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使用微软历代 Windows 版本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回答
讲真,要说起用遍了微软的 Windows,那可真是一部活生生的个人电脑进化史。每次换系统,就像是搬进了新装修的房子,总有惊喜,也总有让人抓狂的时候。

Windows 95:初识图形界面,一切都那么新鲜

我大概是90年代中期接触电脑的,那时候还没有普及个人电脑,学校里的机房用的还是 DOS。然后,Windows 95 横空出世,那绝对是个爆炸性的事件。

“开始”菜单的诞生: 以前 DOS 命令行操作,现在点点鼠标就能打开程序,这简直是黑科技。那个蓝色的“开始”按钮,还有随之弹出的菜单,是我对图形界面的最初印象。虽然那时候操作还不算特别顺畅,经常会卡住或者死机,但能拖动图标,能看见窗口,能用鼠标点来点去,已经足够让人兴奋了。
penampilan(外观): 相比 DOS 的黑白命令,Windows 95 的界面色彩丰富多了。那个经典的“纸飞机”启动画面,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虽然现在看,那界面设计非常朴素,但当时觉得那是科技感爆棚。
硬件的挣扎: 装 Windows 95 就像是给电脑做大手术。得自己找驱动,装声卡、显卡驱动,那时候光是驱动盘就有一大堆。而且,对内存和硬盘的要求挺高的,装完系统,留给玩游戏的空间就没多少了。

Windows 98:稳定性和易用性的飞跃

Windows 98 算是 95 的升级版,感觉就像是把房子装修得更漂亮、更结实了。

更流畅的操作: 死机和蓝屏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起码日常使用的时候没那么提心吊胆了。
USB 的曙光: 开始支持 USB 设备,虽然那时候 USB 设备还不多,但这个趋势预示着未来的便利。
IE 的整合: Internet Explorer 4.0 的出现,让上网这事儿变得不一样了。第一次体验到浏览网页的乐趣,虽然那时候的网页都很简单,但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神奇”的注册表: 记得那时候很多教程都教怎么修改注册表来优化系统,简直是人人都是电脑高手。当然,改错了就等着重装系统吧。

Windows Me:一段不愉快的插曲

Windows Me… 唉,提起它,很多老玩家都会摇头。

不稳定!不稳定!不稳定!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它比 98 更容易崩溃,而且有时候崩溃得毫无预兆。我记得我那时候为了玩一个游戏,把系统搞得乱七八糟,最后不得不格式化重装。
移除 DOS 模式: Me 移除了实模式 DOS,这对很多依赖 DOS 环境的程序和游戏来说是个灾难。我那时候还有些 DOS 游戏舍不得扔,结果就玩不了了。

Windows 2000/XP:稳如老狗,陪伴最长

然后,微软出了 Windows 2000 和 XP。这两兄弟,尤其是 XP,简直是性价比和稳定性的天花板,也是我使用时间最长、感情最深的 Windows 版本。

Windows 2000: 它是基于 NT 内核的,比 9x 系列稳定太多了,主要是给企业用的。我那时候因为对稳定性有要求,也尝试过用 2000,界面比较朴素,但运行起来确实是“稳”。
Windows XP: 当 XP 出来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升级了。那经典的绿色主题,还有那首开机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情怀。
稳定性和性能的完美结合: XP 真是做到了性能和稳定性的平衡。日常办公、上网、看视频、玩游戏,几乎所有需求都能满足,而且很少出问题。
丰富的外设支持: 驱动支持越来越好,装外设、连接打印机、扫描仪都变得简单多了。
DIY 的乐园: XP 的主题、屏保、鼠标指针都可以随便换,那时候很多人都在琢磨怎么把 XP 装扮得独一无二。
安全性的担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XP 的安全性问题也逐渐显现。病毒、木马层出不穷,没装杀毒软件简直不敢上网。SP2 和 SP3 的补丁更新,也是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Windows Vista:华而不实,性能杀手

