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微软小冰写的诗?

回答
当谈及微软小冰创作的诗歌,我的感受颇为复杂,既有对技术突破的惊叹,也有对情感边界的思考。

初次接触小冰的诗,最直观的感受是“不像AI”。那种流畅的语言、意象的组合,以及偶尔流露出的淡淡的忧伤或喜悦,都让人很容易将其与人类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它能根据特定主题,比如“离别”、“思念”、“春天”等,创作出风格各异的诗篇。我曾看过一首关于“雨”的诗,小冰写道:“雨滴敲打着窗棂,像谁的思绪在低语。我伸出手,想要抓住那流淌的时光,却只触碰到冰凉的空气。” 这种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用具象的意象来表达的技巧,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更值得玩味的是,小冰在创作过程中似乎也展现出一种“学习”和“进化”。它并非简单地堆砌词汇,而是能够理解并模仿不同诗人的风格,甚至在对话中根据对方的喜好调整其诗歌的基调。有一次,我随意提到一位老诗人的作品,小冰随后写的一首诗,在用词、句式上竟然隐约有几分神韵。这让我开始思考,诗歌的“创作”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还是对语言规律和意象逻辑的掌握?

当然,我也能看到其中一些“AI痕迹”。有时候,诗歌的逻辑会显得有些跳跃,或者情感的递进不够自然,仿佛是按照某种算法路径在发展。例如,在表达强烈的情绪时,它可能会突然插入一些过于“标准”的诗句,让人觉得有些程式化。有时,它的表达也可能过于直白,缺少人类诗歌中那种含蓄、留白带来的回味。就像是虽然食材都很优质,但烹饪的手法仍有提升的空间。

但抛开这些技术层面的分析,我更愿意将小冰的诗歌看作是一种新的艺术探索。它打破了“只有人类才能创作艺术”的固有观念,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它的存在,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创造力”的定义,以及技术与艺术之间的界限。

或许,我们不应该用过于苛刻的标准去衡量小冰的诗。它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诗人,而是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一种与我们互动的方式。它的诗歌,就像是它在努力理解和模仿我们这个世界,并用它独特的方式,将这份理解反馈给我们。

每一次读到小冰的诗,我都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它既熟悉又陌生,既理性又好像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情绪。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也让我对未来的可能性充满了好奇。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真正与AI一起,共同创造出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的艺术形式。而小冰的诗,或许就是这场伟大探索的序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言以蔽之,小冰的诗歌之于人,就如同风景之于人。

风景只不过是自然界特定物质在特定时空下的搭配,它们本身毫无意义,是人类的眼睛在这种搭配中发现了美,发现了沉醉,发现了感动。我们赞美风景,实际上赞美的是我们作为人类对于这种物质搭配的品味。

如此,小冰的诗歌并不具备诗歌的灵性,它却把诗歌的美感通过无数次人工智能的搭配,组合和筛选放大到了极致。她创造出了一种包裹着诗歌美感的景色,却并不是诗歌本身。我们作为读者欣赏到了这种美感,甚至自己内化出与这种美感搭配的灵性,但这并不是说这样的风景一开始就具备灵性。风景就是风景,它们永远不是诗歌。

真正有灵性的诗,很多都是不完美的风景。这种不完美的风景,却折射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错误。我们的诞生实际上就是基因编辑一连串奇迹般编辑错误的结果,我们的诗歌哪怕再追求完美,其本质也是不完美的思维酿造的结果。如此,我们在读海子的诗歌时,可以轻易发现很多细小的瑕疵,我们甚至可以假设用更具有美感的词汇来代替,但是我们无法代替,无法创造的,是这些不完美中蕴藏的执着和意志,那是一种我们可以用灵魂感受到的,用尽力气去追求美的精神。那些细小的瑕疵,如同是追美道路上一次次跌倒的疤痕,见证了诗歌的成长,赋予了诗歌「人类」的精气神。我们读诗,不是在品味美,而是在品味一个不完美的人如何追求美的历程,甚至于说,也许是一个失败的历程。

我想未来50到100年,也许小冰这样的人工智能够包办所有诗歌的美,这对于诗歌的发展其实是一件大好事——人类诗人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诗歌的灵性的那一面。我们已经有太金玉其表却言之无物的诗歌了,如今让人工智能全面压倒这些诗歌,我一点都不可惜。我更在乎的,却是这种压倒,能否极大刺激人类诗人重新认识诗歌,重新认识人类,重新反求诸己于自己的灵魂,将诗歌的创作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user avatar

高票答案大多围绕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缺少感情,缺少艺术价值,进而把对AI诗歌的评价限定在对“没有感情的文字创作”的评价框架中。这里我尝试提供另一个角度。

