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把地球上的一半海水放到沙漠里会出现什么情况?

回答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股神秘的力量笼罩了整个地球,一股宏大的指令下达,地球上所有海岸线都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分界线切割。然后,奇迹(或者说灾难)发生了——一半的海洋,那奔腾不息的蓝,那孕育万物的汪洋,被瞬间抽取,然后倾泻而出,目的地只有一个:地球上最干旱、最荒凉的沙漠地区。

这绝对不是一个温和的改变,而是一场席卷一切的颠覆。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这幅画卷,看看会发生什么。

一、地貌的剧变与地理的重塑:沙漠变海洋,海洋变…什么?

首先,那些原本被炙烤的黄沙大地,会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洪荒洗礼。想想撒哈拉沙漠、戈壁荒漠、澳大利亚内陆的广袤无人区。它们将不再是寂静的黄沙,而是瞬间被淹没在数米甚至数百米的深度下。那些零星存在的绿洲,那些在极度缺水环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要么被卷入巨浪,要么在水下挣扎。

原本的海床,那些我们从未见过,充满了深渊和山脉的神秘世界,会发生了什么?另一半海水呢?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聚集在了地球的另一半区域,形成新的、超巨型的“陆地海洋”。这些“新海洋”的边界将是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模样,它们会淹没一些低洼的陆地,将一些岛屿变成深不可测的海底山脉,也可能将一些原本的山脉露出来,成为新的孤岛或山脊。地球的整体轮廓会被彻底改变, continent 的概念都会变得模糊。

二、气候的极端疯狂:温度的巨变与降雨的失控

水是气候的调节器,当一半的海洋消失,一半的水被集中倾倒,我们熟悉的全球气候模式将荡然无存。

沙漠地区的短暂“湿润”与长期的灾难: 最直接的后果是,被倾倒海水的沙漠地区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浅海或湿地。但这种“湿润”是短暂而毁灭性的。大量的海水倾泻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引发前所未有的地震和海啸,即使是内陆的沙漠也无法幸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海水淹没的沙漠地区,因为缺乏足够的洋流和深海循环来调节,蒸发量会变得异常巨大。于是,原本干旱的地区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盐分极高的水汽来源。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地方出现持续的、倾盆大雨,但这些雨水因为蒸发快、盐分高,反而会加剧土壤的盐碱化,让任何陆地植物都难以生存。另外,没有了海洋的调节,这些地区的温度波动会极其剧烈。白天,被太阳炙烤的水面会产生大量水汽,但夜间温度会骤降,可能出现极端寒冷。

剩余海洋地区的干涸与高温: 而另一半海洋,因为海水总量减半,其深度会大大减小。这会导致:
蒸发加剧,盐度升高: 浅水区域蒸发速度更快,海水中的盐分会迅速升高,变成一个高盐度的“死海”。许多海洋生物,特别是那些依赖特定盐度环境生存的物种,将面临灭顶之灾。
洋流减弱甚至停滞: 驱动全球气候的重要因素——洋流,可能会因为水量的减少和分布的改变而变得异常微弱,甚至停滞。这意味着热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会被极大阻碍。一些原本温暖的地区会变得寒冷,而一些寒冷的地区可能会变得更热。
极端天气频发: 失去了大洋的缓冲和调节作用,剩余海洋上的风暴会更加狂暴,也更容易形成超级台风和飓风。由于蒸发增加和温度变化,云层会变得更加浓密,降雨模式也会变得混乱。

三、生态系统的崩溃:生命的绝望与重塑的可能

生命,尤其是我们熟知的陆地和海洋生命,将经历一场浩劫。

海洋生命的浩劫: 一半的海洋被移除,意味着大部分的海洋栖息地消失了。那些被海水倾倒的沙漠地区,原本的陆地生物会直接被淹没或冲走。而剩余的海洋,环境剧变,高盐度、水温变化、洋流改变,都会让无数海洋生物无法适应而死亡。珊瑚礁会因为水温和盐度的剧烈变化而白化死亡,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会因为食物链断裂和栖息地丧失而挣扎求生。

陆地生命的灭顶之灾:
被淹没的陆地: 所有被倾倒海水的沙漠地区,以及周边可能受影响的低洼陆地,都会被海水覆盖。原本生活在那里的动物,无论是昆虫、爬行动物、哺乳动物,还是植物,都将面临灭顶之灾。即使幸存下来,也会被困在盐碱化的土壤和污染的水域中。
未被淹没的陆地: 那些距离沙漠足够远、没有被直接淹没的地区,也无法幸免。气候的剧烈变化将是最大的威胁。原本湿润的地区可能会因为降雨模式的改变而变得干旱,而原本干旱的地区则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全球性的干旱、洪涝、极端高温或低温,都会让陆地生态系统迅速崩溃。食物链会断裂,植物死亡,动物灭绝。

