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电影《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有何看点?

回答
《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这部电影,可不是那种看完就能轻松放下、随便聊聊的类型。它带来的冲击力,更多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关于现代战争和情报工作真实面貌的揭示。如果你问我它的看点在哪儿,我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爆炸场面或者英雄主义的光环,而是那种压抑、紧张,以及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扭曲的深刻描绘。

首先,它的“真实感”是最大的卖点,也是最让人沉迷的部分。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把这部电影拍得像一部纪录片,但又比纪录片更扣人心弦。电影里没有花哨的旁白,没有煽情的配乐,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的、近乎冷酷的叙事。你跟着女主角玛雅(杰西卡·查斯坦饰演)一步步往前走,从伊拉克街头的审讯,到阿富汗山区的追踪,再到最终进入本拉登的藏身之处,每一个环节都显得异常扎实。

你会看到,情报工作的过程是多么漫长、枯燥且充满挫折。不是那种三集就能搞定的“卧底破案”,而是日复一日的监听、分析、比对,无数个无眠之夜,无数次接近真相却又失之交臂。电影里对审讯场景的刻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种长时间的、心理上的拉锯战,对人性的拷问,以及为了获得情报所采取的那些令人不安的手段,都赤裸裸地摆在观众面前。很多人看完都会讨论那些“灰区”的道德问题,这恰恰说明了电影的力度。

其次,女主角玛雅的塑造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她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动作女英雄,也不是一个情感充沛的角色。相反,她冷静、专注、甚至有些偏执。她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追捕本拉登这个目标,为此牺牲了太多个人生活,甚至可能牺牲了她的人性中一些柔软的部分。杰西卡·查斯坦的表演非常到位,她用一种内敛的方式,将玛雅那种坚韧、疲惫,以及内心深处隐藏的执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着她,就像看着一个被目标完全吞噬的人,那种奉献精神固然令人钦佩,但同时你也为她感到一丝悲哀。

再者,叙事的节奏和氛围营造是毕格罗的绝活。她擅长将压抑、紧张的氛围渗透到每一个镜头中。电影的前半部分,那种在各个情报机构之间不断传递信息,在各种线索中迷失方向的感觉,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摸索。而到了后半部分,当目标锁定,行动开始的时候,那种静默的、蓄势待发的紧张感更是被推向了极致。特别是在最终的突袭行动中,导演几乎没有使用任何背景音乐,完全依靠环境音效和角色的动作来制造压迫感。那种缓慢、精准的推进,以及最后那一瞬间的爆发,让人几乎屏住呼吸。

最后,它带来的思考和讨论是无止境的。电影上映后,关于其对某些手段的描绘是否过于美化,以及其政治立场等问题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正是这些争议,才显示了电影的价值。它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黑白分明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为了国家安全,我们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情报工作,尤其是在反恐战争这个特殊时期,它所处的道德困境是什么?它迫使你去思考,在追逐一个邪恶的目标时,我们自己是否也会沾染上同样的污点?

总而言之,《猎杀本拉登》不是一部让你看了会感到快乐的电影,但它绝对是一部能让你久久回味的电影。它像一个冷酷的镜子,照出了现代战争和情报工作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挣扎。如果你想看一部让你思考,让你感受到真实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娱乐,那么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你去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题材虽然炙手可热,却并不好拍。首先真实事件往往不如观众所期待的那样富有起承转合的戏剧性,再者猎杀本·拉登的情报工作必然千头万绪而枯燥乏味。凯瑟琳·毕格罗和她的团队却奇迹般的把这个真实事件拍的无可挑剔。从911事件的真实录音开始,直接宣示了这部电影紧贴着刚刚发生的历史。