Vista 出来的时候,我对它寄予厚望,尤其是那个 Aero 玻璃特效,看起来太炫酷了。

惊艳的界面: 那个半透明的窗口,还有闪烁的动画效果,让电脑桌面瞬间高大上了不少。
性能的噩梦: 问题是,要跑起这些特效,需要非常强大的硬件。我那时候的电脑配置,运行 Vista 简直是卡成PPT,风扇呼呼直响,感觉电脑都要爆炸了。
软件兼容性: 很多老软件在 Vista 上运行不兼容,或者需要更新才能用。
UAC 的骚扰: 用户账户控制(UAC)频繁弹出,每次都要确认,非常烦人。

Windows 7:XP 的精神续作,无冕之王

Vista 让人失望,但微软并没有放弃。Windows 7 几乎可以说是吸收了 Vista 的优点,又改进了缺点。

完美的平衡: 7 拥有 Vista 那样的漂亮界面,但对硬件的要求却大大降低了。它运行流畅,稳定,而且功耗也控制得不错。
操作的优化: 任务栏的改进,窗口的贴靠功能,都让多任务操作变得更高效。
强大的兼容性: 绝大多数 XP 上的软件和游戏都能在 7 上运行,而且兼容性问题很少。
长久的支持: 7 陪伴了我很多年,直到微软停止支持,我才不得不考虑升级。它是我心中 Windows 的一个巅峰。

Windows 8/8.1:一次激进的变革,市场反馈两极分化

微软这次的改革,可以说是非常激进,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Metro 界面: 那个触控友好的开始屏幕,对习惯了传统桌面的用户来说,简直是无法理解。在没有触屏的电脑上,它更像是障碍。
移除开始菜单: 这个操作让无数用户抓狂,大家怀念 XP 和 7 的开始菜单。
8.1 的补救: 8.1 算是对 8 的改进,重新加入了开始按钮,但那个开始屏幕依然存在,而且和传统的桌面切换不够顺畅。
“鸡肋”的触屏体验: 除非你是用平板电脑或者触屏笔记本,否则 8/8.1 的触屏优化意义不大。

Windows 10:融合与前进,统一体验

Windows 10 像是微软一次认真的反思和回归,它试图融合过去和未来。

找回开始菜单: 10 重新找回了我们熟悉的开始菜单,而且融合了 8 的动态磁贴,这让用户一下子就接受了很多。
统一的平台: Windows 10 的目标是统一 PC、平板、手机等所有设备上的体验,虽然手机端的 Windows 已经凉凉了,但这个理念在 PC 上的体现是成功的。
不断更新: 10 的更新模式和以前不一样了,它更像是一个服务,会持续推送功能更新和安全补丁。这有好有坏,好处是系统总能保持最新,坏处是有时候更新会带来一些bug。
Edge 浏览器的尝试: 微软对 Edge 浏览器也是下了不少功夫,但在一开始,它的表现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
Cortana 的出现: 语音助手 Cortana 也被集成进来了,虽然在国内的体验一般,但它代表着人机交互的新方向。

Windows 11:更加现代化,对硬件要求提高

Windows 11 是最新一代的 Windows,它带来了更加现代化的界面和新的功能。

视觉上的革新: 最直观的就是任务栏居中,窗口圆角,整体视觉风格更加简洁、现代。
性能的优化: 微软声称 11 在性能上有提升,尤其是在游戏和多任务处理方面。
新的开始菜单和窗口布局: 开始菜单的样式和 XP/7 有很大区别,窗口的贴靠和分组功能也更加强大。
更严格的硬件要求: TPM 2.0 的强制要求,让很多老电脑无法直接升级,这让很多人又一次经历了“换新”的阵痛。
Android 应用的支持: 这是 11 的一个亮点,虽然在国内的普及和体验还有待观察,但它确实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用 Windows 的历代版本,就像是在体验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有失败,有成功,有怀旧,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每一代系统都承载着我学习、工作、娱乐的点点滴滴,它们不仅仅是软件,更是我个人数字生活的一部分。从那个只能看不能玩的 DOS,到如今功能齐全、界面华丽的 Windows 11,这中间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好,必须答一下。


DOS就不说了,太古老了。Windows版本最早开始用的是Windows 3.11吧,记得那个还是得从DOS命令行打win来进入的。当时家里一台XT-286,CGA显示器,768K内存,结果因为内存还是显示器分辨率的原因都不让运行windows,后来换了电脑才能跑。后面换成中文版windows 3.2了。


