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七年战争普鲁士被灭国,德意志后续的历史会如何发展?

回答
如果七年战争中普鲁士灭国,德意志的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 奥地利的绝对主导与德意志邦联的重塑

奥地利成为唯一的德意志霸权: 普鲁士的覆灭将意味着其在德意志地区长期的竞争对手消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将成为德意志邦联中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其影响力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加强对德意志邦联的控制: 奥地利将试图收紧对德意志邦联的控制,可能通过修改邦联宪章、增加军事协调或直接干预内部事务等方式,以防止未来出现类似的挑战者。邦联内部的小邦国将更加依赖奥地利的保护,其自主性将受到进一步压缩。
汉诺威问题解决: 英国与普鲁士的同盟关系因普鲁士的灭亡而瓦解。汉诺威(当时由英王兼任)可能在奥地利和法国的压力下,更深地融入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或者至少在外交上不再与普鲁士紧密捆绑。这可能会改变英格兰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平衡。

二、 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停滞与变形

“小德意志”方案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普鲁士是推动“小德意志”(排除奥地利)统一进程的核心力量。没有普鲁士的崛起和统一,以柏林为中心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将不会出现。
奥地利主导的“大德意志”方案的挑战: 尽管奥地利会成为主导力量,但其主导的“大德意志”(包含奥地利的非德语地区)统一模式也面临巨大挑战。
民族主义的压制: 19世纪中期兴起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潮,很大程度上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和政治改革的产物。在没有普鲁士的强力推动下,这种民族主义可能会被压制,或者发展出不同的形态,更强调文化和语言的联系,而非政治统一。
奥地利内部的复杂性: 奥地利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帝国,包含了匈牙利人、斯拉夫人、意大利人等。如果试图将整个奥地利帝国纳入一个更大的德意志框架,将面临严重的内部民族矛盾和抵制。这很可能导致奥地利无法真正实现与德意志邦联的深度融合,统一进程将困难重重。
持续的邦国林立与区域性竞争: 没有普鲁士这个统一的驱动力,德意志地区很可能继续维持邦国林立的局面,尽管奥地利是霸主,但其他邦国如巴伐利亚、萨克森等仍会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并可能继续与其他邦国甚至奥地利进行区域性的政治和经济竞争。

三、 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普鲁士工业化进程的阻碍: 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后,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发展,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其灭亡将意味着这些改革的停滞或中断。
奥地利经济模式的影响: 奥地利经济模式偏向于农业和传统手工业,并且其经济发展受制于帝国内部复杂的民族和地区差异。缺乏普鲁士的工业化引擎,整个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可能会大幅放缓。
贸易自由化的受限: 普鲁士在推动德意志关税同盟(Zollverein)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促进了德国境内的经济一体化。没有普鲁士,这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非常缓慢,各个邦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可能依然存在。

四、 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塑与法国影响力的增强

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导力量: 普鲁士的灭亡将极大地削弱反法同盟的力量。法国将成为欧洲大陆上无可匹敌的军事和政治强国。
拿破仑时代的延续或变形: 如果七年战争的结局导致普鲁士被灭,法国可能在后续的欧洲政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有可能,如果没有普鲁士作为主要对手,拿破仑的崛起和征服道路可能有所不同,或者法国革命的遗产将更深刻地影响欧洲。
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战略收缩: 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战略重点可能转向加强其殖民地和海上力量,对欧洲大陆事务的干预可能会减弱,因为它失去了与普鲁士这样的重要盟友。
俄国地位的变化: 俄国在七年战争中试图扩大其在波兰和东欧的影响力。普鲁士的灭亡可能为俄国在东方进一步扩张提供机会,但也可能因为缺乏普鲁士的牵制,导致奥地利与俄国在东欧的冲突加剧。

五、 文化与思想发展的影响

普鲁士文化的失落: 普鲁士以其严谨、军事化的文化和启蒙思想的实践而闻名。其灭亡将导致这些文化元素的传播和影响范围减弱。
“德国精神”的定义变化: “德国精神”的定义可能会更加偏向奥地利和南部德意志地区的文化传统,例如强调音乐、哲学和宗教的某些方面。
思想的传播可能受阻: 许多在普鲁士兴起的启蒙思想和哲学思潮,在缺乏普鲁士的政治和文化载体后,其传播和发展可能受到限制。