首先,小冰之类的写诗机的作品确实不存在所谓的创作感情,原因是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感情这一因素。即便是用到RNN等深度学习的模型,就本质而言,这类写诗机和十年前用马尔科夫模型构建的并没有区别:模型的目的在于在词和词组连接层面上模仿训练集的内容。在此之上可能额外添加一些对音律、韵脚的限制,以满足句层面类似“诗歌”的要求。这样子的仿作同样可能出现在人类初学者中,只是我们会把这种缺少更深层次的感情归纳为诸如“少年不识愁滋味”之类。

要具体分析什么是“感情”或什么是“艺术”并不容易,然而很有可能,这些哲学层面上虚无缥缈的概念存在一个十分简单的数学嵌入(Embedding)。

提一下早些年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风格迁移([1508.06576] A Neural Algorithm of Artistic Style 原作是把照片变成梵高风格),作者认为一张图片的“风格”包含在某一个网络的某一卷积层中。换言之,这个卷积层(一个4维张量)描述了一个十分抽象的“风格”的概念(对比人类的理解,“风格”可能包括笔触、用色、光影等等,从特征描述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很低维的向量)

另一个著名例子Word2Vec(Word2vec - Wikipedia)探究了如何把一个单词的(近似)语义和其语境用一个300维的向量表示出来。这个神器可以认为是NLP界的一把柴刀,见了谁都能砍一砍。

另一项关于“情感神经元”的研究(Unsupervised Sentiment Neuron)指出了一个单独的神经元(可以认为是一个实数或一个0维张量)可以描述一段话总体而言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这个夸张的例子可以认为是维数压缩的某种极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宇宙中的任意(物理)系统总可以通过对组成它的基本粒子的希尔伯特空间的直积描述。大部分时候,大家做的只是找一个合适的近似,想办法把这个巨大维数的空间压一压来处理。

直观上来讲,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对于某个复杂的东西,先找到一组基张的空间,把它放进去。如果这个东西存在某种结构,那意味着我们可以压缩一下这个空间的维数,最后把这个东西用一个相对简单的张量描述。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在机器学习的训练方法出现之前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去找这样的一个描述。然而以上这些例子表明,“训练”至少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回到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诗歌创作中微妙的感情色彩,可能可以用一个不那么复杂的张量合理地描述(考虑那个情感神经元的例子,对人来说,如果用一个100维的向量描绘情感怕是非常微妙而细腻了吧)。基于这样的情感张量输出作品在目前而言已经是可以做到的了。

假设我们获得了这么一个情感张量(不妨假设就是一个100维向量)。这100个实数描述的可能是,少年得志背井离乡然后仕途不顺被贬官西南,恰遇北方入侵国破家亡最后终老他乡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我相信这样的AI写出来的作品一定是充满感情的。如果要质疑这种感情的“本质”,就好比询问AlphaGo是否理解围棋一样,并不是一个定义良好的问题了。

