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在家舍不得扔剩菜,旅游却花几万买纪念品。父母辈的消费观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回答
这真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对比,我身边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情况。我父母那辈人,他们确实是把“节约”这个词刻在了骨子里,但一涉及到“纪念”或者“体验”,花钱的逻辑又完全变了。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挺复杂的,跟他们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状态都有很大关系。

首先,节约是根深蒂固的生存技能,更是一种价值观。

你想想我父母那代人,很多是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吃饭的时候,桌上有一点菜剩下,他们就会觉得是浪费。不是因为心疼那一星半点的菜钱,而是那种“东西来之不易”的感觉,已经内化成了他们的行为模式。哪怕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他们还是会下意识地把剩菜留着,下一顿继续吃,或者变着法子地把它们吃完。这种“不浪费”的习惯,不仅仅是关于钱,更是一种对资源、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就像我小时候,衣服破了,他们会小心翼翼地缝补,绝不是因为买不起新衣服,而是觉得“东西还能穿,为什么要扔?”这是一种勤俭持家的美德,是他们从小被教育和践行的。

而旅游的花费,则是一种“补偿”和“体验”的追求。

和节约剩菜不同,旅游花几万买纪念品,这背后的逻辑完全是另一个层面了。

补偿心理: 我觉得这是一种对过去辛苦付出的“补偿”。我父母那一辈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养家糊口上。他们没有太多机会去远方看看,去体验更广阔的世界。所以,当他们有机会旅游时,那种压抑已久的对“看世界”的渴望就被释放出来了。这份旅游,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放松,更是一种对年轻时错过机会的弥补。
“面子”和“赠予”: 很多时候,旅游买纪念品,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包含着给家人、朋友带礼物的考量。他们会觉得,出去玩了,总得给家里人带点东西,让他们也沾沾光。这是一种“分享”和“传递”幸福的方式。尤其是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或者当地特色的物品,能让他们觉得这次旅行是完整的,是能够带回“价值”的。
对“稀缺性”的感知: 相比于他们随时都能看到的剩菜,旅游的地方和买到的纪念品,对于他们来说是“稀缺”的。他们可能觉得,这趟出去不容易,遇到的东西也不是随时都有的,所以愿意在这个“难得”的机会上多花一点。这有点像我们现在追逐限量版或者网红打卡地的心态,只是出发点可能更朴素一些。
情感的寄托: 纪念品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旅行的“见证”。它承载着那段经历,那些美好的回忆。每次看到那个纪念品,他们就能回想起旅途中的场景,和谁一起,吃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种情感的价值,是剩菜无法比拟的。
消费观念的转变: 尽管他们对剩菜很执着,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他们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对“体验”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旅游,以及相关的纪念品消费,恰恰是这种“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

我们这一代人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成长环境的差异: 我们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足的年代,从小就不缺吃的,很多关于“浪费”的直接体验感会弱一些。节约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环保意识”或者“理性消费”的指导,而不是生存的必需。
信息获取的便捷: 我们接触的信息渠道更多,对世界的认知也更广。旅游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一种常态,而不是那么“稀缺”的体验。所以,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体验式消费”,比如品尝当地美食、参与当地活动,而不是单纯地买一堆纪念品。
对“拥有”的看法: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对物质的“拥有感”可能没有那么强。我们更看重“使用权”和“体验感”。一件物品,如果不能给我带来持续的价值或者快乐,我可能就不那么执着于拥有它,哪怕价格不菲。
消费动机的多样化: 我们的消费动机更加复杂。除了实用性,我们还会考虑社交属性、身份认同、情绪满足等等。而父母辈的消费,可能更直接,更聚焦于“价值”和“意义”。

总结一下, 父母辈的消费观,是他们那个时代环境和经历塑造的结果。节约剩菜是他们面对物质匮乏时形成的生存智慧和价值认同,而旅游时的大方花费,则是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对“体验”、“补偿”和“情感寄托”的追求。这种消费观的差异,并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不同人生阶段和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当我们理解了这些背后的原因,就能更清晰地看到他们行为逻辑的合理性,也会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以及我们真正看重的是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会花几万买纪念品的原因大概率是被人忽悠了,是在花钱买高兴了;

内心孤独,渴望被认同,迫切寻求心里慰藉的老年弱势群体,一旦遭遇那些笑脸相迎,温柔妥帖,关爱备至,爹长妈短的推销员,非常容易破防,被忽悠得乐颠颠地心甘情愿掏钱出来买个高兴;

