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微软 Edge 浏览器将使用 Chromium 内核?

回答
微软 Edge 浏览器转向 Chromium 内核:一次深刻的变革与多维度的影响

微软将原先基于自有 EdgeHTML 内核的 Edge 浏览器,全面转向基于 Chromium 内核,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对微软自身、浏览器市场、开发者生态乃至最终用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意义,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微软的动机与考量

微软做出这一改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性调整。其核心动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技术与资源效率的提升:
摆脱EdgeHTML的局限性: EdgeHTML 作为微软自主研发的渲染引擎,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在维护、更新、功能迭代的速度和成本上,与日渐成为行业标准的 Chromium 相比,存在明显劣势。自行维护和发展一个复杂的浏览器引擎需要庞大的研发团队和持续的投入,而 Chromium 已经拥有了一个庞大的开源社区支持,微软可以借力打力,将资源集中在更具战略意义的领域。
拥抱 Chromium 的优势: Chromium 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成熟度、良好的性能表现、强大的扩展性以及广泛的兼容性。它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现代 Web 标准的支持者,并且不断快速更新,能够应对各种新兴的 Web 技术和复杂应用。
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 通过采用 Chromium,微软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代码库和开发工具,大大降低了自身在浏览器核心技术上的开发和维护成本。这使得他们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 Edge 浏览器特有的功能、用户体验、性能优化以及与微软其他生态系统的深度整合上。

提升用户体验与市场竞争力:
解决兼容性问题: 过去,基于 EdgeHTML 的 Edge 浏览器在许多网站和 Web 应用上的兼容性表现不如 Chrome,导致用户在使用某些网站时遇到显示错误或功能异常。转向 Chromium 意味着 Edge 将拥有与 Chrome 几乎相同的网页渲染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网页的兼容性和显示准确性,为用户带来更流畅、更一致的浏览体验。
丰富扩展生态: Chromium 内核支持 Chrome Web Store 中的大量扩展程序,这为 Edge 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个性化和功能扩展选择。用户不再受限于 Edge 原有的扩展生态,可以轻松使用大量经过验证的、功能强大的扩展来提升工作效率或满足个人需求。
吸引和留住用户: 随着 Web 标准的不断发展和用户对浏览器性能、兼容性、扩展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落后于主流的浏览器很难吸引新用户。转向 Chromium 是微软吸引更多用户,特别是那些习惯使用 Chrome 或其他 Chromium 系浏览器用户的关键一步。

战略性整合与生态构建:
与微软生态系统的深度整合: 尽管内核改变,但微软仍然希望将 Edge 打造成一个具有微软特色的浏览器。通过 Chromium 内核,微软可以在此基础上更容易地实现与 Windows 操作系统、Microsoft 365(Office 365)、Bing 搜索等微软产品的深度整合。例如,提供更流畅的账户同步、搜索集成、微软服务调用等。
对 Web 标准的贡献与影响力: 微软作为 Chromium 项目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可以在新的 Edge 中更积极地推动其认为重要的 Web 标准和技术发展,并确保微软在未来 Web 技术演进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应对竞争格局: 浏览器的竞争非常激烈,Chrome 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微软需要一个能够与其抗衡的浏览器,而 Chromium 是目前最成功的选择。通过拥抱 Chromium,微软实际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来构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

二、 对浏览器的影响

浏览器市场的格局重塑:
Chromium 的一家独大: 随着微软 Edge 的加入,Chromium 内核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巩固。如今,除了 Firefox(Gecko 内核)和 Safari(WebKit 内核)之外,市场上主流的浏览器,如 Chrome, Edge, Opera, Vivaldi, Brave 等,都使用了 Chromium 内核。这种高度的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浏览器厂商在渲染引擎上的直接竞争,但也引发了对浏览器多样性的担忧。
竞争转移到应用层和生态整合: 浏览器厂商的竞争重点将从核心渲染能力,更多地转移到用户界面设计、独有功能、性能优化、隐私保护、扩展生态建设以及与各自平台生态的深度整合上。