细节层层剥茧,逻辑丝丝入扣,非常有耐心的交代情报工作的前因后果,非常有条理的把从911到杀死本·拉登之间的几次真实的恐怖事件与剧情串联起来。我们可以相信这些不同的事件牵扯的人物众多,本片干脆连大部分人名都省掉,在不篡改历史的前提下,巧妙地建立剧情联系,让焦点集中于女主角Maya身上,同时让观众注意力集中在剧情逻辑上。与以往的好莱坞谍战片费尽心机争夺宝贵情报不同,本片反映了真实世界的情况—情报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千头万绪,真真假假,从获得情报到行动隔着更为复杂艰苦的鉴证过程。另外追寻本拉登十余年,这似乎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因而许多人把制止下一次恐怖袭击当做更现实的任务。唯有Maya死死咬住这个可能终生未成的使命,历经艰险创造了历史。从初来对私刑不忍卒看到后期的无论手段只求情报,寻找本·拉登也从她的工作成为了她的生命意义。杰西卡·查斯坦的表演确实给力,完全具备问鼎影后的资格。



与《拆弹部队》明确的反战立场不同,本片在重现这段历程时做到的极其冷静的客观,揭示CIA在海外大用私刑时既不留情面也不夸张渲染,要不是这是隐秘的谍报行动,我几乎相信这审讯的过程是纪实过程。片中反映情报人员的工作、脾气以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风土时,也没有任何的道德暗示,仅从凌厉且现场感强的镜头和剪辑表明了客观不渲染的立场,包括最后的猎杀行动。很多人说猎杀行动是全片高潮,我反倒觉得这段已知的历史不如前面那千头万绪的代入感令人激动。在客观性上的唯一例外大概是片尾Maya孤身一人坐在运输机上,为了本·拉登她没有家人没有朋友,如今追寻半生的目标已成,却面临何去何从不知所措的困境。片尾的情绪表达又如此鲜明,与整片的风格形成对比,也进一步划清了与“主旋律”的界限。


