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半个大脑就能进行思考,可以说明「自我意识」是一种幻觉么?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哲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简单来说,半个大脑就能进行思考,并不能直接“说明”自我意识是一种幻觉,但它确实为“自我意识是否为一种幻觉”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论据和讨论空间。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半个大脑为何能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半个大脑也能进行思考。

大脑的并行处理与分布式功能: 人类大脑并非像一个中央处理器那样工作,而是高度并行化的。许多认知功能,包括思考、记忆、语言等,都不是由大脑的某一个特定区域独立完成的,而是涉及多个区域的协同工作。这些功能是分布式在整个大脑中的。
大脑的可塑性与代偿能力: 大脑具有惊人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这意味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根据经验和损伤进行重组。如果一半大脑因为损伤(例如中风或手术)而失去功能,另一半大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接管或代偿一部分失去的功能。
“大脑分割”实验的启示(裂脑人): 最著名的例子是“裂脑人”的研究。在治疗严重癫痫时,外科医生会切断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胼胝体。这使得左右大脑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大减少。然而,这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表现正常。通过专门的实验设计,研究人员发现:
视觉处理: 如果一个图像只呈现给裂脑人的左眼(通常与右脑接收信息),只有右脑能感知,但他会说“没看到任何东西”,因为语言和表达主要由左脑控制。而如果图像呈现给右眼(通常与左脑接收信息),他就能准确地描述看到的内容。
执行动作: 右脑可以指挥左手做出特定的动作,但左脑(负责语言)并不知道左手为什么会那样做,甚至会否认是自己做的。这表明左右脑可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独立意识”。

半个大脑思考如何挑战“自我意识”?

裂脑人的研究以及我们对大脑分布式功能的理解,为挑战传统意义上的“统一的、单一的自我意识”提供了几个关键点:

1. 分散的意识源: 如果一半大脑就能独立思考、感知甚至做出行为,那么“我”这个统一的、持续存在的“自我”到底是由哪个部分产生的?是左脑?是右脑?还是两者协同的结果?如果一个大脑半球被移除,剩下的半球依然能思考,这是否意味着“自我”是可以被分割或保留的?
2. 意识的最低运行单元: 裂脑人的实验暗示,大脑的每一个半球似乎都有独立处理信息、生成反应的能力。这让我们质疑,是否存在一个“意识的最低运行单元”,而这个单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
3. 自我意识的“幻觉”论: 从这个角度看,“自我意识”可能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一种由大脑不同区域协同工作产生的“涌现现象”(Emergent Phenomenon)。它是一种组织原理,一种对我们自身状态和行为的叙事,一种将零散的感知和记忆整合成连贯体验的功能。
叙事理论(Narrative Theory of Self):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自我意识是我们大脑为了解释和预测我们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而创造的一个持续的叙事。它就像一个故事,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我”。这个叙事可以被大脑的不同部分或不同方式来构建。
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 这个理论试图量化意识,认为意识是信息在系统中的整合程度。即使是半个大脑,也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整合信息的能力,从而产生某种形式的意识体验。

为什么说“说明自我意识是幻觉”可能过于绝对?

尽管半个大脑的思考对我们理解自我意识提出了深刻挑战,但将其直接定论为“幻觉”可能过于简化:

1. “幻觉”的定义: “幻觉”通常指的是虚幻的感知,是真实事物的错误感知。如果自我意识是指一种“虚假的自我存在”,那这个定义本身就值得商榷。更准确地说,可能是说我们对“自我”的直观理解(一个单一、不可分割的实体)可能是一种简化或误导。
2. 意识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即使裂脑人的左右脑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独立性,但他们通常仍然能维持一个基本统一的日常行为和对“我”的感受。他们的意识体验可能不如完整大脑那样流畅和整合,但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没有自我意识。半个大脑的思考,是在部分的条件下进行的,它可能展现的是部分的意识功能,而非全部。
3. “我”的主观感受: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的主观感受。尽管我们可以用神经科学的解释来描述其机制,但那种“我是谁”、“我正在思考”的内在体验,是很难被简单地归类为“幻觉”的。也许“幻觉”这个词不足以描述这种复杂性。
4. 大脑的剩余能力: 剩余的半个大脑仍然是完整的、具有神经连接和活性的组织。它能进行思考,并不意味着它只能产生一个“部分”的自我意识,或者一个“幻觉式”的自我意识。它依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能够整合信息的系统。