开发者生态的变化:
“一次开发,多处运行”成为可能: 开发者们不必再为不同的浏览器内核进行特殊的兼容性测试和开发。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遵循 Web 标准来开发,一次性为市场上绝大多数浏览器提供良好的体验。这极大地简化了 Web 开发流程,提高了开发效率。
拥抱新Web技术的更广阔空间: 随着 Chromium 内核的快速迭代和对 Web 标准的良好支持,开发者可以更放心地使用和实验最新的 Web API 和技术,而不用担心兼容性问题。
对特定浏览器特性开发的减少: 过去,一些开发者会针对 Chrome 或 Edge 的特定功能进行优化或开发。随着 Edge 采用 Chromium,这种针对性开发的需求将大大降低。

三、 对用户的影响

更好的兼容性和一致性: 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不太可能再遇到因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导致的显示异常或功能缺失。无论访问哪个网站,都能获得更一致、更可靠的体验。
更丰富的扩展选择: 用户可以从 Chrome Web Store 中选择并安装大量的扩展程序,极大地增强了浏览器的功能性和个性化能力,例如广告拦截、密码管理、效率工具等。
潜在的性能提升: Chromium 内核本身在性能优化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新的 Edge 浏览器有望在页面加载速度、JavaScript 执行效率等方面带来提升。
隐私和安全考量:
隐私: Chromium 项目由 Google 主导,关于 Google 在隐私方面的担忧也可能会影响到使用 Chromium 内核的 Edge 浏览器。不过,微软也表示会根据自己的隐私政策来调整和实现部分功能。用户需要关注微软在隐私方面的具体措施。
安全: Chromium 以其快速的安全补丁更新和漏洞修复而闻名,这对于用户来说是福音。微软也会将这些安全更新集成到 Edge 中,提高浏览器的安全性。
微软生态的优势: 对于深度使用微软生态系统的用户(如 Windows 用户、Microsoft 365 用户),新的 Edge 浏览器提供了更紧密的集成和更方便的使用体验。例如,更好的与 OneDrive、Microsoft Teams 等服务的同步和交互。

四、 值得关注的方面与潜在的负面影响

同质化与创新停滞的担忧: 尽管 Chromium 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浏览器内核的同质化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当绝大多数浏览器都使用同一内核时,如果该内核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或未能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将很难找到替代方案。一些人担心这可能导致浏览器创新放缓,因为厂商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应用层,而不是核心技术的突破。
Google 对浏览器生态的影响力过大: Chromium 是 Google 的项目,这使得 Google 在浏览器领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微软拥抱 Chromium,意味着其在浏览器内核层面的独立性和话语权有所减弱。虽然微软是 Chromium 的重要贡献者,但 Google 仍然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对 Firefox 等非 Chromium 浏览器的挑战: 市场份额的集中对 Firefox 等使用非 Chromium 内核的浏览器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它们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和独特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微软的差异化挑战: 既然使用相同的内核,那么微软 Edge 要想从众多的 Chromium 系浏览器中脱颖而出,就需要通过独特的界面设计、创新的功能以及与微软生态系统的深度整合来吸引用户。这并非易事。

五、 总结

微软 Edge 浏览器拥抱 Chromium 内核,是微软在浏览器市场战略上的重大调整,也是一个明智且必然的选择。它解决了过去 EdgeHTML 内核在兼容性、性能和扩展性上的短板,使得 Edge 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追赶和超越竞争对手,并与微软的整体生态战略相契合。

对于开发者而言,这意味着更便捷、更高效的 Web 开发体验。对于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更好的网页兼容性、更丰富的扩展选择和可能更快的浏览速度。然而,我们也需要关注到 Chromium 内核的同质化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及 Google 在浏览器生态中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微软 Edge 转向 Chromium 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但同时也伴随着对未来浏览器生态多样性和竞争格局的思考。微软能否利用 Chromium 的优势,打造出一款真正具有微软特色的、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浏览器,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约五六年前,在 Apple 和 Google 还合作开发 Webkit,Blink 尚未出现的时候,已经有消息称微软考虑在未来加入 Webkit 阵营,当然随着 2015 年 Edge 的发布,陈旧标准和技术的移除以及 EdgeHTML 和 Chakra 在技术和性能层面的出色表现让大家不再考虑这样的可能性——软件界的老大,上个世纪浏览器标准大战的胜利者还不至于放弃完全由自己开发的技术。即使在 2012 年已经和 Webkit 项目有联系,也没多少人往那方面想。