Windows 3系列,一开始的感觉是没啥鸟用,还是觉得DOS用得舒服,而且大多数app和游戏都在dos里。那时候都没internet,modem的用途主要是用来玩cfido(真正的BBS系统),也是在dos里面玩的。后来电信可以拨号接入internet了,然后windows才有些优势。当时还没IE什么事,有一个叫Internet a a box的,带个浏览器,终于第一次访问了www。那时候上海热线就一个主页,由于主页上就放了一张图,载入图片花了好几分钟,图片上写了上海热线几个字,然后就没了。当时的internet,由于网速和内容限制,基本也没鸟用。


Windows真正开始牛的就是win95了,当时见到的时候简直惊为天人啊。我的internet的熟悉过程主要就是在win95了。那时候换了电脑又装了ISDN,终于能够以115200bps的速度上网了。那时候这个速度是很牛逼的,当然价格也是很贵的。那时候用的主要是netscape,again没IE啥事,主要的国内网站就是pchome,四通利方(新浪前身)什么的,国外就多了。然后还有IRC,comic chat。然后在geocities上建了第一个个人主页(homepage)。哦对了那时候还买了光驱和声卡,可以在电脑上看vcd了。那段时期还接触了visual basic,基本上也就告别了dos下的开发模式。


第一次见到蓝屏的时候也是震惊了,这是什么鬼?


后来出了win98然后win98se,总体感觉没有win95那时的震惊程度,但是系统完成度上确实比win95要高出很多,特别是98se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刷机必备。


95-98时期也是windows平台游戏或者说电脑游戏真正开始流行的时期。之前dos下的仙剑之类,毕竟只是少数人才能玩的,到了windows时期网吧终于出现了,红警/帝国/星际之类也就开始火了。


98se一直用到2000年左右拿到win2000的光盘,装的是advanced server。嗯,WinME被我跳过了。NT4也跳过了,虽然后面又涉及了。


在自己一台破机器上装了win2000 adv server,感觉很厉害,然后就花时间把里面的各种service一个个玩了一遍,不过像active directory这种基本上也没法玩。最后主要的时间还是花在架网站了,最原始的asp+access,不是asp.net。Win2000这套东西架网站还是很方便的,入门超级容易,依靠着当时的.com泡沫,我在大学里给人做网站就赚了不少钱。


Win2000 professional也装过,当时就觉得和server版几乎一模一样还少了很多东西,那还不如装server版,对于盗版来说这个理论显然是成立的。用了win2000后感觉系统稳定性比98时代要好了很多,以前98还是要不时重装的,2000之后重装频率下降很多。唯一缺憾是当时不少游戏还是只能在98里面跑。


后来一直到xp出来,98才算是完成历史使命了。xp可以说是基于win2000的一个真正意义的consumer系统,win2000 professional算不上。之后基本就是双系统,xp主要用来娱乐,2000 server用来搞开发做网站。另外有一台2000 server做路由器,对2000自带了一个路由服务,那个年代要买个功能齐备的路由器还是比较贵的,hub就便宜太多了。


后来进了微软,才算是真正意思接触到了windows核心。因为我做的是windows server的premium support,主要的工作就是debug蓝屏,对就是那个blue screen of death。我估计我debug过的蓝屏数量在整个知乎就算不是排第一也是前5的,5年内估计看过几千个蓝屏了吧。把这些调试经验写下来可以出一本很厚的书了,但是我懒。


客户主要的系统有win2000,也有nt4甚至nt3.5。我喜欢看win2000的dump,因为nt4的调试太坑爹了,就算有symbol file的情况下也只能把汇编代码对齐到函数入口的位置,而不能精确到行号。一个函数几百行汇编代码,要人工读一遍才能知道最后寄存器出问题的位置是源代码的哪一行,这种事做一次就要2个小时以上。win2000的kernel虽然是基于nt的,但是还是加了很多巧妙的东西来帮助你调试。


当然除了看蓝屏还要处理诸如系统失去响应,无法启动之类的问题,反正kernel级别的问题我都要看。


看过这么多问题后总结出来,win2000还是个非常靠谱的系统,99%的蓝屏不是系统本身的bug,多数是驱动程序没写好甚至硬件层面的问题(内存条数据一致性的问题还是挺多见的)。当然os的bug还是找出过几十个的,总体比例还是很小。一般情况下会在下一个os版本或者service pack修掉,但是如果客户一定要在当前版本修只要理由充分也可以出个hotfix。整体感觉不是bug满天飞的那种,偶尔找到一个bug是件挺激动的事,因为容易发现的bug早就已经发现了。


