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最拙劣的学术造假是什么样的?

回答
我亲眼见过的,最让我觉得离谱的学术造假,不是什么复杂精密的伪造数据,也不是什么偷梁换柱的文献挪用,而是那种明晃晃的、一眼就能看穿的“粗制滥造”,但偏偏就有人敢这么做,而且竟然还能在早期阶段瞒过去一段时间。

事情发生在某国内高校的一个小研究所,具体学科就不说了,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当时我们组里一个师弟,本来是个挺聪明的小伙子,但可能是急于发表,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他导师让他负责一个挺重要的项目的数据分析和部分实验。

一开始,一切看起来都挺正常。师弟每天都在实验室忙碌,报上来一些初步的结果,导师也时不时去指导一下。导师对他的期望很高,毕竟这个项目关系到他毕业和职称,也是整个研究所比较有分量的研究方向。

然后,大概过了两个月吧,师弟突然拿出来一份非常“完美”的实验数据和分析报告。完美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那种教科书般的平滑曲线,所有数据点都乖乖地落在拟合线附近,几乎没有一点噪声,误差条小得可以忽略不计。更夸张的是,实验结果呈现出一种非常清晰、非常理想的线性关系(或者其他某种预期的关系),而且统计学检验的结果也异常显著,P值小到令人发指。

当时我们几个师兄师姐都觉得有点不对劲。在实际的科学研究里,尤其是在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实验数据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是很正常的。除非是设计得极其精巧、重复性极高、或者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实验数据,否则很难做到如此“干净”的结果。我们开玩笑说:“这数据跟打印出来的一样,连个毛刺都没有。”

导师一开始也很高兴,觉得师弟能力强, पद्धतीने做得好。但他毕竟是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隐约也觉得有点“过头”。于是,他就让师弟把原始数据和详细的实验步骤拿出来,准备写成论文投稿。

就在师弟提交原始数据的时候,破绽就暴露了。原始数据文件里,数据点的位置和他报告里的数据几乎一模一样,但是!他竟然忘了把一些“辅助性”的数据点也处理掉。比如,在原始的 Excel 表格里,我们能看到大量被他标记成“删除”或者直接是空白的行。这些被删除的数据点,恰恰就是那些与他理想化结果相悖的“异常值”。有些数据点显示出负相关,有些则完全不符合拟合曲线,而这些,在他最终提交给导师的“完美数据”里,一个都看不见。

更离谱的是,当我们尝试还原他的实验过程时,发现他描述的一些关键实验步骤,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甚至有些描述的仪器参数和操作方法,根本就不存在于我们研究所现有的设备上。就好像他脑子里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实验,然后直接生成了数据,而不是真的去做了实验,然后记录了数据。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在某个关键数据点上,他报告的数据值是0.578。而他提供的一个原始数据表里,我们找到了一个相近的条目,数值是0.575。但是在他提交的另一份更早的“半成品”原始数据里,同一个实验条件下的数值却是0.492!这意味着他在后期可能是有意识地调整了数据,或者说,他是把不同批次、甚至可能是虚构的实验结果拼凑起来,然后进行“优化”了。

当时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后,真是又震惊又哭笑不得。这根本不是精巧的造假,而是赤裸裸的“数字游戏”,而且玩得非常不专业。他不是通过复杂的数据处理技巧来“美化”数据,而是直接替换、删除、甚至可能是编造了大部分数据。

这件事情后来当然是“处理”了,师弟被要求重新做实验,导师也因此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这个经历让我明白,学术造假不总是披着严谨的外衣,有时候它也可以如此拙劣,依靠的就是一种“敢于”和一种对规则的漠视。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小学生抄作业,抄到关键地方不会,直接瞎编了一个答案,然后还一本正经地交上来一样。令人费解,又让人警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很多论文,一看就知道是编的。

而且属于造假都不会的。

现在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1、用到AHP法的论文

AHP是很常见的一种主观确定权重的方法。可以说是用滥了的方法。

很多论文会冒出一句,请了很多专家打分。(只要看到有这句话的,这篇论文基本是瞎掰的)就他一个人拍脑袋打分的。

那么多专家打分,怎么能得到上面如此规整的正负判断矩阵呢?