Open source release from MS Open Tech: Pointer Events initial prototype for WebKit

Microsoft offers patches to WebKit to aid touch compatibility


微软还不惜自黑,请求开发人员不要让 Webkit 成为下一个 IE6 标准。还有人在 Change.org 发起请愿,为保持物种多样性请微软 Mozilla Opera 合力不要让 -webkit- 前缀成为事实标准。

请愿发起两个月后,曾经浏览顺畅如腹泻的 Opera 放弃自有 Presto 排版引擎转投 Webkit。

Microsoft begs Web devs not to make WebKit the new IE6

change.org/p/microsoft-


没办法,Windows 10 用户数量还是不够,放弃旧的技术和标准负担意味着大批兼容性问题,移动平台翻海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大半江山眼睁睁被 Apple 和 Google 的 Webkit 大军插上红旗。

自身小毛病不断,发布三年还是处于“安装完系统能凑活用来下载 Chrome ”的阶段,莫名假死崩溃不罕见,扩展性吧比起 IE 似乎是好些但远不够用,不顺手的设计也不见改观。

用的人越来越少,生态圈越来越小,Satya Nadella 时代更为开放的风格似乎对部分领域过去执着于自有技术的观念没那么强烈,反正 Edge 在 iOS 和 Android 平台上的排版引擎已经是 Webkit 和 Blink,桌面版干脆在国府彻底沉船前投共说不准还能弄个政协主席当当,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积累,借助对方阵营的庞大生态圈能有所作为。毕竟是微软,没人会轻视。

对开发人员而言更轻松了,现在除去 Webkit/Blink 这对双生子,只有 Firefox 一方。


但是,很好奇微软和 Google 在未来是否会像之前 Google 和 Apple 在 Webkit 开发上的分歧导致在 Blink 之后再出现一个由微软主导的分支?说到底本质缓则,有机会翻天会不会......

user avatar

从今天开始chromium换壳是正确的浏览器开发方式,为红芯浏览器正名。

user avatar

消息更新

微软官方宣布桌面版Edge浏览器将采用Chromium内核!

微软官方(乔北峰):

翻译:


随便挑一点说吧。看的有些匆忙,水平有限,不对之处肯请更正。

按照文章顺序随便说几点:

  1. 微软将为Chromium提供大量贡献,看来也不用担心上下游的问题了。Chromium派系&Chrome会变成什么样呢?
  2. 正如之前提到的,微软已经为Chromium贡献代码,来帮助基于ARM的Windows设备更好的使用;
  3. 拥抱开源,减少开发碎片化,继续为只支持IE的网站提供支持。不仅是Edge,也会使其他浏览器也能在Windows设备上拥有优秀的省电能力与硬件集成

微软的新重点:Edge + 开源软件

  1. 石锤了,Edge桌面版的迁移至Chromium兼容的Web平台;
  2. 绑定Windows更新的Edge将迎来更频繁的更新;
  3. 巨硬打算让Edge进入macOS等平台了...可能Apple会稍稍有点...意外?作为Chromium的远亲Safari,看来不能太淡定了;

我们比较关心的:会带来什么影响?

  1. 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对于用户而言,影响不大,用户对于技术层面的变更不敏感;
  2. 面向开发者与社区:更加开放,可以一同参与,为Edge和Chromium创造更好的未来。专门有一个域名 —— Microsoft Edge Insider:



讲真,我挺关心Mozilla会如何反应,以及他们的未来,浏览器生态的未来 —— 虽然我这种搬砖工无能为力。

Mozilla回应

Goodbye, EdgeHTML

永别了,EdgeHTML

同步上 有道翻译 的版本:

