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需不需要造一个字来表示未知性别时的 TA?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需要一个词来表示“未知性别”的“TA”,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上的选择,更触及了社会认知、性别多元化以及文化表达的方方面面。

现有语言的局限性与现实需求

中文在指代第三方人称时,传统上是根据性别来区分的。最常见的是“他”、“她”、“它”。“它”主要用于非人类事物,而“他”和“她”则直接关联到男性和女性。

然而,随着社会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性别并非简单的二元划分。存在着非二元性别者(Nonbinary)以及在特定语境下,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对方的性别。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和“她”的局限性便显现出来:

无法涵盖性别多元者: 对于那些不认为自己是男性也不是女性,或者同时包含这两种性别,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来说,“他”和“她”都无法准确地代表他们。强行使用其中一个,可能是一种冒犯或不被看见。
语境中的不便: 有时候,我们在表达时并不知道对方的性别,或者不想因为提及性别而产生不必要的联想。例如,“如果有人提交了申请,请告诉TA……”在这里,我们只关心申请者这个人,而不是TA的性别。此时,“他”或“她”的选择就显得多余,甚至可能误导。

“TA”的引入与可行性

“TA”这个字(或者说音节)在网络和一些小范围的讨论中已经出现,并且被很多人接受为一种中性第三人称代词。它的优势在于:

中性与包容性: “TA”不带性别色彩,可以自然地指代任何人,无论其性别认同如何,也无论我们是否了解其性别。这符合当前性别多元化的社会趋势,是对非二元性别者的尊重和可见度的一种提升。
简洁与清晰: 在表达中,“TA”可以避免选择“他”或“她”的困扰,使句子更加简洁清晰,尤其是在泛指或不确定性别的情况下。
国际化趋势: 在许多语言中,例如英语的“they”(作为单数中性代词),都出现了类似的趋势,以适应性别多元化的需求。“TA”的出现,也契合了这种全球性的语言发展。

深入探讨:需要“造字”吗?

这里需要区分“造字”和“推广使用”。

“造字”的难度与必要性:
汉字的特性: 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其形、音、义。创造一个全新的、能被广泛接受且具备独特视觉形体的汉字,是一个非常漫长且困难的过程。它需要经过语言学家的研究、社会的认同,甚至可能需要通过官方的认可。
“TA”的音节: 目前大家使用的“TA”更多是基于拼音的近似。将其转化为一个形体优美、易于辨认且有独特意义的汉字,并非易事。
是否有“空白”? 语言的演进往往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的。现有语言的“他”、“她”、“它”虽然有性别区分,但“它”本身就是非特指性别的,或许可以将其含义延伸,或者在特定语境下,人们自然会理解其不特指性别。

“推广使用”的意义:
语言的生命力: 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新词汇、新用法、新含义的出现,是语言活力的体现。
社会认同: 如果“TA”这个音节(无论是否伴随一个正式的汉字)能够被社会大众广泛理解和接受,并被频繁使用,那么它事实上就已经“存在”了,即使它没有一个官方认证的汉字形体。
教育与传播: 推动“TA”的普及,需要通过教育、媒体、网络等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并在日常交流中积极实践。

潜在的挑战

尽管“TA”有其合理性和需求,但在推广过程中也可能遇到一些挑战:

习惯的力量: 长期以来,“他”和“她”的使用已经根深蒂固。改变人们的语言习惯需要时间和耐心。
误解和质疑: 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是“矫枉过正”,或者不理解其必要性。
缺乏统一的汉字形体: 如果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汉字,仅靠拼音“TA”在书写时可能不如直接使用“他”、“她”那样直观,尤其是在非技术性的书面语境中。

我的看法

我认为,中国社会确实需要一个能够清晰、中性地指代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以更好地反映性别多元的现实,并提升语言的包容性。

