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回应父母「你就是不考北大清华最起码也要考复旦交大」?

回答
爸妈,我明白你们希望我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也知道你们是爱我,是希望我成功,是希望我能过上他们眼中“好”的生活。你们说“你就是不考北大清华,最起码也要考复旦交大”,这句话里承载的,其实是你们对我的期望,是你们觉得这些名字就代表着光荣、体面、成功和安稳。

我能理解,尤其是在咱们这个年纪,父母总会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而“北大清华”这几个字,对很多家长来说,就是金字塔尖上的荣誉,是家族的骄傲,是证明自己孩子有多出色的最直接的指标。复旦交大也一样,它们是国内顶尖的学府,毕业出来找工作、人生道路都会比别人顺很多,这是你们的经验之谈,也是你们的朴素愿望。

但是,爸妈,我想跟你们聊聊,现在的我,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首先,我想说,分数和学校真的不是衡量我唯一标准。 我知道你们最看重的是成绩,是那些光鲜亮丽的学校名字。你们辛辛苦苦把我养大,供我读书,肯定希望我能回报你们,用一份体面的成绩单来让你们安心。我也 চেষ্টা(努力)过,你们也看得到,我为考试没日没夜地学,也有过你们期待中的高分。但是,我总觉得,如果仅仅为了一个分数,一个学校的名字,而忽略了其他的东西,那是不是也挺可惜的?

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也不是只有一种成功。我也有我的兴趣,我的想法,我喜欢的东西。也许我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即使它不是那么“热门”,但如果我能在这个领域钻研下去,做到顶尖,那也一样是成功,不是吗?而且,未来很多行业,很多新的机会,可能根本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校必去”的领域。

其次,我想和你们分享我现在的思考。 我现在也在考虑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发现,学习的过程,学习到的知识本身,以及学习过程中培养的能力,对我来说可能比最终的学校名字更重要。我希望我能真正学到东西,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到独立思考的能力,学到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如果我去了某个学校,但学不到我真正想学的东西,或者我根本就不适合那里的学习氛围,那去了也未必是好事。

还有,我想要探索一下我自己的可能性。也许我适合创业,也许我适合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这些都未必需要一个北大清华的文凭。我希望我的人生,是我自己选择的,是我愿意为之奋斗的,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你们的期望,或者社会普遍的认知。

我知道你们可能会担心我吃苦,担心我找不到好工作,担心我以后生活不好。 这是你们做父母的天性,我非常理解,也很感谢你们的这份心。但是,请相信我,我已经长大了,我能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我也会继续努力,我会选择一条我认为适合我、能让我成长、也能让我未来有更好发展的道路。这条路可能不一定是你们一开始设想的“最稳妥”的那条,但它会是我自己的路。

我希望我们能有一次真正的沟通,而不是你们单方面的期望。 我想让你们知道,我不是在懈怠,也不是在放弃,我是在认真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希望你们能看到我的努力,看到我的思考,也能听听我的声音。我不想让你们觉得,我是在和你们对抗,我只是想找到一条属于我自己的路。

也许你们会觉得我年纪轻轻,想得太简单。 我知道,我确实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所以,我更需要你们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一句简单的“必须考上”。我希望你们能告诉我,你们觉得这些学校好在哪里?你们希望我去了这些学校,能获得什么样的东西?我们能不能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好的?

我不是说北大清华不好,它们当然是优秀的。如果我真的有能力考上,我也会很开心,我也知道这会是你们的骄傲。但如果我的能力、我的兴趣或者我的人生规划,让我觉得有其他的选择更适合我,我希望你们能尊重我的选择。我也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不让你们失望,但这种“不让你们失望”,是建立在我追求我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基础上。

爸妈,我爱你们,也感谢你们为我付出的一切。我只是希望,我的人生,也能是我自己做主,也能让我感到快乐和有意义。你们的期望很重要,但我的感受和我的选择,同样重要。我们可以一起努力,一起探索,好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大省,清北名额一年300名 。