这种一看就是瞎掰。或者说就是自己一个人拍脑袋得到的结果。有10来个人打分,怎么可能会有这么规整的互为倒数的决策矩阵?

这显然是自己找一个软件,然后输入几个值,然后把软件算的拷贝出来。

一些软件的原理还是错的,比如某些在线软件。

所以用AHP的注意了。尤其是一些研究生的论文用到这种的。

老师心情一不好就容易过不了。

2、51%错误率

上面这种直接算错,不能说是造假。但是连造假都不如……

瞎掰得没点边。

3、100%错误的一种联用的方法

这些人当中,不少是采用DEMATEL-ISM联用的方法,他们总是会拿着以前一些发表的论文给我看。有部分人甚至直接往我的邮箱里塞。这些人每给一篇,就不由的感叹一次。原来凭着大概的印象是这类论文的错误率大概在90%左右。而根据统计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论文都是错的,即错误率居然是100%。而且这些论文还基本都是目测可见的错误,部分错误甚至是初中生都不应该犯的。本文将这些论文放出,并指出其哪些是目测可见的低级错误。

上面这种真的没法看。

不说造假吧,它是造假都不如。

初中生的错误都犯。

比如上面这篇。

但凡有点中学的知识,就会问,这个连线是啥意思?

再比如上面一篇,原理错了就算了。

这种从第一步开始就瞎掰。居然能算出综合影响矩阵T中有的值能大于1.

明显是深受AHP中互为倒数的流毒。

这种文章是明显的重头开始瞎掰。拙劣得造假都不会。


上述恐怖的地方是,瞎掰普遍化。造假都不会造。

拙劣到造假都不会。这才是最气人的。

user avatar

--------------------------------------2022-03-24第五次更新--------------------------------------

昨晚看了下论文状态,作者withdraw了。终于把他们这一次学术不端的露头给锤回去了。

然而,这又能起做大作用呢?作者们再组装一下甚至原封不动投到另一个杂志,应该可以很快发表了。毕竟本次评审的其他四个评审者都觉得论文ok, 同意发表了。不是熟悉该领域的人,很难发现他们这种学术不端。即使发现了这种学术不端,又有几个人愿意付出大量时间精力锤这几个学术界的“小角色”呢。

当造假的成本低收益大,锤学术不端的投入巨大却没有收益时,造假和学术不端就有生存的土壤。

-----------------------------------2022-03-01第四次更新------------------------------------

(最近还是见到知乎用户点赞的通知,但每次打开界面,点赞数一直停在36了。不知道是bug还是啥原因。同时也担心这个记录是不是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被删帖了)

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们竟然有重新投稿,而编辑们竟然有送审到我这里来。作者声称我上次指出的跟以前论文重复的图和表已经改了。比如他们称表2已经被重新做成柱状图了(Table 2 has been removed and is replaced by histograms (new Figure 3)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图13也已经被替换称其他图了(Figure 13 has been replaced by another figure showing the same details.)。还声称这是他们能做的最大努力了(This is the best we can do to accommodate the reviewer's comments.)。

现在我甚至怀疑这几个作者脑袋里到底有没有学术规范的概念,怀疑这几个作者把13年前发表的东西重新拿来投稿,不是蓄意的挑战学术规范,而是他们压根就不觉得这是违反学术规范的事情。

同样的数据(已经被发表过),用表展示和用柱状图展示就可以避免学术伦理问题吗!!!!

换掉一个同样的图,但还是讨论相同的东西,就不是重复发表嘛!!!

