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赞答案几乎都在嘲讽,却忽略了这个新闻的实质:这实际上是微软日本2019年夏季开始推出的一项公司工作方式制度改革,全名为『工作-生活选择』。
根据日本微软官方的新闻:
微软日本将工作方式创新作为其业务战略的核心。并且,“工作生活选择”被提倡作为公司工作方式改革的基本原则。“工作 - 生活选择”旨在创造一个环境,每个员工可以根据工作(工作)和生活(生活)的情况选择各种灵活的工作方式。
由此可见,这项制度改革的层次非常高,并非是噱头。这项制度改革面向全体员工,提出的口号是『短时间工作,好好休息,好好学习』,最终目标是提高生产性和创造性,并会进一步测定实施效果。
下面是具体的制度改革措施,原文为日语,我用谷歌翻译进行了简单的翻译:
在“2019夏季工作 - 生活选择挑战”中,我们将实施以下活动。
2. 支持“实践”促进工作 - 生活选择:实施工作 - 生活选择员工支持计划
<工作:关于自我成长和学习的观点>
<生活:关于私人生活和家庭照顾的观点>
<对于社会:从社会参与和区域贡献的角度>
综上所述,微软日本的这项制度改革能否成功提高公司员工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暂且不论,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制度改革的公布已成为日本微软一张绝佳的企业形象名片,从公关角度赢得了现实的口碑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则新闻原文是日语,并没有发布英文版和中文版,也就是说微软日本可能仅仅是正常发布了一条内部新闻,但正好赶上了中国热议996的舆论浪潮而被广泛传播,在无意中和阿里巴巴与京东形成了壁垒分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果然是万恶的资本主义,
严重怀疑日本人和美国佬故意联合起来气我们中国人的,只有8月实行周休三日制,有本事你们全年都实行啊,我们才不上当被你们骗。
而且我们一点儿都不羡慕,谁让996是我们的福报(手动狗头)。
一看到说只有八月我就觉得,这个不就是美国很常见的Summer Fridays么…
很多IT公司和第三产业企业夏天太热的时候会有几种政策:要么周五只上半天班,剩下半天大家喝酒聊天玩桌游打联机或者干脆回家;要么周五在家工作;要么干脆直接放假放成长周末。
天那么热,大家本来也就不想工作,与其耗着大家,还不如给公司省点儿维护成本。对公司来说无非就是付出了加一起怎么也到不了10个工作日的工资成本(一年一般认为有240个左右有效工作日),换来员工不仅不那么抗拒在炎热的夏天上班,甚至有的还会很开心,外加减少一些本来就非常贵的夏季运营成本。简直一本万利。
这才是老牌资本主义,绝对严格遵循管理科学的结论,往正确的方向上优化自己的经营策略,不搞那种百年前就已经被证明对生产效率坏处极大的996。
谢 @犀利哥的大实话 邀!
真是笑死我了,活该啊!
谢谢邀请。
尽管很多人认为996是企业在压榨员工,是老板为自己谋利的手段。但事实上,环顾四周,不少强制996或者鼓励996的企业,并没有实现多好的创收,反而在资本寒冬的影响下瑟瑟发抖。在鹿哥看来,除了华为等极少数公司以外, 大多数公司的加班文化归根结底是因为部门领导的无能。
从企业管理的层面出发,不讲究工作效率,一味增加工作时长,往往使得员工的积极性下降,反而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甚至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公司花钱不是买员工的时间,而是用来买员工的工作成果。
某些老板推崇加班,只是因为他推崇这种所有人还在工作的感觉。他误以为员工既然加班了,就一定能够多做点事,自己也能从中多获得一点利润。
但其实,鼓励加班,增加的只是工作时长和工作量,但是产出并不会因为加班,而有质的改变。
如果员工天天对着电脑磨洋工、听音乐、发呆,996又有什么用?更何况,对某些员工而言,在公司加班不仅可以有所“表现”,加班福利更是利诱。下午5点半下班,结果6点半有公司班车;正准备坐班车,结果8点有工作餐;吃饱喝足了正要回家,结果10点可以打车报销。不知不觉,已经加班到了深夜。
提倡加班文化,要么是滋生员工对于工作的反感,加大员工的工作负担。要么是让员工成为一个投诚的低效率工作者。要知道员工很聪明,身处于一个有加班文化的公司,他们多半会慢慢学会察言观色,懂得如何佯装努力取悦老板。所以有时候,老板经常看到员工加班,以为自己长久以来“灌迷魂汤”终于有成效了,但很大可能性是,员工在假装努力,给老板“反向灌迷魂汤”。
管理者需要睁大眼睛,思考那些只能加班才能把事做完的员工,努力的背后是否是低效率的表现。进一步思考团队是否该进行扩充,工作量是否需要调整,或者辞退该员工,这才是作为管理者该做的正事。
在公司管理中,有这么一个科学的理念——“待遇吸引人,情感留住人,事业激励人”。
激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鼓吹加班的文化一旦建立,得到的结果要么是管理者付出不菲的加班费,要么是换来员工低效率的工作,加速人才的流失,这显然是最为低级的管理方法。
所以上班时间多长,休几天其实都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给出合理的时间,把工作高效产出。