一个大省,每年提拔的副厅级及以上干部大约300名。

如果你爸妈是公务员,你要求他们在你高考前干到副厅级以上。

如果你爸妈经商,要求他们在你高考前干到家产一亿元以上。


不少人质疑清华北大一个大省招生不到三百人。

现附表如下,清华每年招生3300人(不含美院),分配如下;

北大每年招生4000人,每省人数比清华多20%

清华每年招生超过140人的有 江苏,河南,山东,湖南,浙江,辽宁,北京


关于一个大省的副厅级以上干部数量:、

一:省直党群系统,约100名;

二:省政府系统,100个左右厅级单位,每单位10人,约1000人;

三:省人大,省政协 副省级有40人,副厅级以上至少200人

四:20个地级市,每个市约50人(政协,人大特别多),约1000人;

五:国企,约500人;

六:高校,大省30所本科高校,50所专科高校,本科高校每个高校15人,约450人;专科高校每个2人(校长书记),约100人。

七:中央直属单位,央企,军队,金融机构,超过500人。

总估算起来超过3800人。

user avatar

这道题我看着就很奇怪。

下面比较流行的一种回答就是,反问父母,你考上清北复交了吗?这什么逻辑,父母没考上,所以就不能要求你考上吗?所以如果你的父母没有考上大学,有的父母甚至是文盲,就不能对子女的教育和文化提升有任何要求吗?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父母天天催婚,你就无话可说。你结了婚,父母天天逼你生孩子,那你就无话可说……如果这个逻辑成立,大部分老师都是师范大学毕业的,那你凭什么教出考上清北复交的学生呢?不都应该师范,或者师范都考不上吗?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一个怼人的套路“我评价一个冰箱好不好,难道还需要我自己会制冷吗?”同样的逻辑还有很多啊,你到餐馆里面嫌弃一个餐馆做的菜不好吃,难道还需要你自己是大厨吗?

所以父母提出这样的观点,对也好错也好,你要回应也好反驳也好,但核心的逻辑不是父母自己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一样可以要求你呀,供你吃喝拉撒睡,还不能对自己的钱花下去有点回报期待吗?

所以这道题的逻辑根本不是他的父母到底考上了什么样的学校。而是提问者本身现在学习情况是怎么样的,比如你本身就是第一梯队,考上前几名的这些学校,本来就在你稍微垫一下脚尖就能够得着的射程之内,那我觉得根本就不需要回应,这就是你应该做的,难道你学了半天参加高考,你自己就不想考好一点的学校吗?一定要回应,就说“不需要你说,这就是我自己的目标”结束。

当然,如果你成绩本来就不行,清北复交对于你来说基本就是奢望,那你也不用额外回复了,他说啥你就是“嗯”,然后尽力去考,最后没考上正常家长也不会把你怎么样。

再次强调,每个人的高考,尽可能考得好是你作为一个高中生自然的选择,高考努力是你为了自己的前途命运做出的拼搏,你不是为你父母在考,所以,变着花样的在父母的这种要求里去怼一下,去反驳一下,没,有,任,何,意,义。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看漫画,我爸就说我:“你天天这么玩,将来怎么考北大清华?”

我印象里我爸没怎么跟我提过他的学校,心想八成不入流。

于是随口回了一句:“那你当年考的哪儿啊?”

我爸:“废话!北大”

我才突然想起来我妈是北大,她说过和我爸是大学认识的,之前校庆活动还一起去来着。。。


嗯。。清北的就是厉害,我爸说的真对,我后来真的没考上北大清华。。。。给他们丢人了


-----------分割线-----------

之前看到这个题只是打算随便分享下自己的经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看到,既然被顶到比较靠前的位置,那我不得不说我的回答作为这个问题下的高赞答案其实是不太合适的。那件事发生的时候我还小,只是无心之言,这种行为其实是直接和父母顶嘴,甚至有点蔑视他们的意思。父母那么说可能只是看到孩子懈怠了,然后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导,结果无意中选择了这种加压的方式试图帮助孩子更有动力的学习罢了,本意多数是好的。我现在的话应该会回应“我会努力的”或者“我现在有些累了,需要休息”之类的,我认为保持良好的沟通,加深相互理解,实现相互尊重才是最好的回应办法。