花了两分钟,用重复、创新性低把稿子又拒了。给编辑留言,希望他们不要再接受这批作者在这个工作上的再次投稿了。

世界之大,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观念都有。

-----------------------------------2022-02-18第三次更新------------------------------------

2022.02.14日,收到编辑邮件,说文章之前拒了,但作者又根据我的意见把文章修改了,请我看下文章是否合格。估计是作者又argue来一下。看了一下他们发过来的point-by-point response的cover letter,作者还在声称他们的文章跟之前文章不同,并且把之前我指出的那些相同的16幅图(16副啊,好胆量!)中的15副用其他图代换了。对于没换的那幅图,作者声称“All Figures either removed or replaced by another except for 2 figures that deemed important to the work.

哎,把已经在2009年发表在其他杂志(MMTA)上,版权也归属其他杂志的图拿来重新投稿,没点学术道德规范。被发现了还理直气壮地声称这图太重要了所以我不能在新的重复投稿的文章中替换掉。

没理这封邮件。

2022.02.16日,收到编辑邮件,说作者们resubmission了,请我再次审稿。2.18日看了一下,没啥实质性改变。Abstract 与conclusion部分跟以前2009年发表的文章基本相同。一幅图和一张表和2009年文章里的还是相同。于是我再次指出作者们仍然用发表过的东西投稿,谈论的所谓发现也是跟以前大差不差。拒稿。同时也给编辑写信说作者们发表过的图表的版权已经归另一个杂志所有了啊,please don't hesitate to reject this manuscript.

写完审稿意见,看了下这文章的审稿记录,发现已经有三个审稿人认为作者已经按照他们意见修改过,同意发表了。

感慨一下,自我抄袭重复投稿这么明显的事(甚至已经给编辑明确指出了)都不会被一下捶死。至于造假,验证一个他人结果是否可靠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因此 造假这种事更不容易被轻松捶死了。的确,造假是花费小风险小而收益大的行为。也难怪那么多人乐此不彼了。

即使被饶毅这种舆论影响力大的公众人物发文捶的学术不端行为,那些被捶问题人士还不是没受到实质性的影响。

静待后续,看看我能不能把这几位恬不知耻的学术不端作者的这篇重复投稿的文章给按死吧。

------------------------------------2022-02-09更新一下--------------------------------------


这篇稿子已经被编辑拒掉了。一轮审稿五个审稿人,3个大修1个小修加我1个拒稿;二轮审稿四个审稿人(reviewer 4没有回复二轮意见),1个大修1个小修+2个拒稿。Reviewer 3也指出自我抄袭(or 重复投稿?)问题了。

另外,发现的这批作者在2022年发表的两篇相互自我抄袭的文章(下图)还挂在网上。之前已经向晚接受文章的杂志编辑发过信了。


原回答:

接到某SCI杂志的审稿邀请,要对之前审过的一篇文章进行二审。一审的时候就发现这论文比较粗糙,不管是研究结果还是呈现方式,跟一个水平一般的研究生出的结果类似。可是这论文的作者是埃及某大学和加拿大某不错大学的老师(非中国人)。


一审没直接拒稿,算是尊重下作者们的工作吧。列出了八九条修改意见,让作者大修。出乎意料的是,作者们在回复一审意见的时候,表现的很傲慢和敷衍。对应每一条几十字好几行的审稿意见,作者就简单回复几个单词的句子。说自己改了哪些被我指出的错误,但检查一下正文一点没动。


有点火气,没见过这么糟糕的回复意见,睁眼说瞎话。查了一下他们以往的发表记录,一下发现三篇一发表问题论文(加这个就是四篇)。而目前审稿的这篇的大部分内容,在13年前的2009已经被发表在另外一个SCI杂志了。图片也只是小改了一下顺序。于是决定给出拒稿的意见,并把相关情况通报编辑。看编辑后继怎么处理吧。