大部分加班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高的收益。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终其一生奋斗,也买不起一线城市的小房子,工作也只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是一件靠出卖时间和精力换取物质报酬的行为而已,仅仅是为了活下去,哪有那么多远大的目标和情怀,活下去都已经不容易了。换句话说,加班从来都不是问题,钱才是。
说起这996,情况其实很复杂。
诚如某大佬所言,8小时工作制比较适合工厂,这没错。我认为这里的原因是工厂生产效率和最终价值输出相对稳定,计划性强。
但他所说互联网公司996的原因,还没有那么到位,他说互联网公司大部分人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划水,没办法解决这个划水的问题,所以要996。
我觉得这就有点扯了。
真相其实是:
互联网公司之所以大面积划水,是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能力顶不住竞争。
说白了,干什么事风险都很大。
但这个风险不应该由劳动者来扛,而应该由资方来扛。风险和利润永远应该是共存的。
现在的情况是,劳动者牺牲着健康为资方扛了各种风险。
微软能实施三天休息制,是因为它自己就能扛下各种错误决策带来的风险。
蓝海创业的公司,赚得少,但不用苦逼哈哈996。红海创业公司,不管挣多挣少,一定要苦逼哈哈。而国外的大富豪科技公司,怎么都玩得转,没所谓。
这就好比你开个手动挡的车上班,走一条不堵车的路,远是远点,车开得畅快,离合器烧得少点,平均油耗少点,总体油耗多点,迟到也不会迟到多少。
你走一条常规路线,苦了双腿,离合器烧得也多,运气好可能早到,运气不好就迟到很多,但因为距离近,油耗总体上少点。对于你来说,离合器烧就烧了呗,换新也花不了几个钱,至于说烧腿,你觉得这是奋斗,甚至觉得这是驾驶乐趣。大家都走这个近路,不走你觉得亏得慌,宁可堵着也不绕远。而且这一路上左一蹿右一蹿的,操作猛如虎,你是很有快感的。有的时候堵得急了,你还可以凭自己的技术钻点小岔道,运气好就是赚到了,成就感杠杠的。
然而现实中的你,不是司机,而是那个离合器,当然你也可能是那个发动机。
他烧腿腿断不了,他烧你,你是越烧越薄。
其实发动机在这过程中积碳越来越多,有一天也是要倒大霉的。
但是有的司机脑子有问题,他觉得离合器日常是在划水的,多烧烧正常,而对于发动机,他又觉得自己长期低速运行是一种保护。总之他觉得这么用你们,就是你们前世修来的福报。
最有意思的是,他觉得每次加塞成功,每次变道成功都是战胜了一个竞争对手,这都是他操作猛如虎的功劳。其实最终到达时间根本没什么不同。
看看,这是不是一种双输?对于其他的车来说,是多输。
但是讽刺的是,局内人看不出来,因为历史容不得假设,反正他是到达终点了。
至于那些半路被刮到的,被你这车卡着路迟到的,谁会管他们?
有多少互联网公司把原本3个月才能上线的项目铺张成6个月的规模,然后用1个月时间上线?最后再花一年时间补漏?被市场打脸之后把责任丢在产品经理头上?
有多少互联网公司把刚做起来的产品直接砍掉?刚冲刺完一个月,周六休息一天,马上换个八杆子打不着的点继续冲刺!美其名曰试错?
有多少互联网公司白天干不了活不是因为上面的人连个破网页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拍板而他只会5点钟开始拉上一大帮人搞评审会?这叫什么?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怕不是因为做的大路货产品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发展只能抠点鸡毛蒜皮吧?
也许你作为It业的劳动者,每天全速运行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可怕就可怕在这里,资本家永远希望你蓄势待发,随叫随到,走错路了,重走,有时候没错,他也重走,恨不得永远把脚放在你身上,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深踩一脚。所以每天都很累,身体被掏空,却难有什么真正的成就。而他们还嫌你划水。你说划水是因为公司的决策和管理问题,他只好打马虎眼说所以要996嘛。
其实问题根本不出在管理,互联网公司的管理能力是空前绝后的,所以才能做到逼着最高素质的劳动者996而不翻车,问题是它们的决策能力配不上这个时代,只能用管理来弥补决策水平的不足。
资本家剥削劳动者本来就是常态,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不光是剥削劳动者,还在利用劳动者来分担本应由他承担的风险,为他的决策失误买单。把所有无谓的牺牲总结为奋斗。
光谈剥削实际上掩盖了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
劳动者可不是少拿了钱那么简单,还少了命,可感知的寿命减少。
更让人心疼的是,理论上来说,这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赶英超美,确实有赖于某些科技精英的超时劳动和精诚奉献。
然而我们多数普通劳动者包括大部分程序员在996中就是被闷烧被干耗被用来做本可避免的无用功的。极有可能,和赶英超美、星辰大海,没有一毛钱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