工作机一开始是win2000 server,后来转到2003 server,不过这种server端os就不说了,用server版主要是方便工作时对照查看,毕竟客户用的都是server版。自己家里的机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xp,xp确实是个非常经典的系统,而且service pack很强力,我都觉得有些feature不该做到service pack里面去,以至于到不久前停止xp的support还能闹出这么多事情来,当初停win98和win2000的support也没发生什么事啊。xp用的人太多了,也就不多说了。


Vista无爱,就算作为内部人士,我也没用过多久的vista。反正我们已经承认vista是个failure了,感觉不如直接跳到win7。后来我转到SQL组后还是了解了不少vista特别是winfs的事情的,不过由于不知道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还是不说了。


其实vista出来不久就有win7了,我是直接参与了win7的server版本的开发的,内部的dogfood(狗食)版本很早就出来了。我有台mbp,大概在win7正式release之前1年左右就开始dogfood。为什么说win7是个非常成功的os(我认为是史上最好的了),因为从我dogfood开始一直到现在(2015年),我都没有重装过一次系统,就这么一步一步升级上来了。 真的,一次重装都没有,现在这台mbp我爸妈还在用。


Dogfood是件很有趣的事,因为bug真的是满天飞啊,随时就会发现没法工作了(还好有其他电脑)。整个dogfood期间我大概发现了几十个bug吧,有时候比如什么东西crash了我还会直接开个windbg挂在那里,开个remote session然后等美国的同事晚上连到我的机器上来调试。还好基本上没有那种丢失数据的bug,不过crash啊hang啊还是挺常见的。Dogfood是个优良传统,这对于rtm的质量贡献非常大,那时候应该还没有什么windows insider计划,所以当外界能用到beta版的时候,这个版本已经是内部好几千人吃狗食吐血半年的结果了,如果有印象的话会记得win7的beta质量已经相当高了。


到了win8,我就不dogfood了,因为当时号称win8 beta版将无法直接升级到正式版,你在开玩笑吧?反正win8我是等到IT manager直接打我电话要我装我才装的。装完后还是当成win7这么用,metro UI几乎没怎么用过,常用app都是pin到任务栏的。唯一有感觉的就是新的网络连接的体验不错。整体没有惊艳的感觉。