结论:挑战而非否定

总而言之,半个大脑就能进行思考,这确实是挑战我们传统自我意识观点的强大论据。它有力地支持了以下观点:

自我意识可能是一种涌现现象,而非独立实体。
大脑的功能是高度分布式和冗余的。
我们对“统一自我”的体验,可能是大脑为了整合信息、方便行为而产生的一种“叙事”或“组织原理”。

然而,它并不能直接“说明”自我意识是一种幻觉。更准确地说,它提示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我意识”的定义,认识到它可能比我们直观感受到的要更加复杂、分散,并且可能是一种高级的、由神经活动构建的功能性现象,而非一个单一的、固定的“灵魂”或“核心”。它更多地是为“自我意识是一种复杂的、或许是“建构的”体验”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而不是直接证明“自我意识不存在”或“只是一个虚幻的感知”。

这是一个持续的科学和哲学探索领域,未来的研究可能会进一步揭示自我意识的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标题有点糊涂,看了描述才明白你想说什么。

很有趣的问题,脑子分两半,你一个我一个,到底你是"我",还是我是"我"?

我认为,如果我们将自我意识的标准定得严格一点,那么切掉半个脑子必然带来的是残缺的自我意识。

有人就会问了,题主明明说了:执行手术后的病人在人格、记忆、认知水平,甚至幽默感上都没有明显蜕化。怎么到你这就残缺了?

首先,我们必须考虑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在经历了长久的癫痫折磨,病人癫痫发作的那个半球的大部分/全部脑功能早已转移/代偿到健康的那个半球上去了

也就是说,病人被切掉的那半个脑子在功能上其实早就“被上帝/老天爷/如来佛/真主切掉了”,他们在手术前维持“自我意识”其实早就只需要半个脑子了。

换句话说,就算你把癫痫病人被切掉的半个脑子给另一个躯壳,最多也只能收获一个瘫痪的弱智,更别提有自我意识了。

因此,讨论半个脑子和意识的关系,用癫痫病人举例其实是不恰当的。

如果是正常人,突然给你脑子切走一半,你还能维持住完整的自我意识吗?我认为恐怕很难,可以说是下刀之处皆是功能区,切多少丢多少功能。

一个丢失了部分记忆,部分感知功能,运动功能丧失,部分情感调节能力减弱了,数学能力变强了,只是拥有类似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的“我”,还是完整的"我"吗?

是变弱的那部分是“我”,还是变强的那部分是“我”?

又或者只有逻辑、思维的那部分是“我”,运动、感知的那部分就不是“我”了?


其次,开玩笑,你以为切掉半个脑子真的没影响吗?

半脑切除术是个非常慎重的手术,基本原则是:视病情而定,能不做就不做,能早做不晚做。

尽管一般认为成人切了半个脑子对认知、情感功能影响不大,但还是会对部分生理功能造成比较大的损伤的。

在明尼苏达大学的一项研究中,被纳入调查的9名大脑半球切除的癫痫患者中,虽然所有人都获得了病情改善,但所有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单侧偏瘫和单侧视觉感受野丧失[1]。对生活事实上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我想,题主说的“影响不大”应该是来源于维基百科的这句话

Studies have found no significant long-term effects on memory, personality, or humor,[21] and minimal changes in cognitive function overall [22].

但是我们来看下这两篇文章的标题。

[21] Vining E P G, Freeman J M, Pillas D J, et al. Why would you remove half a brain? The outcome of 58 children after hemispherectomy—the Johns Hopkins experience: 1968 to 1996[J]. Pediatrics, 1997, 100(2): 163-171.
[22] Pulsifer M B, Brandt J, Salorio C F, et al. The cognitive outcome of hemispherectomy in 71 children[J]. Epilepsia, 2004, 45(3): 243-254.