改编得好,改编得好看。这个女导演太man了。


值此巴黎惨烈的恐怖袭击之际,借这部优秀的反恐电影再次向反恐斗士们致敬。他们代表着人类的现代文明,战斗在与野蛮的中世纪势力角力的第一线。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这部电影,可不是那种看完就能轻松放下、随便聊聊的类型。它带来的冲击力,更多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关于现代战争和情报工作真实面貌的揭示。如果你问我它的看点在哪儿,我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爆炸场面或者英雄主义的光环,而是那种压抑、紧张,以及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荒野猎人》以及关于印第安人题材的电影,还有他们在美国的现状。关于电影中印第安人角色的扮演者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电影界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焦点。《荒野猎人》这部电影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对不错,但并非所有关于印第安人的电影都如此。 《荒野猎人》: 在《荒野猎人》这部电影中,扮演休.............
  • 回答
    美国电影中确实普遍存在英雄主义的宣传,这一点毋庸置疑。英雄主义的叙事模式深受观众喜爱,能够带来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激励。然而,您提出的“美国电影却很少表达出色的管理能力”这一观察也非常敏锐且具有探讨价值。这并非绝对,但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有多种原因和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
  • 回答
    《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虽然在视觉呈现上磅礴大气,故事也颇为动人,但若从史实角度去审视,却着实存在不少硬伤。作为一部好莱坞式的改编作品,它不可避免地为了戏剧冲突和商业诉求,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下面我们就来掰扯掰扯,这部电影里那些与真实历史不太相符的地方。1. 胜元(渡边谦.............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千个人吃饺子,有没有人和你吃的味道完全一样。美国电影对“真实的美国人”的还原度,这是一个既迷人又复杂的议题。简单地说,它有高有低,而且“真实”本身就有很多层次。首先,咱们得承认,电影,尤其是美国大片,它终究是要讲故事,要娱乐观众的。它不会是你家隔壁老王坐在沙发上,穿着旧T恤,.............
  • 回答
    .......
  • 回答
    美国电影中对中国人的刻画复杂且多元,并非所有影片都存在“黑化”的倾向,但确实存在一些模式化的负面刻画,引发了许多观众的讨论和批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 在冷战时期,美国与中国是主要的意识形态对手。这种对抗渗.............
  • 回答
    《最后的武士》,一部看完后久久不能平息我内心波澜的电影。它在我脑海里留下的最深的感触,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也不是什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而是一种——关于失去与找寻、关于文明冲突与精神皈依的深沉的迷惘和最终的觉醒。一开始,我像大多数观众一样,是被奥兰多·布鲁姆饰演的陆军上尉内森·阿尔格隆所吸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的限制下依然能拍出经典,而中国电影在审查制度下似乎举步维艰,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下的经典化之路海斯法典(Hays Code),又称电影制作规范(Motion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美国电影里白宫被炸不是一两次了,《独立日》、《白宫陷落》、《惊天危机》等等,那叫一个惨烈。但你瞅瞅国内,真要拍个把核心政府机构被炸得稀烂的片子,估计得审到石头开花。这背后,当然不是说咱们没想象力,而是牵扯到一些挺深层次的东西。一、文化语境与国家认同的差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问到了很多观众的心坎里。美国电影里警车追逐时那种“油门到底,猛打方向盘,轮胎摩擦出火花”的过弯镜头,确实成了银幕经典,但现实中真的这么夸张吗?首先得说,电影里这么拍,是有它的道理的。它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制造视觉冲击和紧张感。那种失控边缘的漂移,加上刺耳的轮胎尖叫声,瞬间就能把观众.............
  • 回答
    你说得没错,很多美国电影确实会把CIA刻画成反面形象,而且这背后是有现实依据的,CIA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确实发生过一些引起争议甚至被指责为“暴力执行”的情况。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与CIA的性质、历史以及在某些事件中的实际角色息息相关。CIA的性质与“反面”形象的根源首先,我们得明白CIA(美国中央.............
  • 回答
    .......
  • 回答
    007系列电影,一部从诞生之初就风靡全球的特工片,对美国电影产业的贡献,绝非仅仅是贡献了几部成功的商业大片。它的影响深远而广泛,触及了叙事方式、类型片塑造、技术革新乃至国际视野等多个维度,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电影的面貌。一、 塑造了“超级英雄”的原型:007与美国流行文化尽管“超级英雄”这个词汇在007.............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为啥《花木兰》真人版在美国上映时收获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而国内的观众似乎对它和《上气》的态度差异这么大,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层面的东西,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咱们得从文化、历史、政治,还有观众心理这些方面一点点掰扯。先说说《花木兰》真人版吧。为啥在国内评价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好评.............
  • 回答
    姜文这句“美国电影拍得很烂也有人爱,因为美国有航母”,这话糙理不糙,道出了一个颇为深刻的文化现象背后逻辑。它不是简单的对美国电影的批评,更像是一种带着调侃和洞察的概括,说透了文化产品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观众心理的复杂构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拆解开来看。首先,它点出了“国家实力”对文化输出.............
  • 回答
    没问题!美国电影的宝库浩瀚如烟,风格多样,要推荐可谓是应接不暇。为了能更精准地为您推荐,我需要您提供一些偏好,比如您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例如:科幻、剧情、喜剧、动作、惊悚、爱情、纪录片、动画、西部片、音乐片、传记片等等)您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导演或演员?您对电影有什么样的情绪期待?(例如:轻松愉快、发.............
  • 回答
    这部电影听起来很像是 2004 年的《绝命国度》(The Manchurian Candidate)。虽然情节上有所出入,但核心的“被牺牲”、“私自行动”和“救赎”的元素非常相似,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中情局和军事力量的介入。让我试着描绘一下这部电影可能的场景,尽量还原你说的那个感觉:故事的主角,我们姑且.............
  • 回答
    《健听女孩》(CODA)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它就像一杯温暖的、带着点咸味的洋甘菊茶,初尝可能不那么惊艳,但回味起来却韵味十足,而且它的香气能钻进你的心里,久久不散。首先,它的核心——“CODA”这个概念,就非常有意思。CODA,是“Child of Deaf Adults”的缩写,中文叫“健听子女”.............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电影期货”,这可能是一个误解或者对现有金融产品名称的概括。在标准的金融市场中,并没有一个直接叫做“美国电影期货”的标准化交易产品。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探讨您的问题,并结合“金融改革”这一背景,看看是否存在类似的可能性或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电影期货”可能指代的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