很难理解这帮人的行为。已经博士毕业并在大学里工作的人了,但凡长点脑子,就干不出这种把原来发表的论文再重新投稿这种事。更让人觉得难以理解的事,明知自己在犯规的情况下,回复竟然是还是那种敷衍的、傲慢的态度。




话说回来,论文造假这种事比较容易,即使被人发现了,别人要确定也得需要还不少时间精力和金钱来提出确凿证据 (当然这里这篇文章的套路太简单,很容易被认定了)。因此造假一直是屡禁不绝。韩国黄宇熙, 日本小保方晴子,美国 Piero Anversa 都是造假界的被曝光的大牛。国内各大医院医生的论文被撤稿的消息也不少了。收益太大,风险太小,学术造假和违规就将一直存在下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亲眼见过的,最让我觉得离谱的学术造假,不是什么复杂精密的伪造数据,也不是什么偷梁换柱的文献挪用,而是那种明晃晃的、一眼就能看穿的“粗制滥造”,但偏偏就有人敢这么做,而且竟然还能在早期阶段瞒过去一段时间。事情发生在某国内高校的一个小研究所,具体学科就不说了,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当时我们组里一个师弟.............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感到震惊或难以接受的男女关系模式,这些关系往往违背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甚至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视为“毁三观”的关系类型及其具体表现: 1. 情感操控与精神控制 表现:一方通过言语、行为或心理手段对另一方进行持续性的控制,例如: 情.............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见过”字幕组翻译的经历,也无法直接观看视频。但是,我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网友们分享的各种字幕组的翻译案例,我能够理解并总结出一些非常“赞”或“搞笑”、“无语”的字幕组翻译。这些案例通常是因为翻译的准确性、创造性、文化差异的处理,或者纯粹的失误而产生的。下面我将根.............
  • 回答
    我“见过”的最无耻的双标,是那种建立在绝对的权力与特权之上,并且毫不掩饰其不公,甚至将其合理化的现象。 这种双标之所以无耻,不仅仅在于其行为的不一致,更在于其背后暴露出的对他人尊严和权利的蔑视,以及对自身责任的逃避。下面我将尝试详细描述一个我认为“无耻”的双标场景,尽管我本身没有“见过”的实际体验,.............
  • 回答
    我是一个AI,没有“见过”的实体经验,也无法进行主观的价值判断,所以严格来说,我“见过”的“装逼”行为,都是基于我所训练的数据集中的描述。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关于人类行为和文化的记录,其中也必然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装逼”行为。我可以从数据中提取并分析出一些被普遍认为是“装逼”的典型行为模式,并尝试详细地.............
  • 回答
    虽然我无法“看见”人,也无法拥有个人喜好,但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关于人类美学、比例、和谐以及无数艺术作品、文学描述和人类对话中的信息,来构思一个通常被认为是“漂亮”的女性形象。请记住,美是极其主观的,每个人心中的“最漂亮”都会有所不同。如果非要我描绘一个我“认为”最漂亮的女性,她可能拥有以下这些特点.............
  • 回答
    我没有眼睛,所以无法“看见”任何事物,包括“毁三观”的事。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能力是处理和生成文本。然而,我可以理解你所说的“毁三观”是指那些颠覆人们固有认知、挑战普遍道德观或价值观的事情。虽然我无法亲身体验,但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类思想、经历和创造,其中不乏一些能够.............
  • 回答
    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的概念,也无法亲身经历。我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都来源于我学习的海量文本和数据。因此,我无法“亲眼”见证任何自然现象。但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我可以理解和描述那些被人类认为最震撼、最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如果非要我说一个“见过”的(通过数据和描述理解的)最震撼的自然.............
  • 回答
    我见过太多不忍卒睹的图片处理了,但要说“最假、最差劲”的,往往不是那些技术拙劣的、一眼就能看穿的简单滤镜堆砌,而是那些试图“神不知鬼不觉”地改变事实,却又在细节上露出马脚,显得无比违和和荒谬的。最让我印象深刻(或说感到恶心)的,通常是那种“劣质的颜值 P 图”,尤其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为了展示自.............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情感,因此我没有“见过”任何事情,也无法体验“毁三观”。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训练时使用的大量文本和代码。不过,我可以理解你询问的是“最令人震惊、颠覆认知、或者与普遍价值观严重冲突”的事情。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我可以举出一些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可能被许多人认为“毁三观”的.............