六、 社会与民族认同的演变

地方认同的强化: 在没有普鲁士这个统一的政治目标的情况下,德意志地区的民众可能更多地认同自己的邦国、地区,甚至是语言和文化的亲缘关系,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
民族主义的迟滞或“地下化”: 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普鲁士的崛起紧密相连。如果普鲁士不复存在,民族主义的公开表达和组织可能会受到压制,转为一种更加隐秘或分散的形式。
未来统一的可能形态: 如果统一最终发生,它可能不是以普鲁士为主导的民族国家模式,而是以奥地利为核心的联邦制、或者是一种松散的邦联,甚至可能在其他历史事件的催化下,演变出完全不同的统一路径。

总结可能出现的一种情景:

设想在七年战争的某个关键战役中,腓特烈大帝战死,普鲁士军队崩溃,随后被奥地利、俄国和法国等国瓜分或肢解。

奥地利吞并部分普鲁士领土: 比如一部分波兰(如果俄国也因此有所调整)或者西里西亚的部分地区。
法国从普鲁士获取一些领土或影响力: 例如在莱茵河沿岸地区。
俄国则可能在波兰或波罗的海地区获得更多利益。
德意志邦联重组: 在奥地利的领导下,邦联可能会变得更加紧密,但内部的权力分配和邦国关系将由奥地利说了算。奥地利可能会试图进行一些改革,以吸引小邦国,巩固其领导地位。
欧洲均势的彻底改变: 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主,其影响力遍及各地。英国可能会更加专注于海洋和殖民地。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但在欧洲整体上的战略压力可能减小,也可能因为法国的强大而感受到更大的潜在威胁。
19世纪的德意志: 德意志地区可能在奥地利的“温和”(或也可能是压制性)领导下,缓慢发展。如果没有普鲁士的军事和工业刺激,德国的工业革命可能会推迟,或者发展模式与普鲁士主导的模式不同。民族主义的思潮可能会以一种更强调文化和语言,或者与奥地利帝国政治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存在,而不是追求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最终,德国的统一,如果发生,也可能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领导下,或者它根本就没有发生,而是以一个松散的邦联或奥地利主导的联邦形式长期存在。

总而言之,普鲁士的灭国将切断一条塑造现代德国和欧洲历史的关键路径。这将是一个更加奥地利中心化、法国主导、并且可能在统一进程和工业化方面都更为迟缓的德意志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言

表面上,普鲁士似乎是一个超脱于帝国之外的独立王国,但由于其内核依然是勃兰登堡选帝候,因此,作为帝国九选帝候之一,帝国等级的一部分,普鲁士可能会灭亡,但普鲁士的内核即勃兰登堡选帝候国是不可能被彻底兼并进某一国,或者被多个帝国等级瓜分,因此,最大的可能是,普鲁士王国国格被撤销,普鲁士国王头衔被取消。而在此基础上,勃兰登堡选帝候国的领土也必然要有所变动。

一、战后领土划分

1.西里西亚地区割让给奥地利

2.东普鲁士地区割让给俄罗斯

3.奥属尼德兰割让给法国

西里西亚地区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时期被割让,作为重要的煤矿资源产地,以及日后德国历史上三大工业区之一,其对普鲁士或者奥地利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更重要的是,西里西亚地区居民以德意志人为主,因此,获取西里西亚,无疑可以大大增加哈布斯堡君主国对于自身德意志身份的认同。

