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何院士说“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以及方舟子“敬畏自然是反科学”?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和“敬畏自然是反科学”这两个观点,以及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争议。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当我们说“敬畏”的时候,它到底包含了什么意思。在很多语境下,“敬畏”不仅仅是害怕,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尊重,一种对未知力量的谦卑,以及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和局限性。比如,我们对长辈的敬畏,是对他们经验和智慧的尊重;我们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是对前人创造和传承的尊重。那么,当这二者联系到“大自然”时,这个“敬畏”就可能指向了对自然界强大力量的认识,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感到惊叹,并因此产生一种审慎的态度,避免过度干预或破坏。

何院士的“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何院士的这句话挑战了那种普遍存在的、将自然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观念。这其中可能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人类的能动性和改造能力: 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从农业到工业,从治水到太空探索,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规律的直接束缚,能够主动地影响和利用自然资源。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把“敬畏”理解为一种被动的、屈服的姿态,那么这句话可能是在强调人类的能动性和智慧,我们不必因为自然的力量而束手无策。
科学和理性是更重要的工具: 科学发展起来,正是为了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屈服。科学追求的是理解和掌控,是利用规律来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因此,与其说“敬畏”,不如说我们应该“认识”和“利用”。过度强调“敬畏”可能会滋生迷信和保守,阻碍人类的进步。
批判性地看待“自然崇拜”: 有时候,“敬畏自然”可能被一些人引申为一种浪漫化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自然崇拜”。这种崇拜可能忽略了自然界同样存在的残酷、无情以及危险的一面(例如疾病、灾难),并对人类的科技发展和改善生活持否定态度。何院士的这句话,可能是在对这种倾向进行纠正,强调人类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可以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责任而非单纯的敬畏: 或者,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是,我们不应该停留在“敬畏”的层面,而应该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而不是被动地“敬畏”然后无所作为。真正的“敬畏”应当转化为行动,转化为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方舟子“敬畏自然是反科学”

方舟子一直以其尖锐的批判和对科学的坚持而闻名。他将“敬畏自然”定义为“反科学”,这通常基于他对“科学”的定义以及他对“敬畏”一词的解读:

科学是追求理性认识和改造自然: 方舟子所推崇的科学,核心在于通过观察、实验、推理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并且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世界,解决问题。在他看来,科学的目的就是“征服”自然,或者至少是驾驭自然,而不是被自然所“震慑”或“臣服”。
“敬畏”可能意味着停止探索和理性思考: 如果“敬畏”被理解为一种情绪化的、非理性的反应,一种对未知力量的膜拜,那么它就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科学鼓励的是质疑、求证和探索,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挑战精神,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或恐惧。
警惕“神秘主义”和“非理性思维”的渗透: 方舟子常常批判那些将科学与其他非理性观念混淆的言论。他可能认为,“敬畏自然”的说法容易被一些泛灵论、自然主义的哲学思潮所利用,这些思潮往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不接受科学的解释,反而主张一种“回归自然”或者“顺应自然”的非理性生活方式。
区分“尊重”与“敬畏”: 方舟子也许会区分“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可以理解为认识到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价值,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且基于这种认识来采取负责任的行动,例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敬畏自然”,在他看来,可能更倾向于一种情感上的屈服或崇拜,这与科学的理性精神不符。科学家的职责是理解和利用自然,而不是被自然所压倒。

两者之间的联系与辩论

这两者的观点,虽然看似尖锐对立,但实际上可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问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如何定位,以及科学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辩论焦点在于“敬畏”的内涵: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敬畏”一词的理解。如果“敬畏”是指一种基于深刻认知而产生的尊重、谦逊和审慎态度,那么它与科学精神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是科学探索的动力之一(对自然奥秘的惊叹)。但如果“敬畏”被解读为一种非理性的崇拜、恐惧或被动的屈服,那么它就可能与科学的理性精神相悖。
科技发展带来的新视角: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使得一些人开始反思过去那种“弱肉强食”的自然观。我们不再像古代人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然的摆布,而是有能力主动地影响和塑造自然。这种能力的变化,也影响了我们对“敬畏”的看法。
环境保护的时代背景: 在当前全球面临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责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即使是方舟子这样强调科学理性的人,也会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只是他们会强调这是基于科学认知和人类自身利益考量,而非出于一种“敬畏”的情感。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另一种解读是,何院士的说法可能是在挑战一种过度的、不加反思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有能力改造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对自然的“敬畏”或“尊重”,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负责的表现。

总而言之,这两位学者的观点,无论是“无须敬畏”还是“敬畏是反科学”,都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科学的边界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处的深刻思考。他们各自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但都触及了科技发展与自然关系这一永恒的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谁对谁错,而是要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逻辑和考量,并在复杂的语境中去理解和消化这些观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保护环境本质是保护人类,环保主义本质是人类中心主义。