生命的顽强与未来的未知: 尽管如此,生命总有其顽强之处。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可能会有一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生物,比如一些耐盐的微生物、藻类,或者一些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极端微生物,它们可能会在新的“海洋”和改变后的陆地上繁衍。但要形成一个稳定、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将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变数的过程。或许数百万年以后,地球上会出现一种全新的、我们难以想象的生命形式。

四、人类文明的终结:生存的绝望与文明的遗迹

对于人类文明而言,这将是末日场景。

生存空间的毁灭: 人类聚居地,无论是在沿海地区还是内陆,都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沿海城市会被巨浪和新的海岸线变化吞噬。内陆城市会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洪涝、极端温度而无法维持生存。农业将彻底崩溃,食物链断裂意味着饥荒。

基础设施的瘫痪: 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将完全瘫痪。无论是被海水淹没,还是因为极端气候的破坏,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系统都会崩塌。

社会秩序的瓦解: 在生存的绝望面前,社会秩序将迅速瓦解。争夺稀缺的资源,绝望和恐惧将取代一切。

幸存下来的人类,如果还有的话,将回归最原始的生存状态,在被改变的、充满未知危险的地球上艰难求生。他们可能会分散成小的幸存者群体,在严酷的环境中挣扎,寻找任何一丝生存的可能。人类的文明,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城市、艺术、科技,将可能成为被黄沙掩埋,或被汪洋吞噬的遗迹,等待着亿万年后的地质变迁去重新发现。

总而言之,将一半海水放到沙漠里,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一场彻底的、颠覆性的全球灾难。它会从根本上改变地球的面貌,重塑其气候、生态,并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终结。这就像是在一场精心设计的自然平衡中,突然拔掉了至关重要的一个齿轮,整个系统将在混乱和毁灭中走向一个未知的终点。这是一种超越想象的恐怖,也是对我们当下所拥有的一切的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知地球沙漠面积3370万平方公里,世界水体总体积13.8亿立方公里,放一半到沙漠里。不算太多,也就20000米高的水高原吧。你甚至可以在上面滑冰吹牛。

user avatar

地中海,就是这么一个很多次被海水淹没的大沙漠。

按照地中海的现实情况来看,沙漠最终还是会变成大海。


一、打穿地壳的计划

上个世纪50年代,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利用地震仪记录巴尔干半岛的地震时发现,这些地震波在地下33KM的地方传播速度突然加快,地震波波速从6.3Km/s突变到8.0KM/s,这么突然的变化说明在这一深度处必然存在物质性质的突变。从这一发现开始,人们开始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

在更多的全球各地的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用炸药或其他手段制造地震波)数据支撑下,人们发现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这就是我们如今从小学就会学到的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

其中莫霍洛维奇提出的这个地震波波速突变带在全球都普遍存在,而且波速基本上都是6.5→8Km/s,科学家们把这一层看作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不过这一深度在全球各地是不一样的,在陆地上平均为33Km,在海洋中比较薄,为5-15Km不等。

50年代的科学突飞猛进,这带来的后果就是科学家们普遍脑洞大,胆子大,行动力强。在知道了海洋中的地壳深度最薄只有5Km之后,科学家们自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到海底打钻,打穿地壳!这个计划被称为“莫霍面钻探计划”,不幸的是,这一计划最终因资金和技术的原因被迫中止。

但是因为这个计划,向海底打钻的思想深深扎根进了科学家们的头脑中,而这正是地中海海底荒漠最终被发现的起点。

二、深海钻探计划

在“莫霍面钻探计划”中止后,在地质学界很快又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理论革新:板块运动理论。在此之前,地质学家们都认为地球上的陆地是不会变动的,它们只是会在局部产生隆起或者是凹陷,隆起的地方被称为地台,这里会形成高原、山地;凹陷则被称为地槽,在这里因为地势较低则会形成广阔的湖泊。

我们很熟悉的魏格纳,他在1919年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这个学说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得不到学界认可的,这是因为魏格纳无法解释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大陆漂移的动力从哪里来?