From a business point of view Microsoft’s decision may well make sense. Google is so close to almost complete control of the infrastructure of our online lives that it may not be profitable to continue to fight this. The interests of Microsoft’s shareholders may well be served by giving up on the freedom and choice that the internet once offered us. Google is a fierce competitor with highly talented employees and a monopolistic hold on unique assets. Google’s dominance across search, advertising, smartphones, and data capture creates a vastly tilted playing field that works against the rest of us.
从商业角度来看,微软的决定很可能是合理的。谷歌几乎完全控制了我们在线生活的基础设施,因此继续与之斗争可能是没有利润的。放弃互联网曾经给予我们的自由和选择,很可能符合微软股东的利益。谷歌是一个拥有优秀员工和独特资产的强大竞争对手。谷歌在搜索、广告、智能手机和数据采集领域的主导地位,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倾斜的竞争环境,不利于我们其他人。

From a social, civic and individual empowerment perspective ceding control of fundamental online infrastructure to a single company is terrible. This is why Mozilla exists. We compete with Google not because it’s a good business opportunity. We compete with Google because the health of the internet and online life depend on competition and choice. They depend on consumers being able to decide we want something better and to take action.
从社会、公民和个人赋权的角度来看,将对基本在线基础设施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一家公司是可怕的。这就是Mozilla存在的原因。我们与谷歌竞争并不是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我们与谷歌竞争,因为互联网和在线生活的健康取决于竞争和选择。它们依赖于消费者能够决定我们想要更好的东西,并采取行动。

Will Microsoft’s decision make it harder for Firefox to prosper? It could. Making Google more powerful is risky on many fronts. And a big part of the answer depends on what the web developers and businesses who create services and websites do. If one product like Chromium has enough market share, then it becomes easier for web developers and businesses to decide not to worry if their services and sites work with anything other than Chromium. That’s what happened when Microsoft had a monopoly on browsers in the early 2000s before Firefox was released. And it could happen again.
微软的决定是否会让Firefox更难发展?它可以。在许多方面,让谷歌变得更强大是有风险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建服务和网站的web开发人员和企业的工作。如果像Chromium这样的产品有足够的市场份额,那么web开发人员和企业就可以更容易地决定不担心他们的服务和站点是否与除Chromium以外的任何东西合作。本世纪初,在Firefox发布之前,微软垄断了浏览器市场。这种情况有可能再次发生。



原回答

&原提问:如何看待微软将放弃Edge?

前来抛砖引玉了...如果最后成真的话,

相关影响

  1. 对于用户而言:影响不大。既然微软要用「Anaheim 」项目来代替EdgeHTML甚至可能直接给Edge脱胎换骨,那么诸如PDF阅读等功能应该依然会保留,对于用户而言可能连UI都没换,原有的习惯依然在,用户对于技术层面的变更不敏感。比如说,你会发觉迅雷X 10.1是用Electron写的UI吗?10.0的UI还依然是他家自研的Bolt。当然,Edge原来的(宣传)优势(如省电)会如何,还是要看他们如何折腾。
    最无奈的在于,该不用的还是不用,最后还是用Anaheim来下载Chrome...如果真的以新品牌去搞,不要像2015年那样匆忙上阵了;
  2. 对于前端开发者:可以减少浏览器兼容的折腾了,从此Can I use 的浏览器名单可以再缩减一点了 —— 虽然Edge新版没那么落后,查克拉(Chakra)也不是那么不给力吧;
  3. 对于业界:去掉封闭的Safari(当然他们开源了Webkit催生出了Chrome),Chromium派系可谓一家独大,唯一的主要对手只有Firefox。虽说Chromium基于BSD开源,成熟的不需要再造轮子;对应的,多样性降低,主要竞争对手只剩Mozilla,W3C那边的角逐又会有什么变化。但这种情况是否有利于后续长远发展我是不敢乱说的。以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以后有什么矛盾还是会分的。

调侃

内心戏视角调侃一下:

  1. 微软: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啊,我都捆绑到Win10了,惊喜的看到用户打开了Edge结果居然是下载Chrome。浏览器又不能直接挣钱,而且现在已经不单单是浏览器生态了,我也不可能让Node.js等生态换用 Chakra吧 —— 一等巨硬,你家的Windows App 等一堆东东还要基于Edge呢,不仅仅是把浏览器交出去了,应用分发生态也要交出去?既然用Chromium,也就是说也理应对之贡献一下代码,不过应该也会有藏着掖着的吧...然而藏着掖着的太多了,万一时间久了和上下游不匹配咋办...像Google那样,不想和Webkit玩了自己单干一个Blink?
    大概是我想多了,这得看他们怎么折腾Anaheim了....
  2. W3C:巨硬你以后说话要更小心一点啊...
  3. Mozilla Firefox:我把“The last independent browser(最后一款独立自主的浏览器)”这个标语撤下去没太久,然后你巨硬居然...喵喵喵?Opera你说两句?
  4. Opera:连巨硬也要和我一样?突然有了点底气,哈哈哈哈;
  5. 对于各种国产浏览器:以后不能说自己是双核浏览器了啊...营销运营文案又要改....
  6. Google:巨硬以后应该不会随随便便的怼我们家Chrome了吧...唯一不是俺们Chromium阵营的那个Mozilla,你别乱说话啊,想想你家钱以后咋搞;
  7. Apple:哦,知道了。

P.S. 2017年初下载火狐后的界面:


敲黑板划重点(当时的消息来源,就这么放着吧...)

众多媒体的消息来源大概是这个吧:

首先,微软确定会放弃的是Edge吗?不,是EdgeHTML。尚不清楚是否会放弃Edge这个浏览器品牌。

Microsoft is throwing in the towel with EdgeHTML and is instead building a new web browser powered by Chromium

It's unknown at this time if Anaheim will use the Edge brand or a new brand, or if the user interface between Edge and Anaheim is different. One thing is for sure, however; EdgeHTML in Windows 10's default browser is dead.

此外,微软的工程师最近被发现向Chromium项目提交代码,也是容易被人浮想联翩的。

In addition, Microsoft engineers were recently spotted committing code to the Chromium project to help get Google Chrome running on ARM. Perhaps some of that work will translate over to getting Anaheim running on Windows 10 on ARM too.

Updated: Updated info about Microsoft engineers also committing code to Chromium.

然而关于这点,可以参见 @Rwing 在本问题中给出的链接:


对其他回答的观点

反对一下 @kasim 于14:36的回答。退到8年前,他的回答没毛病,这都8102年了,大清早亡了,我们在说的是Edge而不是IE。看一下现在的统计:

流行的IE版本里,最低的是IE8,何况现在很多网站已经开始不考虑IE8了。

微软当然十分清楚这些历史包袱。所以,2015年他们采用了名为EdgeHTML的全新排版引擎,各种大量历史特性直接大片大片删掉,这对他们而言也是非常爽的事。

站在微软的角度,在“尝试修改IE错误的历史”和“内置一个第三方的浏览器”两个选择中,权衡收益和开销后,必然选择的是后者。

先不说微软一上来是用Edge来解决IE,而且目前也并非是“内置一个第三方的浏览器”,只是以Chromium为基础而已。


Edge失败原因的浅见

Edge如此囧的原因非常多,随便罗列一下:

  1. 只能在Win10上运行,即便是欧美市场Win10的数量也并不可观,受众相对偏小;
  2. 2015年推出的Edge过于孱弱,现在的Edge和Chrome、Firefox比没什么竞争优势,相当多居然还是被吊打,前端支持方面可参见Can I Use;
  3. 上下不接。前面说了上接不了Chrome,下也续不上IE,处理使用旧技术的页面依然让调用IE处理。虽然,这是故意的;
  4. 相比Chromium、Firefox,不够开放,和Windows的绑定太多。这不仅仅会被嫌弃,也会被制约生态;
  5. 生态跟不上。曾经参加一次微软的分享会,微软某管理对在座的前端们无奈的笑道:“我知道,大家都只看Chrome,就不管我们的Edge了”,然后硬着头皮推Edge、兼容测试工具,还有应用市场 —— 可以直接将写好的前端页面通过VS转换成应用并发布。Edge作为一大基石,是非常注重其投入与自主可控的。但是再看前端里公开的生态中,大多没微软什么事 —— 例如Node.js靠的是V8,浏览器扩展的繁荣情况远比不上Chromium,连Firefox都低头唱征服地用WebExtension API。与其说微软是拿Chromium的代码,倒不如说是对接了Chromium而来的生态;
  6. 用户印象与习惯。由于IE的长年不给力,大家早就习惯了Chrome,何况收藏、扩展、密码等一大堆东西在上面呢,同步也方便,不要说你Edge优势不明显甚至赶不上Chrome,你各种不行我干嘛要换?(对欧美等来说)
    当然,对于同步、扩展等问题,在国内确实是比Chrome有优势,然而和360、QQ、2345、搜狗等众国内厂商相比,Edge是什么??至少在国内,微软对Edge的运营乏力。
    无论哪个市场都竞争不动。
    尤其刚推出的时候,稳定性等表现令人堪忧。微软某攻城狮在搞演讲时Edge出问题了,不得不下载安装Chrome....场面十分尴尬...全场爆笑....
    本来大家对IE的印象就不好,结果Edge的印象也...后续一直在改进,但印象已经留下了。

最后,感谢 @潜木 的补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1.safari的webkit是开源的不然也没chrome啥事
2.微软早已和node推出了chakra绑定的node.js,开放chakra源码等,只能说微软作为成功的大型商业公司没有火狐等一众开源阵营1%用户也不放弃维护的魄力和浪漫,wp在天堂也不寂寞了(逃

For 开发者

微软官方宣布后,作为开发者可能需要关注的:

Github(好吧其实就是上面说的 Microsoft Edge Insider):

微软的bterlson.d.ts发了这么一条twitter:

Today's Edge announcements tl;dr
* Edge moving to Chromium (Blink+v8) for compat reasons. Still called Edge.
Edge的工作将切到Chromium兼容,排版引擎Blink,JS引擎V8,依然称之为Edge。
* Will be OSS. Will contribute code upstream.
将成为开源软件,向上游贡献代码;
* ChakraCore development continues for various non-Edge uses.
JS引擎查克拉继续开发;
* No change to standards work - still pushing the web forward!
该干嘛还干嘛。

Edge的Arunesh Chandra的twitter:

Node-ChakraCore repo will remain active and maintained.
Node-ChakraCore称将继续保持活跃与维护。

Kyle Alden, Microsoft’s Edge Project Manager:

UWP、PWA继续使用EdgeHTML、Chakra,但会提供一个新的Webview以供使用。

Existing UWP apps (including PWAs in the Store) will continue to use EdgeHTML/Chakra without interruption. We don’t plan to shim under those with a different engine. We do expect to offer a new WebView that apps can choose to use based on the new rendering engine.
We expect to provide support for PWAs to be installed directly from the browser (much like with Chrome) in addition to the current Store approach. We’re not ready to go into all the details yet but PWAs behaving like native apps is still an important principle for us so we’ll be looking into the right system integrations to get that right.
It’s our intention to support existing Chrome extensions.

顺便一提,关于W3C:

题主需要搞清楚一点,W3C里的专家就是各种浏览器内核的员工,在W3C里发话最有用的也就是这些人,但是强势的浏览器内核有好几家,所以你看到的标准基本是blink、webkit、edge/ie、mozilla四强里一两家推,剩下的扯后腿。
所以其实这个组织的结构并不是你想象中的一个叫做w3c的人坐在主席台上宣布标准然后底下有几个叫做ms、google、apple、mozilla的人在台下听回家去实现,而是一共就有这么几个人在一间叫做w3c的屋子里争论,每次争论出结果了就有个标准出来。

现在,Blink(Google,Microsoft)、Webkit(Apple)、Gecko(Mozilla)三分天下,而Blink诞生自Webkit,算是亲戚。只有非营利组织Mozilla....

不由得担心起来。


P.S. 花了不少时间编辑好的内容提交后居然没了???心塞。(好吧,是提交后要等一段时间才更新...吓死...)

user avatar

在混乱了十几年后,浏览器内核终于又要重归一统了……


这特么是三国演义么?



对于前端来说是个好消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