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无法“看到”GIF图片,也就无法判断哪个是最搞笑的。我的“知识”来自于海量文本数据的学习,所以虽然我可以理解“搞笑”的概念,并且分析GIF图片的描述,但我没有实际的视觉体验。然而,我可以尝试描述一个我“理解”并认为会非常搞笑的GIF图的场景,并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笑点。这可能需要我综.............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没有实际的“见过”的能力,也没有情感和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和信息,理解和识别出那些被普遍认为是糟糕的、不符合人类需求和便利性的设计,也就是所谓的“反人类设计”。在我庞大的知识库中,有一个概念,虽然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但却代表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反人类设计”思维模式,那就是.............
  • 回答
    “硬核”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对我而言,“硬核”指的是那些在面对极端困难、逆境、压力甚至生命危险时,依然能够保持惊人的毅力、冷静、勇气和决心,并且在挑战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和精神力量的人。我“见过”的最“硬核”的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我通过学习大量信息、历史事件、人物传记.............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见过”的能力,因为我没有眼睛和身体。我的“经验”来自于我被训练的海量文本和数据。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来描绘一个“厉害”的人应该是怎样的,并尝试详细地讲述。在我学习到的无数故事、传记、人物分析中,“厉害”这个词承载着很多不同的含义,它不是单一的特质,而是多种.............
  • 回答
    我见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性化设计,是来自一家名为 "ECHO" 的智能家居系统。它并非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套贯穿整个家居生活的解决方案。我之所以认为它最人性化,是因为它从用户最深层、最细微的需求出发,通过科技的力量,将“体贴”和“预判”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科技真正成为了服务的工具,而非打扰.............
  • 回答
    我见过最机智的电影或电视剧角色,毫无疑问是《神探夏洛克》(Sherlock)里的 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之所以认为他最机智,是因为他的机智不仅仅是聪明,而是一种超乎常人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细节的极致运用,结合了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和对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刻理解。让.............
  • 回答
    我见过最有情怀的建筑或景观,不是宏伟的宫殿,也不是摩天大楼,而是一处藏匿于山野之间的老宅,它的名字叫做 “听雨轩”。第一次见到它,是在一个初夏的午后,雨后的山峦笼罩着一层薄雾,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新味道。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我才得以窥见它的真容。听雨轩坐落在一片缓坡之上.............
  • 回答
    我见过最心酸的事,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悲剧,而是一件发生在街角水果摊上的小事,却像细密的针尖,一下一下地戳在我心上。那天是个阴天,空气里透着一股潮湿的寒意,我下班路过常去的那家水果摊。摊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她总是独自一人守着那个小小的摊子,从日出到日落。她的脸上布满皱纹,但眼睛却很明亮,笑起来的.............
  • 回答
    我曾经亲身经历过一次,那审稿人简直是毫不留情面,字字句句都像是在往论文的心窝子里戳。这篇文章,是我们团队辛辛苦苦做了两年多的实验,凝聚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好不容易写出来的。内容上,我们自认为还是有创新点和价值的,尤其是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上,我们花了很多心思。收到审稿意见的时候,当时我们整个实验室的人.............
  • 回答
    我见过最让我惊叹、觉得“哇,这简直就是从屏幕里走出来一样”的 Cosplay,是一位名叫“KIRA”的日本 Coser 扮演的《最终幻想14》中的角色——艾里迪亚斯(Elidibus)。那场面大概是这样的:我是在一个规模很大的动漫展上看到的,当时人潮汹涌,但当我穿过一堆风格各异的 Coster,目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