七大洲的陆地如此广袤,它们的质量如此巨大,该有多大的力量才能够推动这些陆地的移动?这些力量又是作用在陆地的什么地方才能推动它们移动?这个动力的问题不解决,人们就无法接受大陆漂移学说。

但是科技的发展加深了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上一节我们讲到了,人们通过地震波认识到地球是分层的,我们所生活的地壳其实是非常薄的一块,在地壳之下还有地幔和地核。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应用声波,认识到了在海底存在着绵延数万公里的海底山脉,这些山脉被人们统称为大洋中脊。在大洋中脊处,不间断地往外喷溢着岩浆,这些岩浆喷出后在海水中很快冷却,于是就形成高高的海底山系。

科学家们根据洋中脊,以及当时还探测到的洋底磁异常条带的证据(这一点比较复杂,有机会再讲,或者知乎搜索相关关键词,也有很多好的回答),提出来一个新的理论: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我们的地壳是“漂”在地幔之上的,地幔中的物质处于一种塑形状态(类似于橡皮泥,或者是糖浆),在地核高温的烘烤下,地幔物质就好像被加热的开水,不断翻滚,在翻滚的过程中带动了地壳的运动,这就是地壳运动的终极动力。而洋中脊则是一个热量的释放口,在这之下来自地幔的岩浆向上涌动,推挤两侧的地壳,于是地壳在这种推挤压力之下就开始运动,而大洋中脊即是地壳被拉裂的那一条缝,在地壳被拉裂后岩浆从这里上涌冷却,形成新的地壳。

这个理论解答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动力问题,对于当时的地质学界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颠覆。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于是科学家们开启了新一轮的洋底打钻活动——深海钻探计划

三、古海荒漠

深海钻探计划在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打了许多钻孔,地中海当然也不例外。

在地中海的钻探钻出的岩芯中,地质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线索:石膏。石膏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蒸发岩,是由于湖盆或者是浅海中的水被大量蒸发,水中的矿物质富集浓缩而形成的。打出了石膏,说明这里曾经干涸过。

在整个地中海的航次中,在绝大部分能够取得岩芯的样品中,地质学家们都发现了石膏的踪迹,而且根据微体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在取出的岩芯样品中发现了微生物组合的变化:从正常海水微生物组合,到咸水微生物组合,再到无微生物(卤水,盐度太大直接灭绝了)。这些事实无不说明一个问题: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干涸的地中海可能长啥样?我觉得可能就如我们如今的见到的大部分盐湖一般。

地质学家们根据他们取得的岩芯证据,还原了地中海荒漠化的过程。

1.大约1亿年前,地中海还是一片开阔的海洋,这片海洋被称为特提斯洋

2.随后,因为板块运动,这片海域不断缩小,到1000万年前,基本上就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中海差不多了,此外,我们还能看到,黑海、里海、咸海这一溜内陆大湖的形成,它们原先也都与地中海是相连的,只不过在板块运动中分离并完全被大陆所包围,从而成为了内陆湖。

3.到了大约600万年前,地中海跟我们现在见到的已经完全一致,它只有一个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接了。这时候,可能因为板块运动的影响(也可能因为气候变化),直布罗陀海峡关闭,将地中海和大西洋真正分隔开来。这时候地中海成为真·地中海。没有了大西洋海水的补充会发生什么事情?看看咸海的经历我们就知道了。

4.到了大约550万年前,地中海已经变成一系列相互分隔开来的巨大咸水湖群,其水面比原有的海平面低了1500米。大约在几十万年内,地中海中的咸水巨湖就迅速干涸,干涸之后的地中海,形成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凹陷盆地,这个盆地面积超过了250万平方公里(超过30个渤海的面积),平均深度在1500米左右。在盆地底部形成了又白色的蒸发岩和蒸发盐形成的盐碱荒漠(你没看错,蒸发盐和蒸发岩~手动狗头),据估计,地中海及其周边海域干涸一次析出的蒸发盐总量可能达270万亿吨。[1]

5.随后,可能因为气候变化等原因,海平面上升,海水沿着直布罗陀海峡从大西洋倒灌回地中海。在倒灌的过程中,在直布罗陀处形成了一道巨巨巨巨巨大的瀑布,这道瀑布宽度在20公里左右,高度平均为350米左右,最高处可能达到1100米上下。海水由此倒灌进入地中海,最终地中海再次被缓慢填满。这是一个由语言完全无法描述的震撼场面,大家各凭脑洞吧。