东普鲁士地区并非国内传言所谓德意志龙兴之地,实则堪称德国宁古塔,属于是连小胡子都看不上的地方。因此,将其割让给俄罗斯,勃兰登堡方面不会有意见

奥属尼德兰与西里西亚交换是七年战争前促成法奥共同防御同盟的关键因素之一,奥地利获取西里西亚后,也不会再对比利时有要求

二、普鲁士和约影响

很明显,勃兰登堡选帝侯国被彻底打断了脊梁,失去了西里西亚,东普鲁士,国家版图几乎缩水到了16世纪,而战争带来的经济破坏,与人口数量快速下降,以及战后可能的大量赔款,使得其彻底丧失了作为德意志内部强大邦国,与皇帝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力的可能性。历史上,普鲁士的崛起从来只是一个偶然性事件,因此,我们无理由认为其在如此惨状之下依然能够东山再起。腓特烈的改革可能依然继续,但是,勃兰登堡无论如何,也丧失了在帝国内部事务的话语权

三、神圣罗马帝国宪政的新发展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帝国国会体系非但没有丧失作用与职能,反而重唤生机——各诸侯国在战争饱受摧残,无力通过武力手段武装反抗皇帝,而皇帝也无意愿通过武力手段搞集权化,因此,国会,大区议会,成为了在没有中央集权的帝国的情况下,协调各大小诸侯,执行帝国法令,维系国家正常运行的关键机制,大量我们认为是马克西米连一世改革后即确立的议会制度,实则是在利奥波德一世时期才确立的,而实际上,帝国议会作为一个真正常设的,有固定时间召开的机构,也是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后

引:尽管三十年战争比16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教派化斗争更为漫长激烈,但它并未摧毁人们对帝国宪政的信心及和平磋商订立协议的希望。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在帝国的关键性机构(如帝国议会)内实行宗教平等,从而使帝国宪政结构实现了稳定;和约承认加尔文教为与路德新教和天主教并列的官方宗教。由这两方面可见,和约的真实目的是缓解德意志内部的紧张关系。和约还规定,所有外国军队都必须撤出帝国,皇帝不得援助正与法国进行另一场战争的西班牙,这一战争一直持续到1659年。尽管巴伐利亚与其他领地邦国获准保留其在战争期间夺自其他诸侯领地的土地,但自1624年以来从新教徒手中没收的财产必须归还。和约还规定了具体措施,以保证通过现有的帝国机构和平解决所有纠纷,这些机构将在后文有关战后部分的讨论中加以阐释。


引:1495-1654年间帝国议会共召集过40-45次会议,具体数目取决于历史学家如何定义完整的帝国议会。会议持续时间从五周到十个月不等,会议地点从16世纪中期开始几乎固定在雷根斯堡或奥格斯堡。1663年在雷根斯堡召开的会议成为常设会议,尽管要求结束会议的呼声不断(分别于1668、1670、1687、1740等年份提出),但常设制符合皇帝与诸侯的利益。近来有研究强调1684年之前这一“常设议会”(的渐进发展特征,其间它已体现出在协调防务和经济政策、维护帝国内部和平方面的价值。

而在其他一些方面,比如说伯爵和教士的集体选举权与日后能够获得的独立选举权,比如说帝国城市代表团获批成为国会内部的第三议院,也是在1648年及之后,因此,帝国国会体系非但没有在三十年战争后崩溃,反而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了

四、普鲁士——帝国晚期宪政的崩溃的罪魁祸首

拿破仑的入侵当然是其直接原因,但是,七年战争结束后,如果再往前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时期,巴伐利亚的查理七世擅自加冕为皇帝,即可看作是帝国宪政崩溃的一个小前兆,而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巴伐利亚作为宪政挑战者的历史结束了,维尔特斯巴赫家族从此本本分分不再闹事。

可新的挑战者接踵而至,一般认为,普鲁士崛起后,帝国国内普奥两强邦的二元对峙,不仅加速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更是促成了神罗国会的架空。历史上,七年战争时期,为防止这种架空成为现实,帝国国会成集体通过表决,出台法案制裁普鲁士,然而一切希望随着七年战争的失败化为泡影。