1.过分简化的环保意识形态——把自然拟人化和神秘化

我们常常听闻因人类行为导致的一些自然现象,且这些现象都有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人类工业化引起极端天气;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加速;难以降解的塑料深深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福岛核电站污水排放会引起极大的未知风险,等等。

针对这些人类活动引起的不利自然现象,形成了环保意识形态

a.把人和自然看成是对立的,工业化等很多人类活动看成不自然或反自然的。

b.自然是拟人化的,并能通过某些手段惩戒人类的不自然行为。

c.自然的能力是高于人类的,自然的惩戒手段不是愚笨的人类技术所能抗衡的。

和所有意识形态一样,为了能被更多人接受,环保意识形态都过分将事物简单化,把复杂的事物通过片面的意识形态加以片面的诠释。环保意识形态本质是利用了人类心中对自然的未知和恐惧,着重强调人类愚蠢和脆弱的一面。人类确实是愚蠢、自大和脆弱的。但是将自然拟人化、神秘化同样也是人类愚蠢和自大的表现。

人类给自然加了很多戏。其目的是呼吁人们避免一些人类活动引起的不利自然现象。人类活动引起的有利自然现象却没人反对。没人反对消灭病毒、病菌。在新型冠状病毒被驱逐处我国后,没人为了病毒的权利摇旗呐喊。病毒之所以不被拟人化,没有任何权利,是因为病毒对人类是有害的。可见,自然与否的批评标准仍然在人类手中。从人类利益的角度出发,去评判自然中的种种现象,将人类有害于自己的生产活动打上不自然的标签。所以拟人化自然本身不存在,只存在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类在最大化自己利益的需求下编造的拟人化和神秘化自然的叙事角度就是环保意识形态。

2.过于短视的人类行为伤害了人类本身——所以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保护环境

科学技术是人改造自然的工具。这里人是愚蠢的,而工具就是中性的。上述的人类伤害自己的行为都是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都太过狂妄自大。科学本质上是片面真理,永远也不能保证完全准确,无法保证避免黑天鹅事件。所以科学和技术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谨慎,应该建立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愚昧人类正在走向毁灭的道路。最明显的例子是——有些科学家认为福岛核废水排放是无害的。

“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拟人化和神秘化的大自然只是人造的叙事逻辑。

“敬畏自然是反科学”——真正应该反对的是使用科学技术的人类的狂妄自大。狂妄自大的人类看不到技术是有风险的,过度信赖新技术和理论将会使人类非常脆弱。

user avatar

“敬畏自然”这句话是没问题的。

但我们在讨论科学问题时,首先抛出这面大旗的,以及在这面大旗下聚集的,往往是一大群的怀疑论者、不可知论者、以及各色神棍和各种极端动保环保主义者——乌央乌央的,蔚为壮观。