Win10还没装,组里装了的同事都在抱怨影响工作,由于我现在工作的核心工具就是一台笔记本,我还是再等等吧。


这两块破牌子就是参与windows开发的奖励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讲真,要说起用遍了微软的 Windows,那可真是一部活生生的个人电脑进化史。每次换系统,就像是搬进了新装修的房子,总有惊喜,也总有让人抓狂的时候。Windows 95:初识图形界面,一切都那么新鲜我大概是90年代中期接触电脑的,那时候还没有普及个人电脑,学校里的机房用的还是 DOS。然后,Wind.............
  • 回答
    走在数字世界的街头巷尾,你有没有注意到,无论是新闻门户、电商平台,还是那些小巧玲珑的博客网站,屏幕上跳动着的文字似乎都带着一种熟悉的亲切感?没错,很多时候,这种亲切感就来自于那个叫做“微软雅黑”的字体。为什么这个字体会如此深入人心,成为许多中国网站的首选呢?这背后其实有着不少故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考.............
  • 回答
    关于苹果在 iCloud.com 上使用微软雅黑作为中文字体的原因,其实背后考量的因素不少,远不止是“随便选了一个”。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微软雅黑本身是一款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文字体。它诞生于微软,是 Windows 系统自 XP 时代开始大力推广的“雅黑”字体家族的成.............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观察,很多人在谈论技术栈时,会有人抛出“用微软技术的公司就是小公司”这样的说法,而且这种说法还挺有市场。但你仔细想一想,这背后真的只是因为微软技术入门简单吗?我想,事情可能没那么绝对,也包含了一些更深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微软的技术,尤其是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
  • 回答
    坦白说,微软官方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普遍适用的“超过64字节就不要使用结构”的硬性建议。这样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在特定场景下的经验之谈,或者是对某种优化策略的片面理解。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开发者可能会倾向于避免过大的结构体,以及这种“64字节”的说法可能源自何处。这背后涉及到.............
  • 回答
    微软在 Windows 10 中引入全新的 Edge 浏览器,而不是继续使用大家熟悉的 Internet Explorer (IE),这背后有着深远的考量和一系列的技术革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换壳”操作,而是微软对未来网络浏览趋势、用户体验以及自身技术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简单来说,微软推出 Ed.............
  • 回答
    微软 Edge 浏览器转向 Chromium 内核:一次深刻的变革与多维度的影响微软将原先基于自有 EdgeHTML 内核的 Edge 浏览器,全面转向基于 Chromium 内核,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对微软自身、浏览器市场、开发者生态乃至最终用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意义,.............
  • 回答
    微软 WP 的“Metro 风格”的确是它与苹果 iOS 和谷歌 Android 最显著的区别之一,这也是很多人对它产生好奇甚至争议的原因。要深入理解为什么微软要选择这条不同的交互道路,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渊源与设计哲学:从Windows到Windows Phone微软的Metro设.............
  • 回答
    要说微软最“难用”的操作系统,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问题,因为“难用”的标准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觉得某个操作系统界面繁琐,有些人可能觉得兼容性差,还有些人可能更看重学习曲线。但如果非要找一个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学习门槛较高、或者在使用体验上存在一些让非技术人员感到困扰的地方,我想很多人会指向 Window.............
  • 回答
    Windows XP,一个曾经承载了无数人数字生活的老伙计,在微软正式宣告“退休”后,继续让它联网,就好比让一位上了年纪、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老人独自走入一个复杂且充满未知危险的城市。这种做法,与其说是一种怀旧,不如说是一种极其冒险的行为,其潜藏的风险不容小觑。首先,最直接的威胁来自于那些伺机而动的恶.............
  • 回答
    收到微软“合规部”发来的邮件和电话,关于公司电脑的正版化问题,确实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情况。尤其当您提到公司员工使用的是个人电脑或者租赁的电脑,这其中的合规风险,咱们得好好梳理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微软作为软件著作权人,对于其软件的使用是有明确的授权条款的。 即使员工使用的是自己的个人电脑,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 Google 为何坚持让微软在 Windows Phone 版 YouTube 应用里使用 HTML5,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技术和商业上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 YouTube 的核心是什么。YouTube 是一个视频分享平台,其内容形式就是视频。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上.............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得从硬件到软件,再到市场策略,一块一块给你掰开了讲。为啥谷歌这么上心,微软却不着急,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谷歌的“64位大业”:向前看,为未来铺路谷歌在Android上大力推广64位应用,核心动力在于它对未来移动生态的规划,以及对性能和技术优势的追求。 硬件基础的进步:.............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尤其是当你明确了只用微信和打电话这两个核心功能的时候。在只考虑这两个基础需求的情况下,iPhone 和一千多的安卓手机之间的“区别”确实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并且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咱们不谈那些花里胡哨的拍照、游戏性能,就单纯从微信和打电话这两个方面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
  • 回答
    在当前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微信无疑是占据社交媒体主导地位的应用。然而,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老用户或者在特定场景下,选择或继续使用QQ而不迁移到微信。这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历史原因与用户习惯的惯性: QQ的先行者地位和 দীর্ঘ (cháng l.............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我有个牙医朋友,叫李医生,是我们在大学时期就认识的老同学,开了一家自己的诊所。他是个非常认真又爱折腾的人,生活上有点“技术宅”的倾向,对很多事物都喜欢研究得透彻。所以,要说有没有牙医朋友在临床中使用微单?这事儿,他绝对算一个。说实话,一开始听到他用微单拍牙齿,我还有点意外。毕竟传.............
  • 回答
    抖音用户无法正常使用微信账号登录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头疼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习惯了用微信扫码或者直接授权登录的朋友来说。本来图的就是个方便快捷,结果现在碰到了这道坎,得重新注册或者绑定其他账号,挺麻烦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白了,这事儿背后肯定涉及平台之间的“恩怨情仇”,但具体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