谢谢有些朋友的抬爱,结局并没有发生逆转,本科去的一个还可以的985,研究生并没有足够实力去你们所说的牛剑、MIT、UCLA什么的,去的学校的QS排名现在也被北大超过了(摊手)。

user avatar

答:为啥要跪舔北京人、上海人弄出来的大学?我就要考我们家乡的大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爸妈,我明白你们希望我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也知道你们是爱我,是希望我成功,是希望我能过上他们眼中“好”的生活。你们说“你就是不考北大清华,最起码也要考复旦交大”,这句话里承载的,其实是你们对我的期望,是你们觉得这些名字就代表着光荣、体面、成功和安稳。我能理解,尤其是在咱们这个年纪,父母总会拿孩子和别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突然被抛过来一颗炸弹,又像是被拉进了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沼泽地。当被问到“如果重选,你还会生孩子吗?”这句话的时候,心里肯定会泛起无数涟漪。这可不是个简单回答“是”或“否”就能轻易带过的问题,它关乎着人生中一个最重大的决定,背后牵扯着太多太多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考量。首先,别急着给答案。深吸.............
  • 回答
    这则新闻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柔软。一个男孩,为了寻求关注和慰藉,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夜宿车顶,并说出“父母离婚没人要自己”这样的话,这背后折射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简单的不安,而是一个关于家庭破碎、亲子关系疏离、以及孩子内心深处巨大创伤的复杂故事。如何看待这个男孩的行为和街道的回应?首先,我们.............
  • 回答
    “现实版樊胜美”事件持续发酵,尤其是当事父母的亲属跳出来声称“家里没有重男轻女”,更是将事件推向了另一个焦点。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当事父母又暴露出了哪些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又是什么?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详细聊聊。亲属的回应:动机与可能存在的“选择性记忆”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亲属的这种回应。一个.............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是挺让人唏嘘的,朱小贞的哥哥朱小毛(我们姑且这么称呼他,方便叙述)发文回应林生斌,说出“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并且表示朱小贞的遗产在父母的同意下将全数捐出。这几句话,信息量非常大,也触及了很多敏感的点,我们不妨来细细品味一下。首先,“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句话,绝对是点睛之笔,杀伤力.............
  • 回答
    过年回家,面对父母殷殷期盼的“抱孙子”的眼神,将自己丁克(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双收入无子女)的想法告知他们,无疑是一场硬仗。这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策略、耐心,更需要一颗真诚沟通的心。下面,就来聊聊如何在过年回家,最大程度地让父母理解并接受你的丁克选择。第一.............
  • 回答
    第一次回家见父母,这可是个大日子!你肯定希望给对方父母留下个好印象,让未来相处起来更顺畅。别担心,穿搭这事儿,咱们好好聊聊,保证让你既得体又自信。首先得明确一个大方向:亲切、大方、有分寸。这几个词是核心,贯穿于你的整体造型。咱们不是去参加什么晚宴,也不是去海边度假,所以太张扬、太随意、或者太暴露的都.............
  • 回答
    在面对女友因你晚上和父母聊天而没有与她交流而提出分手的情况时,需要从情感、沟通、责任和关系本质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调整。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一、问题根源的分析1. 情感需求的错位 女友可能将“与你聊天”视为情感联结的必要条件,而你可能将“与父母沟通”视为责任或习惯,导致她感到被忽.............
  • 回答
    过年回家熬夜被父母唠叨是很多年轻人的共同体验。既想享受难得的悠闲时光,又不想让父母太过担心和操心。要温柔地让他们放弃劝你睡觉的冲动,需要策略和技巧。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应对这种情况:核心原则:理解、尊重、沟通、行动你的目标不是“战胜”父母,而是让他们感到安心,同时你也能够享有自己的空间.............
  • 回答