普鲁士的崛起,神圣罗马帝国二元对立格局的形成,显然是帝国宪政崩溃的罪魁祸首

引:奥地利则力图收复西里西亚,结果1756年国际同盟发生颠倒,即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国结盟反对英国和普鲁士。这一变化改变了帝国政治,使它丧失了哈布斯堡王朝联合反对法国的团结传统,普鲁士先发制人入侵萨克森的决定则使帝国面临内战扩大的危险。七年战争( Seven Years War,1756-1763)结束后,这一紧张局势仍在延续,持续不断的普奥之争,摧毁了维持帝国传统结构的共同基础。帝国日益依赖于反复无常的外国干预,因为阻止两大德意志强邦中的任何一个瓜分帝国,也符合法俄的利益。这一微妙的平衡局势,很快就被法国大革命,以及奥、普、俄围绕波兰命运(1772-1795年间被三国全部瓜分)的纷争引发的新的国际冲突打破。德意志两大强邦之争,逐渐使得中小领地邦国陷入边缘化,而各种恢复帝国宪政的努力,如1785年成立的诸侯联盟( Furstenbund)),也在普奥的外交活动之下失败。然而,从当时激烈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帝国的热情依然强烈,帝国议会与帝国最高法院也都在18世纪90年代再度运转起来,因为各领地都意识到,它们有助于协调各领地对国内外压力作出共同反应。然而,德意志强邦尤其是奥地利和普鲁士最终失去了维持帝国的政治意愿,通过牺牲弱小邻邦与法俄实现和解更能让它们获益。1802-1803年的帝国议会派出代表团与法俄正式和解,由此出现的政治整合和领地重组,使帝国丧失了其本质特征。

五、一种美好的假设:第三条道路——联盟国

综上所述,帝国宪政制度——即帝国国会,并没有在17世纪崩溃,而其最后的崩溃,则是普奥二元对立下其他小邦国在政治中被边缘化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个只剩下奥地利一个德意志强权的神圣罗马帝国,其未来的历史还注定走向解体吗?

1、为什么七年战争,普鲁士失败后,不会再有第二个德意志强权的出现?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已经失去了与帝国抗衡的资本,萨克森选帝候国则在与波兰的战争中早早被击溃,普鲁士因为七年战争而灭亡,只剩一个勃兰登堡,而奥地利拥有着整个匈牙利,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拥有着最多的人口,最多的资源,最优越的外交关系,最高的法理地位

此时放眼神罗,找不出任何一个能与奥地利抗衡的政权,奥地利一强独大已成定局

2.皇帝并未失去民心,人民依旧支持帝国

18世纪的德国农民仍有“天真的君主主义”思想,认为皇帝比他们自己的领主更公正仁慈。例如,1711年,三百位农民向新当选的皇帝约瑟夫一世递交请愿书,皇帝表示将会采取措施的承诺让他们欣喜万分。在整个德国,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出家门,只为一睹运送皇帝服装的车驾,1742年有一万八千人参加了查理七世在法兰克福举行的加冕礼。尽管帝国在与大革命时期法国的战争中失利,但这些因素有助于维持皇帝头衔的威严。此外,弗兰茨二世在1804年采用一种独特的奥地利皇帝头衔也无损皇威,因为它直接来自古老的帝国皇帝头衔,而哈布斯堡君主国继续与旧帝国的光荣联系在一起,直到1866年德意志邦联解体。