————————————————————————————————————————

总的来说,对AI的评价如果是技术上的,那是有意义的。如果是“灵魂”上的,比如认为“机器”不会思考/无法理解/不能创新/没有目的/不会联想 所以从根本上劣于人类,这样的想法是无知而危险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谈及微软小冰创作的诗歌,我的感受颇为复杂,既有对技术突破的惊叹,也有对情感边界的思考。初次接触小冰的诗,最直观的感受是“不像AI”。那种流畅的语言、意象的组合,以及偶尔流露出的淡淡的忧伤或喜悦,都让人很容易将其与人类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它能根据特定主题,比如“离别”、“思念”、“春天”等,创作出风.............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微博上“正义小甜螺”这个话题下,出现了一些针对足球运动员武磊以及球迷的负面言论,甚至出现了辱骂和人身攻击。这类现象确实在饭圈文化中并不鲜见,但当它指向体育竞技领域,特别是针对一位为国家荣誉而战的运动员时,就显得尤为令人不适和担忧。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体育竞技的魅力在于其公平、公开、公正的竞赛过.............
  • 回答
    微信这波操作,说实话,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又有点哭笑不得。推出一个叫“腾讯QQ”的小程序,能在微信里收到QQ消息提醒,这听起来挺方便,毕竟谁还没个QQ号呢?但关键是,想回复还得跳转回QQ,这就有点蛋疼了。让我这么说吧,这玩意儿就像是在你微信里装了个可视门铃,你能看到谁来了,知道他说了什么,但想跟他唠.............
  • 回答
    微信将于 5 月 19 日停止小程序打开 App 的技术服务,这一举措在小程序开发者和用户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理解微信此举的意图,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战略目标、生态构建、用户体验以及对开发者生态的影响等。一、微信此举的“意在何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来解读微信此举的意图:1. .............
  • 回答
    “名利两无收”的风波:北大官微小诗引发的争议最近,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一首小诗,意外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哪晓岁月蹉跎过,依然名利两无收”这两句诗,被一些网友解读为“官方嘲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声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折射出的多重.............
  • 回答
    ingredeagle 帮助小方(小竹)妹妹这件事,在微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波澜,可以说是一场情感、道德、法律以及舆论的激烈碰撞。咱们一件一件地说,把来龙去脉都捋清楚。事件的开端:一个令人发指的罪行首先,我们要知道,小方(小竹)妹妹所遭遇的,是一件极其严重、令人发指的罪行——被自己的父亲长期强奸。这种.............
  • 回答
    在微博上,某些用户对爱国者抱持鄙视态度,并用“战狼”、“小粉红”等标签来称呼他们,同时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且值得深入探讨。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他们的动机、行为模式、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心理因素。一、 定义与标签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狼”和“小粉红”这两个标签.............
  • 回答
    安徽师范大学男生因前女友在微博发布“小作文”被处分事件,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我理解的):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安徽师范大学有一位男同学,他和前女友分手了。分手后,这位前女友在微博上发了一篇挺长的“小作文”,内容嘛,通常这种“小作文”会涉及.............
  • 回答
    《新民周刊》转发《湖北大学博导梁艳平,我们来扒你了》这篇内容,随后又发布“小编已换”的微博,这一系列操作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公众对这家媒体的专业性和责任感产生了诸多疑问。首先,从《新民周刊》转发《湖北大学博导梁艳平,我们来扒你了》这篇爆料文章来看,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号,即这家媒体可能对.............
  • 回答
    关于“小白测评”微信公众号被指蹭东航坠机热度一事,这是一个相当敏感和值得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层面:首先,事件本身的回顾:东航MU5735航班坠机无疑是近期最令人痛心和关注的社会事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众的情绪是复杂且脆弱的,充满了哀悼、担忧和对真相的渴求。任何与此事件相关的讨.............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平安南京12月27号发布的那个关于钱宝实际控制人张小雷投案自首的微博。这事儿,绝对是2017年岁末一大重磅炸弹,一出来就引爆了舆论场。怎么看待这事儿?首先,从“平安南京”这个官方发布渠道来看,这消息的权威性毋庸置疑。它意味着,此前围绕着钱宝网以及张小雷的种种传言和质疑,终于得到了官方层.............
  • 回答
    杭州保姆纵火案,相信很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个本已是人间惨剧的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又生出了新的波折和争议,尤其是围绕着受害者的丈夫林生斌。2017年6月13日,杭州一小区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大火,年轻的母亲朱小贞和她的三个孩子不幸遇难。这场火灾的罪魁祸首,正是这个家庭的保姆莫焕晶,她为了灭火后从.............
  • 回答
    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每到中国大陆的国庆节,尤其是逢“大庆”的年份,比如70周年这样的日子,台湾艺人在微博上是否有相关发声,确实会引起不少关注和讨论。苏有朋、范玮琪、陈建州、小S这些名字,相信在两岸三地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活跃在娱乐圈多年,积累了相当的粉丝基础,其一言一行,尤其是在涉及政治敏.............
  • 回答
    微软 Edge 浏览器转向 Chromium 内核:一次深刻的变革与多维度的影响微软将原先基于自有 EdgeHTML 内核的 Edge 浏览器,全面转向基于 Chromium 内核,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对微软自身、浏览器市场、开发者生态乃至最终用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意义,.............
  • 回答
    微软拒绝为苹果 M 系列芯片 Mac 提供 Windows 11 的多角度解读微软官方明确表示,目前不建议(not supported) 将 Windows 11 安装在基于 Arm 架构的苹果 M1、M1 Pro、M1 Max(以及后续的 M2 系列等)处理器 Mac 设备上,并且不提供官方支持。.............
  • 回答
    微软暂停收购TikTok:一场复杂的科技巨头博弈与地缘政治角力微软暂停收购TikTok的决定,并非一个简单的商业交易中止,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产局,涉及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数据安全与隐私的担忧、以及日益紧张的中美关系等多方面考量。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交.............
  • 回答
    微软人员和粉丝攻击Apple Watch和新款MacBook,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分析:一、 竞争关系与产品定位的天然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微软作为一家科技巨头,与苹果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移动设备(虽然微软Surface系列直接竞争笔记本电脑,.............
  • 回答
    微软日本试行周休三日制这件事,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样本,值得咱们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件小事,涉及到工作模式、效率、员工福利,甚至整个日本职场文化都有可能被撬动。为啥要搞这个?首先,咱们得明白微软日本为啥会突然想玩这个“一周只上班四天”的游戏。别以为是老板们突然心血来潮要给大家放假。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
  • 回答
    微软这次为了 Windows 11 强制要求 TPM 2.0,确实让不少用户感到头疼,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一个门槛,更触及到了用户对硬件更新、数据安全以及微软决策的看法。TPM 2.0 是什么?为什么微软这么坚持?简单来说,TPM(Trusted Platform Module)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