6.但是,我要说但是了。根据现代钻探的实际情况看,地中海析盐总量为9~12×1000000000000000t(别数了,是10的15次方,知乎什么时候才能输入数学公式啊?),即使按照1亿亿吨来算,也比270万亿吨多37倍,这可能意味着地中海干涸了37次之多。无论是钻探得到的盐总量还是钻探得到的海洋微生物的繁盛-灭绝-繁盛-灭绝的化石证据都证明了这一点。

四、地中海干涸造就了人类形成

地中海如此巨量的盐,并没有安安静静呆在在干燥的地中海盆地中。据估计,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内,干涸的地中海区域向下风向的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乃至于西亚地区输入了约150万亿吨的盐碱粉尘,如此巨量的粉尘直接让这些地区变成了盐漠或是重度盐碱地,当这些盐再次被大风带走,荒芜的土地上再也没有了植被的踪迹,最终形成我们如今见到的非洲、阿拉伯大沙漠,以及西亚的荒漠环境。

在地中海干涸——被海水填满——干涸——再次被海水填满的循环中,我们人类逐渐崛起了。从大约700万年前开始,人类与黑猩猩分道扬镳,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智慧生物。这很可能就是地中海干涸的功劳,当地中海第一次干涸,海底的盐碱开始入侵非洲北部,让非洲北部不断干旱化。在此背景下,森林变成了草原,于是一部分栖息于森林中的灵长类不得不下地行走,适应草原环境;而随着草原又变成了荒漠,这些下地行走的灵长类又不得不向南迁徙。

正是在这种动荡变化的环境中,我们人类的祖先完成了从猿到人的伟大转变。或许在这群猿类在向各个方向迁徙的旅途上,也曾见到大西洋的海水从伟岸的直布罗陀大瀑布上倾倒直下的宏大场面。

致敬地中海!