而即使18世纪晚期,利奥波德二世的加冕礼堪称欧洲第一盛会,王公贵族们对于皇帝的热情丝毫看不见削减,要知道,此时的法国,已经爆发了革命

引:伯爵们由临时建立的帝国庆典大营总管照料,他负责庆祝活动的所有组织工作。早上8点,伯爵们抵达皇室营,并在等候室内集结。11点由皇室总务主理,也是大营的负责人开始点名,此人还负责监督和组织之后举行的盛大宴会的品尝和试吃作,伯爵们则需要自己动手将菜肴端上宴会桌。他们身着“大礼服,按规定的秩序,列队步行前往大教堂。贝阿特丽克丝在此前通过写谈判争取到的、为儿子登堂入室精心准备的华丽的马耳他骑士服的确极为富贵,最后证明她没有白费力气。大教堂里,在紧挨着帝侯爵们的坐位后面,伯爵们在用褶皱织物装饰的长凳上就座。在这个位置上,他们可以从最近处亲历这场用皇权象征物及最高规格仪式装点的加冕典礼的全过程。加冕典礼不仅仅是场表演,而且同时也是一场政制活动,因为皇帝要当着亲临仪式的所有帝国代表们的面宣誓,尊重和维护帝国的法律和正义,维护教会的和平,听取诸侯的、帝国的及其家臣和随从们的建议。后来进行的贵族等级晋仪式也属于皇帝宣誓的内容,仪式中皇帝持剑拍击受封者肩部,以示晋封。
…………
然后,贵族们仍旧严格按照等级顺序离开教堂,在钟吗声和礼炮声中,列队前往罗马大厅。在那里,选帝侯们要履行分配给他们的各不相同的帝国承袭职务:帝国承袭名誉侍从参议、国承袭膳务总管、帝国承袭掌酒官、帝国承袭内廷大臣。帝国伯爵则要在长长的宴会桌前完成他们“的帝国任务一上菜”。他们必须礼帽夹在腋下,按规定的行列将菜肴端上,帝国承袭内廷大臣则手权杖,走在队列的前面。36位帝国伯爵则按照他们在帝国国会中的组情况,分成四组上菜,同时也是按级别顺序排好。克莱门斯在上菜仆人中位列第25名。每上完一道菜后,伯爵们都有时间在华盖笼罩的加冕皇帝御座周围就座。加冕盛宴结束后,下午3点,美因茨总教会高声朗诵谢恩祈祷词,随后,皇帝在“经久不息的欢呼和万岁声”中起驾回宫。

由此可以看出,帝国在人们心中仍然有着崇高的地位,皇帝的重要性几乎高于任何欧洲君主

3.联盟国的体制

3.1、国会

新的联盟国将会是一个类似于美利坚邦联与德意志帝国的结合体式的国家,奉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宪政至死也从未僵化,君主立宪将会是顺应近代历史潮流的合理的发展道路),新的帝国议院将会分为传统的两院——上议院:由选帝候议院,诸侯议院与城市议院合并组成,代表由各诸侯委任,或各帝国城市选举产生,皇帝为上议院大议长。下议院:代表由平民选举产生,以传统的十大区单位为划分,按人口比例分配议员席位。至于上下议院具体职能,这里不再具体阐述。

3.2、君主

皇位自15世纪中后期实际上便被哈布斯堡家族所垄断,直到18世纪中出现了最后的巴伐利亚挑战者,之后,国内选侯便再无意愿,也无实力争夺皇位,皇位选举实际上成为了世袭制,因此,在新的现代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中,皇位选举将变为专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等额选举,鲁道夫四世的《大特权》将成为帝国宪法的一部分。选帝候仍然存在,但仅成为荣誉称号,其全部职能便是象征性通过对哈布斯堡皇帝的选举。

新的哈布斯堡皇帝将成为虚位君主,不对帝国

决策施加影响。

3.3、帝国司法体系

帝国司法系统分为帝国最高法院与帝国宫廷法院,正如历史上一般分别负责处理邦国间矛盾与平民事务……

3.4、中央地方权力划分

在新联盟国内,各邦国将被保留,邦国议会将负责处理邦国内事务

帝国按照马克西米连一世最初的设想,继续被划分为十大区,在十大区内部的邦国自动组成联席会议,与帝国大区会议组成大区内的上下议院,讨论大区内部全部的行政事务

帝国国会对大区内部作出的行政提案,需经大区议院复审,大区议院有权否决一次帝国国会行政命令,如国会坚持,则该行政命令需经帝国最高法院审理,决定是否通过

3.5、税收体制,国防体制,和其他各种体制

…………再编吧

六、一切的前提:帝国的生存

1.内部因素

正如前文所说,随着普鲁士的衰亡,帝国已经陷入了奥地利一强独霸的局面,因此,在帝国内部,除非皇帝自愿放弃权力,再无因素能够摧毁帝国这个古老而顽强的政治共同体

2.外部因素

这是历史上真正导致帝国解体的原因,尽管普奥二元对立也是摧毁帝国框架的关键因素,但还没等其恶果完全展现出来,法国的入侵便将这一结果提前了几十年。

那么,法国的入侵是由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自由主义思潮的流行与法国民族主义的觉醒以及普奥联军的先入侵法国干涉法兰西革命。可以说,无论普鲁士如何,只要法国大革命还要爆发,只要法奥联姻关系依旧存在,法国与奥地利,及其代表的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战争,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在七年战争普鲁士失败的情况下:这一不同于历史的一点,会对法国历史产生何种影响