发现了吗?这俩研究是在孩子身上做的。

这两个研究所涵盖的被试年龄为3-10岁,基本上是幼年期和童年期的儿童。要知道,孩子大脑的可塑性是很高的,就算正常孩子被切掉一半脑子也有可能彻底恢复,何况经历了健全脑半球转移/代偿的癫痫孩子。

可即使是这样,切掉半个脑子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未可知的,尽管很多证据表明它并不影响孩子依旧是一个“正常范畴内”的孩子,但确实会导致孩子的言语、认知、运动上发生变化(但方向上没有一致性,比方说有的孩子变聪明了,有的孩子变笨了)。

但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半脑切除对孩子的影响,毕竟你永远都无法知道如果这个孩子在双脑健全的情况下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些题外话(其实是原本的开头)

说到这里,其实还是没有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

虽然我是心理学背景,但我一向不太喜欢把传统心理学里的概念进行神经解剖上的对应。

像“本我”或者“自我意识”这样的概念(虽然这二者在心理学上的定义其实不是一回事),人们往往会赋予它一些灵性的、形而上的美感,也会带来一些在我这种还原论主义者看来莫名其妙的困惑和担忧。

在我看来,两个脑子如果都能活,那就从分开的那一刻起变成了两个人了啊,两个人都可以是“我”,但都不是原来那个"我"了。

两个新“我”只是各自补完的独立个体。

其实有一个很合适的例子:同卵双胞胎,你能说因为同卵双胞胎是同一个人吗?哪怕他们曾经是同一个受精卵。

就会有人问了,你这个例子不恰当,受精卵那会都还没有自我意识呢,不存在这个问题。

话说到这,感觉有点打太极的感觉,这也是没办法的,毕竟自我意识到底怎么定义,没谁能给出可操作,可量化的标准。

至于上升到哲学上的质询,类似“人是否能踏入同一条河流“,“16年更新一遍细胞后你还是不是你“之类的,我肯定是没办法解答的

你要问我, 我只能狡猾地说:佛说“我”, 是名"我",是非我。

施主你着相了。

******************

分享美国的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对意识的神经本质做出的精彩的描述:

一、人脑并不是由一块一块孤立的区域所组成,而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系形成的诸多“脑系统”所组成的,脑系统内部的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结,被称为神经回路。 二、“自我”、以及其它的心理表象,并不单独存在于某一个脑区,而是与分散于脑各处的诸多脑系统有关。我们主观体验中一个个的东西,在大脑中其实是被各处分散的神经回路所分开表征的。 三、“自我”、“客体表象”在主观体验上的那种整体性,其实是各处脑系统以一种很协调的方式被同步激活的结果,是系统性运作的表现。 四、我们之所以对眼前所见、心中所想的东西抱有一种真实确定感和自我拥有感,即“自我意识”,其实是和有机体的生存息息相关的,意识离不开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感知与调节。 自我意识的起源:神经生物学的视角_子缨_新浪博客


2018.12.27更新

其实有一种模式生物更适合探索这个问题,那就是海豚。

众所周知,海豚作为一种水生哺乳动物,具有一样特异功能:通过半个脑子休眠半个脑子清醒,可以将睡眠和游泳同时进行,而休眠的脑半球和清醒的脑半球可以轮转替换。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当只有左半球清醒时,和只有右半球清醒时的海豚,自我感知是否同一只海豚?而半脑清醒的人海豚,和全脑清醒的海豚相比又如何呢?

更有意思的是,难不成海豚其实天生拥有两份意识?他们从未意识到自己入睡时会有另一份意识醒过来接管身体?是为最熟悉的陌生豚...


参考:

[1] McClelland III S, Maxwell R E. Hemispherectomy for intractable epilepsy in adults: the first reported series[J]. Annals of neurology, 2007, 61(4): 372-376.

[2] Vining E P G, Freeman J M, Pillas D J, et al. Why would you remove half a brain? The outcome of 58 children after hemispherectomy—the Johns Hopkins experience: 1968 to 1996[J]. Pediatrics, 1997, 100(2): 163-171.