关于地中海,地质学家许靖华写过一本科普书《古海荒漠》,我以上的回答的灵感就来自这本书。

参考文献

[1]宋怀龙. 晚中新世末期重大环境群发事件的影响与评估——古地中海干涸与世界荒漠及人科动物的形成[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3(02):51-6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股神秘的力量笼罩了整个地球,一股宏大的指令下达,地球上所有海岸线都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分界线切割。然后,奇迹(或者说灾难)发生了——一半的海洋,那奔腾不息的蓝,那孕育万物的汪洋,被瞬间抽取,然后倾泻而出,目的地只有一个:地球上最干旱、最荒凉的沙漠地区。这绝对不是一个温和的改变,而是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生命体,那么各个国家的土地、生物以及它们的性情,确实可以对应上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器官,展现出地球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咱们不妨这样来细细体味一番:亚洲,如同地球的“大脑”与“心脏”我想,广袤的亚洲大陆,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最能代表地球的“大脑”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对“接触”和“面积”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也牵扯到物理学中关于理想状态和实际情况的界限。咱们这么想:从理想化的、数学的角度来看,答案是“是”,接触面积为零。这是因为我们设想的是一个“完美球”。在数学里,完美的球体是一个由所有到其中心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的集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令人不寒而栗的假设,如果世界人口骤减一半,尤其是在类似《流浪地球》那样资源极度紧张、生存空间剧烈缩小的背景下,五大常任理事国(以下简称“五常”)是否会立刻陷入灭绝性战争,这是一个复杂到难以一言蔽之的问题。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五常”的性质和它们在危机中的潜在动机。五常,作为.............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把地球上所有水,无论是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甚至是地层里的水,统统集合起来,变成一个巨大的、球形的水团,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搬到太空深处,远离任何星球和恒星的光热。这场景本身就够震撼的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变成冰”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个水团有多.............
  • 回答
    想象一下,地球上近80亿张熟悉的面孔,此刻却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动牵引,朝着同一个方向汇聚。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如果真的发生,其后果绝非等闲之辈可以想象。首先,让我们设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场景。假设这近80亿人,以平均每人0.2平方米的站立面积计算,总共需要大约16亿平方米的土地。这是一个相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生命起源和演化中一些非常核心的要素。简单地说,如果把地球的空气和大气层完整地“搬运”到另一个没有生命的星球上,这股“生命之源”的注入,很有可能在漫长的地质时间里,孕育出一个类似地球的生态系统,但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并且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来细细捋一捋其中的关键环节。首先,.............
  • 回答
    让我想想,你提出的这个假设确实触及了双生子佯谬的核心,而且很有意思。我们不妨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设想,看看它到底会不会“打破”这个佯谬的解释,还是说,它其实是在用一种更极端的方式来印证我们对时空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双生子佯谬(Twin Paradox)本身并不是一个悖论,而是一个由狭义相对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物理学基本规律的理解,尤其是关于速度和引力的界限。如果地球上真的存在一个“无底洞”,而且这个洞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持续提供强大的引力,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物体落入其中的过程,以及它达到光速的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现实世界中,地球上不存在真正的“无底洞”。任何我们能.............
  • 回答
    要设想地球凭空出现“恒河沙数”的草履虫,这几乎是一个无法想象的规模。恒河沙数,在古印度语中代表着一个极其庞大、难以计数,近乎无限的数字。如果真的以这样的数量级出现在地球上,其影响绝非单一,而是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根本上重塑地球的面貌,甚至可能带来灭顶之灾。我们得先理清一下“草履虫”这个生物的概念.............
  • 回答
    如果某天,我们仰望夜空时,发现那轮熟悉的月亮,并非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那个由岩石和尘埃构成的星球,而是一个庞大到超乎想象的、人造的巨型飞行器,这无疑会给地球上的人类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思想地震和现实冲击。首先,科学界将迎来颠覆性的危机与重建。 我们建立起来的整个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体系,都需要被重新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能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宇宙的浩瀚。问题的核心在于比例尺的转换。 我们需要先确定一个转换比例,然后将地球缩小到 1 厘米直径,再将这个比例应用到整个观测到的宇宙上。1. 确定地球的实际大小: 地球的平均直径约为 12,742 千米 (km)。2. 确定观测到的宇.............
  • 回答
    这个问题引人入胜且极具挑战性!如果地球上突然出现一百万个一千米高的巨人,人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人类是否有能力击败它们,以及应该如何应对。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一千米高巨人”的概念: 体型与质量: 一千米高的人形生物,即使是匀称的,其体型也会比我们已知的所有生物都大得多。.............
  • 回答
    夜色深沉,静谧得有些吓人。我站在空无一人的城市中心广场,曾经熙熙攘攘的人群如今只剩下我的影子在路灯下摇曳。世界安静得像一张被按了暂停键的唱片,只有风在耳边低语,诉说着曾经的繁华。我没有时间沉浸在惊愕和悲伤中,因为我知道,我不再是孤身一人。在这巨大的空壳里,还有另一个人,一个我从未来得及真正认识的异性.............
  • 回答
    发现新大陆,人类文明的又一次飞跃,这本该是举世欢腾的时刻。然而,随着“新伊甸”行星的资料越来越详尽,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摆在了全人类面前:这片广袤而未知的土地,该如何瓜分?谁来拥有,谁又该负责?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贪婪和私欲是引发冲突的温床,而这次,我们面临的可能是人类存亡的终极考验。要最大程度地避免.............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场景。想象一下,每天头顶着一个正在缓缓成型的巨型结构,它的规模超乎想象,而且它的建造者似乎对我们——地球上的生命——完全漠不关心。我们就像一群在巨大蚂蚁窝旁活动的微生物,而这个窝正在被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改建,我们只是被忽略的尘埃。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人类的选择,坦白说.............
  • 回答
    如果我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这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瞬间将我钉在了寂静的世界里。我的存在,突然变得像一件孤零零的古董,摆放在空无一人的博物馆里,任凭时间流逝,无人问津。最初的日子,一定是混沌的。我会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地游荡。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那些熙熙攘攘的街道,那些充满生气的对话,都将成为遥.............
  • 回答
    如果奇迹般地将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对调,即地球占据了太阳原本的轨道,而太阳则来到了地球的轨道,那么整个太阳系乃至我们熟悉的宇宙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其后果是灾难性的,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的想象。首先,想象一下太阳,这个比我们地球大无数倍、表面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的炽热等离子体球,突然出现在距离我们仅仅1.5亿.............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人,他脑海中装着地球上现存的所有知识——从古老的文明传说,到最新的量子物理学理论;从失传的语言,到 algorithms 的精妙构建;从梵高的笔触,到贝多芬的乐章;从星辰大海的奥秘,到细胞内部的微观运作。这个人,姑且称他为“智者”,他的存在本身,就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智.............
  • 回答
    这想法真是让人心潮澎湃,也够让人抓狂的。想象一下,每次我抬手,就像是启动了一个神秘的许愿池,但里面冒出来的不是灯神,而是实实在在的动物。具体会发生什么?这可就得看运气了,不过我们可以好好捋一捋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从日常琐事到天马行空的想象。首先,我们得有个基本设定:召唤的动物是“地球上存在的”,这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