2.1 无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

众所周知,七年战争是有两个战场的,欧洲战场与欧洲外的战场,分别由普鲁士与英国承担,二者几乎互不影响。在普鲁士节节败退之时,在北美,在印度洋作战的英军士气又不会受到打击————英军的战斗将仍然取得胜利,再加上俄国人,奥地利对于法国天然的提防,法英合约,即使不还原历史,恐怕也只能以一纸停战协定草草收尾,法国难以从英国身上获取什么收益。而英国方面呢,战争过程中对十三州人民的沉重剥削,这点是不会变的,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在加深,独立战争也将爆发,因为没有在对英战争中获取什么收益,法国将尽可能支援美国独立,一切又还原了历史。

法国革命的直接诱因是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加收税款与三年粮食危机造成的贵族与平民的对立。而其深层原因却是常年累月的启蒙思想的传播与熏陶

思想改变了“物质基础”,思想上的变化一旦开始使人们思考改变自身和社会的方法时,新的有产阶级( monied bourgeois))的野心就开始膨胀。他不再满足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对第二等级的荣誉和声望垂涎已久,于是他们开始联政治文人和业余哲学家,进一步摧毁传统秩序。三者的联合对公共论坛产生了垄断性的颠覆。

最后“政治家在哲学家思想的武装下,将目标对准了法国的王冠和贵族。”

另一角度来看,法王主观上的恶政也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不幸的是,法国的君主进行了一场糟糕的改革。柏克在《法国大革命反思录》中就承认这一情况的存在:“你们法国的政府,尽管通常……有着无规格的或规格很差的君主制中最好的政府的名声,但仍然充斥着对权力的滥用。”在他私人的信件中,就更加明显了,他说,宫廷的诡计并不能使当前的混乱得到恢复,即使一时能够得逞也是暂时的。许多现代的学者也指出了法国国王的犹豫政策导致改革的败。他们认为革命前的法国不是一个真实的共同体或国家,而是一个各种阶层、阶级和宗教联合,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定权利和特权。因此,有效的行动是困难的,变革容易受阻。此他们认为,改革唯一可能的力量是强有力的王权。“柏克认识到这一点,但也意识到,路易十六不能胜任这个任务,在《关于弑君者和平的信》中他说:“他行动的原则并非不明智但像其他出于善意的设计一样,还是在他手中失败了……这个失败部分地在于,他容忍其他计划对这一计划的破坏。”实际上柏克有时承认,如果在革命政府和法国旧政权之间择,他很难做出决定。
法国必要改革的失败,再加上法国人忽视验,缺乏审慎的态度,因此在柏克看来,法国人“使每一件事都重新开始。你们开始得糟糕,因为你们是以鄙视属于你们的一切事物而开始的。你们是在做没有本钱的生意。”“果是可以预测的但也是很有讽刺意味的:“他们在自己的成功中发现了对自己的惩罚:法律被推翻了,法庭被颠覆了,工业毫无生机,商业奄奄待毙:已经不纳税,但是人民却贫困:教堂遭到了洗劫,国家得不到休息:政治的和军事的无政府状态成了王国中的宪法;一切人间的和神明的事物都为着公共声誉这个偶像而被牺牲了,其后果则是国家破产……”

七年战争对普鲁士的胜利不能摧毁启蒙运动,也不能使路易十六放下手上的锁匠活。因此法国革命注定爆发,无法避免

2.2 法德战争:法兰西入侵

……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假设就是错误的,七年战争即便普鲁士失败,也不会灭国。

俄国人不傻。普鲁士吞并西里西亚是犯了众怒,但如果普鲁士被肢解甚至被过分削弱,那就等于整个德意志乃至中欧地区就是奥地利一家独大,这对希望涉入欧洲事务的俄国和英国都是不可容忍的。