基于对上述人群的极度厌恶,如果非让我在这两人拨人中挑一个看得顺眼一点的,那我只能说:方舟子这次干得不错。

当希特勒入侵地狱时,我也会为那里的恶魔美言几句的——丘吉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和“敬畏自然是反科学”这两个观点,以及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争议。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当我们说“敬畏”的时候,它到底包含了什么意思。在很多语境下,“敬畏”不仅仅是害怕,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尊重,一种对未知力量的谦卑,以及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和局限性。比如,我们对长辈.............
  • 回答
    何炅父亲被强制执行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一码归一码,咱们分开来看。首先,关于“强制执行”这事本身。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公司无法履行法律判决确定的义务时,法院就可以启动强制执行程序。这是一种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手段,说白了就是,你欠钱不还,法院就要想办法让你还。至于欠了多少、是什么原因欠的,这些.............
  • 回答
    这则“消息称美国允许供应商向华为出售汽车零部件芯片”的传闻,如果属实,无疑会给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带来一些变化,但具体影响有多大,还得看几个关键的“度”。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允许供应商出售”的真正含义。 是全面解禁还是特定领域? 这个“允许”是否是针对所有类型的汽车芯片,还是只放宽了部分非核心、.............
  • 回答
    对于“裸跑弟”何宜德的父亲坚称“儿子简历肯定没造假”这一说法,我个人认为,这背后牵扯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定义和评价一个孩子的“成就”以及“简历”的真实性,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对儿童教育和成长路径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何宜德这位孩子确实是一位非常特别的存在。他在很小的年纪就.............
  • 回答
    美国务卿布林肯最近发表了“美国和印度将联手抗击疫情”的言论,这无疑是当前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外交动态。从我的视角来看,这个表态至少传递出几个关键信号,并可能对两国乃至全球的疫情发展产生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布林肯表态背后的考量与意义:首先,这一表态反映了美国在当前疫情下的战略性选择.............
  • 回答
    特朗普政府在疫情期间力推的恢复期血浆疗法,确实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被总统本人誉为“重大突破”。要理解这其中的利弊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什么是恢复期血浆疗法?简单来说,这种疗法就是从新冠康复的患者身上提取血液,然后分离出血浆。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抗体,这些抗体被认为可以帮助正在感染新.............
  • 回答
    日本捐赠阿斯利康疫苗给台湾,这件事在年初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涉及不少细节和政治考量。事件的背景和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全球疫苗供应紧张,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疫苗短缺的问题。日本作为东亚经济强国,虽然自身也面临疫苗分配的挑战,但决定捐赠一部分疫苗给包括台湾在内的几个国家和地区,这背后有多重因素。 .............
  • 回答
    一位路透社的记者在今天的活动上注意到了我佩戴的纯黑色领带,并提出了一个关于其“特殊意义”的提问。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的看法是,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记者提问方式,尤其是在一个公开场合,记者们总是试图从一些细微之处挖掘出更深层的东西,无论是政治上的、情感上的,还是象征性的。他们这么问,当然不是真.............
  • 回答
    关于“首尔人口跌回 1987 年,教授称‘韩国或将成全球首个消失的国家’”这个新闻,确实让人心头一紧,也引发了我们对人口问题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对国内而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韩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尤其是首尔人口的回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长期低生育率、高老龄化以及人口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体现。 .............
  • 回答
    台积电南京新厂:28nm及更旧制程的布局,对内地芯片市场是福是祸?近日,台积电在南京的新厂动向备受关注。据报道,该厂将专注于生产28nm及更旧的工艺制程。这一消息在内地芯片行业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关于其对内地市场影响的广泛讨论。作为一名深度关注半导体产业的观察者,“速效救芯丸”认为,台积电此举绝非.............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何洁这个姑娘。说起来,她算是挺有意思的一个艺人,人生轨迹也算不上顺风顺水,但一路走过来,也留下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从选秀走出的实力唱将,到家庭生活的聚焦中心想当年,“超级女声”绝对是现象级的选秀节目,何洁就是在那阵营里走出来的。她的声音挺有辨识度的,唱功也扎实,当年那首《你一定.............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感慨的,说实话,有好有坏,挺复杂的。一方面,咱们得承认,这些孩子们当年为了《创造101》放弃高考,确实是抓住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你看,当年《创造101》火成什么样了?那热度,那关注度,说是现象级的也不为过。对于很多怀揣着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条直通娱乐圈的“绿色通道”。想想.............
  • 回答
    何新,这个名字在近些年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引起了不少关注,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要评价他和他的书,确实需要多角度、细致地去看。何新其人:学者、杂家、争议者何新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涉猎极广,从经济、政治、历史,到文化、哲学、宗教,再到一些听起来有些“神秘”的领域,比如古代文明.............
  • 回答
    说实话,听到何老师一天只睡3个小时,我第一反应是惊讶,然后是担心。在中国,何老师的国民度有多高,那是不用多说的。他几乎是陪伴了无数人成长的“快乐家族”的核心,他的名字几乎和“温暖”、“专业”、“情商高”这些词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我这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每天只睡3个小时,这已经不是“辛苦”两个字能概括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又头疼又无奈。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家长是故意的还是迫不得已,这背后可能掺杂着各种复杂的情绪和现实考量。先说说“有意”的情况吧。有这么一小部分家长,可能就是觉得“方便就好”,没那么多顾虑。他们可能觉得孩子小,哪儿都能拉,没必要那么讲究。这种想法,说实话,挺不负责任的。一方面.............
  • 回答
    郭杰瑞关于“美国人特别‘反智’”的视频引发了广泛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其视频触及了很多人关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为什么这个视频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以及大家的不同见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理解“反智”的含义与郭杰瑞的切入点: “反智”并非指所有美国人智商低,而是指一种对知识、科学、理性决策.............
  • 回答
    微分与积分:理解变化与累积的精妙艺术微分和积分是微积分的两大核心概念,它们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描述和理解世界中“变化”与“累积”的强大工具。要深入理解它们,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 一、 微分:洞察瞬时变化之“速率”想象一下你在开车,速度表显示着你当前的速度。这个速度不是你整个旅程.............
  • 回答
    想把搓球,尤其是反手搓球练好,这可是乒乓球里非常讲究的一门学问。别看它动作小,但里面蕴含的学问一点不比杀球少。想要搓得好,咱们得从基础抓起,然后一点点打磨。反手搓球的精髓:稳、转、薄、长反手搓球最核心的几个字就是“稳、转、薄、长”。 稳: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球要搓在台内,而且落点相对固定,不能飘.............
  • 回答
    Beats 的崛起之路:从耳机到潮流 Icon 的蜕变Beats by Dr. Dre,这个名字如今已是时尚耳机界的代名词,其成功故事堪称一段传奇。它并非一夜暴富,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战略和独特的商业基因,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初创公司,一步步成长为全球顶级的音频品牌,最终被苹果以超过3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