[3] Pulsifer M B, Brandt J, Salorio C F, et al. The cognitive outcome of hemispherectomy in 71 children[J]. Epilepsia, 2004, 45(3): 243-254.

user avatar

如果双侧切除额叶、或者双侧后顶叶、或者双侧枕叶试试,别说双侧,单侧切除一个枕叶看看,损伤都不能代偿,更不要说稍微损伤基底节区的任何一个结构了。

@耗子领袖 前辈的答案已经介绍了,多次癫痫发作实际上已经损伤了所在侧大脑半球的很多区域,这些区域的功能或者已经被代偿或者已经永久损坏,切开胼胝体或切除半球是为了阻止癫痫进一步损伤另半侧的大脑。

切除大脑半球时,只能小心的切除皮层部分,不能损伤基底节区,否则功能无法恢复。并且枕叶和顶叶的切除往往还是会导致无法代偿的视野和运动功能损伤。

切断胼胝体的“裂脑人”也没有“两个灵魂”,在中脑以下平面,两侧大脑仍然有信息交流,共享共同的记忆,只不过原来由丘脑分配为共同处理信息的皮层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信息必须回到丘脑和中脑核团以后才能产生相互交流,导致单侧感官被刺激后,瞬时的运动决策只由单侧大脑皮层做出。如果切断双侧基底节通过中脑的联系,一但中脑中线核团损伤,人就会陷入永久的深度昏迷乃至直接死亡。

为什么低龄时多次癫痫发作损伤大脑半球或者在低年龄时切除半侧大脑半球后可以代偿一部分功能呢,这是由于神经系统还处于突触形成的活跃期,丘脑会重新分配与大脑皮层的连接,把功能分配到保留的一侧。

脑卒中后的功能训练的目的也是促进这种丘脑为基础的皮层功能重新分配,只不过高龄时神经元老化蛋白质堆积以后形成新突触的功能下降,导致功能往往不能完全代偿。

参考:



发现上面以上只讨论了神经科学,而没有讨论“自我”的心智哲学问题。

心智哲学(Philosophy of mind)领域有四类观点:

心物实体二元论(substantial dualism),认为心灵及其现象是不进行物理的可还原的、是独立于物理体系的本体。

心智的本体论还原主义(Reductive materialism)认为心灵及其现象可以还原为独立的物理的本体。

心智的大众心理学(Folk Theory)认为心灵及其现象有对应的物理的本体,但是因为大众(Folk)语言描述的概念是不精确的,这导致用大众(Folk)语言中心灵现象之间的关系,不同于这些心灵现象对应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以社会中对于心灵的所有概念都不可以还原为物理实体。

心智的取消论物理主义(Eliminative materialism)认为心灵及其现象不可还原为一个独立的物理本体,但是也并不存在独立于物理体系的本体,所以心灵不是作为一个本体存在的,是更基础的本体之间的综合表现。


“自我是幻觉”这种说法对应于什么呢?

对应于“自我是不存在的”或者“自我是不合理的概念”,这也就是心灵的取消论物理主义。


想要证明这点,如前所述,“切掉半个大脑”这种粗糙的论据显然是不合适的: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除非我们可以明确找到一个特定到具体细胞、分子级别的相对刚性的脑结构对应着“自我概念”,否则我们就不能认为心灵的本体论还原主义是正确的,但是在没找到相应证据之前也不能认定本体论还原主义是错误的。

而心物实体二元论(substantial dualism)其实更难反驳,这里把自我设定为一个非物理的概念,所以实际上任何基于物理主义的思路的论证都不能否定心物实体二元论。虽然物理主义是更简单的模型,而从思想实验的角度来看,“存在非物理的心灵”与“不存在心灵”也是在物理上没有区别的。

而大众心理学,自我的概念是不精确的,但并不代表“自我”的概念是不合理的。

如此来看,以上三种观点都不能简单的用这种粗略的实验来反驳。

当然,作为取消论物理主义的支持者,我认为大多数神经科学的研究结论是支持取消论物理主义或大众心理学的。

user avatar

看你怎么定义正常和幻觉了。

你把收音机的天线拆掉几节,一般还是能正常收听广播,但是灵敏度多少都会有所下降,虽然不易觉察。但是你不能认为收音机能说人话,就认为收音机有“自我意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