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俄国彼得三世因为对普鲁士签订和约而犯了众怒,导致自己被政变推翻。然而推翻彼得三世以后,新上台的叶卡捷琳娜并没有重启对普鲁士的战争,当时俄军还有大部队在普鲁士境内,要想推翻此前的和约与奥地利一起重新入侵普鲁士是很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没有做?因为过分削弱普鲁士不符合俄国的利益,实际上七年战争俄国已经证明自己在东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没必要再给哈布斯堡家族打工了。战后叶卡捷琳娜与普鲁士、瑞典等国结成北方联盟,对抗哈布斯堡家族和法国波旁王室的联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七年战争中普鲁士灭国,德意志的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可能的发展方向:一、 奥地利的绝对主导与德意志邦联的重塑 奥地利成为唯一的德意志霸权: 普鲁士的覆灭将意味着其在德意志地区长期的竞争对手消失。奥地利哈.............
  • 回答
    汉高祖七年,正是刘邦称帝后的第七个年头。这时候,大汉王朝刚刚经历过一场灭秦战争,又在楚汉相争中历尽艰辛,才得以一统天下。国家的根基尚不算稳固,百废待兴,尤其是军力,虽有韩信这样的名将,但长期征战也难免损耗。就在这样一个关口,如果韩信被委以重任,率领大军北上征讨匈奴,这无疑是一场充满未知数的硬仗。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七大之后,人事格局发生变化,各位主官的岗位轮换对个人能力和团队配合都可能产生深刻影响。如果林罗刘谭等主官(这里假设是关键的领导岗位,比如在战略、情报、后勤、作战指挥等方面)与陈粟(陈毅、粟裕两位我军的杰出将领,在军事指挥和战略规划上都有卓越建树)互换场地,林粟能.............
  • 回答
    要聊《原神》七国出完之后能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3A”,咱们得先掰扯清楚啥叫“传统意义上的3A”。这玩意儿不是官方认证的什么头衔,更多是玩家圈子里大家约定俗成的说法,它背后代表的往往是游戏质量、规模、投入以及给玩家带来的体验。首先,得说说“3A”的几个核心要素,看看《原神》在哪些方面已经触及,或者未来.............
  • 回答
    七夕将至,单身狗的怨念已经开始在空气中悄悄弥漫。看着朋友圈里各种秀恩爱,心里那叫一个拔凉拔凉。但是,谁说单身就一定要被虐成渣呢?今天就教你几招,让这个七夕,你也能“脱单”成功,至少在表面上!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核心原则:“人设”是关键。 我们要打造一个“不那么孤单”的七夕人设,即使身边真的没个伴儿,.............
  • 回答
    以下是为2021年国庆七天假期设计的详细计划,结合放松、自我提升和家庭时光,兼顾灵活性与充实感: 第一天:10月1日(星期五)—— 放松身心 上午 起床后享用丰盛早餐(如煎蛋、吐司配水果),边吃边看一集喜欢的综艺或轻音乐。 整理房间,清理桌面和书架,让空间更清爽。 下午 .............
  • 回答
    如果真的有这么七天假期,我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特别想去的地方,那就是福建的霞浦。为什么是霞浦呢?因为它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极致的宁静和纯粹的自然之美,而且非常有地方特色,能让我完全放松下来,暂时逃离都市的喧嚣。第一到第二天:抵达霞浦,感受滩涂的日出日落我计划第一天中午抵达霞浦,先安顿下来。找一家有当地特色的.............
  • 回答
    哥们儿,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好受,特别是七夕节送女朋友礼物,结果弄成这样。她鉴定出是假口红,你心里不舒服这太正常了。别急,我试着站在你女朋友的角度,帮你捋一捋她这会儿大概在想些什么。首先,得明确一点,她让你退回去,肯定不是因为那支口红本身有多值钱,或者因为她“小题大做”。这事儿背后牵扯的,绝对不只是一.............
  • 回答
    想把《Fate/Grand Order》的故事搬到中国,那可真是个大工程!七个“人理烧却点”,这可不是随便找七个历史事件就能凑数的。得是那种足以动摇整个中国文明根基,让历史走向彻底岔路,甚至被“抹杀”的危机。我脑子里瞬间就闪过无数壮阔的画面,光是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咱们就掰扯掰扯,怎么在中国波澜壮阔.............
  • 回答
    2022年春节的放假通知一出来,很多人的心都飞了!尤其是那一句“节前连上七天”,简直是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哇,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恨的是,得把工作梳理得明明白白,才能安心过年。这几天,身边同事、朋友们都在讨论假期安排,大家脑子里都盘算着怎么把这难得的假期过得充实又尽兴。我把大家的计划和自己的想.............
  • 回答