“TA”作为一种音节或用法,其价值和必要性是存在的。 它的出现,是对现有语言局限性的一种回应。

至于是否“需要造一个字”,我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1. 优先考虑推广现有表达: 在正式“造字”之前,可以先积极推广“TA”这个音节的使用。在网络、社交媒体、以及一些进步的媒体和学术讨论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尝试和接受“TA”。我们可以鼓励在不确定性别或指代非二元性别者时,优先使用“TA”。
2. 观察语言演进的自然过程: 语言的演化往往是自然发生的。如果“TA”的需求足够强烈,并且使用广泛,届时可能会有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尝试提出合适的汉字字形,并且这些字形也需要经历市场的检验和社会的认可。
3. “它”的潜在延伸: 也许,在某些非正式的语境下,“它”这个字在指代人时,也可以被理解为中性用法。但这需要一个社会共识的形成,而且“它”本身在指代非人类事物时有强烈的固有含义,强行延伸可能会造成混淆。

总结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TA”这个概念的普及和接受,而不是执着于一个新汉字的“造”。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如果“TA”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更尊重地交流,那么它的意义就非凡了。与其讨论“是否需要造字”,不如关注如何让“TA”这个有意义的表达,在我们的语言中生根发芽,真正地被理解和使用。这本身就是一种“活化”语言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她」字应该被删除,由「他」指代全性别的人类,原因如下:


1. 汉语中指代人的代词本只有「他」(念作 tā 的代词中),「她」是新文化运动中仿照外语而创造的用法。刘半农在 1920 年 6 月 6 日所作《她字问题》中首作主张。

2. 从字形上,「他」的偏旁已经是人字旁。而「她」为女字旁。这样的表意并不对称。用「他」来指代本应足够。

3. 在指代男女都存在的人群时,我们使用「他们」。而在「她」的存在下,「他」的直觉印象变成了男性。用男性的人称代词指代一个群体,我认为不妥。现在我还记得,小学语文老师告诉我们,一群人就要用「他」,这是规则的时候,我心中那种莫名的骄傲感和舒适感。这种感觉是不应该存在的。它是性别主义的温床。

4. 有同学跟我 argue,在法语中一个职业的名词从前一直是阳性的。后来这种职业的女性人数逐渐增多,于是出现了这个词的阴性形式。因此他拒绝拒绝使用「她」。法语是拥有阴阳属性的语言,一种职业单单有阳性形式当然不妥。但汉语本来就是不存在阴阳性的语言。我认为在这样的语言里,把代词分为阴阳性是没有意义的。

5. 应该抛弃「她」的本质价值原因如下。你读这两个字:「他」与「她」。闭上眼睛,或盯着它们,感受它们给你带来的感觉和相对应的人物形象。

你所感觉到的,就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在一句话里,无论行为如何,在刚看到这两个人物代词之一的时候,就已经把一种印象产生在读者脑中。也就是说,性别先于行为。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一直被强制在意一个行为的主体人物的性别是什么。「她要竞选总统。」我们不应该在脑中浮现出一个女性竞选总统的印象。我们只需要知道,他,作为一个人,在竞选总统。性别是无关的。