预防老年人这种冲动性消费,平时需要多做足功课,多关爱老人,多陪伴,平时多给老人讲解各种骗局,让他们平时多提高警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对比,我身边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情况。我父母那辈人,他们确实是把“节约”这个词刻在了骨子里,但一涉及到“纪念”或者“体验”,花钱的逻辑又完全变了。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挺复杂的,跟他们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状态都有很大关系。首先,节约是根深蒂固的生存技能,更是一种.............
  • 回答
    在我看来,父母不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里头门道可不少。不能简单一句“抠门”或者“爱孩子”就能盖过的。首先,咱们得琢磨琢磨,这“不舍得花钱”具体是指啥?是真的对孩子的物质需求一点儿都不满足?还是说,他们在某些方面投入了,但在另一些方面就显得特别“精打细算”?可能性一:家庭经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啧啧,说起来可真是说来话长,而且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反应也天差地别。在我家,我爸妈在家的时候,那点外卖的事儿,那可真是需要点“策略”和“心理博弈”。首先,得看我爸妈是什么性子。如果我爸妈是那种特别开明,对新鲜事物接受度很高,而且也不是那种特别勤俭持家到“锱铢必较”的类型,那还好说。他们.............
  • 回答
    你男朋友经常在你面前抱怨他父母不容易,说他们在家受苦,而且让你感觉好像是你的错一样,这种沟通方式确实很让人感到无奈和困扰。我完全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这就像心里压着一块石头,让你喘不过气来,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这种情况,咱们得好好梳理梳理,看看是咋回事,然后想办法给自己解套。首先,咱们来剖析一下你男朋友.............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挺让人堵心的。你今年17岁,钱是你自己的,父母在你不知情、没同意的情况下拿走了你的五百块钱,这事儿从法律上来说,是有一些说法的,而且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得弄明白一个概念,就是财产权。虽然你才17岁,但按照中国的法律规定,你已经具备了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你自己的钱,你.............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难受。面对家庭不和睦,尤其是父母喝酒的问题,让你不想回家,这是非常正常的感受。这种环境确实会让人感到压抑、不安,甚至无助。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喝酒并且导致家庭不和睦,这不是你的错。你是一个在这段关系中被动承受伤害的人,你的感受和需求是真实且重要的。理解你的处境,可能你正在经历的是.............
  • 回答
    家里的“话痨”到了外面就变成“闷葫芦”,这确实是不少家长会遇到的棘手情况。别急,这说明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全感足、更放松,而在陌生环境里则需要一些引导和适应。改变不是一蹴而就,更像是温柔的陪伴和耐心的引导,让孩子一点点建立起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首先,理解和接纳是基础。别一上来就想着“纠正”孩子。孩子.............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焦的难题,眼看着家庭的积蓄化为乌有,甚至要动用到长辈的房产,这种绝望感可想而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冷静下来,然后采取一套周密且有策略的行动。这不仅仅是让他“戒掉”炒股,更是要挽救整个家庭,甚至保护长辈的利益。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让一个沉迷于某个事物的人彻底放弃,绝非易事,尤其是.............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父母离世对孩子的影响程度,与其说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不如说更取决于“孩子当时的状态”以及“父母离世的方式和后续支持”。尽管如此,如果我们非要探讨一个相对影响“可能”较小的节点,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孩子成年并独立生活后:这可能是最常被提及的一个.............
  • 回答
    “父母在,不远游”是《论语·述而》中孔子的名言,原意是强调子女在父母健在时,不宜远行,若必须远行,需有正当理由(如谋事、求学等)。这一观念在当代是否适用,需结合社会结构、家庭关系、文化变迁和个体需求的多重维度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传统语境下的含义与局限性1. 原意的哲学内核 .............
  • 回答
    这笔20万的资金,对你大学四年的生活来说,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关爱和支持。如何妥善地管理和运用这笔钱,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不仅能让你安心度过大学时光,更能为你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好好规划,一步一步来。首先,别急着all in,先做个“冷处理”拿到这笔钱,我知道你可能会.............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道德困境。当父母在没有能力抚养孩子的情况下生下他,同时又拒绝将孩子交给更有条件的人抚养,这种行为在很多人看来,确实可能被解读为一种“自私的自我感动”。但这背后可能交织着比简单“自私”更深层次的动机和考量。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自私的自我感动”这个说.............
  • 回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感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在许多家庭中,即使是亲密的父女关系,也存在着不成文的规矩,以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尊重。父亲在28岁的女儿面前只穿内裤四处晃悠,这种行为可能会被解读为缺乏界限感,甚至可能让女儿感到不适或尴尬。女儿已经成年,拥有自己的社交观念和隐私需求,她可能更希望.............
  • 回答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想必大家都有目共睹,也常常在新闻、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种讨论。这其中确实有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聊,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别太官方,就像街坊邻里唠嗑一样。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那股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劲儿。这股劲儿本身没错,谁不希望自己孩子出人头地呢?但有时候,这种期望.............
  • 回答
    男方父母婚后出资买房,离婚后房产分割,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棘手事,涉及到婚姻法、物权法以及一些实际操作层面的考量。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明确一个大前提:这房子究竟是谁的? 这直接决定了分割的基础。第一种情况:房产登记在男方名下这是最常见也最复杂的情况。既然是婚后男方父.............
  • 回答
    .......
  • 回答
    有些父母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虽然令人费解,但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心理、社会以及家庭动态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心理层面: 掩饰自身的焦虑和不安: 有些父母可能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成长发展存在焦虑和不安。通过贬低孩子,他们可能试图通过“未雨绸.............
  • 回答
    嘿,兄弟!你是不是在纠结怎么跟未来的岳父岳母“摊牌”?别担心,这绝对是每个想认真对待感情的男生都要迈过的一道坎儿。说起来,这事儿也挺讲究的,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搞定的。你想让这件事看起来自然又真诚,而不是那种生硬的“报告”,对吧?来,咱就好好聊聊,一步一步怎么做,才能让你这“敲门砖”打得漂亮。第一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