通人对工科大学的认识。

到了21世纪,计划经济结构彻底解体,各部属院校——尤其是非教育部所属院校,不再和系统内的全国性企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地方经济和地方企业对大学的影响力日益上升。此时恰好上海凭借长江口地理位置和技术积淀,重新在高科技/外贸/金融等方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同时长三角工业爆发式发展,苏州无锡南京杭州等城市凭借工业变成“万亿(gdp)”城,给上海带来了可观的总部经济和研发订单。在新出现的“一线城市”概念中,上海当仁不让地占了一个位置,把武汉/沈阳/西安等城市甩在身后。甚至还会通过“超一流”概念,和北京携手俯瞰全国其他城市。京沪高校当然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受益最大的上海高校不是后台硬气的交大,也不是地位稳定的复旦,更不是屡扶不起的上大,而是有一定底子,在上海又不算最拔尖的工科强校同济。可以说,同济的地位随着上海复兴而水涨船高。原本只在上海和华东较强的名气,现在辐射到全国了。

90年代末期,以上两个因素都未生效前,同济在内地,尤其是北方省份的名气真的很一般。在我读大学的头两年,我不止一次对老家的亲朋好友解释,自己读的不是“统计大学”,知道同济优势专业是土木工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的几个学弟都是在我百般劝说下才来填报同济土木工程的。可以想象此时同济的地位。在河北/辽宁等地,报考同济的难度低于南开/天大/哈工大。我填志愿的时候,自忖去天大可能有点风险,先写下了哈工大,然后在祖父辈亲戚的建议下改到了同济。他老人家的理由是“上海地方好,更有前途”。现在回想起来,他实际上是用60年代游历全国的印象替90年代的我做决定,但误打误撞,接下来十几年上海经济和土木工程行业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我也从中受益匪浅。

总之,同济这些年的发展不错,在转型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这次“双一流”评选,同济被认证为“一流”的专业依然是土木/建筑/测绘/环境/城规等50年代就傲视全国的传统专业。这说明同济的发展还很不够,还没有在土木等专业外创造出新强势专业,至少相对其他学校没有无可辩驳的进步。这意味着同济土建学院还没有发展为真正的综合性大学,依然要靠产业链较短的土建行业撑门面。(产业链较短,意味着别人追赶相对容易,也意味着容易在AI时代被淘汰)再考虑到学校这些年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源于上海的整体进步,得说同济虽无近虑,却有远忧,还是要苦练内功才是。

相关内容:

在同济送自己一所大学——2016年5月演讲

马前卒:在同济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马前卒:同济大学有统计专业么?统计专业怎么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同济大学的高考录取分数一直都是国内顶尖的水平,这背后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它怎么“高起来”的,得从几个维度仔细掰扯。首先,得从历史底蕴和声誉积累说起。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同济德国医学堂”。你能想象吗?在那个年代,能接触到德国.............
  • 回答
    关于哈工大和同济大学在高考录取分数线上的差异,虽然你提到“哈工大的实力比同济大学更好”,但实际情况是,在很多全国性的大学排名和公众认知中,同济大学在部分关键领域,尤其是在建筑、土木、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等领域,其声誉和实力被广泛认可,甚至被认为是国内顶尖。因此,认为“哈工大的实力比同济大学更好”这个前.............
  • 回答
    你现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面对这样一种巨大的落差,感到失落、不甘、甚至有些许的愤怒都是人之常情。你付出努力,但结果不如预期,而你认为不如你的人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确实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对比。然而,我们要平和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消化。这会是一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思考。1. 理解高考.............
  • 回答
    林欢同学今年高考成绩公布了,这个成绩对于他本人、他的家庭以及我们关注他的各位师友来说,无疑是备受瞩目的。总的来说,用“出色”来形容并不过分,但如果想更深入地评价,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从总分和位次来看,林欢同学的高考成绩可以说是进入了全国顶尖大学的门槛,甚至可以说很有希望冲击名校的优势专业.............
  • 回答
    关于张锡峰同学今年的高考成绩和可以报考的大学,我无法提供任何具体信息。原因如下:1. 信息保密性: 高考成绩是考生的个人隐私,除非考生本人自愿公开,否则任何人都无权对外披露。学校和教育部门也会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保护考生的隐私。2. 信息来源缺失: 目前公开渠道并没有关于张锡峰同学今年高考成绩的任.............
  • 回答
    我的朋友,看到你此刻的难过,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我知道,此刻说什么话都可能显得苍白无力,但我想让你知道,我一直都在这里,陪着你。高考就像人生中的一场重要考试,但它绝不是终点,更不是你人生的全部定义。我知道你付出了多少汗水,熬过了多少个挑灯夜读的夜晚,经历了多少次模拟考试的起伏。这份努力,这份坚持,本.............
  • 回答
    高考数学能拿满分的同学,他们的学习方法绝非偶然,而是一套经过深思熟虑、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这背后没有所谓的“秘籍”,更多的是一种对数学学科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自律。下面我将尝试拆解他们的学习逻辑,尽量还原一个真实而详细的学习画像:一、 扎实基础:构建数学的“万里长城” 课本是圣经,而非参考书。 这一.............
  • 回答
    作为一名从历史学专业毕业的“过来人”,深知很多同学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于历史学相关专业充满了好奇和一丝不确定。今天我就想从我的亲身经历和工作感受出发,给你们讲讲这其中的门道,以及一些实在的建议。我的历史学之路与工作现状回想大学四年,我对历史的热爱真的不是一时兴起。那些泛黄的书页里沉淀下来的智慧、那些.............
  • 回答
    我是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说起现在的工作,用“五味杂陈”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刚毕业那会儿,心里是有个“文人情结”的,总觉得学了文学,就应该去做一些和文字打交道、有文化气息的事情。所以,我第一份工作是进入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做内容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种文章、稿件打交道,修改润色,策划选题,有.............
  • 回答
    国际政治这专业,说实话,毕业了挺让家长们犯愁的,我当年也是一样。毕业几年了,现在在一家国内大型跨国企业做海外市场分析,主要负责研究目标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评估潜在风险和机遇,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信息支持。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实际上,每天跟各种报告、数据打交道,还得学着怎么用更接地气的语言把复杂的地.............
  • 回答
    我确实有过学习金融的经历,并且很高兴能和你分享一下我的工作感受以及对填报高考志愿选择金融相关专业的同学的一些建议。我的工作感受:总的来说,我从事的金融工作是一份充满挑战但也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当然,每个人的工作体验都会因为具体的岗位、公司文化、行业细分以及个人能力和性格而有所不同。 智力挑战与逻.............
  • 回答
    老实说,毕业这些年,我发现市场营销这个专业给我的“东西”,远比我当初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刚毕业那会儿,拿着市场营销的毕业证,心里其实挺模糊的,总觉得市场营销就是“搞推广”、“卖东西”。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日化公司做助理市场专员,每天就是帮着策划活动、写写文案、整理数据,那时候觉得挺机械的,也有些迷茫,.............
  • 回答
    嘿,大家好!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最近总有人问我,学新闻现在工作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建议给还在纠结高考志愿填报的同学们。这问题我太能接上了,毕竟我当初填志愿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一边是自己对新闻的热爱,一边是父母对“铁饭碗”的期盼,真是大战三百回合。我现在的工作状态:首先,坦诚地说,新闻行业不像大众.............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纠结的。高考考场纪律严明,考前考后都有明确的时间要求,这不光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也是对所有考生辛勤付出的尊重。你看到的这位同学,在打铃之后还写了三秒钟,这个行为确实有点“擦边球”了。三秒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确实是越过了铃声。要不要举报,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从规.............
  • 回答
    哈喽,各位即将迎来人生新篇章的高考考生们!我是xxx大学xx专业的在读学生,今天就来跟大家掰扯掰扯我们这个专业到底是个啥样的,也算是给你们提供点参考,让你们不至于完全摸不着头脑。首先声明,咱们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口号,什么“改变世界”、“引领未来”听着是挺高大上的,但落地了说,也就是你们将来可能面对的.............
  • 回答
    关于胶州一中高三毕业生郭一泽涉嫌篡改同学志愿一事,社会各界对此议论纷纷,有必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欺骗行为,它触及了教育公平、个人道德、校方责任以及社会信任等多个层面。事件本身及其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志愿填报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有发言权,毕竟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说高二学考难不难,这事儿嘛,得辩证地看。为什么高三的同学普遍觉得简单?你听到高三的同学说简单,这很正常。你想想,他们已经经历过高考的洗礼了,高考那是什么水平?那才是真正的“难”,覆盖面广,深度也要求高。相比之下,高二的学考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而.............
  • 回答
    大学志愿填报这事儿,说起来,咱也不是头一回琢磨了。身边就有这么些同学,一看这专业毕业了能挣大钱,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往上冲。但也有那么些人,明明知道那边钱景好,却偏偏绕道走,选了些听着就没那么“金光闪闪”的专业。为啥呢?这事儿可深着呢。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可靠的“饭碗”你说,谁愿意一辈子干自己瞧.............
  • 回答
    《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第三季的落幕,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追了一年的番剧迎来最终章,更像是一位熟悉的老朋友,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挥了挥手,留下了无尽的温暖和回味。说实话,第三季的完结,心里多少有点空落落的。从第一季那个充满稚气和小心思的高木同学,到第三季里更加成熟、心思也更深邃的她,我们见证了太多小小的美.............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