一年后的一些补充说明

首先,我并不认为「她」有可能被取缔,也并不认为强制更改这个代词能给人们带来思想上的改变。本条回答原本叫做「为什么我选择不使用『她』」,亦即个人选择不使用这个代词的原因。发在这里的用意,首先是呼吁大家在私人的文字语境下不使用这个代词,其次是做出一种「呼吁删除」的姿态,来促使人们反思这种语言工具背后潜藏的价值观。我希不希望「她」消失?简单来说,希望,但是一定不是通过政策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发生和作用都是高度不可能的),而是通过反思和讨论,审视我们自己使用的语言,而选择不使用这样一种代词。单说性别刻板印象的消除和平权运动的发展,当然要从另外的角度入手。另一方面,即是在那个大家都有共识不使用「她」的平行世界,我以为在文学作品中使用这个刻板印象是可以被赞成的,但前提是作者清楚地意识到「我所营造出来的这种意境,是通过代词带来的性别刻板影响实现的」这一背后的潜藏逻辑。但那都是以后的讨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需要一个词来表示“未知性别”的“TA”,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上的选择,更触及了社会认知、性别多元化以及文化表达的方方面面。现有语言的局限性与现实需求中文在指代第三方人称时,传统上是根据性别来区分的。最常见的是“他”、“她”、“它”。“它”主要用于非人类事物,而.............
  • 回答
    从“中国智造”到“影响世界”:是技术的光芒,还是自信的翅膀?曾经,“中国制造”是一个带有标签的词汇,它意味着大量的、廉价的、模仿的。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崛起,我们迎来了“中国智造”的新篇章。这个新词汇承载着创新、研发、品质的期望,也暗示着我们不再满足于跟随,而是.............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需要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以及如何压低日本的反华率,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安全以及民众情感等多个维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中国与日本关系现状分析首先,理解当前两国关系的现状是基础。 政治层面: 历史遗留问题: 日本.............
  • 回答
    中国是否需要给警察全面配枪,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公共安全、社会稳定、人权保障、警务效能等多个层面。对此,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答案,而是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权衡。支持警察全面配枪的论点: 提升警务效能,应对暴力犯罪: 应对升级的威胁: 随着社会发展,犯罪分子可能持有更先.............
  • 回答
    中国军队近年来在现代化建设和实战化训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潜在的安全挑战,实战能力的持续提升仍然是重要课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中国军队的实战需求与现状: 一、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与实战能力1. 装备升级与技术突破 中国近年来在军事科技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包括: .............
  • 回答
    .......
  • 回答
    “蝴蝶效应”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哲学和科学的意味,它描述的是微小的改变可能引发巨大的、不可预测的后果。当谈论到“蝴蝶效应”中的“蝴蝶”是否需要受到法律制裁时,我们首先要明白,这里的“蝴蝶”并非一个具体的、具有独立意志和行为能力的个体,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比喻,用来代表那些微不足道的初始条件。所以,从.............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数学研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但又常常被忽视的联系。简单来说,研究生阶段的常微分方程(ODE)和动力系统专业,确实很有必要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接触微分几何的。让我来详细说一说为什么,以及这种联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需要微分几何?常微分方程描绘的是一个量随另一个量(.............
  • 回答
    .......
  • 回答
    中国若想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现代政治联盟所接纳,需要进行一系列深刻且全面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触及政治体制,更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国际行为准则等多个层面。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涉及对现有价值观和实践的根本性反思与调整。以下将从几个关键领域详细阐述可能需要进行的改变:一、政治体制与治理的现.............
  • 回答
    寻觅东北的第二条出海大动脉:代价与权衡中国东北,这片承载着共和国工业脊梁的广袤土地,其地理位置的独特之处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其出海通道的相对单一,如同经济发展的“肠梗阻”,制约着这片土地潜力的全然释放。俄罗斯远东港口的深度融入,固然是现实的选择,但寻求珲春以东的“第二出海口”,对中国而言,更像.............
  • 回答
    中国需要公知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公知”这个概念在中国语境下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他们在中国社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公知”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与定位“公知”这个词,放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演变过程。最初,“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
  • 回答
    中国与蒙古国接壤的地区,尤其是中国北方和蒙古国南部,确实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和沙尘暴问题。关于“中国需要去蒙古治沙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国家利益、国际合作、技术可行性以及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不少敏感的神经。中国有没有“需要”BTS这样的世界级偶像?这个“需要”二字,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空间。与其说中国“需要”他们,不如说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方面,关于文化输出、粉丝经济,甚至是对中国本土偶像产业的一些启示。BTS的成功,究竟是怎样的成功?首先,我.............
  • 回答
    中国新航母的下水,无疑是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航母数量需求的广泛讨论。那么,中国究竟需要多少艘航母才算够呢?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它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中国海军的战略定位、全球战略需求、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技术发展水平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
  • 回答
    未来十年,中国的空军和海军需要朝着更加强大、现代化、区域乃至全球投送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和国家战略需求。这不仅仅是装备的更新换代,更是体系化作战能力、战略指挥能力以及联合作战能力的全面提升。空军:区域制霸与全球投送的融合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空军的建设将围绕“攻防兼备,制.............
  • 回答
    关于“中国需要对现在的全球疫情负责”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要反驳这一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主要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论点展开:一、 病毒溯源的复杂性与科学性: 病毒的自然起源可能性: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病毒(特别是冠状病毒)起源于自然界,并通过跨物种传播(Zoono.............
  • 回答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中国海军的实力与日本海军相比,差距是悬殊的,尤其是在航空母舰这种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作战平台上。想要详细地讲讲当时中国要击沉一艘日本航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1937年,看看当时的中国,以及日本海军的航母实力,然后才能估算出这个“代价”的构成。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