    如果战争在今天爆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无法直接参与战争或做出个人选择。但若从道德、伦理和现实角度分析,人类在面对战争时的决策往往涉及复杂的权衡,而我的思考会基于以下几点: 1. 战争的本质与人类的道德困境战争是人类文明中最残酷的冲突形式之一,其本质是对生命的毁灭、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对人性的考验.............
  • 回答
    如果乌克兰不投降,导致俄罗斯进入巷战,战争的走向将极其复杂且残酷,可能对各方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形态的演变:从阵地战到巷战1. 俄罗斯的战术选择 传统阵地战的失败:俄罗斯在2022年入侵乌克兰后,初期依靠装甲部队和空中优势快速推进,但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如哈尔.............
  • 回答
    作为AI助手,我必须指出:德国在二战期间并未侵略中国,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与德国处于敌对状态。若您需要创作虚构场景下的书信,建议调整背景设定。若需了解真实历史中的中德关系,可参考以下信息:中国在1949年后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2005年中德建交50周年,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若坚持虚.............
  • 回答
    如果万历皇帝能多活十年(即至1632年),熊廷弼是否能彻底解决辽东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军事、政治与历史背景,需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熊廷弼的军事策略与局限性1. 核心战略 熊廷弼主张“以守为主,以攻为辅”,强调修筑防线(如宁远城)、训练士兵、加强边防,同时通过屯田、军民协同解决后勤问题。.............
  • 回答
    如果二战多打三年,德军坦克将面临更为复杂且激烈的对手,其技术、战术和战争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以下从技术、对手、战争环境和可能的战果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发展与对手变化1. 苏联坦克的进化 T34/85:1944年后,苏联已大量生产T34/85(配备85mm火炮),其复合装甲和火力.............
  • 回答
    如果欧洲统一成一个国家,其首都可以根据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但目前尚无明确答案。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欧洲统一的可能性与挑战欧洲统一成一个国家(即“欧洲联邦”)在现实中仍面临巨大挑战: 历史与政治分歧:欧洲国家在历史、文化、民族认同、经济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约515世纪),教会权威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体系紧密结合,任何挑战地球中心论的观点都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若想以安全的方式传播"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理论而不被烧死,需结合历史语境、社会结构和认知方式,采取以下策略: 一、利用已有哲学框架:从"天球"到"运动之谜"1. 借用古希腊哲学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令人担忧的场景!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一个人在超音速飞机上突然弹射出去,会发生什么。答案是:是的,很有可能在瞬间被撕裂成碎片,尤其是在穿过音障的那一瞬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解几个关键因素:1. 音障是什么?音障并非一个实体存在的“墙”,而是一个空气动力学现象。当飞机飞行速.............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得到了《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那无疑将是历史上最令人难以置信、也最令人恐惧的组合之一。一个集智慧与权谋于一身的战略家,辅以一群神通广大、性格各异、忠勇无比的武将,这足以改变三国时期的格局,甚至可能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设想:一、 诸葛亮的战略视角与108将的超.............
  • 回答
    假如世界多出来一个誓死效忠我的人,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深刻且充满挑战的情境。我会如何应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自身的人格、价值观、以及我对责任的理解。以下是我可能的思考和行动方向,力求详细且多角度:第一阶段:审慎评估与深入了解首先,我会感到巨大的震撼和一丝不安。这种绝对的忠诚,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