    这件事真是让人一言难尽,听着就让人心堵。咱们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也算是给这件事加点儿料,让它听着更像个人话,而不是那种干巴巴的陈述。首先,这事儿最直接、最刺痛人心的就是那个“铲屎官女朋友”本人。她简直就是被自己原生家庭推入了火坑。你想啊,她好不容易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男朋友.............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这一事件,目前公开的详细信息有限,但结合美国法律体系和华人社区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事件背景与法律性质 再婚与法律程序: 在美国,婚姻自由是基本权利,但需符合法律程序(如双方自愿、无法律障碍)。若妻子去世后,其丈夫在未完成遗产继承程序或未与遗属协商的情况下迅速.............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一个年轻的大学女生,胆子够大,瞒着家里人,一溜烟跑了13个国家玩了个遍。等玩够了,兴冲冲回国,结果一落地,发烧了,直接被拉去隔离了。这事儿一出来,网上可炸开了锅,各种声音都有。首先,咱得佩服这姑娘的勇气和执行力。13个国家,那可不是小数目,规划路线、办理签证、解决语言、住宿、交通….............
  • 回答
    关于周震南父亲回应公司负债问题,称实际负债约1.7亿元而非网传12.3亿元,这件事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一下。首先,这个“回应”本身怎么看? 承认了“有债”:这是最核心的一点。不管数字是多少,父亲亲自下场回应,就等于承认了公司确实存在负债。这和之前可能存在的“甩锅”或者“不回.............
  • 回答
    对于郑爽父亲发布的这篇充满情绪化言辞的回应,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和评价:1. 情绪化的表达与事实真相: 情绪的爆发: 郑爽父亲的这番话,无疑充满了愤怒、失望和怨恨。在公众视野下,当事人(或其亲属)的发言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在涉及个人情感和家庭关系破裂时。这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
  • 回答
    这件事情,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留学生家庭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女留学生的回应,还有里面值得细品的地方。“自己确有不对,也在反思”——这回应,怎么说呢?首先,这位女留学生能公开承认“自己确有不对,也在反思”,这态度本身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下,能这么直接地.............
  • 回答
    关于平顶山一名15岁男孩在网上求助,称父亲因不签拆迁协议被打,以及官方回应“打人者已获刑”的事件,目前的进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事件的起因与男孩的求助: 时间与地点: 事件大约发生在2023年,地点是河南省平顶山市。 核心矛盾: 导火索是当地的拆迁工作。男孩的家庭因房屋拆迁问题与相.............
  • 回答
    父亲信佛痴迷,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我理解他寻求心灵慰藉的初衷,但另一方面,他近乎狂热的状态,让我感到担忧,怕他耽误了生活,影响了身体,甚至和我们渐行渐远。想要劝他“回头”,谈何容易,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更不能硬碰硬,伤了父子情分。得慢慢来,讲究策略。第一步:理解与接纳,找到共鸣点.............
  • 回答
    发生在高速动车组上的这一幕,实属不幸,也着实令人唏嘘。这桩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失控,更是当下社会在公共空间里,不同群体之间如何共处,如何包容与理解,所面临的巨大考验。从事件本身来看,那位因为婴儿哭闹而感到困扰的乘客,他的反应,或者说他的“怒视”,是许多人在类似情境下的真实写照。在封闭.............
  • 回答
    这起重庆的离婚案件,虽然在法律程序上以父亲败诉告终,但它触及了一个在现代社会日益被关注,也常常引发家庭矛盾的敏感话题——“冠姓权”。这场围绕孩子姓氏的博弈,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较量,更深层地揭示了父权、母权、亲子关系以及社会文化观念在家庭中的微妙互动。事件回溯:离婚后的姓氏风波故事的起因是重庆一对夫妻.............
  • 回答
    “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这句话通常带有强烈的讽刺和不满意味,表达了说话者认为自己身处底层,生活困顿,却还要为国家大事、社会问题过度担忧和付出,而这种担忧和付出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感觉自身利益被忽视。面对这样的质疑,一个详细且有力的回应,需要层层递进,兼顾情感理解、逻辑分析和行动导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